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包容共享: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簡體書)
滿額折

包容共享: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包容共享(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系列叢書》編著者鄭杭生、胡寶榮。
社會管理作為一種服務、協調、組織、監控的過 程和活動,其精神內核是“包容共享”,即在合理差 別的基礎上,讓社會發展的優秀成果和福祉盡可能地 惠及每一個人。
《包容共享(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系列叢書》在理解社會管理的這一精神內核基 礎上,運用社會運行論、社會轉型論等有關社會學理 論,對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傳統、國外社會管理的基 本模式以及當下社會管理的時代背景進行了系統分析 ,指出了當前我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必要性和緊 迫性,并分別從體制改革與頂層設計、社區治理與基 層探索、網絡時代與虛擬社會管理、人心管理與社會 資源配置等多方面探討了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創新的重 點和難點,且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對策建議,從 而為更好地邁向包容共享、活力有序的現代社會管理 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政策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包容共享(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系列叢書》編著者鄭杭生、胡寶榮。 本書重點闡釋如何打造寬容共享的社會精神。作者認為社會管理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必然要求,也是協調各種矛盾與沖突的必要前提。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約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是社會寬容與利益共享。

目次

第一章★理解社會管理
一、社會管理的概念界說
二、社會管理與社會建設
三、社會管理與社會服務
四、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包容共享

第二章★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傳統
一、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分期
二、中國傳統社會管理的基本特點
三、中國傳統社會管理的當代啟示

第三章★國外社會管理模式及啟示
一、美國的自由主義社會管理模式
二、歐洲的福利主義社會管理模式
三、國外社會管理模式的啟示

第四章★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創新
一、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創新的時代背景
二、轉型期社會矛盾的凸顯與社會管理難題
三、社會管理創新:使社會管理走向科學化

第五章★社會管理創新:體制改革與頂層設計
一、社會管理體制與多元參與
二、社會管理方式與制度建設
三、社會管理內容與資源配置

第六章★社會管理創新:社區治理與基層探索
一、社區治理與社會管理創新
二、當前我國社區治理的新挑戰與新趨勢
三、基層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的地方經驗

第七章★社會管理創新:網絡時代與虛擬社會管理
一、互聯網、自媒體與公共性
二、當前我國網絡思想動態及其社會成因
三、創新虛擬社會管理,凈化網絡生態環境

第八章★社會管理創新:人心管理與社會資源配置
一、人心、道德與社會管理
二、人心管理與社會公平
三、優化資源配置,促進人心凝聚

第九章★邁向包容共享、活力有序的現代社會管理
一、活力有序和社會管理創新的中國經驗
二、活力有序與社會管理創新的理論探索
三、活力有序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關鍵問題
四、活力有序、包容共享與現代社會管理


參考文獻 ★

后記 ★

書摘/試閱

包容共享: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

“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是一個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社會管理作為一項實踐活動,由來已久,古今中外都有類似的活動;但是,社會管理作為成型的概念提出,則是一個新近的事情。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使用了這一個概念;此后,黨和國家又在多個重要場合和文件中對其反復加以強調,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任務。
“社會管理”這一概念的提出,無疑順應了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需要。眾所周知,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加速期,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體制轉軌同時進行、協手并進。一方面,社會結構不斷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另一方面,經濟體制不斷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二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助推之勢,使中國社會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也是最根本性的變化。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世界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在經受著“現代性全球化”長波力量的強烈沖擊,現代社會生活出現了一些最新動向,社會實踐結構發生了巨變,形成了一些完全不同于古典現代性階段的實踐結構性特征,如信息化、符碼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等。
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在本土社會轉型與現代性全球化兩股力量的推動下,中國當前也面臨著兩類挑戰:一類是世界性的人類困境,另一類是我國本土性的挑戰。這也導致了各式各樣的社會問題接踵而至、不斷凸顯。面對這些新的困境、新的挑戰以及新的社會問題,社會管理勢必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以適應社會實踐結構巨變帶來的深刻影響。
當前我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是在這種時代背景和現實需要下展開的。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主要是為了應對本土社會轉型和現代性全球化所引發的社會實踐結構巨變的挑戰以及諸多現實社會問題。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就是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由此可見社會管理在一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社會秩序長久維系的根本保證。可以說,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基本條件。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社會管理”有了一些新的提法。此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一目標基礎上,形成了很多新的提法,其中之一就是開始用“社會治理”來代替“社會管理”這一概念,并對“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四個治理”原則,即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
“系統治理”明確了社會治理的主體及其相互關系,即社會治理由誰領導、由誰主導以及社會治理主體間怎樣互動。《決定》強調:“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系統治理一方面吸收和借鑒了國外社會治理的通行規則,強調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另一方面根據我國國情,強調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體現了“世界眼光”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統一。社會自我調節和居民自治并不是“讓政府走開”、社會組織和居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明確政府、社會組織和居民在社會治理中的合理分工,明確政府該做什么、社會組織和居民該做什么,黨委的領導作用、政府的主導作用不能淡化甚至放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在當今中國,離開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任何有效的社會治理都是難以想象的。
“依法治理”明確了社會治理的根本依據和手段,即主要依據什么、依靠什么來進行社會治理。《決定》強調:“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法律作為強制性的社會規范,是處理國家與社會、國家與集體、國家與公民以及群體與群體、群體與公民、公民與公民關系的基本準則。作為協調和處理社會關系的一種手段,社會治理需要有法律根據、法律支撐、法律保障;社會治理的各個主體都要有法治思維、法治意識,其行為都要符合法治的規范與要求。自由是在法律范圍內開展活動,超出法律范圍就要失去自由。社會治理的各個主體開展活動時都有遵守法律的義務,誰也沒有超出法律規范的特權。
“綜合治理”明確了社會治理的其他依據和手段,即綜合運用除法律外的其他手段來進行社會治理。《決定》要求:“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道德作為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是社會的“軟治理”手段,是處理國家與社會、國家與集體、國家與公民以及群體與群體、群體與公民、公民與公民關系的重要行為準則。沒有道德約束的社會治理,絕非善治或良治。包括道德約束在內的綜合治理,使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既是合“法”的又是合“義”的。脫離道德約束但還沒有違反法律的行為,在社會學上叫做越軌行為。社會關系不協調、社會問題頻現,很多是越軌行為“合法化”的不良后果。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流行觀念,使老實人吃虧,鼓勵越軌行為,給社會風氣和社會治理帶來了很大損害,絕不能縱容,而應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治理。
“源頭治理”明確了社會治理方式的次序,即不同社會治理方式的優先次序、輕重緩急、標本關系。《決定》指出:“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源頭治理或治本之策包括三個要點: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強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注重制度安排的公平正義。重在治本,就是著重在這些根本點上下功夫。但這并不是說可以忽視治標。所謂治標性治理,就是傳統的應急性治理以及一些具體的治理方式,其合理內涵在社會治理創新中仍然需要堅持和發展。我們過去對源頭治理重視不夠甚至忽視,沒有把治標與治本有機結合起來。今后應堅持源頭治理,強調標本兼治、重在治本。
“四個治理”內容豐富,各有側重,但在宗旨要求和目標指向上則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決定》強調:“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這表明“四個治理”的出發點與歸宿,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不難發現,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一字之差,但蘊含的意義則大不一樣。社會治理的意義顯然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社會治理和善治的核心點,在于由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政府、社會組織與公民,共同來治理和管理一個社會。一般地說,治理更適用于復雜性、多樣性與動態性的快速轉型期社會,那種多元的、上下互動的權力運作過程更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然而,這里并不是說有了社會治理,社會管理就不能用了,也不是說之前的社會管理用錯了。因為治理也有“管”的方面。其實,過去講社會管理也講到管理主體的多元性,而且我們講的是社會管理科學化,講的是社會管理現代化。此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也并沒有完全放棄“社會管理”概念,仍在某些地方繼續使用,如“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總之,治理和管理不能截然割裂,治理和統治也不能絕然對立。在這方面,要避免誤讀在管理和治理上總的提法。
更要注意的是,西方的治理觀點,有其產生的特殊歷史背景、內在邏輯,是對其過去統治和管理經驗的總結和提升,是為西方的根本制度服務的。我國的治理觀點,必須與我國的根本制度、與我國的憲法、與我國的國體政體聯系起來,考慮到我們自己的歷史背景和內在邏輯。在我國歷史上,治家、治國,去亂求治、總結治世的經驗、梳理亂世的教訓,都有很長的傳統;在現實中,治理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是為我們的根本制度服務的。概念的形式是相同的,內容是有本質區別的。這里需要實事求是地具體分析。
總之,無論是社會管理還是社會治理,我們都要立足中國實際,服務中國社會,即“立足現實,提煉現實;開發傳統,超越傳統;借鑒國外,跳出國外;正確總結‘中國理念’,科學概括‘中國經驗’”。
本書是在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完稿的,并且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為了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讀十八大精神,我們并沒有把所有的社會管理都改作社會治理。這一方面是為了尊重歷史和事實;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本書使用的“社會管理”都可以在“社會治理”的意義上加以理解。尤其本書強調的是社會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指出社會管理創新的精神內核是“包容共享”,這與社會治理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一致的。
我們認為,所謂包容共享,就是在合理差別的基礎上,讓社會發展的優秀成果和福祉盡可能地惠及每一個人。其本質是一個社會資源配置的問題,即讓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盡可能地公平分配。社會管理也好,社會治理也罷,都繞不開這個問題,最后都要落實到社會資源配置上來。可以說,社會資源配置合不合理、公不公平,將直接關系到社會管理的成敗。包容共享,恰好為社會資源配置合不合理、公不公平提供了這樣一個基本原則和方向,也是社會管理始終必須堅持的精神內核。
包容共享乃是社會有序與活力兼具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社會資源如果不是普惠,不是所有的人共享,而是被一部分人把持或獨享,則勢必會招致另一部分人的不滿和反抗,從而影響社會的安定有序。不過,包容共享并不就是平均主義、平均分配。在這方面,我們過去吃過虧,要避免。包容共享的原則是要有“合理的差別”。差別必須適度,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太大,容易導致社會貧富過度分化,引發社會矛盾;太小,則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影響生產效率,降低社會活力。因此,社會管理目標能否達成,社會是否活力有序,其最核心的是能否秉持包容共享這一精神內核。
本書主要運用社會學的視角,結合社會運行論、社會轉型論、社會互構論和實踐結構論等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立足中國實際,圍繞包容共享這一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對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傳統、國外社會管理的經驗模式以及當前我國社會管理的時代背景和創新實踐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設性的觀點、思考和建議。
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理解社會管理”,主要對社會管理的概念進行了界說,揭示了社會管理的內涵和外延,闡述了社會管理的主體、手段、目標、任務和作用等問題,并分析了社會管理與社會建設、社會服務之間的關系,最后點明了本書的主旨,即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內容共享。我們認為,包容共享就是在合理差別的基礎上,讓社會發展的優秀成果和福祉盡可能地惠及每一個人。
第二章“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傳統”。本章首先對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分期問題進行了討論,認為中國歷史上的社會管理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先秦時期,王權時代下的社會管理;秦朝至清,皇權統治下的社會管理;民國時期,帶有資產階級政權性質的社會管理;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新型社會管理。在此基礎上,我們對中國歷史上社會管理的一些基本特點分別進行了分析,如目標、主體、方式、內容等。最后,我們探討了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傳統對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一些啟示意義。
第三章“國外社會管理模式及啟示”,主要對西方社會管理的兩大模式——美國的自由主義社會管理模式和歐洲的福利主義社會管理模式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美國自由主義模式中“公民社會”、“個人自由”、“公眾參與”等理念將國家與社會對立起來的錯誤,揭示了歐洲福利主義模式中自身難以克服的不可持續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分析了這兩大模式對當前我國社會管理創新的啟示。
第四章“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創新”,首先分析了當前我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時代背景,尤其是在本土社會轉型和現代性全球化兩股力量沖擊下,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兩類挑戰”:一類是世界性的“人類困境”,另一類是本土性的“六大挑戰”。其集中地表現在,當前我國各式各樣的社會矛盾凸顯,并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新趨勢。因此,為了更好地化解社會矛盾,我國迫切需要進行社會管理創新,使社會管理走向科學化,實現六個結合:治標管理與治本管理相結合,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社區管理與社會管理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多方參與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結合。
第五章“社會管理創新:體制改革與頂層設計”,主要對社會管理創新的頂層設計進行了分析,認為頂層設計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前提。其最主要的是要進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社會管理;同時,制度建設也是社會管理完善頂層設計所不可缺少的,尤其是要加強法制建設,逐漸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此外,要充分發揮好各個主體和制度力量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有效促進社會公平。
第六章“社會管理創新:社區治理與基層探索”,主要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基層經驗特別是社區治理的地方經驗進行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當前我國社區治理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面對挑戰,全國各個地方都做出了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社區治理新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新趨勢,如體制復合化、方式多元化、手段藝術化、機制科學化、城鄉一體化等。這些都是我國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形成的有價值的基層經驗。
第七章“社會管理創新:網絡時代與虛擬社會管理”。虛擬社會管理是社會管理的一個新議題、新領域。本章主要分析了互聯網快速發展對當前中國社會的深刻影響,認為互聯網正在加速中國社會進步的步伐。尤其是像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使社會中的話語權呈現出平民化的趨勢,其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公共性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互聯網本身的局限性和現實社會問題在網絡上的投射,互聯網公共性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不成熟性,這集中表現在網絡思想上,如泡沫化、民粹化、情緒化、碎片化等。因此,我們認為社會管理創新迫切需要虛擬社會管理創新,并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第八章“社會管理創新:人心管理與社會資源配置”。行為管理和人心管理是社會管理的兩種基本方式。本章主要分析了人心管理在中國社會管理及其傳統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人心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人心的凝聚并不是通過簡單的道德教化就能獲得的,也不是靠外在的法律制度強加來的,必須要考慮人們的現實需求。這里,除了要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之外,還應該盡可能地縮小貧富分化,否則會在社會中造成一種相對剝奪感及由此引發的社會負面情緒。因此,我們認為社會管理創新必須要有社會資源配置方式的創新,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努力促進社會公平,從而實現人心凝聚。
第九章“邁向包容共享、活力有序的現代社會管理”,主要探討了社會管理如何擺脫“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歷史怪圈問題。本章首先從經驗層面介紹了當前我國分別在中央層次、地方或部門層次和基層社區層次對活力有序社會管理的實踐探索。其次從理論層面介紹了社會運行論對活力有序社會管理的探討,著重分析了社會運行論中的整合機制和動力機制。在此基礎上,我們分析了實現社會管理的有序與活力兼具需要注意的幾個關鍵問題。最后,本章認為包容共享是現代社會管理的精神內核,是實現社會活力有序的關鍵。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