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跟美國幼稚園老師學早教(簡體書)
滿額折

跟美國幼稚園老師學早教(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人氣育兒公眾號“大J小D”繼《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之後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的內容主要針對0~2歲幼兒,第二本書《跟美國幼稚園老師學早教》則適用於2~6歲的學齡前兒童,內容包括幼稚園的選擇、早期教育、潛能開發、性格培養、情商培養、社交能力、性教育啟蒙、習慣培養、親子遊戲、親子溝通、父母的自我成長等。作者在講述這些問題時,融合了美國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的先進理念,並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工作經驗,將一些管理學的模型使用到育兒當中,方法科學有效、切實可行,得到了廣大媽媽的認可和推崇。

作者簡介

大J,英文名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級經理,經公司外派來到美國。女兒小D(英文名Dorothy)因為在媽媽子宮內受到感染,於第28週早產。為此,大J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
小D因為早產,在紐約有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來幫助她,包括兒科醫生、大運動康復師、精細動作康復師、餵養和語言康復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在跟醫生和康復師長期的接觸中,大J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儿知識,她把這些知識通過自己的理解寫成文章,並促成了微信公眾號“大J小D”的誕生以及第一本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的面世。
隨著小D不斷長大,大J的育兒重心開始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她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兒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開始回歸校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於是就有了第二本書《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的誕生。

名人/編輯推薦

« 繼超級育兒暢銷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之後,海外精英媽咪大J又一力作;
« 較之《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本書適合年齡更大一些的2~6歲學齡前兒童;
« 70萬粉絲翹首以待的早教科普知識,融合美國認知老師和幼兒園老師先進早教理念;
« 涵蓋幼兒園選擇、潛能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社交能力、習慣培養、親子遊戲、性教育啟蒙、親子溝通、愛與規則、父母成長等11個領域,全方位打造未來優質的世界公民!

我和大家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媽媽,現在做全職媽媽已經3年了。但也許我和大家又不一樣,我有一個28週早產的女兒小D,她出生時沒有自主呼吸,左右腦都是最高級別的出血,我們曾被醫生詢問是否要放棄對她的治療。
當年醫生說,小D有90%的可能會在輪椅上度過一生,如今她不僅站起來,而且可以獨立行走了;當年語言評估師說,她有一半以上的機會吞嚥不好,而且會出現嚴重的語言發展延遲,如今她是個“小吃貨”,還是個雙語寶寶,能夠自如地和我“討價還價”;當年心理評估師說,她的認知行為會比同齡孩子低很多,如今她不但趕上了同齡人,而且在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還略高於平均水平。
這就是我的女兒,她是個小戰士,一次又一次地讓紐約的醫生讚歎:你的女兒創造了奇蹟!而我知道,奇蹟的背後是我們1000多天的堅持,是我們每天孜孜不倦的“寓教於樂”,把康復融入遊戲中,把認知發展融入生活中。當所有的一切變成自然而然的事情,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個大課堂。
在和女兒一路“打怪升級”的路上,我學到了太多的育儿知識,於是我創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大J小D”,通過這個平台和大家分享我帶女兒的實踐經驗。經過2年的時間,這個公眾號從一開始幾百個早產父母的關注,到現在幾十萬人的關注,其中既包括早產兒的父母,還包含更多健康寶寶的父母和備孕、懷孕中的朋友。
在大家的鼓勵和支持下,我的第一本新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於2016年1月上市,上市不到一個月銷量就突破3萬冊,至今已經加印5次。這本書的內容涵蓋了新手媽媽從孩子出生到2歲左右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包括日常護理、餵養與睡眠、輔食添加、常見疾病防治、早教啟蒙、運動發展、規則與管教、早產寶寶護理、父母修行等,受到了國內外媽媽的高度評價,甚至成為國內很多兒科醫生的育兒參考書。
隨著小D不斷長大,我的育兒重心開始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我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兒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開始回歸校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於是,就誕生了第二本書——《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
這3年來,我一直在踐行“先育己再育兒”的理念。我始終相信,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教在家庭。我想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悟通過這本書分享給大家,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為“成長型”的父母,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成為“成長型”的家庭。這是父母能夠帶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大J
2017年5月於紐約

目次

Part 1幼兒園選擇篇
——明確目標,為孩子今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01學齡前,比識字、算術更重要的是這3件事/ 002
02女兒幼兒園面試失敗,我卻收穫了很多/ 007
03幼兒園園長分享如何給孫子挑選幼兒園/ 012
04寫字、背詩歌VS畫畫、遊戲、唱歌,兩種幼兒園你選哪種/ 017
 
Part 2潛能開發篇
——做教練型父母,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
01如何做才能讓學齡前兒童更聰明/ 022
02親子閱讀,保持孩子的興趣是關鍵/ 026
03教孩子學識字,別破壞了學習的好“胃口” / 031
04學習美國人,從小培養孩子像科學家那樣思考/ 035
05肯動腦筋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從小進行啟蒙/ 040
06用腳手架式教學法激發孩子的潛力/ 044
07孩子是否有潛力,關鍵在於是否具有成長型思維/ 049
08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見慣,扼殺了孩子的求知欲/ 054
09美國的“三千萬字計劃”:語言發展決定窮富差距/ 059
105歲能講故事的孩子,今後學習成績不會差/ 063
 
Part 3性格培養篇
——培養自信、獨立的孩子
01如何培養自信的孩子/ 070
02如何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075
03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080
04心理上親密,生理上獨立/ 084
05化解孩子的分離焦慮症,從細節入手/ 088
 
Part 4情商教育篇
——智商無法改變,情商可以提升
01棉花糖實驗的真相——孩子自控力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094
02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098
03美國人最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比天賦和智商更重要/ 102
04抓住契機,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107
05情緒繪本,給予孩子治癒的力量/ 112
 
Part 5社交能力篇
——培養更能適應社會的孩子
01嬰幼兒早期的社交能力,你真的懂嗎/ 116
02孩子被打,要教會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120
03讓孩子學會分享,請先允許他自私/ 123
04如何幫助害羞怕生的孩子/ 127
05內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131
06我的孩子不是內向沒出息,只是有些慢熱/ 136
 
 
Part 6習慣培養篇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一生
01找對方法,讓孩子愛上刷牙/ 142
02如廁訓練,孩子真的準備好了嗎/ 147
03入睡不是打仗,如何有效培養孩子早睡的習慣/ 152
04幾張小圖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156
05孩子容易粗心大意,是因為你的引導有問題/ 160
06孩子過早看視頻的危害,你真的知道嗎/ 164
07美國兒科學會放寬看視頻的年齡,不是大赦令/ 168
 
Part 7親子遊戲篇
——通過遊戲培養孩子的好品質
01給玩具來場“斷捨離”,輕鬆培養孩子的好品質/ 174
02讓孩子擁有有序的人生,從學習收拾玩具開始/ 179
03陪孩子玩耍,也要事先做好規劃/ 184
04如何陪孩子玩好角色扮演遊戲/ 189
 
Part 8性教育啟蒙篇
——幫助孩子建立最初的隱私和界限感
01進行性教育啟蒙,關鍵在於建立隱私和界限感/ 194
02媽媽,為什麼你有乳房,我沒有/ 199
03教孩子敢於捍衛“身體主權”,遠離霸凌事件/ 204
 
Part 9親子溝通篇
——用對方法,孩子更合作
01別再冤枉孩子不聽話,明明是你自己說不清/ 210
02孩子需要誇,但不能“亂誇” / 215
03懂得這些,就不怕女兒被人誇漂亮/ 218
04不要讓你說的話對孩子傳遞著“我不愛你” / 222
05“對不起”和“我愛你”一樣重要,你對孩子說過嗎/ 226
06“共情”的關鍵,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230
07當孩子感覺更好時,才會表現更好/ 235
08面對孩子的物質慾望,到底應不應該滿足/ 239
 
Part 10愛與規則篇
——給孩子有規則的愛和有界限的自由
01規則和愛並不矛盾,孩子需要一定的界限/ 246
02Time-out(暫停)方法已經out了/ 250
03打罵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 255
04巧借遊戲,讓“熊孩子”乖乖聽話/ 260
05換個姿勢,站在孩子的高度看問題/ 264
06管教孩子,不是擺出家長的架子/ 268
07如果孩子很“聽話”,也許是你的教育失敗/ 272
08讓孩子學會守規則,父母的言傳身教勝過一切/ 277
09孩子黏媽媽,是在“懲罰”媽媽的離開/ 281
10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285
 
Part 11父母成長篇
——提升自己,成就孩子
01為什麼別人的育兒方法對我的孩子不管用/ 292
02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 296
03學會情緒管理,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301
045句話,讓家人的育兒水平赶超你/ 305
05為人父母,你輸得起嗎/ 309
06你和社會脫節不是因為當了媽,別再讓孩子背黑鍋了/ 313
07當媽媽這幾年,你可曾有過羞恥感/ 317
 
後記孩子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323

書摘/試閱

孩子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
2016年4月,我參加了紐約的女子半程馬拉鬆比賽,最後用2小時7分跑完了21公里。我何曾想過,當年那個跑800米都要昏倒的女生,半馬的成績竟然可以超過70%的參賽女子。其實我的跑齡並不長,但每個能夠堅持長跑一年以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從跑步中學會一些事。也許當時你並沒有這種感覺,但當你回望時就會發現,影響就這樣潛移默化地發生了。
 
跑步讓我誠實面對自己,學會接納和放下
 
小D早產後的第一周,醫生就問我們是否要放棄對她的治療。從決定不放棄她的那一刻開始,我就一直很堅強,但我知道,我只是“選擇”堅強,這並不意味著自己的軟弱、害怕和難過就不存在了。我只是害怕一旦面對,我就會被擊敗,潰不成軍。
有一天,我實在覺得太壓抑了,也不知道怎麼想的,就想出去跑一圈。那天,我感覺自己跑了很久,思緒非常雜亂,心倒是慢慢平靜了下來。那次跑完,我整個人身上都濕透了,卻有一種久違的輕鬆感。這種感覺是我的救命稻草,我很想抓住它。後來,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去跑步。每次跑步時,我並沒有特別去想什麼,只是處於一種游離又專注的狀態之間,其間很多過往的片斷會浮現又消失。有好多次,我跑著跑著就哭了,但每次跑完,我就覺得自己好像又釋懷了一點兒,又勇敢了一點兒。
跑步就像給了我一個重新對記憶硬盤劃區的機會。因為在跑步時,沒有他人和網絡的干擾,我只能面對自己。於是,我回憶、痛苦、面對、接納,然後放下。終於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真的可以開心地笑出來了,原來需要擁抱悲傷之後,才能真正變得堅強。
一直到現在,跑步都是我進行心靈按摩的方式。無論任何時候,只要我感到難過、煩躁、鬱悶或生氣時,我都會去跑步。在一前一後的擺動節奏裡,在汗水的揮灑中,我的負面情緒被釋放出來,之後我感覺自己又充滿了力量。
 
當你不想跑的時候,就該穿上跑鞋出門
 
剛開始練習跑步時,我感到非常痛苦。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進行3公里跑步時,我連跑帶走花了50分鐘。剛開始跑沒多久,我就感到自己呼吸困難,雙腿像灌了鉛一樣。
跑步是肉體的折磨,即使到現在,跑完我還是會感到疲倦和身體酸痛。跑步更是心理的折磨,堅持跑步的人都知道,每天最痛苦的事是準備出門跑步的前15分鐘。那時老公也許正躺在沙發吃著西瓜上網,你剛剛還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得熱火朝天,你腦子裡有個小人在不斷地跟你說:“辛苦一天了,算了吧,吃點兒冰激凌,休息一下吧。”但我需要出門跑步。每一天我都在和自己的惰性做抗爭。
細細想來,這不就是我們每天的日常寫照嗎?我們想變得更好,想學一門新的課程,想接受工作上的挑戰,想法千千萬,但最終都敵不過當下那一刻的舒服,從而放棄行動。
懶惰和享樂是人類的天性,而跑步恰恰是一個“反人性”的過程,是自我堅持的過程。跑的過程中很累時,是選擇放棄還是繼續堅持?今天感到肌肉酸痛,是放棄還是堅持?這個過程本身就教會我,也許生活中會有很多我們不願意去做的事,但如果你覺得這是對的事情,就要去找到更多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我需要做,現在就要做!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的:“當你不想跑的時候,就該穿上跑鞋出門。”這是跑者的思維,其實也是做人應該有的思維。
 
跑步是為了超越過去的自己,人生也一樣
 
剛開始跑步時,我特別喜歡超過別人。我常常仗著自己還有體力,就加速超過周圍的人,但沒過多久,我就不得不停下來走路,於是又被別人反超。而最要命的是,我這種時快時慢的跑法,很快就讓我體力不支,常常跑幾公里以後我就跑不動了。後來,經人指點後我才知道,跑長跑,必須非常嚴格地控制自己的速度、呼吸節奏和步伐。我一個前同事參加過鐵人三項,我曾看過他每次跑馬拉鬆時做的配速計劃表,每公里都有非常明確的配速和心跳要求。
於是,我也開始學習控制,控制自己的配速,調整自己的呼吸。不得不說,這種控製過程是非常枯燥和艱難的,這意味著體力好的時候我需要忍住超過別人的衝動,跑不動的時候我要呼吸得更深,要更用力地擺動雙臂、邁開大腿,來維持這樣的節奏。而最關鍵的是,我開始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自己,關注我的呼吸、我的步伐、我今天的感受以及我的目標。
總有人說,人生是場馬拉松,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我們在人生的跑道上會遇到很多人,我們總會忍不住想去比一比,想超過他們,也會忍不住想急於求成,想加速一下,看是否能夠盡快到達終點。但往往隨意的加速會讓我們受傷,因為暫時的比較會讓我們方寸大亂,因為一些無關的“別人”讓我們輕易離開了自己的跑道。
對跑步的自律,也是對人生的自律,而這種自律就是專注的體現。不管外界如何,只關注當下,關注我的每一次手臂擺動是否有力,我每一次邁步時腳步是否邁得更開,我的呼吸節奏是否合理。練習長跑的人都知道,每天最大的目標就是比昨天跑得更遠一點兒。跑步是為了超越過去的自己,其實人生也一樣。
跑步帶給我的,不僅是“馬甲線”、吃不胖的體質、更加充沛的精力,還磨煉了我的意志,增強了我的信心,也重塑了我的人生觀。而我也始終相信,這些東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女兒小D。
從0到21公里,跑步讓我明白:任何痛苦都會過去,超越之後,你會成就更好的自己;每天堅持不斷的訓練讓我知道:世上沒有捷徑,精力花在哪裡,時間看得到;每一次距離的超越,也讓我堅信:對我來說,一切皆有可能,我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Part 1幼兒園選擇篇
——明確目標,為孩子今後的發展打好基礎
 
01學齡前,比識字、算術更重要的是這3件事
 
為給小D選擇一個合適的幼兒園,我曾穿梭於紐約各種幼兒園的開放日,這些幼兒園既包括主流的公立幼兒園,還包括那些遙不可及的私人幼兒園。我的目的就是想了解他們的教育理念是什麼,到底牛在哪裡,看看對於我教育小D有什麼借鑒作用。
我參觀過的幼兒園有十幾家,我發現所有的幼兒園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每位園長都會強調:學齡前的孩子需要學會3件事,這3件事比孩子學到多少知識更為重要,是家長和幼兒園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和方向。這3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3件事是什麼。
學會準備好(Be Ready)
有一位幼兒園園長說,現在每個家長都想培養“天才”兒童,恨不得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教他認字、數數,以為這樣孩子上學後成績就會好。但我們卻忘了,讓孩子學習,首先要把“硬件基礎”——身體和頭腦準備好。這些準備工作沒做好,上學後即使你給孩子找全美最好的老師,他也不可能學好。
這裡說的準備工作包括兩個部分:第一,身體準備好,能夠保持坐姿正確;第二,頭腦準備好,願意積極參與活動,遇到困難會自己思考或尋求幫助,能夠聽從並且遵守遊戲規則。
對於坐姿正確這一項,我以前沒有留意,參觀幼兒園時聽到這麼多園長提到這個問題,我才意識到小D認知老師的良苦用心。大概從小D14個月開始,她的認知老師就要求我給她買一套小桌子和小椅子。她是“自由”慣了的人,一開始坐在椅子上顯得“坐沒坐相”,而且剛坐一會兒就想下來。
認知老師要求我們,每天要在小桌子上進行一段時間的遊戲,每次小D坐在小桌子前,我們就會提醒她:“腳在哪裡?放地上了嗎?手在哪裡?放桌上了嗎?身體在哪裡?坐筆直了嗎?好,小D準備好了,我們要開始工作了。”一段時間以後,小D的坐姿明顯好了起來,隨著​​坐姿變好,她的專注力也提高了,真的可以坐定專心玩一些玩具了。
小D2歲以後,認知老師提出了“Give me five(完成5個步驟)”的概念,每次小D坐在桌子旁開始玩遊戲之前,我們都會一起檢查這5個方面是否做到位了:
 
●我的身體坐直了(My body is up tall);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
●我的耳朵在聽了(My ears are listening);
●我的嘴巴不說話了(My mouth is closed);
●我的腦袋在思考了(My head is thinking)。
 
這5步是“準備工作”的細化。一開始小D對這些要求很懵懂,有時也不會完全遵守我們的指令。但堅持一段時間以後,她就明白了。比如,有時讀繪本讀到一半她走神了,我就會用這個提醒她:“你的眼睛在看嗎?”等到她回過神繼續看繪本時,我會再補充一句:“小D的眼睛在看了。”
你看,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提醒,卻幫助小D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不能指望“散養”6年的孩子,進入小學後一下子就懂得自控,這些好的習慣都是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養成的。一句“準備好了嗎”的提醒,不僅能讓孩子改變姿勢,更能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專注力和自控力。
學會負責(BeResponsible)
有不少孩子上學後沒人監督就不寫作業,因為磨蹭上學總是遲到,上課不專心聽講。為什麼會這樣呢?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對自己負責,因為他所有的起居安排都是父母負責的,吃飯有人追著餵,家務一點兒不用做,玩具亂扔由家長跟著收拾。從小到大,孩子沒有機會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人,需要為自己負責。這種思維模式一直伴隨到孩子上學,當年追著餵飯的媽媽,就變成了盯著他寫作業的媽媽。這時,親子關係也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家長越幫忙,孩子越認為“我不做沒關係,反正有人催著我做、幫著我做;即使犯錯也是別人的錯,跟我沒關係”。
因此,在學齡前要讓孩子學會的第二件事,就是讓他學會為自己負責。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能夠做到不越界、不包辦替代,除非孩子主動尋求幫助。
比如,孩子不想吃飯,家長就應該尊重他的選擇。也許你擔心他待會兒會餓,但不讓他體會到餓的感受,他就不懂得到了飯點就應該吃飯。比如,孩子玩過玩具後扔得到處都是,家長應該告訴他,這是你的玩具,玩好後需要把它們歸位。也許你帶著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會很慢,但只有這樣,他才能​​體會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才能對玩具負責。再比如,讓孩子參與日常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並告訴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員,每個人都有責任付出勞動,而不是一味索取。
這些事看起來都很小,卻能夠很好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一個對自己負責、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孩子,今後才能對學習產生自發性。因為他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也不是老師的事。
學會尊重(BeRespectful)
學齡前孩子需要學會的第三件事,就是尊重。換句話說,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從“個人”逐步過渡到“社會人”。
現在的家庭基本都是“4 2 1模式”,很多孩子在家是“老大”,可以隨意使喚爺爺奶奶做事,而且不說“謝謝”;見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端到自己跟前;家裡所有好吃、好玩的都是他的,不開心就會發脾氣……孩子的這些表現也許在父母、家人的眼裡並不算什麼,但在別人看來,卻是沒教養、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表現。
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是他們真正開始接觸真實的“社會”。在那裡,他需要明白: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玩具需要輪流玩,上洗手間需要排隊等待,要學會說“你好”“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這些看似簡單的社交禮儀,卻是孩子融入社會的基礎。
與其等孩子上了幼兒園或小學後才開始“教”孩子這些社交禮儀,不如從學齡前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學會尊重,包括尊重他人、尊重動物、尊重環境等。
大J特別提醒
學齡前孩子需要學會的這3件事,看似特別簡單,卻是每一位幼兒園園長都提到的核心問題。其中一位園長還說過這樣一段話:“家長要把教養孩子的過程看成一個連續的坐標軸,而不是幾個分散的點,否則家長會覺得到了某個點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其實家庭教育是貫穿孩子一生的,是一步一步持續影響孩子的。所有的教育最終都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個體。成績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當孩子變得獨立又有擔當時,好成績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而已。可惜,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夠想明白這件事。”
願所有的父母一起共勉,願我們都能儘早想明白這件事!
 
 
02女兒幼兒園面試失敗,我卻收穫了很多
 
小D馬上面臨上幼兒園的問題,我們把選擇幼兒園提上了日程。曼哈頓的幼兒園資源很緊張,常常需要排隊,因此很多家庭提前一年就開始準備申請事宜。
我從半年前也開始進入申請流程,考察各種幼兒園,填寫各種申請資料。資料遞交後,幼兒園會進行第一輪篩選,然後會通知家長面試,之後才是孩子的面試。孩子的面試方式通常是讓幾個候選孩子在一個教室裡一起玩耍,幾個面試老師會在教室裡觀察,還會和孩子們進行一些互動,來考察他們各方面的能力。
小D的第一次面試
小D第一次面試的幼兒園是個混齡班,但不是蒙台梭利幼兒園,參加面試的孩子一共有4個,年齡從2歲半(小D的年齡)到4歲不等。面試地點是幼兒園的一個教室,教室的桌上和地上放了各種各樣的玩具。
教室並不大,整個面試過程中,我基本上能看到所有孩子的表現。有一個4歲的女孩最先引起我的注意。在面試過程中,她的媽媽一直沒說話,那個小女孩所有的表現,包括遊戲、互動、回答等,幾乎都能得滿分,真的是“別人家的孩子”。
另外有個和小D一樣大的2歲半左右的男孩,特別愛玩汽車,他一個人拿著汽車玩。他離小D很遠,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為他突然大叫一聲:“No,I want to play cars!(不,我要玩汽車!)”他的媽媽說:“Butyou have to go and play puzzles!(但你必須去玩那個拼圖!)”媽媽的聲音不算大,但足以讓整個屋子的人都聽到。估計是因為媽媽想讓小男孩多展示不同的玩耍技能給老師們看吧。
在小D旁邊的,也是個小女孩,剛過3歲,她的媽媽在旁邊輕輕地說:“Do you think the baby ishungry? Do you think you can cook some dinner for her? Now I think the baby is tired. Can we put her back to sleep?(你覺得娃娃餓了嗎?你要不要做晚飯給她吃?我覺得娃娃現在累了。我們可以把她放到床上睡覺嗎?)”女孩倒是非常樂意地配合著媽媽,一起完成了所有的項目。老師過來和女孩互動時,媽媽在旁邊說:“Can you say hi?(可以跟老師打個招呼嗎?)”女孩也甜甜地跟老師打了招呼。
小D表現如何呢?她一直是個慢熱的孩子,對於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特別謹慎。出乎意料的是,她這次自己進入教室,選定一個桌子坐下來玩起了小釘板。我就坐在她旁邊,她把小釘板疊起來,很開心地和我說:“I'm building a tower.(我在造一座塔。)”這時,有個老師走過來,拿著兩個小釘板問小D:“You are playing with pegs. Do you wantblue one or red one?(你在玩小釘板啊,你要紅色還是藍色的呢?)”
小D前一秒還微笑著,聽到老師的話立馬沉下來臉,把手從桌子上拿了下來。老師看她沒反應,等了一會兒就離開,去和其他孩子互動了。小D確認老師走之後,看了看我,我對她微笑了一下,什麼都沒說。這時,她小聲地對我說:“I'mdone.(我玩好了。)”我說:“好,那我們去那邊餵娃娃吧。”
類似的情況之後又發生了幾次,每次都是小D自己玩得很好,但只要老師一走過來,她就馬上不說話,手上的動作也停了下來,好像被凍住了一樣。就這樣,半小時的面試結束後,我們都離開了。
為讓小D學會獨自面對,我選擇不干預
回到家,我把麵試的情況跟小D的康復師和認知老師進行了簡單的分享,他們都為小D鳴不平,說:“這些能力小D都有啊,她平時做得很好啊!”
從小到大,我都是個考試型選手,任何考試,只要了解清楚規則,給我一個月的準備時間,我都能考得很好。跟康復師和認知老師接觸的這幾年,我幾乎成了半個育兒專家,所以面試那天一走進教室,看到教室裡的佈置,我就知道要考核孩子們哪些方面的能力。
但那天我全程都沒有作為。第一次小D沒有回答老師的話時,老師走後,小D馬上看了我一下,我知道那是她不確定的眼神。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裡什麼都懂,她只是想從我這裡尋求認同,看自己這麼做是不是對的。我給了她一個“沒關係”的眼神。後來的面試過程中,我一直沒有說話,始終用眼神告訴小D:沒事的,你想怎樣做就怎樣做。
老公知道我的反應後覺得不太滿意,他一直問我:“為什麼不引導小D呢?你很清楚怎麼引導孩子啊,為什麼不做呢?”
那天,我牽著小D的手走在面試教室的走廊裡,我腦海裡浮現出第一次帶她去早教班時她大哭的情景,第一次帶她去上音樂課時她抱著走廊裡的門把手不肯邁步的情景,還有很多有關“第一次”的不適應情景。曼哈頓的好多教室都是這樣的,有一條長長的走廊,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給初入園的孩子一個緩衝的時間。曾經我覺得走完那些走廊要花很長時間,長到似乎我們走到教室就可以回家了,因為她的精力已經哭完,我的耐心也消磨完了。
但幼兒園面試那天,在走廊裡我們卻走得很快。小D進入教室後特別有主意地坐到了她想玩的那個桌子前。那一剎那,我突然意識到,也許我今後牽著她、拽著她走的日子不多了,也許從今天跨進這個大門開始,很多事情都需要她獨自去面對了。
我想,這就是那天我選擇不作為的原因。
後來老公問:“如果小D表現得像那個4歲的小女孩那樣,你的感受是什麼?”我回答:“肯定會自豪啊,即使你說我虛榮,我也不會掩飾這種自豪。 ”但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獨一無二的,我不能去養育一個我幻想出來的孩子,這是我必須接受的事實。
那麼,我對於小D的表現感到焦慮嗎?一定會的,就像康復師和認知老師所說的,這些技能小D全都會,只是沒有展示出來。可是,我真的需要像那位全程引導的媽媽一樣,不斷地“指揮”小D來展示那些技能嗎?這樣的“指揮”我不想做一輩子,也沒有能力做一輩子。
如果由於小D天生的性格原因,會導致某些不可避免的失敗經歷,那麼倒不如讓她早點兒經歷這些,這樣她以後就有足夠的經驗來化解問題了。
做教練型父母
這次面試經歷,讓我想清楚了自己今後在小D教育路上的角色——教練。教練的成功不在於讓選手拿到多麼好的比賽名次,而是讓選手懂得享受比賽。我特別能理解那個在面試時對孩子大聲說話的媽媽。總有一些情況下,父母會把孩子的表現當成匯報演出,讓孩子來展示父母之前的努力成果。但也許就是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就澆滅了孩子心中的小火苗。
當面試完我們一起下樓時,我分明看到那個小男孩低下了頭。他錯了嗎?他什麼都沒做錯。與小男孩形成對比的,是小D的表現。如果用成人的標準來評判,小D這次的表現是“失敗”的。但她分明很自豪,也許她覺得這是她第一次勇敢、獨立的探索吧。看著小D亮亮的眼神和開心的笑容,我覺得這樣真好。畢竟這樣的“考試”不是最後一場,如果每次她都能從中獲取力量而不是消耗力量,這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好的教練會明白,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不是人類天生具備的能力,不能一味教訓孩子不努力,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努力。因此,我會花時間陪小D進行認知啟蒙,我會對小D的發展進行中長期的規劃,我會以身作則地持續學習。
好的教練還明白,每一場比賽正式開始後,教練就必須退下,只能旁觀,因為真正的主角是選手。參加過體育競賽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獨自上場比賽和平時的訓練是完全不一樣的,而這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體會。
更為關鍵的是,教練自己要能接受失敗,同時要激勵孩子越挫越勇。因此,我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賽后總結”,對於小D,我沒有批評,只有慶祝。對於我自己,也正好可以梳理一下今後家庭教育的重點。
是的,這次面試是失敗的,但至少讓我知道,我們長久以來努力的方向是正確的,也讓我看到小D有待改進的地方。
大J特別提醒
結果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在過程中一直堅持、不放棄努力,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持有的態度,希望這也是小D今後的人生態度。真正的教育本來就沒有現成的路,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一顆心感染另一顆心吧。
 
 
03幼兒園園長分享如何給孫子挑選幼兒園
 
小D的認知老師之前在曼哈頓一家公立幼兒園當了20多年的園長,後來又去蒙氏幼兒園工作過一段時間。如今處於半退休狀態,平時輔導一些像小D這樣的早產寶寶。隨著小D面臨上幼兒園的問題,她跟我分享了給孩子挑選幼兒園的技巧,她說自己就是按照這些方法給孫子挑選幼兒園的。
在紐約,很多幼兒園都需要提前一兩年排隊,如果給幼兒園打電話諮詢,幼兒園會要求家長過來面試和考試。教育資源,特別是好的教育資源在哪兒都是稀缺的。於是,家長不自覺地都會感到焦慮,在選擇幼兒園時,他們往往只看名頭、只看熱門、只看硬件,從而忽略了“好”幼兒園的真正標準。
認知老師特別強調,不要過度迷信那些所謂的熱門幼兒園,幼兒園並不是越貴越好,硬件設施也不是最關鍵的。只要掌握好基本的標準,家長就可以自己去參觀,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玩耍”是日常活動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父母都認為,上幼兒園就是去收心、去學習和受教育。其實,對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來說,玩耍仍然是他們很重要的學習途徑。其中,“裝扮遊戲”和體育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裝扮遊戲”不僅能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還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這兩種能力對於孩子以後在大集體環境中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很多孩子上學後會出現不合群、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等,就是因為小時候的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沒有培養好。
如何考察:如果你去幼兒園參觀,可以看幼兒園的展示區是否有孩子的作品,如圖畫、手工作品等;看幼兒園裡是否有“裝扮遊戲”的玩具,比如廚房、醫生或消防員的衣服、帽子等。特別重要的是,看正在活動的孩子是否有機會一起玩耍,老師是否鼓勵他們互相合作。
此外,幼兒園的體育活動也同樣重要。美國建議幼兒園每天至少有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體育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孩子的體質,還能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
如何考察:向老師詢問幼兒園每天的活動安排,看體育活動是否包含在內。更重要的是,實地參觀一下幼兒園是否有操場供孩子們撒開腿跑,看是否有供孩子鍛煉的器械,比如爬行器械、盪鞦韆、各種球類等。
有簡單的認字和識數活動
很多調查研究顯示,早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有很直接的聯繫。當時聽老師說這個問題之後,我馬上產生了疑問:這豈不是和第一條“玩耍是重要的一部分”矛盾了嗎?老師告訴我,這恰好是區分好、壞幼兒園的標準之一。好的幼兒園既會保證孩子玩好,也會保證將學習融入孩子的活動之中。幼兒園階段的認字和識數活動不應該是教條的,而應該融入玩耍中,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如何考察:正因為是“潤物細無聲”的,所以看環境很重要。家長在考察幼兒園時,可以看牆上是否有字、數字等海報,教室裡是否有書架,玩具角里是否有拼板、地圖、鐘錶等幫助孩子早期啟蒙的東西,有了這些東西,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老師!老師!老師!
這一點估計所有家長都比較重視。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長時間離開父母,因此保證孩子和老師的關係是正面並且對孩子是有益的,這一點很關鍵。研究證實,孩子在幼兒園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幼兒園老師的關係最大。
小D的認知老師特別強調,好的老師比好的幼兒園更加重要,幼兒園的理念再好,如果沒有老師來執行,就是白搭。當然,通常比較好的幼兒園擁有好老師的概率也會比較高,不過還是要眼見為實,不要盲目迷信。
如何考察:觀察老師好不好,最簡單也最有說服力的方法,就是看老師如何和孩子互動。當初為小D選擇認知老師時,我曾面試過幾個老師,之所以最終選擇了小D現在的認知老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她在和小D打招呼時是蹲下來的,讓小D看到她的臉,然後她看著小D的眼睛,笑著說“嗨”。那一刻,我在心裡說:這就是我想要的老師,她願意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她的態度是正面的、鼓勵型的,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
幼兒園的理念是否和你的家庭價值觀相符合
這一點是認知老師特地提醒的。家庭教育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對於這個階段孩子的發展特別重要。育兒歸根到底是用父母的價值觀去影響孩子,畢竟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
選擇一個家長認可、跟家長的價值觀一致的幼兒園非常重要。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千辛萬苦進了一個所謂的好幼兒園,結果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一套”,回家後家長又要求“另外一套”,教育理念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迷惑,從而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
如何考察:最關鍵的一點,是家長首先要有一些基本的育兒理念。在考察幼兒園的時候,可以假設一個情景來詢問老師。比如,如果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搶玩具時發生了爭執,老師會怎麼做?然後,再想一下,換作是你,你是否也會這麼做。
關於蒙台梭利幼兒園的個人看法
蒙台梭利幼兒園最大的特點是,孩子是混齡的(3~6歲同班),並且接下來2~3年裡老師也是不變的。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形成家庭氛圍,通過大孩子幫助小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得到成長。美國的蒙台梭利幼兒園一個班級大概有20個孩子和兩個老師。
教室是根據蒙氏的課程劃分區域的,有自理能力區域,讓孩子倒水、扣鈕扣等;有感官體驗區域,讓孩子玩鈴鐺、沙土、珠子等。此外,還有一些區域是用來促進藝術、語言、數學和音樂等方面能力發展的。孩子可以自行選擇想玩的活動區域,儘管蒙氏幼兒園也有團隊合作活動,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孩子獨立完成任務。
小D的認知老師說,蒙台梭利幼兒園的確不錯,但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孩子。蒙氏幼兒園強調最大限度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老師更多的是扮演觀察者的角色。從她的個人經驗來看,那些特別活潑好動或特別內向害羞的孩子,還是需要有經驗的老師進行引導和幫助,因此這類孩子並不一定適合蒙氏幼兒園。
另外,即使同樣是蒙台梭利幼兒園,個體差異也很大。在美國,號稱“蒙台梭利幼兒園”的超過3000家,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最安全的做法還是要去幼兒園實地考察,家長直接去感受幼兒園的環境和氛圍,然後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可以融入其中。
大J特別提醒
對於如何選幼兒園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要從孩子出發。在遵循以上這些標準的同時,結合孩子的性格特點,選擇一家最合適自家孩子的幼兒園,而不是最好的或最貴的幼兒園。
 
 
04寫字、背詩歌VS畫畫、遊戲、唱歌,兩種幼兒園你選哪種
 
美國的幼兒園有兩個非常主流的分支,即“以玩為主”(Play-based)的幼兒園和“以教為主”(Academic-based)的幼兒園。經過自己的調查研究、實地考察以及詢問小D認知老師的意見之後,我決定送小D去“以玩為主”的幼兒園。
我多次提到,孩子是通過玩耍來學習的。但到了選擇幼兒園這個節骨眼上,我還是有點兒猶豫的。因為我也是個普通媽媽,想像一下小D沒上小學就能夠認識很多字、能夠拼讀一些單詞,甚至可以寫出數字,我也挺激動的。因此,我花了不少時間進行論證和考察,以找到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來做這個決定。
抑制今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美國北弗羅里達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考察了160位4歲的孩子,他們之前分別去了“以教為主”“以玩為主”和兩者結合的幼兒園。剛進入小學時,這160位孩子的學習成績差距並不是很大(當然,之前上“以教為主”幼兒園的孩子成績要稍微好一點兒),但到了4年級之後,所有上“以教為主”幼兒園孩子的成績普遍開始下滑。
我知道,僅憑這樣一個小樣本的調研就得出哪種幼兒園更好的結論,這樣未免過於草率。但從這項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過早開始進行體系化學習的孩子,較少體驗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學習的樂趣。當學業日益繁重後,這類孩子就可能因為缺乏求知欲而不能自發去學習。
中國有句古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說小時候很聰明的人,長大了未必有才華。把這句話運用在這裡是非常恰當的。上“以教為主”幼兒園的孩子,在一段時期內會比其他孩子顯得更加聰明,畢竟他們提前學會很多“聰明”的才能,比如認字、寫字、背詩歌等。但很多時候,這種小時候的聰慧是以犧牲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代價的。
“以教為主”不是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成人掌握技能通常是通過他人的教授學來的,孩子上小學之後也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進行學習的。按照大人的邏輯,幼兒園“以教為主”是非常合理的,孩子早點兒開始學習並沒有什麼不妥。
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指出,學習的模式有兩種:自己探索和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以教為主”就是讓孩子掌握他人探索的成果,但是剝奪了孩子探索的過程。這種方式對於成人來說是有效的,但對孩子來說卻不是最佳的方式,因為孩子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會促使他們自己去了解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孩子來說,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在大人的引導下自己進行探索。這種學習方式被稱作“輔助式探索”(Guided Discovery)。
想像一下孩子是怎麼玩玩具的,每次大人刻意去教孩子時,總感覺怎麼教都教不會。但如果我們讓孩子自己探索,同時一旁有其他孩子或大人也在玩,孩子很快就知道如何玩了,而且他們還常常帶給我們驚喜,自己發明很多新的玩法。
教育應該是火種,能夠點燃孩子內心的火把,激發孩子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上“以玩為主”的幼兒園反而能學到更多
我跟父母談起這個觀點時,我爸爸問我:“既然這也不用學,那也不用學,那你花錢送孩子去幼兒園幹嗎呢?”這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以為學習只能發生在課堂上,以為學習就是指學習知識。其實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進行學習,而且可以學到更多,但前提是需要有人進行適當的引導。
這一點也是我在考察幼兒園時特別看重的。儘管是“以玩為主”的幼兒園,但絕對不是純粹的玩,而應該結合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玩耍。不刻意教孩子寫字,但是會提供畫筆、顏料,以幫助孩子在玩耍中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不刻意教孩子背詩歌,但每天都有唱歌、讀繪本的集體活動,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刻意教孩子認字,但很多玩具上都印著字母和數字,如果孩子自己感興趣,老師也會告訴他們想知道的一切。沒有從上至下的灌輸教學,所有的學習都自然而然地以孩子興趣為導向進行著。
最關鍵的是,在這樣的幼兒園,孩子能夠學到寶貴的人生技能。當孩子無法搭好積木塔時,他是如何解決問題、尋求幫助的;當一起玩遊戲時,他是如何鼓勵他人、進行團隊合作的;當老師要求大家進行集體活動時,他是如何進行自我管理、聽從指令的;當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時,他是如何解決協商的……這些絕不是孩子通過學知識就可以學到的,一定是在和小伙伴、和老師的互動中學到的,而最好的互動就是玩耍!
現在社會的快節奏讓我們不經意地把教育也功利化了,導致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去“催化”孩子的成長。但生命本身是有規律的,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長大,是不能夠“催化”的。
大J特別提醒
有些道理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當我們身處的整個大環境都是焦慮的,父母要做到“獨善其身”真的很難,我也不例外。在為小D選擇幼兒園時,我曾經非常糾結,當時老公說的一句話提醒了我,他說:“你自己想想,你當年找工作時,會在簡歷上寫3歲就認識500字嗎?”的確,很多當下感到糾結的問題,如果把它放到整個生命歷程中去考慮,是不是就會豁然開朗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