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另一種美(簡體書)
滿額折

另一種美(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2 元
定  價:NT$ 252 元
優惠價:8721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 波蘭著名亞當·扎加耶夫斯基國內新引進作品

2. 帶領讀者回溯20至21世紀交替時期波蘭文化精英的精神之旅

3. 扎加耶夫斯基向以往備受尊敬現代受到冷落的文學藝術大師們致敬,向經典致敬,向被現代主義唾棄的另一種美:真,善,卓越,崇高和偉大致敬。

本書是藍色東歐第五輯作品,波蘭著名作家亞當•扎加耶夫斯基的散文隨筆集,書中汲取了成長回憶錄、人物速寫、書摘、沉思性警句、小品文,以及詩辯等多種文學體裁的長處,形式多變。

扎加耶夫斯基出生於波蘭自中世紀就留下的小城利沃夫,在離奧斯維辛只有三十英里的小城市格利維策長大,後來到克拉科夫讀大學,並一直生活到三十七歲。八十年代起,扎加耶夫斯基便往來於法國和美國之間,任教和生活。

利沃夫、格利維策、克拉科夫、巴黎與休斯敦,本書以作者生活過的這些城市作為背景,拋開了具體的時間線,讓心靈和感覺與歷史和現實進行對話。在書中,作者回憶了思想執拗的親戚,有點古怪的教授們,激情勃發的藝術家朋友,以及他神交已久的貢布羅維奇等詩人和哲學家。這些深陷在時代洪流中的人,或堅毅、或沉鬱、或孤獨、或平靜,各有獨特的精神氣質,書中的描寫尤為哀婉動人,讀者也可從中得到作者本人作為一個年輕詩人的肖像——對詩歌和其他藝術之偉大性的崇拜者,對歷史和公共領域的反思者。

本書書名取自於作者的詩,“我們只能在另一種美里/找到慰藉,在別人的/音樂,別人的詩中。”美與救贖,與他人同在。本書兼具了文學性與思想性,雖然是散文,字句和整體結構卻有著詩歌的跳躍性和開闊視野。

 

作者簡介

亞當•扎加耶夫斯基

波蘭著名詩人、隨筆散文家和小說家。一九四五年出生在利沃夫(今屬烏克蘭),畢業於雅蓋隆大學哲學系。波蘭“新浪潮”詩歌代表詩人、主要理論闡述者。在一九七〇年代是波蘭持不同政見的異議詩人。一九八二年移居巴黎。後往來於巴黎和美國之間,先後執教於休斯敦和芝加哥大學。二〇〇二年返回波蘭,定居克拉科夫。主要著作有詩集《公報》《肉舖》《信》《多重性頌》《畫布》《熾烈的土地》《震驚》《神秘學入門》《無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詩選》《永恆的敵人》和《無形之手》,隨筆散文集《團結,孤獨》《兩座城市:論流亡、歷史和想像力》《另一種美》和《捍衛熱情》等。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被翻譯為多種語言出版,獲得過諾斯達特國際文學獎、特朗斯特羅姆獎、米沃什獎、歐洲詩人獎等多項權威大獎,以及中國的“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和“中坤國際詩歌獎”,並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譯者簡介:

李以亮

詩人、譯者。寫作詩歌、隨筆,翻譯歐美多家詩歌、散文作品,作品散見相關專業期刊,出版有詩集《逆行》,譯集《波蘭現代詩選》《無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詩選》 《捍衛熱情》《兩座城市:論流亡、歷史和想像力》等。曾獲得第二屆“宇龍詩歌獎”、“後天”詩歌翻譯獎等。

名人/編輯推薦

《另一種美》糅合了敘事、觀察、人物印象記、反思、回憶等等,以極快的速度在情緒和苛評中轉換,在不同話題上顯示出斷斷續續的藝術激情。我們像在讀一本詩集——當然是抒情詩。它是沉思的,準確的;狂想的;悲傷的;謙恭的;容易引起驚奇的。整部書,無時無處不在強烈的對比之中跌宕起伏。一切都散發著獨特、韻味、啟示、隱喻。

——【美國】蘇珊•桑塔格

這些片段式的作品,優雅而簡約地顯示了詩人以詩歌對抗一切的狂喜和絕望之感。

——《波士頓環球報》

扎加耶夫斯基始終強調自我的聲音、日常經驗的形而上學,以及世界的豐富性與具體可感的細節,並不忘與自己的祖國訂立一項道義契約。

——朵漁

一接觸到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就知道這是一位“精神同類”。他的作品總是處於見證與愉悅、激情與反諷之間,有一種東歐詩人所特有的精神品質和力量,也正是他從詩的意義上重新發現了“脆弱性”。這使我想起了肖邦:脆弱、痛苦、尊嚴和美等等。這位波蘭詩人還很“神秘”,在他那裡,一直有一種幽靈般的存在,它時而是“奧斯維辛的燕子”,時而是音樂的“第四種成分”,而這一切,於他都僅僅是某種“神秘學入門”。

——王家新

重建第三個家鄉

李以亮

《另一種美》是波蘭詩人亞當·扎加耶夫斯基一部帶有“回憶錄”性質的長篇隨筆。本書一九九八年首次以波蘭語由a5出版社在波茲南出版,隨後美國學者,也是紮加耶夫斯基的主要英譯者克萊爾·卡瓦娜將它譯成英語在美國出版。就是說,作者在五十歲出頭時寫作了這本書。作為“回憶錄”,它似乎來得有點過早,不過,《另一種美》並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回憶錄”,它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雖然也多是作者親歷,但不太具有傳記意義,在時間上,主要集中在六十、七十年代(但不限於此一時期)。作者所遵循的,與其說是時間的順序,不如說是心靈的秩序;當然,時間順序也的確構成了此書的總體線索。因此,它是一次回憶之旅,更是一次沉思之旅。全書有著鮮明的詩人散文的特點:興之所至,自由而跳躍,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所以,《另一種美》這本書,仍然不失為一個理解這位“波蘭主要詩人”(米沃什語)的便捷通道;同時,由於它遠不止是一份“回憶錄”,而是伴隨了大量“延緩做出判決”的追問和思考,對於我們理解詩和文學、歷史和政治等,它肯定能夠帶來豐富的啟示。

扎加耶夫斯基生於一九四五年,自稱成長於一個“規模較小的極權主義”的製度下。從書中來看,這應該是一個比較客觀的說法:隨著斯大林的去世,以及波蘭在一九五六年後政治、文化各方面發生的“解凍”,國內社會氣氛開始顯得相對寬鬆。一九六八年由“新浪潮”的作家和知識分子所展開的異見運動,雖然引起過一些衝突,但是規模都不算很大;扎加耶夫斯基一度也曾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其中,而在八十年代初期選擇了出走,到了巴黎;雖然作者聲言這是出於“個人性質”的原因,理解為一種“主動的流亡”卻也不為過。然而,扎加耶夫斯基以其一貫的“謙遜”態度認為,他的經歷並不是一個關於在極權主義制度下如何生活(或倖存)的戲劇化故事,至少不是那麼“典型”。在我看來,這也符合實際。比如,如果跟他的朋友、波蘭著名異見分子亞當·米奇尼克比較起來,兩者顯然就大為不同。儘管扎加耶夫斯基也曾被列入過黑名單,失去過工作,但他從未被審判或監禁。他也捲入過與警察的激烈衝突與對抗,遭遇過催淚彈,這些都在書中留下了客觀的記錄。但是,在扎加耶夫斯基的筆下,我們看到真正令人難以忍受的,其實還是謊言充斥的現實,它導致人們的思想(靈魂)與“自明真理”的隔絕。換句話,只要一個人堅持相信真理,他就不得不使自己處於一種“內部流亡”的狀態。不難想像,作為一個詩人,他敏感而多思,情況尤其會是這樣。也許正是因為如此,詩人才要選擇在“流亡”中尋求另一種意義上的存在:“我失去了兩個家鄉,但我找到了第三個:一個屬於想像的空間、給藝術的需要準備的領域,雖然迄今它於我還不是十分清晰。”

作為一部“回憶錄”,整體來看,它雖然沒有採取那種十分連貫的敘述,但也集合了大量客觀的外部描述,首先是有關於那一時期普通人生活的描寫,它們無不始終圍繞著作者親身的經歷展開。在這些描述之間,存在很大的跳躍和留白。而且,在這種散文式的描述之中,仍然不時閃現某些詩人散文的詩性特點,主要體現在文章的抒情性上。實際上,書中並沒有記述多少大事件,有的只是灰色的生活、日常的物質或精神的貧困、審查局的燈光、虛假的政治課、閱讀“禁書”的狂喜,普通家庭擁擠而陳舊的電器等等,所有這些細微之處,不僅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真實面貌,也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詩人的成長和自我形塑的艱難歷程。我注意到,在作者筆下,存在一個傾向,那就是詩人雖力圖“真實”,但他仍然更多地選擇了那些更具溫度,也更具美感的人和事來描寫;當他遇到那些不那麼可愛的人物時,也願意抱以“同情的理解”,雖然不乏諷刺,但也絕不過火。他說:“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不想效法現代歷史學家樹立的榜樣,總的來說,他們是些沒有情感溫度的冷魚……寫一些缺乏同情心、醜陋、木頭似的、官僚語言的東西,其中,毫無詩歌的位置。”簡言之,他“想要重返早期的傳統,也許就是希臘人的傳統,詩人歷史學家的理想標準”,在真與美的問題上,詩人不想偏廢,至少是在寫作這部散文時如此,因為他清醒地想要發現真相,面對“詩歌和恐怖”,他把它們看作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兩極”;在這裡,“詩歌”讓我想到米沃什的定義,而所謂“恐怖”,則讓我聯想到他的另一位同胞恰普斯基對世界的揭示(參見作者《殘酷》一詩)。

作為“新浪潮”曾經的一員,扎加耶夫斯基以寫“政治性詩歌”出名,然而其中相當一部分並未收入作者後來的選集。這當然不只是詩人“悔其少作”的緣故,毋寧說,這更體現了詩人成熟後的詩歌意識和清醒的價值判斷。“初登文壇時,我被認為是一個憤怒的青年、一個政治上堅決反體制的詩人,這有時令我煩惱。這樣的詩,我很早就不感興趣了。我明白,真正的詩歌在別處,在黨派的臨時紛爭之外,甚至超越了對暴政的正義反叛。”在本書中,詩人對自己的寫作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有著較多的類似表述。這種反思,也包括了對他與朱利安·科恩豪塞爾合寫的文學宣言《未被呈現的世界》所做的反思。所有這些思想,作者不是集中、直接地說出來的,它們往往穿插在作者對事件的回憶之中,尤其體現在那些為“文學的偉大性”辯護、為詩歌辯護的文字裡。這些論述雖然不是十分系統,我相信有心人將會發現,它們都是詩人在繼承了赫貝特、米沃什等精神導師的遺產後,總結、發展出的一套屬於自己的生命詩學,一種結合了歷史和形而上學維度的個人化詩學,其中不乏他從一代人的生存經驗與美學實踐裡汲取的營養和真知灼見。這些穿插於敘述之中的思辨文字,其獨到之處與米沃什、布羅茨基等人的精彩文論(我們已不再陌生),構成了一種詩學意義上的呼應。它們似乎也體現了一位職業詩人的特權,隨時可以發表那些久積於心的詩學宣言和文化見解。所以,《另一種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樣一部書:它充滿了詩人的微型詩論。比如:“作家的誕生:一個在天主教信仰裡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常會體驗到一種令人暈眩的啟示。在他祈禱時,他會突然意識到,他不必重複那些印在祈禱書上的詞句。他可以發明自己的祈禱。他可以編寫自己的祈禱詞。”在此,我彷佛突然領悟了,米沃什所說“祈禱的能力”究竟是什麼意思。又如:“偵探小說為什麼總是那麼無聊?因為它們只處理一個神秘,一個簡單問題:誰殺了L先生?但是,真正的神秘,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世界是什麼?”這也讓我想到,作者到底是著名學府哲學系科班出身。這樣獨立的段落,全書裡還有很多,無不簡潔而富於見地,宛如中國的古典詩話。

扎加耶夫斯基的行文是簡練而生動的,尤其體現了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桑塔格把這稱之為一個“小說家的天賦”。無論是對作者大學時期某位教授的追憶,還是對社會不同階層人物的描寫,都是流暢而洗練的,而且飽含了動人的情感。天賦固然是重要的,我以為,它更關乎作者內心裡始終思慮著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它貫穿在全書之中,那就是:靈魂如何倖存、如何得救。“在那個時期極權主義陰影下,我們可愛的城市到底如何?它是怎樣倖存下來的?什麼是短暫的,什麼又是永久的?什麼還在經受,什麼又已經永遠過去了?……什麼是可愛的,什麼又是令人厭惡的?有些詩歌和繪畫將會留下來,但是誰能喚醒那樣的時刻?”在我看來,這段話表明了作者的寫作初衷,也規定了全書的寫作範圍。至於許多具體的細節,都可說是在此主題下的展開。所謂“形散而神不散”的“神”,在《另一種美》裡其實就是在“回憶”的統領下,詩人發現和重建“第三個家鄉”的努力。

在此,譯者的論述也許有些簡化了,因為正如蘇珊·桑塔格說,“這是一本帶有各種個人記號、多重主題並置的書”。好在書已經在這裡了,讀者諸君大可在閱讀中自行“闡釋”。毫無疑問,《另一種美》不只是一部“回憶錄”,它更是一個藝術品,一部散文的藝術品。它好讀,有趣,而且不乏深刻性——對於它,適當的方式應該是欣賞。那麼,讓我們開始欣賞吧!

二○一六年一月十三日武漢

 

目次

記憶,閱讀,另一種目光(總序) / 高興/1

重建第三個家鄉(中譯本前言) / 李以亮/1

另一種美/1

智慧工程/ [美國]蘇珊·桑塔格/191

 

書摘/試閱

我失去了兩個家鄉,但我找到了第三個:一個屬於想像的空間、給藝術的需要準備的領域,雖然迄今它於我還不是十分清晰。我失去了一個真實的城市,但我找到了一個想像的城市。我選擇詩歌作為我的專業領域,還是相對較晚的事,比許多人都要晚得多。

也許,整個城市——克拉科夫,美麗、迷人的克拉科夫!——它的內在恆溫調節器也已停止工作。如果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大衛•奧伊斯特拉赫(1908—1974),蘇聯著名小提琴家。或耶胡迪•梅紐因耶胡迪•梅紐因(1916—1999),美國著名小提琴大師。,碰巧訪問當地的交響樂團,他們會異常振奮。那也是開心的事,如夾道歡迎菲德爾•卡斯特羅,後者也許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最無可挑剔的警察監視制度。更不用說在當局機構裡,權力被擢升的官員不時用來哄騙當地人的小禮物。這個城市不曾退縮,面對精心安排的國際勞動節“五一遊行”,它更像一幅自發示威的諷刺漫畫。它也沒有放棄那種虛假的選舉,你把一張預先準備的、寫好某個幸運的候選者名字的卡片投入一個壇子:最簡單的機器人也可取代人手和大腦,照樣執行這樣根本無須動腦的功能。

巴黎的低氣壓有海洋性的特點,大西洋朝大陸方向迅速遣送低氣壓帶。風一起,烏雲就像賽車一樣掠過城市。雨水彷彿以惡意的傾斜角度落下來。老天不時露一下臉,一小塊藍。然後天又黑了,塞納河彷彿變成一條黑色路面。巴黎的低地因為來自海洋的能量便又沸騰了,一時雷電大作,好似開啟了香檳酒瓶塞。然而,中歐地區典型的低氣壓——在喀爾巴阡山上的某個地方,形成中心——表現全然不一樣:它是抑制和憂鬱的,你甚至可以說,帶有哲學氣的冷靜。雲層幾乎一動不動。它們形狀各異,好像巨型的軟式飛艇,懸掛在克拉科夫中心市場的上空。光線在逐漸移動。紫色的光線漸漸淡去,讓位於黃色的反射光。太陽躲在柔軟的雲層後,照亮了天與地各個不同的角落。有的雲彩就像浮上水面的深海魚群,張大嘴在游動,彷彿對空氣的味道感到震驚。這種天氣,可以持續多日,造成中歐溫和的氣候。如果是在長久的審時度勢之後,下起雷陣雨,那表現就像有點口吃。沒有迅猛、果決的霹靂從天而降,天空發出一串冗長的雷聲,“啪啪啪”——沒有驚雷的爆炸,只有迴聲。打雷也有它的分期付款計劃。

有時,我經過公寓一樓敞開的窗戶,收音機正在播放埃維斯•普里斯利埃維斯•普里斯利(1935—1977),美國著名搖滾明星,俗稱“貓王”。或者他的同代人及後來者的歌曲,它們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非常流行,今天依然如此。偶然聽到的樂曲,讓我想起電吉他刺耳的聲音,我記得,那是在學校舞會和學生俱樂部裡聽過的。電吉他原始、刺耳的聲音,就像草地上野雞的叫聲。電吉他時而憂鬱傷感,時而完全相反,充滿病態的活力,使我們回想起一個潛在的、笛卡爾式的問題:是什麼讓身體和靈魂結合在一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1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