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簡體書)
滿額折

情與思:一個媒體人的教育言說(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選取了作者在《中小學管理》雜誌任職期間所發表的觀點鮮明、建設性較強的文章,既有關於一些教育現象的短評,也有對教育人物如柳袁照、陶西平、李鎮西等名師的採訪稿,還有對北京十一學校、清華附小、中關村三小等名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思路的論述,緊貼教育一線,值得廣大教師細細研讀。

作者簡介

沙培甯,編審,資深媒體人,《中小學管理》原主編。全國教育管理學學科委員會前常務理事;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一期、二期)理論導師,“北京市中小學名校長發展工程”(三期)理論導師。
鍾情於中小學管理研究,走訪過千餘所學校,專業足跡遍佈全國;執著於理論與實踐兼容並舉,哲思與激情互用相諧。
最欣賞的一句話:“人格是人自身的乳汁,它取之不盡並會滋潤整個曲折的人生。”
最得意的兩件事:一是有無數知心的校長朋友;二是曾與夥伴們一起,不舍晝夜,忘情深耕,“以專業的精神,做專業的雜誌”,為《中小學管理》成為全國中小學管理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領軍期刊而努力過、奮鬥過。

名人/編輯推薦

•沙培甯,編審,《中小學管理》原主編。她鍾情於中小學管理研究,足跡遍佈全國,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知心朋友。她的文章給人沉思,前進的力量。
•本書中沙培寧在教育工作中多年成果的積累,是她對當下教育的反思和建議,她帶著來自一線的泥土的芬芳,這新鮮的養分足以供養每個想要改變的教育從業者。
•這本書語言簡潔,主題突出,從悟教育、品良師到讀學校,對教育中各個環節容易出現的問題精准把脈,切中肯絮。

序 言

序一 高度·深度·溫度

教育理論家與一線教育工作者有時會相互指責。教育理論家指責一線工作者違背規律,一線工作者指責教育理論家脫離實際。其實,介於兩者之間還有一個“中間界別”――媒體工作者,特別是教育刊物的編輯和記者。他們搭建起理論和實踐溝通的橋樑,他們發出的聲音常常成為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推動力量。
沙培甯同志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教育媒體工作者、出色的編輯專家。她在30餘年的職業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編輯風格。這種風格既是時代的產物,又是她人生軌跡的體現。她的編輯實踐彰顯著鮮明的個性――高度、深度和溫度。
一是高度。《中小學管理》是我國最早發行的面向中小學管理領域的刊物,它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培甯同志擔任領導以後,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了這一傳統,在搭建百家爭鳴平臺的同時,始終堅持正確的導向,使刊物成為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正能量平臺,體現了很高的戰略定力。
二是深度。一本刊物的內容不同於一般的新聞報道,它既需要使讀者產生共鳴,又需要給讀者以啟迪。培甯同志在《中小學管理》每期的主題確立、文章選編過程中,一貫注重對教育管理現象的深度挖掘、對教育管理問題的深度探究、對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度剖析以及對教育管理創新的深度推介,體現了深厚的理論功底。
三是溫度。《中小學管理》的每期封面都展現一位在基層工作中有突出業績的中小學校長的形象,千萬個中小學管理者既是作者,又是讀者,他們是刊物真正的服務對象。離開了他們,刊物既是無源之水,又是無本之木。培甯同志有許多基礎教育界的好朋友,這種情感上的共鳴溢於刊物的字裡行間;她樂他們之樂,憂他們之憂,體現了溫暖的同理之心。
我為《中小學管理》寫過一百多篇“絮語”,談的都是對教育的點滴感悟。這些文章都是經培甯同志編輯後刊登的,她糾正了許多偏差,彌補了許多疏漏,體現了一個好的編輯在展現刊物宗旨和完善作者意圖過程中的卓越功能。
好的編輯一定同時是一個好的作者,培甯同志經常在這兩種角色間轉換。她為刊物寫的卷首語提出了許多深刻見解,提升了主題的高度和境界;她對基層教育改革典型的生動描繪,展現了案例的特色與精彩;她為許多作者的著作,包括我的文集所寫的評介文章,充滿著熱情的支持和期待。現在,這些文章得以編印成集,使我們有機會一覽這位優秀的教育媒體工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橫溢的文采。
我對本書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賀!
陶西平
2019年9月29日



序二 用自己眼睛望出去的言說
高挑的身材,長髮披肩,風度翩翩,氣質高雅。這是沙培甯老師給我們所有人留下的印象,無論是熟悉的朋友,還是接觸不久的校長、教師。
這裡用得上一句頗有哲思的熟語:相由心生。的確,人的表情是人內心的確證,人的氣質是由內而外的流露與表達。用美學之父鮑姆加登的話來說,美,審美首先是一種教養;用黑格爾《美學》中關於風格的論述來說,風格是種習慣;用懷特海的話來說,在風格之上有種諸神的力量,那是思想的力量。沙培寧,風格鮮明,很美。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序,實質上是一種讀後感。我讀沙培寧的這本書,這樣的體會特別深,感想也特別多。為沙培寧的大作寫序,榮幸中有收穫的感覺,也有進步的體悟。書中有一篇文章是《用孩子的眼睛望出去》,我盯著題目和文章好長時間,有種想像出現在眼前:沙培甯不是有雙孩子的眼睛嗎?清澈、明亮、真誠、銳利,她從這雙眼睛望出去,是她的視域,由此帶來她的視角、她的世界,因而有了對這個世界的言說;我們循著她的眼睛望出去,不也是形成了自己的視角,構造了自己的世界,與大世界相融合,也有了自己的言說,並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嗎?沙培寧有雙眼睛,也給了我們一雙眼睛,這是我讀這本書最深切的感受與最大的收穫。
往媒體上說,如今,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話筒,用自己的話筒言說自己的聲音。開放時代的聲音是多元的,問題是你究竟發出的是什麼聲音。沙培寧的話筒是屬￿偉大時代的,是為這個偉大的時代發出聲音的,而話筒的線與她的心靈聯結在一起,發出的聲音來自她的內心。這樣,眼睛、話筒、心靈構成了一個媒體人的整體。她的教育言說,是宏大的,又是精微的;是深刻的,但一定是真誠的;是道向學的,更是尊德性的。總之,沙培寧的言說,映射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沙培甯有雙道德之眼,以道德良知發出了道德的呼喚。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散發出多彩的光芒,但有個底色與本色,那就是倫理道德,正是中華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心理文化結構和精神特質。改革開放,走進新時代,道德問題越來越凸顯,對道德回歸的呼喚越來越緊迫。習近平總書記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要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求“最大公約數”,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沙培寧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好老師,投向鄉村教師,提出“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把目光投向幸福,讓孩子有孩子的模樣,要破解幸福的密碼;把目光投向“貴族精神”,言說了“貴族精神”的三要義――教育、責任、自由,提出了要“守住靈魂的貞操、完成精神的錘煉”。她在主編的《中小學管理》創刊20周年之際,寫下了四個字:“愛有歸處”。是的,《中小學管理》以博大的道德胸懷,讓校長們、教師們有了愛,愛也有了歸處。
沙培寧有雙真誠之眼,以真心喚起真情,以真情喚起深情,以熟知喚起真知。真、真實、真誠、求真、學做真人,是中華民族的高貴品質,在中國人的脈管裡流淌著真誠的熱血,在中國人的真誠裡煥發出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如今,誠信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要以真知、真情、真心延續中華民族的血脈。沙培寧是最講真的,最講真誠的。她以真誠之眼,期盼中國教育讓真成為一種文化和氣象。在讀完《跟孔子學當老師》一書後,她從先賢的品行中有了神悟。她認為,真是一種純粹,是透徹地“明自己”,是“本色地存在”,是“守護人性中那原本的厚道”,是教育的敞亮,是活得透明。她還認為,真是一種力量。的確,教育是有真諦的,我們要永遠追尋教育的真義。沙培寧以她的真誠之眼表達了真誠的論說,我們要為此而不懈地去追求,學做真人。
沙培甯有雙智慧之眼,以“閑閑”大智觀察教育,以“炎炎”大言言說人生智慧。智慧,那麼古老,又那麼年輕;那麼遙遠,又那麼親近;那麼宏大,又那麼具體、細緻。智慧有大小之分。莊子說:“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閑,空也;空也,大也;大智慧關注宏觀,有一個偌大的視角。炎炎,氣勢也,氣度也,氣象也,大言說也。沙培寧學的是哲學,又在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工作過,與哲學大師們在一起,其哲思是豐富的、深厚的,又是靈動的。她采寫過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著名特級教師張思明的教育事蹟,寫了張思明的大胸襟、大情懷、大手筆、大人生,最後說,智慧的人生是卓爾不群的。她還采寫過李希貴的教育事蹟,寫出了李希貴之“貴”、北京市十一學校的“十一之‘貴’”。這些都是大智慧的言說。
哲學家牟宗三先生說:“不是生命所在的地方,沒有真學問的出現。”生命不是一個發現的過程,而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沙培寧在書中多次寫了陶西平先生。陶先生是教育家,是我們的人生導師。陶先生以他的生命創造了真學問,創造了真教育。沙培甯對陶先生的愛戴與尊重,讓我們心動。她還寫過這樣的文章:《作為生命體的學校》。文中說,學校應當有生命感,由此而有生長感、歷史感、本土感,充溢著生命的體溫,同時有“未來感”,永遠在路上。完全可以說,沙培寧是以自己的生命在言說,以自己生命的體溫去溫暖作者與讀者。她的生命是美的,是高貴的。
用自己的眼睛望出去吧,像沙培甯老師那樣!那麼,你的視界必定處在高點,你的世界必定是宏大的、美好的。

成尚榮
2019年9月16日


序三 在“情”與“思”中幸福地行走
不知是機緣巧合還是命中註定,從大學畢業到退休,我換了三個工作單位,卻始終在“鼓搗字”。“編輯(記者)”一詞對我而言,是職業生涯的全部,我以此為生,亦以此為樂。
一本書、一個話筒、一本刊,是我31年的職業行走路線。前十年,在編輯對文字、體例要求都極為苛刻的專業工具書的過程中,我練就了扎實的編輯基本功;中間三年,我在廣播電臺“跑新聞”“做專題”,逐漸建立起記者特有的職業敏感;而後的18年,因《中小學管理》而與教育結緣,這,成為我盡享專業幸福的開始。
我的同伴和摯友孫金鑫在她的博士論文後記中這樣描述她眼中的我以及我們的日常――

我的主編,基礎教育期刊界最有風格的美女編審。她對工作的投入與嚴苛,與我的導師(注:褚宏啟教授)並無二致。我們激情洋溢地“瘋狂”耕耘,收穫了無數讀者的認可,也犧牲了自己每一寸私人時光,成為不折不扣的教育“更夫”。我是辦公樓裡被保安最後清場的那個人,她是叫醒保安早起開門的那個人。我夜裡一點鐘發稿,她早晨五點鐘審稿。八點鐘,我們又精神抖擻地相會在辦公室。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常態。我們拍過桌子,瞪過眼睛,更在深夜裡無數次依偎著心靈“取暖”。她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對生命始終飽滿的熱情,對專業深入骨髓的寵愛。她從中國社科院哲學所來到一個小小期刊社,反而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價值,體會到生命與事業雙重極致的美。她活得豪情萬丈,活得汪洋恣肆。她,是活對了的超常英才。

的確,我“活對了”!與教育的相遇,其實也是與自己的相遇。她滿足了我對理想的專業生活的全部想像與渴望;成全了一個小個體面對大世界時無限豐富的可能性;讓我找到了與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深情對話的最佳方式;喚醒了我內在的生命力,使我能徜徉于人生的大痛苦與大幸福中,求得精神的明澈、靈魂的了悟;讓我有機會閱讀無數高尚、曲折、有趣的人生,貼近他們豐盈、飽滿的內心,貪婪地吸吮其間的營養,並將其細細嚼碎,反哺自身;寵我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地釋放自己,並最終找到安放那顆細膩敏感的同理之心與悲憫之心的理想之地。如果說選擇了一種職業即選擇了一種“活法”的話,那麼,教育讓我找到了自己最想要的“活法”,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模樣。於我而言,教育賜予我的那種精神的自足與自洽、那種值得用一生去擁抱的積極的生命體驗,是比什麼都珍貴的享受。那是一種源自生命與生活本身的大歡愉,自然、純粹,深及內裡。
我體會,做好教育媒體人,“情”與“思”二字最為重要。
這裡的“情”,主要指情感與情懷。我相信,從根本上講,教育是一項充滿人性溫暖的事業,它可以抵達單純的技術與工具難以抵達的地方。我同樣相信,任何現實中的教育都是人性的折射與表達。所以,教育人之間心靈的相通,必定是人性的相通;他們對教育的關切,必定源於對“人”的關切。由此產生的情感也必定是深沉、濃烈而持久的。
有了真實的情感,也便有了堅定的立場。對於教育媒體人來說,有了情感,你才會真誠地愛教育,並愛那些同樣真誠地愛教育的人。有了情感,你才會對那些非教育、偽教育、反教育的“教育”勇敢地說“不”,恨之、誅之;才會為那些被扭曲、被褻瀆、被傷害的教育心痛不已,惜之、護之。有了情感,你才可能欣賞到教育之真善美在融於活潑潑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落地生根、盡情綻放的崇高與壯美,進而領略到卓越的教育人在“迷戀他人成長”中獲得高峰體驗的至高幸福。有了情感,你才能在面對教育之人之事時,真正把“我”放進去,達成“共情式理解”,實現物我交融、相互激蕩。有了情感,你才能體悟那份精神共鳴帶給人的撼動――你與他,雖遠隔千里,卻可在心靈深處相知相晤,徹夜暢談。有了情感,你才會理解教育人“人生為一大事來”的豪邁,“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的柔情,“平生只想辦好一所學校”的執著……
編輯是靠言語生活的。我體會,言語是一種飽含生命感的存在(教育言語尤其如此)。她可能驟然爆發,也可能徐緩流淌,無論其具體情態如何,都必定發自生命體內在的衝動,是價值使然,更是情感使然。
當然,正如《編輯人的世界》一書所言,“對編輯來說,愛一本書就像愛一個人,沒有一種愛不必負擔起相應的責任,沒有一種責任無需堅忍不拔的精神”。是的,我深知,愛―責任―堅忍不拔的精神,這既是一種自然的轉化,更需要自覺的努力――自覺地虔誠投入,自討苦吃;自覺地不舍晝夜,向上登攀;自覺地錘煉自己強大的生命理解力,做出教育的“意義”與“意思”……我夢想,在我們的雜誌走進萬千校長案頭的同時,我也能走進他們的心靈,分享他們的苦辣酸甜。為此,我努力再努力。我想對校長們說:為了讀懂你們,我已經準備了半生!因此,你們的那句話――“沙姐是懂我們的人”,足以令我淚流滿面!
是啊,一路走來,怎一個“情”字了得!我期待,這濃濃的真情陪伴我在教育之路上一直走下去、美下去,及花甲,亦青春!
說到“思”,這裡主要指的是思考、思想。一個卓越的編輯人與技術工匠式的編輯人最根本的差異,在於他是否擁有思維的、思想的“利器”。也許與在社科院工作過多年有關,我一直保持著較強的研究意識,並在艱苦的研究中,體會著“編研一體”的專業生活方式帶來的多重挑戰與獨有樂趣。
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以研為基,獨立思考,努力做一個有專業造詣與學術尊嚴的編輯人。編輯策劃時,要保持對前沿話題的敏感,同時有冷眼觀潮的能力;每個選題都要在“新”“活”“深”上下功夫,絕不簡單地跟從別人、重複自己。獨立寫作時,感性與理性要同樣豐沛;文章要有溫度、有色彩,同時有質感、有力道。參與活動時,一定要發出有專業水準、思維含量的聲音,並體現出作為“兩栖人”的特有優勢……
作為主編,我提出了“建研究型組織”“做專家型編輯”的主張,帶領編輯在研究狀態下工作。我們將研究的觸角伸向多個專業領域,參與課題研究,參加各種會議,歷練自己在理論與實踐、問題與選題間進行多重轉換的能力;我們建立了編輯部知識共享機制,更有隨時隨地的沙龍、分享、辯論……當然,最“管用”的,是落在每一篇稿子上的研究。因為對編輯而言,處理每一篇稿件的過程,都是在N遍的調整與雕琢中深度思考、二次創造的過程,都是使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優化的自我修煉的過程。唯此,編輯才能實現真實內在的成長;刊物才能從優秀走向卓越,不僅成為優質資源的集散地,而且成為新思想、新創意的生髮地。
寓情於思,融思於情。就這樣,在情與思的交響中,我幸福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在完成編輯主業的同時,我也撰寫了一些文章,但自覺識淺文陋、難成體系,故從未奢想過結集出版。若沒有大夏書系李永梅社長及其同伴的真誠相邀、辛勞付出,便不可能有這本小書的誕生。在此,躬身以謝!
特別感謝陶西平先生。也許我難以準確地估量他對我的生命成長到底產生了多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地說,他是我進入教育領域後最重要的“重要他人”!他讓我見識了何謂深邃、瀟灑的教育人生,何謂追夢者最動人的沉浸。前日,他在病榻上為我的小書作序,更是讓我感動之至。謝謝您,敬愛的陶先生!
特別感謝成尚榮先生。無論為人為教,先生之風都令我敬仰。他讓我感歎精神逆向生長、思想永續燃燒的力量。他在千忙萬忙中不吝為小書作序,且厚愛、激賞有加。當我捧讀先生長達八頁的手寫稿時,不禁淚眼婆娑。成先生,您的這份饋贈將成為我永存心底的最珍貴的收藏!
我還要特別感謝教育之路上遇見的所有同道者,特別是中小學管理雜誌社的所有同伴。我相信,我們的溫暖相伴,是彼此最長情的告白!
最後,致敬教育!致敬所有教育人!

沙培寧
2019年10月2日

書摘/試閱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是小語界名師、浙江杭州拱宸橋小學教育集團理事長王崧舟的座右銘。我深以為然。
我們一起品幾個溫暖的畫面吧――
一次,我刊一記者參會回來剛進屋即忍不住給我們講起“一碗湯”的故事:山東平陰一中看到一些學生因家裡窮,買不起帶肉的菜,於是下決心每天早晚兩餐為學生供應免費的骨頭湯。為此,學校不僅每年要多投入20多萬元,還自找了很多麻煩:自己購進整頭豬進行分割,然後把骨頭集中起來,精心熬制,做一元左右的便宜菜時,加入濃濃的骨頭湯,為孩子們增加營養;每天,將熬好的40多鍋湯裝到近80個大桶中,再分到幾千個小碗裡……後來,我們約學校寫了一篇稿,題目就叫《“一碗湯”熬出濃濃人情味》。
一同事聊天時對我說,她的兒子不太乖,上課“吃不飽”或不想學時,就趴在桌上或手托腮幫半睡不睡地“閉目養神”,為此沒少被罰站。前年,他參加了美國的一個夏令營。開營後的一節課,他習慣性地托腮閉目,迷迷糊糊中聽到正組織學生討論的那個“老外”說:“孩子們,聲音小一點,Tom(他的英文名)正在休息。”聽到這兒,他感動得一塌糊塗,回家後大發感慨:“這個‘老外’真好,從小到大,從來沒有老師這樣把我當人看!”高中時,他去了美國。
2011年冬天,我與陶西平先生一起在北京朝陽實驗小學聽課。一個小小的細節讓這位老教育家感慨多多:為了幫學生養成喝水的習慣,所有教師在每節課開始時都要先看著孩子們喝幾口水,而後才正式上課。同樣讓他感慨的還有另一個細節:一次,他到外地一所名校考察,由於剛下過雨,天冷地滑,所以校長臨時決定取消學校精心準備多日的“拿手好戲”輪滑表演。
如此“疼孩子”的人還有很多:前日我到深圳龍崗區清林小學時發現,教學樓的所有走廊都鋪著遠沒有瓷磚漂亮的青石板。校長說,深圳很潮濕,地面常有水,若鋪瓷磚,孩子們很容易滑倒、摔傷。1998年採訪李鎮西時,他班裡的一個“大鬧將”動情地對我說:“李老師待我最好,父母打我時,他就是我的‘110’。”……
這樣的仁愛不為回報,卻贏得回報。
2011年,我們去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吉美堅贊福利學校採訪。那裡的師生很特別:學生大都超齡,最大的入學時已42歲;教師大都沒有什麼收入,卻自覺自願地傾情付出。學生在校園裡見到老師,會虔誠地面對他們行走的方向原地站立鞠躬,三三兩兩,宛若雕像。初見那場面,我的眼淚一下子便湧了出來。在我看來,這樣地被敬愛、被珍重,實在是世人所能享受的最高禮遇,亦是孩子們對老師最樸素也最華麗的回饋。
當然,教育的天空也常有寒風來襲。近日,“重點班吹空調,普通班吹電扇”的新聞很吸引眼球。其實,如一位高考狀元所言,與按考試成績排座位、老師的熱諷冷言等可能給學生造成一輩子“內傷”的更日常的“軟歧視”相比,吹不吹空調等“硬傷害”已是小巫見大巫。
還有,我們早已習慣了的許多“平常事”也與真慈悲相去甚遠。比如:為了向來賓展示學校的精彩,而讓孩子們在一個地方等待多時,不問風雨、寒暑。這當然不是“以學生為本”,甚至也不是“以參觀者為本”,說穿了,就是“以‘我’為本”。
商品經濟處理問題的核心範疇即“交換”,當這一範疇被泛化、彌漫於教育的角角落落時,教育即被玷污。人與人互為工具,也就只可能有謀略,而絕不會有德行了。孩子們正是在一次次被當成謀求名利的道具中,失去了對人性善的信任與期待。
我想,“好校長”“好老師”的標準縱有萬千,但悲憫的情懷、仁慈的心腸一定是第一位的。什麼是“以慈悲為懷”?就是“每懷惻隱之心,常有仁慈之念”;就是超越任何功利,甚至超越一般意義上的“施愛”,站在對方的角度體會苦樂,“他的苦就是我的苦”;就是將人視為目的本身,除此之外,別無他求。這樣同體同舟的大愛不是施捨,更不是交換。她因足夠純淨而足夠強大,足以讓我們在現實的種種誘惑面前,選擇守護良心的安寧,舍我為他。
也許我們應該依此對自己愛的確當性重新作一審視。這有點苛刻,但是沒辦法,我們做的就是一個要比常人更偉大一些、更高尚一些的良心活兒。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清淡若水的幾個字,卻融滿化不開的深情,至善,唯美。
(原載《中小學管理》,2012年第6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