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究竟存在嗎?

可能很多人還停在早期的疑古派學者的認知上,雖然顧頡剛一度質疑大禹不是真人,但其實他從未認為夏朝不存在。西方學界雖然對夏有不同看法,但認為夏存在的也不乏其人。中國古史學界現在的意見,我們最喜歡引用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的意見,說夏朝不是信史,於是我們就擴大解讀,不是信史那就是假的、編造的。但事實上許宏的意見並不是說夏朝不存在,而是說二里頭迄今沒有發現那裡就是夏的直接證據。所以現在古史學界對夏朝的爭執並不是夏朝存在不存在,而是問夏朝在哪裡?或者更進一步的,二里頭是夏嗎?


二里頭與夏朝之關聯
為什麼會拿二里頭做首要目標,當然是有原因的。在商之前的大型考古遺址,具有王國氣象,可以作為夏的候選對象的有好幾處,山西陶寺、陝西石峁、山西清涼寺、河南王城崗、河南二里頭。只有二里頭有多項特徵可以符合夏的條件。

一、時序與空間的銜接,不只二里頭文化與早商文化緊密銜接,連二里頭的建築也出現入駐者代換的現象,宏偉的宮殿變成常民居住的大雜院,距二里頭僅八公里之遙的偃師,同期間蓋起了軍事性質的偃師商城,有如商人攻破宮城之後在鄰側蓋起了監控要塞。

二、二里頭是先商時期唯一擁有先進鑄銅技術的古王國,出土有大型的青銅酒器、禮器爵、鼎、盉等,以及鉞、戈等高效青銅兵器。青銅兵器在當時就是先進武器的同義詞。禮器則是階級差序等級社會的表徵,這不禁讓人想起禹鑄九鼎的傳說。

三、二里頭從先期的新砦文化計算,持續時間約四百年,超越前期古國甚多,文化輻射範圍也比其他古國更大,足以當得起三代之首的夏朝的任務。


最後還有一點是李碩在《翦商》書中提出的理論。他先提出二里頭以稻米為主食的論證(推翻過去以粟米等旱作為主食的認知),然後由稻米推論到水田,由水田推論到大型水利系統,由大型水利系統推論到所謂大禹治水,恐怕不是治洪水,而是排淤導流,建立適合水稻生長的水利灌溉系統。
李碩在文獻中找到兩處例證,其一是史記中記載禹遣益向人民發放稻穀,教民種稻(史記夏本紀: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其二是孟子所描述的大禹事蹟:「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孟子滕文公篇)
治水的結果是使「中國可得而食」(對,中國這個詞先秦時代就已經大量使用了),足見大禹所做的工程其實乃是水利灌溉工程。

這論證有沒有道理,見仁見智,但這幾十年來對岸學者對上古史的研究已經超越一百年前甚多,針對上古及人文類,我們選列幾本書,展示對岸學者近期研究的成果。

👉延伸書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