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香文化(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香文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價
:NT$ 216 元
優惠價
871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被忽視了,這就是香文化。 中國用香的歷史久遠,陪伴著中華民族走過了數千年的興衰風雨。它邀天集靈,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體現,又是禮的表述;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穢,安神正魄的良藥。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僧道大道,無不以香為伴,對香推崇有加。 爐熱情暖,青煙翠霧之中,不知引發了多少靈感,增添了多少熱情,降息了多少怒火,帶去了多少祝福。它啟迪英才大略的智慧,濡養仁人志士的身心。 香,物雖微而位貴,它是中華文化無形的脈搏。 香文化是一個古老而全新的命題,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

名人/編輯推薦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摹帖,揮塵閑吟,篝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復霧隱隱繞簾,又可袪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天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云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熏性無變遷;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香文化史
 1.香煙始升:萌發于先秦
 2.博山爐暖:初成于秦漢
 3.香光莊嚴:成長于六朝
 4.盛世流芳:完備于隋唐
 5.巷陌飄香:鼎盛于宋元
 6.香滿紅樓:廣行于明清
第二章 香藥
 1.沉香
 2.檀香
 3.龍涎香
 4.龍腦香
 5.麝香
 6.丁香
 7.乳香
 8.蘇合香
 9.安息香
 10.降真香
 11.郁金
第三章 香品
 1.中國傳統香
 2.香品的種類
 3.天然香與合成香
 4.香品的鑒別
 5.香品的使用
第四章 香具
 1.香具的家族
 2.香爐的樣式
 3.云煙繚繞的山海一博山爐
 4.珠光寶色的傳奇一宣德爐
第五章 佛教與香
 1.尊貴的香
 2.妙香與佛法
 3.殊勝的供養
 4.上香的儀軌
 5.香湯浴佛:佛誕節
第六章 文人與香
 1.文人與香
 2.文壇軼事
 3.歷代詠香詩文
 4.散文:林語堂、許地山、林清玄
后記

書摘/試閱

1.香煙始升:萌發于先秦 大約4100年前的一個正月的吉日,在堯的太祖宗廟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典禮。舜接受了堯禪讓的帝位,查得天象瑞正,知道攝政順乎天意,便行專門的祭禮,告于天帝。燔木升煙,上達于天,以此“裎”祭之法祭拜日月、風雷、四時;鄭重地遙望遠近山河,以此“望”祭之法向山川行了祭禮;繼而又祭拜了其它神明。此后,舜收集了象征各地首領權力的五種玉器。又擇吉日,接受四方首領的朝見并頒發了五種玉器。二月,舜巡視東方,至泰山,燔燒柴木行祭,并依次遙祭各大山川。 這是《尚書·舜典》對舜帝登基的一段記載:“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端。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祭祀中燔木升煙,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聲。 傳統文化的許多部類都可溯至先秦,香的歷史則更為久遠,可以一直追溯到殷商以至遙遠的先夏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6000多年之前,人們已經用燃燒柴木與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諸神。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有了“紫(柴)”字,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形象注釋。而中國的香還有一條并行的線索——生活用香,其歷史也可溯及上古以至遠古時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已出現了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陶薰爐。 到春秋戰國時,祭祀用香主要體現為燃香蒿、燔燒柴木、燒燎祭品及供香酒、供谷物等祭法。在生活用香方面,品類豐富的芳香植物已用于香身、薰香、辟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并有熏燒、佩帶、熏浴、飲服等多種用法。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湯等做法已非常普遍,薰香風氣(生活用香)也在一定范圍內流行開來,并出現了制作精良的薰爐。此外,以先秦儒家“養性”論為代表的“香氣養性”的觀念已初步形成,為后世香文化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西漢生活用香的躍進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遠古的香煙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在6000年前的祭祀活動中已經出現了燃燒柴木及燒燎祭品的作法(常稱為“燎祭”)。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城址”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的大型祭壇、上海青浦淞澤遺址的祭壇都發現了燎祭遺存。(燔燎祭祀的遺存物不易分辨具體物品,紫祭、燎祭等常統稱“燎祭”。所燒物品大致有兩大類:一類是易于燃燒的植物,如柴木、草、糧食等,另一類是陶器、石器、動物牲體等需借柴木之火焚燎的物品。由于植物遺存多為殘灰,不易識別,燎祭所用植物的種類尚待考察,應是選用一些品質較好的、含芳香氣味的樹木、灌木或草本植物。) 距今6000~5000年間(約為仰韶時代中晚期),祭壇規模更大,燎祭遺存更多,可見于遼西東山嘴和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從東山嘴到牛河梁的數十公里之內綿延分布有大型石砌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等規模宏大的祭祀遺址,位于山梁上的東山嘴祭壇發現了大片紅燒土、數十厘米厚的灰土、動物燒骨等燎祭遺存物。此祭壇兩側對稱,南圓北方,合于后世“祀天于圜丘在南,祭地于方丘在北”的禮制;壇、廟、冢“三合一”的布局與“天地壇、太廟、陵寢”的布局相似;冢的結構與后世的帝王陵墓相似;出土的龍形玉器也是我國最早的龍形器物之一。該遺址揭示出令人驚嘆的史前文化,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古老淵源。亦可看出,商周時期的燎祭正是對遠古祭祀觀念的繼承。 距今5000~4000年間(約為廣義的龍山時代),燎祭的使用已較為普遍。山西陶寺遺址的祭祀區發現了大型“壇”形建筑,很可能曾用于觀測天象和燎柴祭天(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此遺址很可能就是堯的都城平陽)。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遺址也有大量燎祭遺存,司知該地區曾有濃厚的燎祭風氣。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太湖及杭嘉湖地區,包括浙江余杭莫角山、反山、瑤山、匯觀山、江蘇常州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吳縣草鞋山、張陵山、昆山綽墩、少卿山等多處遺址,其中有數十處大型祭壇及類似“金字塔”的貴族墳山(人工堆筑高臺,中間為墓地),其燎祭遺存分布廣泛。 距今4000~3000年問(夏商時期),燎祭已遍及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的廣大地區,商代尤為明顯,可見于河南偃師商城、鄭州商城、鄭州小雙橋、四川廣漢三星堆等多處商代遺址。第一爐香:5000年前的薰爐從直覺上說,薰爐似乎不應屬于遙遠的“新石器時代”、“遠古時期”,可令人驚嘆的是,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表明,四五千年前的先民們的確已經開始使用這種“奢侈”品了。 遼西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曾出土一件之字紋灰陶薰爐爐蓋(距今5000多年)。 山東濰坊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蒙古包形灰陶薰爐(距今4000多年),夾細砂灰陶,高17厘米,腹徑14厘米,頂部開圓孔,爐身遍布各種形狀的鏤孔(圓形、橢圓形、半月形等)。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竹節紋灰陶薰爐(距今4000多年),高11厘米,口徑9.9厘米(略小于底徑),呈笠形,斜直腹,矮圈足,腹外壁飾有6圈竹節形凸棱紋,爐蓋捉手四周有18個鏤孔(3孔一組,共6組)。 這幾件薰爐“分散”于遼河流域、黃河流域及長江流域,其樣式與后世的薰爐一致(而異于祭祀用的鼎彝禮器),并且造型美觀,堪稱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奢侈品”,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早期中華文明的燦爛。(牛河梁遺址的下限距今5000年,姚官莊龍山文化遺址與福泉山良渚文化遺址的下限時間較為接近,但均在4000年之前。) 商:柴祭、燎祭、香酒 殷商甲骨文已有“紫(柴)”、“燎”、“香”等字。 “紫(柴)”字,形如“在祭臺前手持燃燒的柴木”,指“手持燃木”的祭禮”,堪為祭祀用香的一個形象注解。“燎”字,形如“燃燒的柴木”,指“焚燒柴木的祭禮”,有單獨的“燎”,也有“燎牢”、“燎牛”等燒燎其它(動物)祭品的方法。(《說文》:“寮,紫祭天也。”“紫,燒柴寮祭天也。”) 向神明奉獻谷物也是一種古老的祭法,“香”字即源于谷物之香。甲骨文中的“香”,形如“一容器中盛禾黍”(禾黍邊有小點,表示黍粒),指禾黍的美好氣味。篆文變作從黍從甘,“黍”表谷物,“甘”表甜美。(《說文》:“香,芳也,從黍從甘。”)隸書又省略寫作“香”。如《尚書·君陳》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德行之香至高,非黍稷之香氣可比。(據筆者初步考察)約自東漢開始,“香”也用來指某種香藥(香料),如蘇合香、雞舌香等。自魏晉時,“香”也用來指“香藥制作的香品”,如和香、合香、薰衣香、印香、線香等等。 商代有一種香氣濃郁的貴重香酒,名為“鬯”,多用于祭祀,也常用作賜品或供貴賓享用。一般認為這種鬯酒是用郁金、黑黍等制成。黑黍在當時是一種珍貴的谷物,郁金則是一種芳香草本植物(今姜科姜黃屬植物,也稱郁金草,并非郁金香花),其宿生塊根黃赤芳香,莖、葉、花亦有香,也是一味常用藥材。(另有觀點認為上古的鬯酒不用郁金,而用百草之花,或兼用郁金及百草之花。) 鬯酒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祭品(禮品)之一,使用頻率很高。西周還有專職的“郁人”和“鬯人”負責用鬯之事,如《周禮·春官》載:“郁人掌裸器。凡祭祀、賓客之裸事,和郁鬯以實彝而陳之。”“鬯人掌共柜鬯而飾之。”(裸:guan,酌酒灌地或獻賓。彝:盛酒器。柜:ju,黑黍。) 西周春秋:燔柴、燃蕭等祭禮 西周春秋的祭祀用香(沿襲前代)主要體現為燔燒柴木、燃香蒿、燒燎祭品及供香酒(鬯酒)、谷物等祭法。 燎柴升煙的祭禮常“燔柴”祭,細分則有“裎(yin)祀”、“實柴”、“槱(you)燎”等,蓋為積柴燔燒,在柴上再置玉、帛、犧牲等物,燔燒的物品有別,但都要燔燎升煙。 《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瘞:yi,埋物祭地。) 《周禮·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以禋祀祀吳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埋沉祭山林川澤,以?辜祭四方百物。”(埋:將玉、谷物等埋人土中以祭山神地神。沉:將玉、牲體等沉沒入水以祭水神。血祭:以牲體之血滴于地。?辜:plgu,剖開、掏凈牲體。)鄭玄注:“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也。……燔燎升煙,所以報陽也”。孔穎達疏:“裎,芬芳之祭。”(對裎祀、實柴、槱燎之差異,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裎祀是用玉、帛、全牲,實柴用帛、經過節解的牲體,槱燎只用節解的牲體。) 《詩經·維清》贊頌了文王訂立了裎祀祭天的典制:“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裎。迄用有成,維周之禎。”這是周公祭祀文王的樂歌,大意是:有了文王創制的典章,才有了政治的清明與光耀,從開創裎祀祭天的典制到今日的成就,乃周朝的祥瑞。緝、熙:光明。肇:始。 燃“蕭”也是一種重要的祭禮。(“蕭”指香蒿,香氣明顯的蒿,蓋指現在所說的黃花蒿(古稱青蒿)、茵陳蒿等蒿屬植物。) 常焚燒染有油脂的蕭(及黍稷等谷物),并用郁鬯之酒灌地,認為蕭與黍稷之香屬“陽”,郁鬯之香屬“陰”。如《禮記·郊特牲》:“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陰達于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陰氣也。蕭合黍稷,臭陽達于墻屋,故既奠,然后?蕭合膻薌。凡祭,慎諸此。”(?:ruo,焚燒。郊:郊祭,祭天。特、牲:牲體。臭:氣味;圭:上圓(或劍頭形)下方的玉。璋:形如半個圭的玉。灌鬯的容器以圭璋為柄,用玉溫潤之氣。) 《詩經·生民》也有焚燒香蒿的記載:“取蕭、祭脂,取羝以軷。 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香蒿常被視為美好之物,如《詩經·蓼蕭》以“蕭”比君子:“蓼彼蕭斯,零露滾滾。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其德不爽,壽考不忘。” “蘭”、“柏(松)”等芳香植物也很受推崇,在生活和祭祀中都多有使用。(“蘭”多指蘭草,今菊科的佩蘭、澤蘭、華澤蘭等,有時也指蘭科的蘭花。) 在荊楚一帶,舉行重要的祭祀前常沐浴蘭湯,并以蘭草鋪墊祭品,用蕙草包裹(一說熏烤)祭肉,進獻桂酒和椒酒。如《九歌》:“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三月春禊有浴蘭的風俗。春秋兩季要在水邊舉行修潔凈身、祓除不祥的祭禮,稱“祓禊(fu xi)”。三月上巳(第一個巳日)為春禊,人們常集聚水濱,執蘭草,沾水、灑身,以祓除冬天積存的污漬與穢氣。這種儀式也有“招魂續魄”的含意,如《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祓除不祥。”此“招魂續魄”蓋為生者而行,古人認為魂魄不全則致疾病,故在春日召喚魂魄復蘇或歸于健全。(一說是為逝者招魂,使亡靈不擾生者。) 上巳春禊也是愉快的郊外踏春,青年男女交游的節日,如《詩經.溱洧》即寫此風俗:“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春禊在漢代常稱“上巳”節,魏晉后改為三月三日,祓禊招魂的含意漸弱,世俗娛樂色彩增加,演變為以水邊的宴飲、交游、踏青為主,王羲之《蘭亭集序》即寫此風俗。唐宋時,上巳節與寒食節、清明節合并為清明節,其春游風俗即主要來自上巳節。 枝葉清香的松柏也被視為香潔之木。 制作鬯酒時即以柏木為臼,梧桐為杵,蓋取柏木之香,梧桐之潔白。《禮記·雜記》:“鬯臼以椈,杵以梧。”掬:柏的別稱。孔穎達疏:“搗郁鬯用柏臼桐杵,為柏香桐絮白,于神為宜。” 棺槨之木以松柏為貴,《禮記·喪大記》:“君松槨,大夫柏槨,士雜木槨。” 夏商神明的牌位也常用松柏制作,如《論語·八佾》:“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也用柏木祛病辟邪,可見于《五十二病方》。 后世用柏更多,植柏樹、食柏子、燃柏枝、贈柏葉、門前掛柏枝、飲柏酒等等。宋代大型祭祀也焚燒柏木,如《宋史·禮志》:“今天神之祀·皆燔牲首,風師、雨師請用柏柴升煙,以為歆神之始。” 柏是古代制香的重要原料,柏子、柏葉、柏木、樹脂等皆可入香(亦入藥),還有專門的“柏子香”,柏木粉也是現在傳統香的常用原料。(柏樹包括側柏、圓柏(含檜柏)、刺柏、扁柏、福建柏、柏木等多個屬種,福建柏是中國的特有樹種,側柏也主產于中國。陜西橋山黃帝陵還有一棵4000余歲的側柏“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所植。) 佩香、薰香等生活用香·戰國熏爐 除了用于祭祀,芳香植物還有香身、辟穢、祛蟲、醫療、居室薰香等多種用途。 插戴香草、佩戴香囊。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香囊常稱“容臭”(臭:xiu,氣味之總稱),佩戴的香囊也稱“佩幃”。香草、香囊既有美飾、香身的作用,又可辟穢防病,在濕熱、多癘疫的南方地區風氣尤盛。 《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少年人拜見長輩時先要漱口、洗手,整齊發髻,系好衣服的絲帶,還要在衣穗上系掛香囊(以香氣表恭敬,也可避免身上的氣味冒犯長輩)。 《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披帶江離和白芷,以秋蘭(蘭草)作衣帶的佩飾。扈:hu,披帶。 “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取糞土以滿香囊,佩而帶之,反謂花椒為臭(近小人而遠君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