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重寫神話:西方女作家的小說奇想(簡體書)
滿額折

重寫神話:西方女作家的小說奇想(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重寫神話:西方女作家的小說奇想》內容簡介:二十世紀初以來,歐洲女作家歷經大戰的洗禮與婦女運動的沖擊,不斷探索自身面臨的社會議題,反思文明的意義。《重寫神話》(作者卓慧臻)介紹了歐洲五位現、當代杰出女作家:沃芙(德國)、卡特(英國)、迪尼森(丹麥)、柯萊特(法國)以及伍爾夫(英國)。她們的作品以女性視角再創新奇神話,展示女性聲音,體現西方文化里關于性別、戰爭、藝術信仰、愛情婚姻等復雜的觀點與致命的盲點。作者以這五位女作家為研究對象,從“重寫神話”類型著手,關注“小說的跨學科研究”,討論小說與文化、政治的關系。希望及時填補這些缺口,使得研究文學的專業讀者能夠重視這方面的議題,也期待《重寫神話》成為一西方女性文學與文化的入門書,讓有興趣的讀者更容易接觸這些文風獨特的女作家。

作者簡介

卓慧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英國文學學士,英國愛塞克斯大學女性文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文學博士。二○○二至二○○六年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比較文學專業副教授,開設美學理論與鑒賞、歐美小說選讀等課程。二○○六年迄今任北京清華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講授西方戲劇與英語小說。著有文學評論集《從傳說到巫言:朱天文的小說世界與臺灣文化》。

名人/編輯推薦

《重寫神話:西方女作家的小說奇想》介紹五位歐洲現、當代女作家,按照寫作的先後次序為:克麗斯塔?沃芙(德國)、安吉拉?卡特(英國)、艾莎克?迪尼森(丹麥)、柯萊特(法國)以及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也期待《重寫神話》成為一西方女性文學與文化的入門書,讓有興趣的讀者更容易接觸這些文風獨特的女作家。

本書介紹五位歐洲現、當代女作家,按照寫作的先後次序為:克麗斯塔·沃芙(德國)、安吉拉·卡特(英國)、艾莎克·迪尼森(丹麥)、柯萊特(法國)以及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
這五位作家雖然成長于不同的時代與國家,但共同點是重寫了傳統的神話故事,以獨特的女性視角再創新的神話,激勵女性聲音的浮現。她們的作品敘事緊湊,批判辛辣兼具雅趣,不忘從現實生活中尋找真理,闡釋心靈之謎。在她們的創作下,閨秀的空間變得寬敞無比,從“一個人的房間”拓展至母親的庭院、鄉間的別墅,甚至異國他鄉。小說中的女主人翁們也不再僅是墨守成規、等待愛情的溫柔女孩,讀者可以見到生動立體的女性人物,除了戰爭中的女先知、革命女廚娘外,也有吸血鬼公主和性感的流浪舞娘。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位作家不僅創作理念多元,個人經歷也頗為傳奇:身為丹麥貴族後裔的艾莎克·迪尼森為了愛情獨身在非洲經營咖啡農場;二十歲出頭就結婚的柯萊特婚姻之路坎坷崎嶇,為了謀生當過舞蹈演員;做過記者的卡特僑居他鄉又回歸故里,穿梭在現代城市和古老廢墟中。她們既是本土文化孕育下的傳統者,又是異國文化的傳播者,最終都成為自己國家中的杰出作家,主導文學藝術潮流。
需要簡短說明的是有關“重寫神話”的意思。本書所采用的“神話”一詞,可以泛指存在于民族記憶中的歷史,或是集體想象之傳說名著等受社會文化影響,約定俗成的種種思想與概念。眾所周知,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乃是西方文化的根基,孕育其幽深的思想與語言的原型。弗洛伊德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解讀神話,透視出人們內心潛藏的種種意識,也呈現出人們對宇宙世界的想象及社會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
法文的Mythe,英文的Myyth在中文里譯成神話或迷思,均起源于希臘文,和古希臘歷史文化關系密切。現代讀者接觸希臘神話主要是通過文字敘述的形式,然而這些故事除了荷馬的《伊利亞德》、《奧德賽》與赫希歐德的《神譜》外,大多始于零散的記載,直到公元一世紀左右,阿波羅鐸魯斯(Apollodoros)才搜集各種傳說與文獻編成神話目錄(Bibliotheke),流傳下來。
神話的敘述并非一成不變,它不像詩歌那樣有固定的結構形式,當人們的自然環境、文化氛圍、共同意識及個人的心靈活動發生變化時,神話與傳說也會隨之變化。好比在中國,深受大眾禮敬的觀世音菩薩,在唐代以前為男性形象,爾後受到婦女每在桃花盛開的春季到寺廟祈福的風尚影響,漸漸地轉變為守護婦女婚育的女神。
雖然如此,但神話突變的情形并不多。文學作品是作者虛構的故事,存在更多幻想性的情節,比較起來,人們傳頌神話時依舊維持其固定的敘事結構,人物也緊貼其原有的性格色彩。英國學者泰瑞·伊果頓精辟地指出,神話是不變的,但小說可以千變萬化。
西方現代作家們對神話的再讀與重寫其實是企圖改變古老傳說,表達個人意念思想的激進手法。二十世紀初的愛爾蘭小說家喬伊斯和英美意象派詩人愛略特、龐德廣泛地援用歷史神話,希望從中找到賴以滋養精神的源泉,使人們從現代廢墟中重建文明。同時期的英國女作家伍爾夫也多次審視神話,但立意有異。伍爾夫和男作家們都相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文明衰落的悲劇,但是,她認為,處于兩性尚未平等的社會制度下,文明不可能重建。因此,閱讀神話的目的并不是效法男作家們擁抱神話,而是質疑神話,冀望找到改善女性生活與社會地位的道路。確切地說,伍爾夫在神話中嗅出的是父權賦予女性的無形壓力,她為希臘神話中智勇雙全的安提戈涅(Antigone)被男性制止做自己想做的事打抱不平,呼吁讀者從女性的角度來看神話人物,其散文集《自己的房間》啟發了女性主義思潮,鼓勵女性作家投入寫作,共同記錄人類的生命經驗。
綜觀女性文學的發展,伍爾夫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同期與後來的女作家。女作家們重寫神話的風潮不能不說是受到大戰的洗禮與西方婦運的沖擊所致。她們和伍爾夫一樣,不再滿足于書寫消費性的言情小說,反而更愿意開拓新思路,探索性別差異、戰爭權益、藝術信仰、愛情婚姻等種種復雜的觀點與致命的盲點。本書所介紹的幾位女作家均擅長意識流心理活動的描摹,寫作技法高超,魔幻現實的筆觸對當代世界文學走向有著重大的影響。
總體而言,神話重述擁有較為強烈的解構主義風格,而解構主義的特別理念之一便是:語言指涉的對象不在“文本之外的現實”,而是文本自身。所以閱讀這些作家的作品無法離開希臘羅馬神話、莎士比亞戲劇、西方童話,甚至史上著名作家的經典作品。讀者唯有清晰地看到文本互相指涉的內涵後,才能進一步理解作家本人的意圖。
近來學界熱衷研究英國小說,伍爾夫也榮登研究熱度排行榜的第六名,亦在研究生青睞的二十位作家中排名第二。不過,國內對于在英國女作家與歐洲女作家的聯系與整體發展上,并無統合性的研究,研究方向也“缺乏對小說形態和類型的專門研究”。筆者集結伍爾夫之外的歐洲女作家為研究對象,從重寫神話類型著手,關注“小說的跨學科研究”,討論小說與文化、社會、政治的關系,希望及時補充這些缺口,使得研究文學的專業讀者更加重視此類型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同時也希望本書成為一本西方女性文學與文化的入門書,讓有興趣的讀者也容易接觸這些獨具一格的女作家。

目次

自序
第一章 神話重寫與主體性:
德國作家克麗斯塔·沃芙的《卡珊德拉》
與《找尋克麗斯塔·T.》
舊神話,新思潮
女先知卡珊德拉
愛情與戰爭的迷思
亞馬孫女人國
非暴力的自我對話
父權社會下的母親
英雄與史詩
從女性經驗出發
作者·讀者

第二章 女性幻想,嘉年華,社會批評:
論英國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紫姬的愛情》
神話議題與童話故事
魔幻的欲望集市
嘉年華式的情色想象
瑰麗的附屬品
女木偶的選擇
想象女性為作者的文本
愛情之屋的女主人

第三章 丹麥作家艾莎克·迪尼森的女性意識與國
族神話
歐洲的莊園文化
石碑上的女性歷史
味蕾的綻放
最後的晚餐
與神對話的藝術家
哥特性與浪漫性
凝視非洲,跨文化的旋律

第四章 法國作家柯萊特和她筆下的情愛人生
巴黎的習作
流浪女伶
瘋狂暴力的熱情
身份的扭轉
不惑之年的感情
愛神的懲戒,希波呂托斯
母親的庭院
迂回的手法

第五章 傳記、性別、異文化:
論伍爾夫的《奧蘭多:一部傳記》
重寫史詩的《奧蘭多》
天才與自由
權威里的內部移民
戰績與詩文
性別轉變
歷史對應生活
後記
致謝

書摘/試閱

舊神話,新思潮
首先,我必須強調,我個人對“重寫神話”課題特別感興趣,總覺得女性主義作品中,如果沒有注入批判傳統神話的靈魂,就難以激起新的思潮。文本應有多重的聲音(heteroglossi,polyglossic),這是當代理論大師巴赫金(Bakhtin)早就提出的。而美國女性主義者派翠西亞·伊格(Patricia Yaeger)更是真知灼見地一語道出女性迫切需要重劃單一文本的動機。她說:“當女性玩弄舊的文本(text)時,傳統的負擔就會減輕,并且移轉……”換句話說,只有以新角度重述老掉牙的故事,才有機會扭轉故事本身涵蓋的文化俗套,擴展女』生活動的空間。女.陛主義者之所以要積極投入重述各專業的種種神話,原因在此。譬如,心理分析領域方面,美國的凱若·姬勒根(CarolGilligan)在《不同的聲音》(IN a DFferent Voice)一書中,便使出渾身解數,步步追擊以弗洛伊德為首的心理分析法。她一一舉證,傳統心理分析在討論人類青春期心理時,僅以青春期的男孩作為觀察的尺度,因此處處狹化、扭曲女孩的性心理。姬勒根專注于重寫弗洛伊德少女青春期的心理神話,企圖揭示女性心理。
在文學方面,要重寫的范圍更是又廣又深,參與的作家也不勝枚舉,我認為一九九三年逝世的英國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就是重寫近代童話很成功的代表作家。(說是近代,格林(Brothers Grimm)童話至今也有一百多年了!)她的短篇小說集《血淋淋的閣樓》(The Bloody Chamber,1979)收錄了一系列經過改寫的童話故事,幽默而大膽地塑造了新的少女形象。比如《狼人》(The Wetlewolf)里,小女孩奉母命去探望住在森林附近的祖母,就像格林童話中的《小紅帽》(Little RedRiding Head)的故事一樣。不同的是卡特的小女孩身背父親的獵槍出門自衛,而傳統的“小紅帽”只身到森林,母親僅給她一只籃子裝滿水果、餅干,一點也沒有戒備的能力,分明夸張女性獨處的恐懼;另一方面,卡特也特別淡化“狼”在童話中所擁有的男性父權權威性。因之,在另一篇故事《群狼的伙伴》(The Company of Wolves)中,卡特先是屢屢暗示,狼象征不著衣縷、俊美的男性軀體,而“小孩子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孩童階段”,“小紅帽”已經長大,開始了女性的周期——是個有性欲的少女。于是有關在祖母家遇狼的事件重演時,女孩面對狼人的逼近,反倒咯咯笑著,無所懼怕:“看哪!他在奶奶的床上,睡得多香呀!在那柔軟的狼爪間。”∞卡特的小說引發了不少爭議,但是她巧妙地抒發少女性幻想,女主人翁得以享受并表達因異性肉體所帶來的歡愉,顯露出童話女性活潑、流動的個性,以及應付危機的特質。
當然,單是玩弄童話是不夠的,童話中的女性形象不過是延續更古老的神話。于是,往前追溯,希臘神話便成了西方女性主義者審思的對象,許多著名的神話女性,在各個女作家的巧思妙構下,均已展現出另一種耐人尋味的風貌。譬如,在傳統神話里,三大妖女之一的瑪多莎(Medusa)本是男作家口中滿頭蛇發,仗著妖法能將所有看到她的男子變成石塊的魔女,卻在法國女作家艾蓮·絲克蘇(H6lene Cixous)的筆下搖身一變,成了恣肆不羈、樂于受人注目的母親形象。
絲克蘇的《瑪多莎之笑》(The Laugh of the Mectusa)固然精彩,但是我卻認為在這一支重寫神話的女性隊伍中,沃芙的《卡珊德拉》才是最具野心的一員。她重寫的對象不只局限于“母親”,而是生活上隨處可見的多元角色。特別是她以特洛伊之役作為故事背景,本身就具有宏偉的企圖。特洛伊城是沃芙心目中的烏托邦。事實上,它又何嘗不是西方世界的夢土。“特洛伊”象征的是一處古文明、高度文化的世外桃源,十二世紀的英國人甚至在傳奇野史上亦相信自己是特洛伊遺軍的後代,而倫敦則以“新特洛伊城”自居。然而,從另一個方面而言,特洛伊坐視人性墮落、經濟混亂,導致城邦必然的衰敗,因此也變成了一個警戒的符號。采取這樣盛衰交替的歷史舞臺作為重演女性角色的場景,更顯現出沃芙執意探索女性與文明遞變的關系。
關于“特洛伊神話”,故事大體是陳述特洛伊城邦與希臘聯軍的爭戰。戰事起因,據說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強奪墨涅拉奧斯(Menelaus)王後——海倫(Helen)後引起希臘各盟國不滿,由群雄阿伽門農(Aganaenon)、阿喀琉斯(Actljltes)等率軍攻打特洛伊。特洛伊方面,則由普賴姆國王(Priams)及多位王子主戰,包括赫克托爾(Hector)、將領艾尼阿斯(AeIleas)。戰爭持續十年之久,最後由奧德修斯以木馬屠城計將特洛伊毀于一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