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國學概論(簡體書)
滿額折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國學概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6 元
定價
:NT$ 96 元
優惠價
878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章太炎先生1922年4-6月在上海講授國學的記錄稿,由現代著名學者曹聚仁整理成書。書中精辟論述了國學的內涵以及研究國學的方法,系統介紹了傳統經學、哲學、文學的流變,對各個時期學術發展的特點、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評價。

作者簡介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漢族,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志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復會。1906年出獄後,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1911年上海光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并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曾參加張謇統一黨,散布“革命軍興,革命黨消”言論。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志。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

名人/編輯推薦

《國學概論》的多次再版,正說明它是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的。

國學的名稱起于近代,近代以來,西學東漸,為了區別于西學,于是稱中國本有的學術為國學。清代學者論學術,將學分為三類:一為義理之學,二為考據之學,三為詞章之學。義理之學即哲學,考據之學即史學,詞章之學即文學。這是舉其大略,詳言之,詞章之學包括文藝學、文字學、修辭學等。義理、考據、詞章之外,尚有經世之學,即政治經濟學說,以及軍事學、農學、治水之學等。現在已到21世紀,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學術研究、參加世界學術論壇;但是對于本國的學術傳統亦應具備明確的認識,要正確全面地了解本國的學術傳統,對于本國的學術成就有一定

目次

小識
第一章 概論
甲、國學之本體
一、經史非神話
二、經典諸子非宗教
三、歷史非小說傳奇
乙、治國學之方法
一、辨書籍的真偽
二、通小學
三、 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變遷
五、辨文學應用
第二章 國學之派別(一)——經學之派別
六經 今文學家的派別 漢古文學家
今古文的區別 歷代的經學
第三章 國學之派別(二)——哲學之派別
先秦以來中國哲學家及其著作
第四章 國學之派別(三)——文學之派別
文學 文章 文學的分類 先秦以來的
無韻文 先秦以來的有韻文 詩經
六詩賦 古詩 律詩
第五章 結論——國學之進步
國學求進步這點 經史不可分 哲學必須
直觀自得 文學必須“發情止義”
附錄
一、志疑
二、討論白話詩
三、政治制度與政治精神
四、新詩管見(一)
五、新詩管見(二)

書摘/試閱

書摘
中國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國人都重視政治。周時諸學者已好談政治,差不多在任何書上都見他們政.治的主張。這也是環境的關系:中國土地遼廣,統治的方法,急待研究,比不得歐西地小國多,沒感著困難。印度土地也大,但內部實分著許多小邦,所以他們的宗教易于發達。中國人多以全力著眼政治,所以對宗教很。
自漢分古今文,一變而為南北學之分,再變而分漢、宋學之分,最後復為今古文,差不多已是反原,經典的派別,也不過如此罷。
什么是文學?據我看來,有文字著于竹帛叫做“文”,論彼咋法式叫做“文學”。文學可分有韻無韻二種:有韻的今人稱為“詩”,無韻的稱為“文”。古人卻和這種不同。《文心雕龍》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有韻者文也,無韻者筆也。”范嘩自述《後漢書》說:“文患其事盡于形,情急于藻,義牽其旨,韻移其意,政可類工巧圖績,竟無得也;手筆差易,文不拘韻故也。”可見有韻在古謂之“文”,無韻在古謂之“筆”了。不過做無韻的固是用筆,做有韻的也何嘗不用筆,這種分別,覺得很勉強,還不如後人分為“詩”“文”二項的好。
明有“前七子”、“後七子”之分。“前七子”(李夢陽等)恨臺閣體;“後七子”(王世貞等)自謂學秦、漢,也很庸谷。他們學問都差于韓、蘇,摹擬不像,後人因此譏他們勾偽體。歸有光出,和後七子中王世貞相抗敵,王到底不指不拜他的下風。歸所學的是歐、曾二家,確能人其門莛,因此居偽體之上。正如孟子所說:“五谷不熟,不如荑卑”的了!


書摘1
金華派傳至明初,宋濂承其學,也只能說他是博覽,于“經”于“理”,都沒有什么表見。宋之弟子方孝孺(正學)對于理學很少說,滅族(按明成祖為燕王時,兵入南京,方不肯為之草寫登極詔書,被殺,并滅十族——九族及方的學生,死者達八百七十?人)以後,金華派也就式微。明初,陸派很不流行,已散漫不能成派,這也因明太祖尊朱太過之故。
明白永樂後,學者自有研究,和朱、陸都不相同,學說也各有建樹。且列表以明之:
永樂時,薛、吳二人,頗有研究,立明代哲學之基。薛?(敬軒),陜西人,立論很平正,和朱文公頗相近。明人因為于謙被殺時,他居宰輔地位,不能匡救,很有微詞,并且因此輕視他。吳與弼(康齋),家居躬耕,讀書雖少,能主苦學力行,很為人所推鶯,後來他由石亨推薦出什,對行亨稱門下士,士流又引以為恥。
薛的學問,很少流傳。吳的學問,流傳較廣。胡居仁,婁諒和陳獻章三人,是他的學生。胡自己沒有什么新的發明,叫人對他也沒有反對。婁的著作後來燒毀凈盡,已無可考,不過F陽明足他的學牛。陳在胡死後才著名,時人稱為白沙先生。
明代學者和宋儒厘然獨立,自成系統,自陳白沙始。宋人歡喜著書,并且有“語錄”之類。陳白沙認著書為無渭,牛平只有詩和序跋之類。他的性質,也和別人不同。仞時在陽春壇靜坐三年,後來只是游山賦詩,弟子從學也只有跟他游山。陳生平所最佩服的,只是“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吾與點也”這些話。對于宋儒都不看重,就是明道也不甚推重。他自以為濂溪(按濂溪即周敦頤)嫡派,終日無一時不樂的。白沙弟子湛若水,廣東人,本“體認天理”一語,他以為無論何事,皆自然之規則。王陽明成進士時,和他交游,那時他學問高出王之上。後來,王別有研究,和他意見不甚相合。他自己講學,流傳頗廣,知名的卻很少。
王守仁(陽明)本是歡喜研究道教的,曾延道士至家,再四拜求。後來從婁諒游,成進士後又和湛往來,見解遂有變更。貶龍場驛丞(按王早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貶官)以後,陽明的學問大進。他看得世間別無可怕,只有死是可怕的,所以造石棺以嘗死的況味;所主張的“致良知”,就在臥石棺時悟出。在貴州時有些苗民很崇拜他,從他講求學問,陽明把知行合一和他們說。陽明的“知行合一",和明道有些相同。明道以為曾經試行過,才算得“知”,沒曾試行過,不能稱為“知”,譬如不知道虎之兇猛的人,見虎不怕,受了虎的損害的,就要談虎色變了。這類主張,漸變而為陽明的主張。陽明以為知即是行,也可說“知的懇切處即行,行的精粹處即知”。不過陽明的“知行合一"主張,是在貴州時講的。後來到南京,專講靜坐;歸江西後又講“致良知”了。《傳習錄》是他在貴州時的產品,和後來有些不合。
陽明自悟得“致良知”以後,和朱文公不能不處于反對地位,井非專和朱反對,才有這些主張的。有人謂“致良知”的主張,朱胡宏在“胡子知言”已有講起。陽明是否本之于胡,抑自己悟出,這是不能臆斷的。陽明講“良知”,曾攀附到孟子。實在孟子的“良知”,和他的殊不相同。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可見他專就感情立論。陽明以為一念之生,是善是惡,自己便能知道,是溢出感情以外,范圍較廣了。孟子和陽明的不同,可用佛法來證明,《唯識論》里說:一念的發生,便夾著“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項。且把這四個名詞下一解釋:
一、相分“相分”就是“物色”,就是我們所念的。
二、見分“見分”就是“物色此物色”,也就是我們所能念的。
三、自證分 念時有別一念同時起來,便是“自證分”。譬如我講了後一句話,自己決不至忘了前一句話。便是“自證分”在那里主之。
四、證自證分“自證分"的結果,便是“證自證分”。 再用例來說明:譬如,想到幾年前的友朋,想到“他姓張或姓李”,後來忽然斷定他是姓張,當時并不曾證諸記錄或書籍的,這便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的連合了。依此來判良知,孟子所說是指“見分”,陽明是指“自證分,證自證分”的。可見陽明和孟子是不相關連的,陽明所以要攀附孟子,是儒家的積習:宋人最喜歡的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蘇氏兄弟也嘗說這話。實在《中庸》所說是專指感情的,宋人以為一切未發都算是中,相去很遠了。還有“鳶飛魚躍,活潑潑地”一語,也為宋人所最愛用,陳白沙更用得多。在《詩經》原意,不過是寫景,(按《詩經·大雅·旱麓》第三章: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中庸》中“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一節也不過引用詩文來表明“明”的意思。“察,明也”,鳶在上見魚,很明白地想要攫取;魚在下見鳶也很明白,立刻潛避了。就是照鄭康成的注解,訓“察”為“至”,也只說道之流行,雖愚夫愚婦都能明白,用鳶魚來表示上下罷了;其中并沒含快活的意思。宋人在“鳶飛魚躍”下面,一定要加“活潑潑地”四字,和原意也不同了。——這些和陽明攀附孟子是一樣的。
陽明“致良知”的主張,以為人心中于是非善惡自能明白,不必靠什么典籍,也不必靠旁的話來證明,但是第二念不應念,有了第二念自己便不明了。人以為陽明的學說,很宜于用兵;如此便不至有什么疑慮和悔恨。
晚年陽明講“天泉證道”,王畿(龍溪)和錢德洪(緒山)是從游的。錢以為“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心之動,知善知惡為致知,存善去惡為格物。”王和他不同,以為一切都是無善無惡的。陽明對于這兩種主張,也不加軒輊于其間。
陽明的弟子,徐愛早死,錢德洪的學問,人很少佩服他。繼承陽明的學問,要推王艮和王畿。王艮,泰州人,本是燒銀的灶丁,名“銀”,“艮”是陽明替他改的。他見陽明時,學問已博,初見時陽明和他所講論,他尚不滿意,以為陽明不足為之師,後來陽明再講一段,他才佩服。他的學問,和程明道、陳白沙頗相近,有《學樂歌》:“學是樂之學;樂是學之樂。”從他游的頗多尋常人,間有上流人,自己真足自命不凡的。王畿是狂放的舉人,很誹議陽明的,後來忽又師事陽明了。黃黎洲(按即黃宗羲)《明儒學案》對于二王都有微詞。他佩服的是陽明的江西弟子。
陽明的江西弟子,以鄒守益,歐陽德,聶德,羅洪先為最有造就。羅自有師承,非陽明弟子,心里很想從陽明游,不能如愿,後來陽明也死了。陽明弟子強羅附王,他也就承認。羅的學問比他弟子高深得多;自己靜坐有得,也曾訪了許多僧道。他說:“極靜之時,但覺此心本體如長空云氣,大海魚龍;天地古今,打成一片。”黃佐對于羅的論調,最不贊同;以為是參野狐禪,否則既謂無物,那有魚龍。實在,心雖無物而心常動,以佛經講,“阿賴耶識”是恒轉如瀑流,就是此意。羅所說“云氣”和“魚龍”是表示動的意思。羅洪先自己確是證到這個地步,前人沒有及他。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8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