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農業:文化與遺產保護(簡體書)
滿額折

農業:文化與遺產保護(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0 元
定價
:NT$ 240 元
優惠價
87209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農業:文化與遺產保護》內容簡介:農業雖有上萬年的歷史,但在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導、社會文明以農耕為特色的農業社會,農業是主流生產和生活方式,其不可能作為文化遺產被關注。農業作為文化遺產受到關注始于社會經濟和技術發生歷史性轉變之際——工業社會取代農業社會、工業文明取代農業文明、現代農業取代傳統農業的背景之下。

名人/編輯推薦

《農業:文化與遺產保護》是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文庫和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叢書之一。

目次

綜論
中國史前時代歷史分期及其農業特征
中國傳統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論綱
積石成山 繼往開來——1920年以來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的農業文化遺產整理與保護

第一部分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
觀光休閑農業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當代新農村建設中有關農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價值的分析
朝鮮時代農業文化遺產和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農業文化遺產研究態勢分析
鄉村景觀保護散論
農史學科發展與“農業遺產”概念的演講
創意農業:開發“農業文化遺產”的新型模式
農業高校與農業文化遺產研究

第二部分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案例研究
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中傳統與發展的矛盾調適——以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為例
船神信仰下的民間漁船制造使用習俗
淺談生態博物館模式下社區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基于廣西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思考
傳統養鴨治蝗技術的再思考
關于農業遺產旅游開發的思考——基于增城絲苗米的實證研究
蘇州水鄉婦女服飾的稻作文化內涵及其傳承
農業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傳統村落——以從江縣小黃村為例
太湖地區物質循環利用的生態技術——以“農牧結合”“稻田養魚”為例

第三部分 農業文化遺產調查研究
歷代“耕織圖”保護之探析
中國古代農業禳災文化體系——構成、批判與利用
江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調查與實踐探索
新疆坎兒井的農業文化遺產價值及其保護利用
徽州地區的風水林研究
江蘇興化地區垛田的起源及其價值初探
傳統農業特產的價值、作用與開發初探
試述西藏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的演進
清末民初通海地區棉花生產發展中的創新元素
民國時期萬國鼎地政研究述略

第四部分 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解讀
稻桑、魚蟹經營的比較利益與江村土地流動
從苗族古歌看苗族溫和文化的底蘊——值得深入認識的一種農業文化遺產
江蘇鄉土植物與文化傳承
陰山巖畫中原始農牧文化的解讀與考證
農耕社會與原生態文化的特征
儺文化視域中的江蘇農業民俗探悉
傳統文化中的粟符號考察

書摘/試閱

羲媧時代我國農業文明的特征,可簡短總結為:1.采集漁獵的農事活動得到全面發展,學會制造弓箭、結網捕魚、打獵,在戰爭和漁獵活動中成倍地加強了人的威力;2.逐水草而居的畜牧生產,實質上不自覺地皈依了仿生學的科學認識,使放牧畜牧業取代采集漁獵業,上升為農事活動的主要生產部門;歷史上首次建立了草地一家畜一人群之間運轉有序的生態系統,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把放牧畜牧生產提高到新的水平;3.人類開始了在放牧過程中不斷通過對新生幼畜的馴養來加強對畜群的馴化程度,使之逐漸具備家畜的屬性。由于對畜群的調控程度空前增大,生產規模和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把社會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提高到新水平。
華夏族群經過燧巢時期和羲媧時期兩個時代的長期積累,在與末次冰期的洪水斗爭中,出現了羲媧族群創世紀的偉大業績,華夏農業發軔于此時,實現了華夏文明的大爆發。在大河流域的中下游,人類文明的曙光中,顯現了神農的身影。
三、神農時期——農業發展的高潮
神農時期大約在6000~4500年前,時間跨度約1500年。地球仍然處于末次冰期以後的暖濕期。這一時期繼承了羲媧時期文化大爆炸的余緒,將華夏農業文明推向新高潮。
神農氏,即炎帝。炎帝為帝號,神農氏為尊稱。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傳說炎帝為姜姓部落,原來盤踞黃河中上游一帶,後沿渭水東下,到達河南、湖北江淮流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高辛氏。辛在甲骨文中象形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有辛(薪)則能有火,所以高辛氏應該是崇尚火德之義,故稱炎帝。這可能意指繼燧人氏之後,神農氏傳承其文化,用火技術有所進步,將火的功能發揚光大。《帝王世紀》說:“有聖德。以炎德王,故號炎帝。”應該就是這個意思。《周易·系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神農時代,栽培植物的種類、耕種技術與它所需要的工具已基本具備。炎帝神農氏被確定為華夏族人農耕社會的肇始者。
神農時期的早期,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地區各自煥發了文明的火花。仰韶文化勃然發生,馴化動物增多,種植業發達,制陶工藝顯著進步,已有白陶和薄彩陶。關中盆地出現半坡村文化,黃土高原出現大地灣文化。這時村落聚居有所發展擴大,發明了符號文字。關中、晉南’、豫西一帶,大約在3500B.C.前後進入繁榮期。農業以粟、黍為主,飼養雞、豬、羊、狗,彩陶發達。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大溪文化(4400-3300aB.P.)都表明了長江下游及湖北、湖南一帶都有水稻栽培。除了漁獵以外,還飼養豬、狗、牛、羊,雞等,大汶口文化反映公元前6300-4500aB.P.渤海南沿,淮河平原的文化水平,已有銅器出現。紅山文化(5500aB.P.),反映我國遼西西拉沐淪河以東直達渤海的遼寧南部文化水平。而隴西一帶馬家窯文化則反映5300-4900aB.P.黃土高原西部的文化水平。
神農時代的農業獲得突出發展。
其一,種植業達到新水平。傳說神農氏教人們開墾土地,播種五谷,推動了由漁獵、畜牧社會到耕作農業的轉變和發展。作物種植已經廣泛分布。史家公認華夏族群的農耕時代始于神農?。
其二,形成農耕社會雛形。這時已經進入仰韶文化晚期。隨著耕作土地的開拓,鄰近耕地而聚居的先民,自然形成村落。在大地灣等地發現的原始村落遺址,表明農耕社會已具雛形。農業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必將伴隨發生。
其三,原始歷法雛形產生。耕作時代的到來,必然促使先民對氣候與天文知識的探索。炎帝神農氏為了滿足建立人們的生活秩序和適時耕作的需要,完善了羲媧時期流傳下來的原始歷法,一月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