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光電定位與光電對抗(簡體書)
滿額折

光電定位與光電對抗(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光電定位與光電對抗》基于作者多年從事光電定位和光電對抗及相關領域的科研項目和教學成果,系統闡述光電定位和光電對抗的相關原理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光電制導、光電偵察告警、目標跟瞄和交叉定位、基于光學成像的單站被動測距、光電無源對抗、光電有源干擾等技術,對光電對抗的評估與仿真,以及典型光電對抗裝備的介紹,覆蓋了紫外、可見光、紅外、毫米波和激光等技術在光電定位和光電對抗中的應用。
《光電定位與光電對抗》可供從事電子對抗、軍事電子學、電子戰、紅外技術、大氣光學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學校電子對抗、光電信息工程、軍事電子學等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參考書。

作者簡介

付小寧,博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光電傳感器專業會員。主要從事光電檢測、光電對抗方面的科研和教學1=作。參加重大科研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各1項。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EI檢索十余篇;出版教材1部、專著1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項。
王炳健,博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技術物理學院光電信息技術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光電成像與實時進像處理,紅外弱小目標槍測與跟蹤,多源信息融合等。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員會等多項基金項目研究。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檢索5篇,EI檢索十余篇,申請專利2項。
王獲,博士,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從事光電傳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方面的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光電定位與光電對抗》是信息科學與工程系列專著之一。

目次

第1章 緒論
1.1 光電對抗的基本概念
1.2 光電對抗的基本特征
1.3 光電對抗的技術環節
1.3.1 光電偵察及告警技術
1.3.2 光電被動定位
1.3.3 光電制導技術
1.3.4 光電干擾技術
1.3.5 光電打擊中的激光武器
1.4 光電對抗的發展趨勢
1.4.1 概述
1.4.2 告警技術的發展趨勢
1.4.3 被動定位
1.4.4 光電制導的發展趨勢
1.4.5 激光武器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2章 光在大氣中的傳播
2.1 大氣的衰減
2.1.1 普朗克公式
2.1.2 吸收定律
2.1.3 散射分析
2.1.4 大氣衰減
2.2 大氣窗口及能見度
2.2.1 大氣窗口
2.2.2 能見度
2.3 大氣的成分
2.3.1 大氣分子
2.3.2 氣溶膠
2.4 氣象條件的影響及分析模型
2.4.1 霾
2.4.2 霧
2.4.3 雨
2.4.4 雪
2.4.5 云
2.4.6 大氣湍流效應
2.4.7 熱暈
2.4.8 戰場遮蔽與沙塵暴
2.5 路徑輻射及地球大氣背景環境的影響
2.5.1 路徑輻射
2.5.2 太陽閃爍
2.5.3 太陽光散射
2.5.4 地表和海洋輻射
2.5.5 天空和云層輻射
2.6 目標輻射源
2.6.1 火箭和導彈
2.6.2 重返大氣層的再入段導彈
2.6.3 飛機
2.6.4 地面上運動(工作)的軍事目標源
2.7 光輻射偵察的方法
2.7.1 截獲光輻射的方式
2.7.2 不同光輻射截獲接收方式的理論計算
參考文獻

第3章 光電制導技術
3.1 概述
3.2 紅外制導
3.2.1 紅外點源尋的制導
3.2.2 紅外成像制導
3.2.3 紅外成像制導的發展趨勢
3.3 激光制導
3.3.1 激光制導的原理
3.3.2 激光制導武器的導引方式
3.3.3 激光制導武器的應用
3.3.4 激光制導武器裝備及發展趨勢
3.4 電視制導
3.4.1 電視制導的原理
3.4.2 電視制導武器的應用
3.4.3 電視制導技術的發展趨勢
3.5 光纖制導
3.5.1 光纖制導導彈的工作原理
3.5.2 光纖制導武器的應用
3.5.3 光纖制導技術的發展趨勢
3.6 毫米波制導
3.6.1 毫米波制導的特點和關鍵技術
3.6.2 毫米波制導的原理
3.6.3 毫米波制導武器的應用
3.6.4 毫米波制導技術的發展趨勢
3.7 多模復合制導
參考文獻

第4章 光電偵察預警技術
4.1 光電偵察告警系統
4.1.1 系統組成
4.1.2 基本參數
4.1.3 分類
4.2 激光偵察告警技術
4.2.1 主動式激光偵察告警技術
4.2.2 被動式激光告警系統
4.2.3 新型激光告警設備
4.2.4 激光告警的關鍵技術
4.2.5 部分告警器及其性能
4.2.6 激光告警器發展趨勢
4.3 紅外偵察告警技術
4.3.1 概述
4.3.2 紅外偵察告警系統的組成
4.3.3 紅外偵察告警系統工作原理
4.3.4 關鍵技術
4.3.5 裝備實例
4.3.6 裝備現狀
4.3.7 發展趨勢
4.4 紫外偵察告警技術
4.4.1 紫外偵察告警的原理
4.4.2 紫外偵察告警的系統組成與戰術應用
4.4.3 紫外偵察告警的特點
4.4.4 紫外偵察告警的關鍵技術
4.4.5 紫外偵察告警的裝備實例
4.5 毫米波偵察告警技術
4.5.1 毫米波偵察告警的發展
4.5.2 毫米波偵察探測的原理
4.5.3 毫米波偵察告警的特點和關鍵技術
4.5.4 裝備實例
4.5.5 發展趨勢
4.6 多模復合光電告警技術
參考文獻

第5章 目標跟瞄與交叉測距
5.1 激光目標指示器
5.1.1 概述
5.1.2 激光器與光學系統
5.1.3 實例
5.1.4 目標距離的主動測量
5.2 激光雷達
5.2.1 激光跟蹤雷達
5.2.2 紅外成像雷達
5.2.3 激光雷達裝備及發展趨勢
5.3 IRST
5.3.1 概述
5.3.2 基于雙波段探測的被動測距
5.3.3 基于單波段探測的被動測距
5.3.4 紅外小目標被動測距
5.4 對靜止目標的被動測距
5.5 對運動目標的被動測距
5.6 基于掃描時差的基線被動測距
5.7 交叉定位的單平臺應用
5.7.1 交叉定位的特點和問題
5.7.2 當前測角精度下所需要的最短基線尺寸
5.7.3 同步測時交叉定位法作用距離
5.8 基于短基線的準單目被動測距
5.8.1 雙目視覺測距原理
5.8.2 雙目視覺測距誤差分析
5.8.3 從雙目視覺到準單目視覺測距
5.8.4 基于像差的測距再討論
5.9 一種激光源的定位方法
5.9.1 測距原理
5.9.2 測距實現方案和特點
5.10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基于光學成像的單站被動測距研究
6.1 透鏡成像系統與成像約束
6.1.1 透鏡成像公式與點擴散函數
6.1.2 聚焦法測距和離焦法測距
6.1.3 基于OTF函數或MTF函數的測距
6.2 小孔成像系統與成像約束
6.2.1 小孔成像模型
6.2.2 外標法測距
6.2.3 基于仿射變換的相對測距
6.2.4 基于雙目視差的被動測距
6.3 基于目標線段特征的被動測距
6.3.1 借助目標本身特征線段的測距方法
6.3.2 借助旋轉不變線段特征的測距方法
6.3.3 基于旋轉不變線段特征測距的改進
6.3.4 目標特線段特征的選取
6.4 基于特征線度測距的性能分析
6.4.1 觀測平臺靜止情況下的測距性能
6.4.2 觀測平臺運動時的測距性能
6.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光電無源對抗技術
7.1 遮障
7.1.1 煙幕
7.1.2 水幕和水霧
7.1.3 箔條云
7.1.4 沙塵
7.2 偽裝
7.2.1 涂料偽裝技術
7.2.2 遮障偽裝技術
7.3 隱身
7.3.1 視頻隱身
7.3.2 紅外隱身
7.3.3 激光隱身
7.3.4 毫米波隱身
7.3.5 紫外隱身
7.3.6 引射技術
7.3.7 外形隱身
7.4 光電假目標
7.4.1 光電假目標的分類
7.4.2 光電假目標的工作原理
7.4.3 光電假目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7.4.4 激光欺騙性干擾
7.5 其他無源光電對抗措施
7.5.1 紅外動態變形偽裝
7.5.2 光譜變換
7.5.3 環境自適應偽裝
7.5.4 廣譜自適應隱身
7.5.5 毫米波無源干擾技術
7.6 飛行器無源光電隱身
7.6.1 飛機隱身
7.6.2 導彈隱身
參考文獻

第8章 光電有源干擾技術
8.1 紅外干擾彈
8.1.1 紅外干擾彈的分類和組成
8.1.2 紅外干擾彈的干擾原理
8.1.3 紅外干擾彈的技術要求
8.1.4 新型紅外誘餌
8.2 紅外有源干擾機
8.2.1 紅外有源干擾機的分類和組成
8.2.2 紅外有源干擾機的干擾原理
8.2.3 定向紅外干擾機
8.3 強激光干擾技術
8.3.1 強激光干擾的分類和組成
8.3.2 強激光毀傷效果
8.3.3 強激光干擾的關鍵技術
8.4 激光欺騙干擾技術
8.4.1 激光欺騙干擾的分類和組成
8.4.2 角度欺騙干擾
8.4.3 距離欺騙干擾
8.4.4 激光近炸引信干擾技術
8.4.5 激光欺騙干擾的關鍵技術和發展趨勢
8.5 毫米波有源干擾
8.5.1 毫米波有源干擾的原理及實現
8.5.2 毫米波有源干擾的關鍵技術
8.6 GPS干擾機
8.6.1 GPS易受干擾性
8.6.2 GPS干擾的原理
8.7 紫外干擾源
8.7.1 紫外光源與紫外干擾源
8.7.2 紫外光源的分類
8.7.3 紫外干擾
8.8 光電對抗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第9章 光電對抗的評估與仿真研究
9.1 國內外光電對抗效能評估技術現狀
9.1.1 美國主要光電對抗效能評估系統
9.1.2 國內發展現狀
9.2 光電對抗的評估準則
9.2.1 功率準則
9.2.2 概率準則
9.2.3 效率準則
9.3 光電對抗效能評估的技術途徑
9.3.1 效能評估的層次
9.3.2 系統層次分析及指標體系
9.3.3 常用的軍事裝備效能評估方法
9.3.4 計算機仿真
9.3.5 半實物仿真
9.3.6 光電對抗系統中的實驗評估法
9.4 光電對抗系統中的半實物仿真
9.4.1 光電半實物仿真系統組成
9.4.2 針對操作的半實物仿真
9.4.3 針對目標特性的半實物仿真
9.4.4 針對原理驗證的半實物仿真
9.5 本章 小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光電對抗的典型系統
10.1 機載光電對抗系統介紹
10.1.1 第四代戰機機載光電偵察告警系統
10.1.2 第四代戰機機載光電干擾系統
10.1.3 第四代戰機光電隱身系統
10.1.4 機載高能激光武器系統
10.1.5 機載光電定位系統
10.1.6 無人機
10.2 艦載光電對抗系統介紹
10.2.1 艦載光電告警系統
10.2.2 艦載光電干擾系統
10.2.3 艦艇光電隱身技術
10.2.4 艦載高能激光武器
10.2.5 基于艦艇的光電定位和對艦艇的定位
10.3 地基激光防空武器系統
10.3.1 “鸚鵡螺”計劃
10.3.2 移動戰術高能激光
10.4 天基定位與光電對抗系統
10.4.1 星載激光告警
10.4.2 衛星定位跟蹤
10.4.3 反衛星武器系統
10.5 單兵光電對抗裝備
10.5.1 單兵系統的形成
10.5.2 單兵平臺信息化及對抗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對目標空間坐標的確定稱為定位。定位包括對目標實施測向和測距。在軍事對抗中,對目標的精確定位是制敵取勝的前提。只有實現了對目標的精確定位,才可能實施有效的對抗:主動對抗可以對敵施以摧毀性的精確打擊,被動對抗可以及時規避對方的打擊以保存實力或隱蔽自己。
雷達是目標探測和定位的傳統裝備,最先出現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對付德軍U艇中曾大顯身手。其後,經過不斷改進,特別是經過美蘇冷戰階段的軍備競賽、越南戰爭、第一次海灣戰爭(1991年)和科索沃戰爭(1999年),其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全天候、全波段、高靈敏度和作用距離遠等多方面的優點。雷達的定位是對目標發射探測信號,然後通過分析目標的反射回波來確定其空間位置。這類依賴于自身發射探測信號的定位方式稱為主動定位。
在雷達定位出現之後,逐漸產生了雷達對抗。在現代戰爭中,基于接收目標反向電磁散射的主動定位系統(如常規雷達)受到電子偵察、反輻射導彈尋蹤攻擊的嚴重威脅。因此,研究出一種不發射探測信號,既能隱蔽自己又能對目標實施定位的被動定位技術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故被動定位又被稱為無源定位,其定位功能的實現是借助目標的主動輻射(如通信信號、導航信號),自身輻射,以及反射的第三方電磁輻射(如日光、衛星信號或地面廣播信號)等實現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