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諸子百家故事(簡體書)
滿額折

諸子百家故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5 元
定價
:NT$ 90 元
優惠價
877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用深入淺出、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了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莊子、列子、楊子、管子、公孫龍子、孫子、鬼谷子等諸子百家更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軼聞趣事以及思想主張,告訴人們幸福之道、成功之道、孝敬之道、為人處世之道、教書育人之道等等。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p>1、孔子:“顏回,以后你發財了,我給你當司機”
周游列國的路上,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被圍困在陳蔡,陳蔡的一幫小官員把孔子他們圍在里面不讓出去。孔子和弟子們已經餓得快不行了,卻還在那里討論“道與勢”的關系。孔子還想有意識地利用這次挫折來考驗弟子對道是否堅定不移。孔子先問子路:“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意思是說,我的道不對嗎?怎么落到現在這個下場呢?子路忠厚正直,脫口而出:“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是不是我們還不夠仁?人們不相信我們?是不是我們還不夠智?人們還不肯按我們說的做?孔子對子路說:“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必行,安有王子比干?”意思是說,仲由啊,我來告訴你,如果仁義的人一定能受到信任,那就不會有伯夷和叔齊餓死首陽山的悲劇了。如果智慧的人就能行得通,那就不會出現被商紂王剖腹挖心的比干了。然后,孔子又問子貢同樣的問題。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子貢有商人的思維,他的意思是說,老師,您的道太偉大了,偉大到這個世界容不下你。您何不稍微妥協一下、降格以求呢?孔子說:“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意思是說,子貢啊,好的農夫只管耕耘不問收成,好的工匠只追求手巧而不問是否順人意。君子修道,怎么能妥協、降格呢?
最后,顏回進來求見,孔子又拿同樣的問題問他。顏回回答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修之不道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顏回的意思是說,天下不能容是天下的問題,老師就應該堅持推行,不容又有什么關系呢?絕不降格以求。這個時候最能見一個人的君子本色。孔子聽了顏回的話,欣慰地笑了,然后說:“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意思是說,顏家小子說得真好啊。如果你以后發達了有錢了,老師我為你趕車吧,我給你當司機。
孔子這樣表揚一位比他年紀小三十歲的學生——顏回,太可愛了。
2、孟子:無法擺脫被辭退的命運
守喪三年雖然是孔子提出的,但據說,真正在列國推行守喪三年的政策,以至于后來形成“共識”,是孟子的功勞。
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生活的時代已經是戰國中期了,這比孔子的時代更為糟糕。孟子了解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社會的亂象后,也相仿孔子當年,周游列國,推行仁政
p>1、孔子:“顏回,以后你發財了,我給你當司機”
周游列國的路上,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被圍困在陳蔡,陳蔡的一幫小官員把孔子他們圍在里面不讓出去。孔子和弟子們已經餓得快不行了,卻還在那里討論“道與勢”的關系。孔子還想有意識地利用這次挫折來考驗弟子對道是否堅定不移。孔子先問子路:“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意思是說,我的道不對嗎?怎么落到現在這個下場呢?子路忠厚正直,脫口而出:“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是不是我們還不夠仁?人們不相信我們?是不是我們還不夠智?人們還不肯按我們說的做?孔子對子路說:“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必行,安有王子比干?”意思是說,仲由啊,我來告訴你,如果仁義的人一定能受到信任,那就不會有伯夷和叔齊餓死首陽山的悲劇了。如果智慧的人就能行得通,那就不會出現被商紂王剖腹挖心的比干了。然后,孔子又問子貢同樣的問題。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子貢有商人的思維,他的意思是說,老師,您的道太偉大了,偉大到這個世界容不下你。您何不稍微妥協一下、降格以求呢?孔子說:“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意思是說,子貢啊,好的農夫只管耕耘不問收成,好的工匠只追求手巧而不問是否順人意。君子修道,怎么能妥協、降格呢?
最后,顏回進來求見,孔子又拿同樣的問題問他。顏回回答說:“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修之不道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顏回的意思是說,天下不能容是天下的問題,老師就應該堅持推行,不容又有什么關系呢?絕不降格以求。這個時候最能見一個人的君子本色。孔子聽了顏回的話,欣慰地笑了,然后說:“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意思是說,顏家小子說得真好啊。如果你以后發達了有錢了,老師我為你趕車吧,我給你當司機。
孔子這樣表揚一位比他年紀小三十歲的學生——顏回,太可愛了。

2、孟子:無法擺脫被辭退的命運
守喪三年雖然是孔子提出的,但據說,真正在列國推行守喪三年的政策,以至于后來形成“共識”,是孟子的功勞。
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他生活的時代已經是戰國中期了,這比孔子的時代更為糟糕。孟子了解孔子的思想。他看到社會的亂象后,也相仿孔子當年,周游列國,推行仁政。仁好不好呢?當然好,可戰國時期的社會是什么樣子?亂糟糟的內戰,民不聊生。舉個例子吧。齊國動用精兵,僅五十天就一舉滅掉了燕國。齊國大將匡章跑到燕王宮里,太子說,你出來一下,有人要見你。太子剛出門就被剁成“餃子餡”,然后把肉餡封在壇子里,發酵后獻給了祖宗吃……
如此血腥!如此殘暴!所以孔子、墨子、孟子等諸子都周游列國,試圖勸國王停止殺伐,推行仁政。所謂仁政,其實就是攻心為上,就是以仁的感召力和德行來征服人,讓人家心悅誠服,諸侯相舉來朝。曾經有一個算卦的人給魏惠王算了一卦,說,大王很仁。魏惠王很高興,忙問:那我功業將有多大啊?。算卦的人說:功業嗎,只能亡國。魏惠王大驚。
算卦的人說:人一旦仁慈,就不忍誅殺,就會心太軟。能不亡國嗎?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魏惠王在眾鱷魚之中,是最仁厚的了,但也屬他被欺負得厲害,土地越來越小,士兵越來越少,最終失去戰國首強地位。
所以,那個時候說“仁者無敵”沒有國王接受,因為仁成了軟弱的代名詞。但孟子的運氣比孔子好一點,齊宣王給了他前所未有的禮遇,決定向孟子學仁政。齊宣王授與孟子客卿的高位,事事請教。
孟子講仁,要求大家能夠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法很好,但實在過于理想化了,是不是?孟子抱著救亂世的理想,到處宣講仁政。燕國被齊國吞并之后,孟子意識到自己的理想破滅了,他沒有能說服齊宣王。而齊宣王呢?占領燕國之后,并沒有從燕國撈到多少好處,相反,還在國際上成了侵略者、失道者。 
孟子向齊宣王遞交辭職書,請求辭去卿位。齊宣王有點想挽留的意思,答應給孟子一幢宮室,以及萬鐘小米的年薪,然后體面地退休。孟子這個人脾氣不大好,不像孔子那樣輕松柔和愉快,馬上生氣地說:“萬鐘于我何加焉!萬鐘于我何加焉!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實話說,齊宣王和孟子的關系還是不錯的。孟子對齊宣王也可謂盡心盡力。比如現在我們在教育中經常舉到的那個“專心致志”的故事就來自于孟子勸齊宣王的話: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
但是,孟子最終還是無法擺脫被辭退的命運,甚至臨走前給齊宣王留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樣的狠話。知識分子和權力的合作是否都無法擺脫這樣的宿命?

3、晏子:二桃殺三士
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死去之后過了一百多年,齊國出了一位和管仲齊名的人物——就是今天大家稱呼的晏子。晏子的智慧體現在很多故事上,“二桃殺三士”就是其中之一。 
公孫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薦。二人一自薦功勞,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勞,并即刻將兩桃分別賜給了這兩人。田開疆以開疆拓邊有功而自薦。晏子評定田開疆功勞為最大,但桃已賜完,說只能等到來年桃熟,再行獎賞。齊景公說他自薦得遲,已沒有桃子來表彰其大功。田開疆自以為這是一種恥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揮劍自殺。古冶子和公孫捷相繼因功小食桃而感到恥辱也自殺身亡。晏嬰就用兩個桃子除掉了三人。
“二桃殺三士”的典故,體現了晏子的非凡智慧。這個故事來自《宴子春秋?諫下》,比喻借刀殺人。諸葛亮《梁甫吟》中說:“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李白在《梁甫吟》中云:“力拔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那么,有人問了,好好的,為什么晏子要用這種看上去極其聰明的辦法來除掉這三名勇士呢?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力氣大得出奇,能夠徒手打敗老虎,所以在齊國非常有名,一般人不敢惹他們三個。
有一天,晏子從他們身旁經過時,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這三個人卻表現旁若無人的樣子,也不起來,對晏子非常失禮。晏子可是一國之相啊,對一品大員還這么傲慢,對下面的官員更不用說了。
晏子非常生氣,便去進見景公,說:“我聽說,賢能的君王蓄養的勇士,對內可以禁止暴亂,對外可以威懾敵人,上面贊揚他們的功勞,下面佩服他們的勇氣,所以使他們有尊貴的地位,優厚的奉祿。而現在君王所蓄養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之禮,對下也不講究長幼之倫,對內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人,這些是禍國殃民之人,不如趕快除掉他們。”景公也早覺得這三個人太無禮,仗勢欺人。可是一時又想不出辦法來治他們的罪。景公說:“這三個人力氣大,與他們硬拼,恐怕拼不過他們,暗中刺殺,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說:“這些人雖然力大好斗,不懼強敵,但不講究長幼之禮。”于是便乘機請景公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對他們說道:“你們三個人就按功勞大小去分吃這兩個桃子吧!”晏子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除掉了他們三個。

4、墨子:中國最早的幫會頭子
宋楚相爭,墨子一個人去調解。墨子從魯國出發,那個時候沒有飛機,他使用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輛老牛拉的車,一路上的顛簸可想而知,如果遇上下雨天,那就更難走了。墨子以一個社會活動家的身份,用十日十夜的時間趕到楚國,說服楚王不要攻宋。在墨子前往郢都,阻止楚軍攻宋的時候,他的弟子禽滑厘率領著三百名同門,登上宋國的城頭嚴陣以待。
他到了楚國,人家知道他墨子是大學者,有著名的墨家學校,還有自己的“敢死隊”,就不想招惹他,對他還算客氣,國君派一個和他一個級別的能人——公輸班陪他喝茶、聊天。聽他談大道理。公輸班是何許人也?說出來,嚇你一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魯班師傅,那在當時也是一個高級工程師,怎么著至少也是副高職稱啊!
墨子問,你覺得可以征服宋國嗎,憑啥呢?公輸班出招,被墨子一一拆去,墨子明白地告訴他,你所有的招,我都有防守之術,你打不倒我的。墨子為了實踐他的“非攻”思想,干脆威脅對方說,你們如打宋國,我就打你們。
公輸班氣得臉通紅,說我如果使用最后一樣武器看你怎么辦。墨子說,你要殺死我很容易,但是我告訴你,這沒有用。天下人誰不知道著名的“墨守”,如今我已經毫無保留地傳給了我的弟子。今天你如果那把我殺了,我的那些弟子可不會善罷甘休,還有我訓練的墨家軍,你自己看著辦吧。公輸班當然知道,墨子的學生遍天下,畢業后不少人進入了“精英”階層,很多國家里,都有墨子的學生,他們的中堅領導分子稱為“矩子”。這“矩子”大多很有聲望和地位,一般人見了都要敬三分,這可不是吹的。墨家這個組織當時的勢力不可小視,在不少國家都設有辦事處。有一個當時在秦國的“矩子”,他只有一個獨子,犯了罪,依法要判死。但秦王了解到是“矩子”的獨生子,也給墨家組織一個面子,下令特赦。可這位“矩子”很會處理事情,他親自去看秦王,一來是表示感謝,二來呢,是給秦王找個臺階下。“矩子”說,大王您的特赦令我很感動,但是我們“墨家”的家法不能特赦,不能讓人在天下人面前說不起話。于是自己把自己的獨子處死了,算是給對秦王一個交代。
墨家是一個有組織的集團。其最高領袖為矩子,矩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他們有嚴密的紀律,所有的成員必須絕對服從矩子的指揮。據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他們平時一律食“藜霍之羹”,穿“短褐之衣”,足登麻或木制的“歧矯”,是一群深為戰亂所苦、決心在艱苦的生活方式和嚴密的準宗教團體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游士”。
你想,這樣的墨家組織,這樣嚴密的機構,其創始人墨子來陪你聊天,你公輸班敢殺嗎?你楚王能不給點面子嗎?公輸班只好放棄了殺墨子的念頭。
墨子是一位向帝國挑戰的劍俠,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幫會頭子。他是“天下為公”的人。每個國家都怕他,兩個國家要打仗,他上來說,你們不能打。你們要打的話,墨家的弟子都來打你們兩個。

5、莊子:老婆死了,鼓個破盆唱歌
莊子晚年喪妻,惠施聞訊,前去吊唁。他是莊子的老朋友,此時已非梁國宰相,不必再擺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莊子。莊子家居陋巷,馬車進不去。巷口下了車,惠施走進去。莊子的長子跪在門外迎接吊客,口稱:“俺娘給伯父道謝了。”惠施扶起孝子,說了兩句按照禮儀應說的話,然后面罩悲憫之容,很嚴肅地進了大門,步入靈堂。莊子坐守棺旁,兩腿八字張開,撮箕似的很不雅觀,手拍瓦盆伴奏,毫無愁容,放聲歌唱。看見惠施吊喪來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惠施說:“伉儷多年,同床共枕,她為你養兒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你說錯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傷。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還得冷靜地想想呀。我想起從前,那時她未生,不成其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為生命,連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連魂氣也沒有。后來恍恍惚惚之際,陰陽二氣交配,變成一縷魂氣。再后來呢,魂氣變成一塊魄體,于是有了胚胎。再后來呢,胚胎變成幼嬰,她生下來,成為獨立生命。生命經歷了種種苦難,又變成死亡。回顧她的一生,我聯想到春夏秋冬時序的演變,多么相似哦。現在她即將從我家小屋遷往天地大屋,坦然安臥。我不唱歡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這樣一想,我便節哀,敲盆唱起歌來。
惠施雙手奉上一袋賻金,放入瓦盆,暗自罵了一句“活見鬼”,便告辭了。

6、李斯:立志成為“富貴的糧倉”的老鼠
李斯是楚國人,出生和成長都在上蔡這個小鎮上。祖祖輩輩都是布衣,也就是平民百姓。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快樂,在上蔡這個小鎮上,李斯娶妻生子,家境雖不富裕,日子過得倒也平靜。拉著孩子們的手散步、讀書,后面跟著自家養的大黃狗,那種天倫之樂何嘗不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呢。
然而,是人都會有欲望,有欲望就不滿足,就想改變命運,特別是讀了點古書之后,這種不安于現狀的想法日益強烈。
李斯也不例外。他給自己起的字叫“通古”。這還真不是夸張,李斯通讀古書,知識淵博,在那樣一個亂世,如果不讀書,恐怕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他把蘇秦當成偶像,蘇秦憑著自己的學識,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游說六國,享受了榮華富貴,我為什么不能呢?我肚里的墨水也不少呀。
可自己苦于沒有伯樂推薦。那就自己大膽去闖,毛遂自薦。想到這里,自己鼓起勇氣,敲開了上蔡郡衙的大門。
一番自我推銷之后,贏得了上蔡郡衙內的賞識,同意讓他做個管理文書的小吏。這是他人生旅途的第一次轉折,盡管他現在還不是官,但成了小“吏”,畢竟擺脫了草民的身份。
在上蔡小吏這個位置,一干就是若干年。他又開始不滿現狀了。畢竟這距離自己的人生理想太遙遠,自己的學識也不能得到充分發揮。一次如廁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一生。因為,他在廁所里看到幾只灰頭土臉的老鼠,憔悴不堪,看到狗都嚇的藏起來,活得戰戰兢兢,吃的卻是污穢之物。他又想曾經在糧倉里看到的老鼠,身材肥碩,皮毛光亮,悠閑自在,別說看到狗,看到人都不躲藏,他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原來,地位決定一切。人最大的疾病就是卑賤,最大的悲哀就是貧窮。我李斯說什么也不做廁所里的老鼠,一輩子住在臟臭的廁所里任人宰割,太慘了,要做就做糧倉里的老鼠,我要住進“富貴的糧倉”。
兩只老鼠改變了李斯的人生觀。李斯對自己說,必須依靠個人奮斗實現這一目標,決不含糊。他辭掉了上蔡小吏的職位,離開那個曾經給予他平凡、平淡、平靜生活的上蔡小鎮,來到楚國的蘭陵 (今山東莒南縣),拜在名滿天下的導師、大儒荀子的門下,和韓非成了同學,一起跟著荀子學術“帝王之術”。荀子講述的內容很多,李斯偏愛老師講的“天下為一”和“帝王之術”。

7、蘇秦為什么要“懸梁刺股”?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邑(今河南洛陽)人。時代農民,家境貧寒。據說,蘇秦曾與孫臏、龐涓、張儀等人一起,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
蘇秦這個人,志向遠大,從小就不甘平凡,決心闖出一片天地來。他曾經去拜訪周顯王,周顯王和蘇秦一番交談后,見他口才伶俐,腦袋又聰明、反應快,想給他個官做,可他自己已經被架空,有名無權,沒有人聽他的話。蘇秦只好離開。
聽說遠在西北的秦孝公貼出榜來,廣招各地賢才。蘇秦就帶上不多的盤纏,來到秦國。不巧的是,剛到秦國,就聽說秦孝公死了。他也只好硬著頭皮去面見秦國的新君秦惠文王。一見面,他就迫不及待地推銷自己說:大王,我讀了很多書,口才也好,您如果給我一個做官的機會,我保證能讓您用武力統一天下。怎么樣?秦惠文王見他年紀不大,牛皮吹得卻不小。而且,眼前的這個叫蘇秦的小伙子,實在看不出有什么過人之處,就對他很客氣地說:先生,我聽說過一句話:“羽毛不成,不能高飛。”您說得不錯,不過,眼下我這里沒有什么位置適合您,恐怕還得等幾年再說。
秦惠文王這是在委婉地拒絕蘇秦,不想給他官做。可蘇秦不想就這么放棄,因為他回家幾乎沒飯吃,家里實在太窮了。再說了,他自以為讀了幾年書,有點墨水,這么放棄他做不到,也不甘心。他就離開宮殿,自己到附近找了個小客棧住下來,天天寫奏章,把自己的想法連篇累牘地寫下來,提了很多自以為可行的建議。連續十次當面遞給秦惠文王,一開始人家還客客氣氣,到了第八九次的時候,秦惠文王一見到蘇秦就躲。
蘇秦還是忍著,在秦國一等就是一年。身上那點盤纏早就用完了,肚子已經抗議了。萬般無奈,只好狼狽不堪地回老家。一進家門,一年多不見面的父母,見他面黃肌瘦地回來,背過臉去,不給他說話。自己的婆娘呢,就像沒看到他一樣,照樣埋頭織布,不予理睬。他餓得沒有力氣生氣,連說話的力氣都沒了,只好厚著臉皮到廚房求嫂子賞口飯吃,想不到,嫂子冷若冰霜,拒絕了給他東西吃。蘇秦連抱怨的力氣都沒有了,只好忍耐。無論多貧窮,多坎坷,他都選擇忍耐。
晚上,躺在破床上,翻來覆去地回想這次游說秦國失敗的原因在哪。想來想去,他覺得還是自己知識積累不夠,還有,機遇還不成熟,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得熱米飯。他還得忍耐幾年,儲備足夠的知識,等待機遇。他將自己的老師鬼谷子送的兵書《陰符》拿出來,日夜苦讀。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又苦讀了其他兵法、醫學、經濟和法令等方面的書籍。讀書困了就用冷水澆頭,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8、張儀:“老婆,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張儀和蘇秦是同學,《史記》上寫他們都跟著鬼谷子“學術”。這里的“學術”,當然不是今天理解的意思,不是搞什么學問,而是研究權變之術,然后取得功名,封侯拜相。
張儀學成后就到各國游說。他先到了楚國,投奔到楚國令尹(相當于宰相)昭陽的門下,做了門客。張儀當時還是個無名小卒,在眾多門客中也不出色,受不到主人的重視。由于他家出身貴族,也不像蘇秦那樣吃了那么多苦,所以他一天到晚看上去就是吊兒郎當的樣子。
有一天,這位楚國宰相家里的玉璧不見了,有門客舉報是張儀偷的,宰相也不費話,將張儀捆起來一頓揍。張儀傷痕累累地回到家里,老婆見了,心疼地責怪:相公啊,你說我們在魏國平靜地過日子有多好,非要跑出來追求富貴,何必呢?
張儀有氣無力地說,老婆,你先別忙抱怨,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有沒有壞?張夫人說,在,當然在。張儀笑了,說,老婆,沒事,只要舌頭沒打掉,就沒有關系。我一定會有出頭之日。

 

顯示全部信息

目次

自序
孔子
孟子
荀子
晏子
告子
墨子
老子
莊子
……
孫臏
鄒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