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共和之殤(全2冊)(簡體書)
滿額折

共和之殤(全2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華民國初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果實,復辟帝制,孫中山發動領導二次革命失敗。這一時期,復辟鬧劇兩次上演,民國大總統六易其主,國會內閣斗爭不斷,法律規章朝令夕改,孫中山所理想的“共和之國”走向夭折。劉秉榮自1980年以來即對民國歷史著力研究,已先後出版了《辛亥革命秘史》、《天變》、《國民政府秘史》等幾部反映民國歷史的作品。《共和之殤(套裝上下冊)》是他的又一力作。談到創作此書的初衷,劉秉榮說:“關于辛亥革命已經有大量的圖書來描述、評論,但是關于辛亥革命到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的歷史,卻鮮有作品記錄,我的著力點正在于此。”另外,為了增強這部紀實作品的歷史厚重感,《共和之殤(套裝上下冊)》里還記錄了大量的軍事行動、往來信函、電報、人物對話以及演說等,其中許多史料鮮為人知。

名人/編輯推薦

著名軍旅作家劉秉榮近三十年研究民國歷史的又一部力作——《共和之殤(套裝上下冊)》!一段未被完整記錄過的歷史,中國近代最混亂最無序的時期。民國初年的政治,風潮起伏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滿著戲劇的元素。1912年以後,中國的政治到底走向何處?共和的實現,是大勢所趨還是偶然?共和的失敗,是人事所誤還是必然?

目次

上冊
楔子
第一章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第二章 清帝退位
第三章 袁世凱竊位
第四章 唐內閣焦頭爛額
第五章 一出文武合璧的連臺戲
第六章 張振武赴京遇難
第七章 孫中山、黃興晤袁氏
第八章 國民黨的建立
第九章 四巨頭發布協定
第十章 趙內閣棘手外交
第十一章 宋教仁之死
第十二章 國會成立與袁氏秘密大借款
第十三章 白朗起義
第十四章 革命黨“二次革命”
第十五章 “政治俘虜”
第十六章 袁氏的“政治會議”
第十七章 熊內閣“壽終正寢”
第十八章 徐世昌復古
第十九章 “癩蛤蟆”尊孔“祀天”
第二十章 白朗軍轉戰陜甘
第二十一章 復辟之年
第二十二章 袁政府的外交
第二十三章 中華革命黨的成立
第二十四章 袁氏的“廢省改道”與“廢督裁兵”
第二十五章 袁氏與日本的“二十一條”
第二十六章 袁、段分裂
第二十七章 “六君子”與“籌安會”
第二十八章 “全國請愿聯合會”
第二十九章 袁氏深信“陰陽否泰”之說
第三十章 帝國列強對袁氏帝制的態度
第三十一章 蔡鍔秘密出京
第三十二章 各代表推戴袁氏稱帝
第三十三章 中華革命黨的反袁斗爭
第三十四章 護國之戰
第三十五章 新舊《約法》之爭

下冊
第三十六章 懲治帝制禍首
第三十七章 奉系軍閥的形成
第三十八章 廣東的“龍虎斗”
第三十九章 軟弱的國會
第四十章 張勛召開第二次徐州會議
第四十一章 府院交惡
第四十二章 “偏是偉人多短命”
第四十三章 搶奪軍權
第四十四章 段、孫再交惡
第四十五章 黎、段絕交之爭
第四十六章 張勛復辟
第四十七章 段祺瑞馬廠誓師
第四十八章 段祺瑞重組國會
第四十九章 馮國璋出任民國大總統
第五十章 中國對德宣戰
第五十一章 混亂的四川
第五十二章 護法之役
第五十三章 孫中山怒斥北洋勢力
第五十四章 和平會議
第五十五章 巴黎和會
第五十六章 “五四”愛國運動
第五十七章 王揖唐耐心奔走
第五十八章 “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第五十九章 徐樹錚“鐵腕”外蒙
第六十章 張作霖統一東北
第六十一章 靳云鵬組閣
第六十二章 馮國璋病逝
第六十三章 南方各派系的斗爭
第六十四章 軍政府的分裂
第六十五章 直皖之戰
第六十六章 湘人驅張運動
第六十七章 孫中山重組軍政府
第六十八章 張、吳交惡
第六十九章 “四總裁”發表宣言
第七十章 聯省自治運動
第七十一章 顧、唐爭滇省大權
第七十二章 孫中山就任大總統
第七十三章 粵軍援桂戰役
第七十四章 “四巨頭”的天津會議
第七十五章 趙恒惕引“狼”人室
第七十六章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第七十七章 孫中山桂林北伐
第七十八章 第一次直奉大戰
第七十九章 “法統重光”
第八十章 孫中山廣州蒙難
第八十一章 “漢獻帝”
第八十二章 “白馬會盟”
第八十三章 “二七”大罷工
第八十四章 曹錕賄選總統
第八十五章 孫中山決意改組國民黨
第八十六章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之始
主要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公元1911年,乃農歷辛亥年,這一年4月27日,一代偉人孫中山、黃興組織、發動了廣州起義。然起義失敗,死難者甚眾,後來收葬在廣州城北黃花崗的七十二人,即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孫中山為此嘆日:“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最後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廣州起義失敗後,辛亥革命高潮就到來了。是年,長江流域大水成災,饑民暴動和抗捐斗爭迅速發展。
4月22日,清廷郵傳大臣盛宣懷和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簽訂川漢、粵漢鐵路協議,借款六千萬元,要把路權出賣給帝國主義者,此舉激起了湖南、湖北、廣東、四川等省各階層人民的反對,四川人民的保路斗爭尤為激烈。武漢革命黨孫武、蔣翊武等人所組織的革命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憑借這有利時機積極在新軍中開展工作。湖廣總督瑞澂害怕新軍造反,把新軍中最富于革命思想的一部分人交川漢鐵路督辦大臣端方調遣,派到四川去鎮壓人民,武漢一時空虛。趁此時機,工程營左隊的熊秉坤,集合軍中同志,于10月10日首先開槍發難,猛撲楚望臺,占領軍械局,輜重營由城外沖入,合攻督署,瑞瀲和新軍統制張彪逃跑,武昌全城為革命軍所占,旬日之間,舉國響應。
10月12日(農歷八月廿一日),孫中山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之丹佛城中得知武昌首義的消息,心中大喜,決定經芝加哥赴紐約,然後赴歐洲辦理外交。翌日抵達芝加哥後,聽聞當地同盟分會預定15日舉行慶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孫中山遂為之寫了通告,并給英國金融界代表寫了信,為革命籌款。先生致函英國銀行家時稱,共和國承認清省政府給予的一切特權和租讓權。lO月18日,孫中山致函美國國務卿諾克斯,要求秘密會晤。兩日後抵紐約,于此致函兩廣總督張鳴岐,勸其獻城歸降,并保證其性命財產安全。孫中山又致電咸馬里,謂革命的突然成功,可能助長黎元洪的野心,然黎缺乏將才,無法久持。并謂如得財力支持,自己絕對能控制局勢。在孫中山來到紐約的前一天晚上,南美秘魯首都利馬華僑在中國戲園開會,由李榮南發表演說,號召華僑捐款,支持國內革命,當場募得捐款一百萬英鎊。11月2日,孫中山離開紐約,前往英國籌款。先生抵英後,即由咸馬里代約“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磋商停止清廷借款之事。先生向英政府提出了三項要求:第~,止絕清廷一切借款;第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第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取道回國。英政府允許了三事。“四國銀行團”主任言只有中國新的政府成立,銀行團才能借款。孫中山又與康德黎晤談。對國內現狀,擔憂會成割據狀況。其道:“余于共和政府之大統領,毫不在意;惟維持中國前途之責任,余可擔當。今之中國,似有分割為多數共和國之象,余甚望國民速建設一善良之中央政府。”
11月14日,江蘇都督程德全致電各省都督,公請孫中山返國組織臨時政府。其電大意為:大局粗定,軍政、民政亟須統一,擬聯合東南各軍政府公電懇請孫中山先生迅速回國組織臨時政府,以一事權。中山先生為首創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組織臨時政府,舍伊莫屬。我公力顧大局,想亦無不贊成,即祈速復。
時孫中山對自己未來的政治出處有自己的想法。他對康德黎道:“我的志向不在做中國的總理大臣,惟做此官,茍有益于中國,亦所不辭。”先生又與《濱海雜志》記者談話,道:“不論我將成為全中國名義上的元首,還是與別人或那個袁世凱合作,對我都無關緊要,我已做成了我的工作,啟蒙和進步的浪潮業已成為不可阻擋的。中國人民的性格勤勞和馴良,是全世界最適宜建立共和政體的國家,在短時期內,它將躋身于世界上文明和愛好自由國家的行列。”
孫中山取道東歸之際,于11月21日抵達巴黎,在此會見了若干政界、財界人士,并訪問了下議院和報館。又與法國東方匯理銀行總裁西蒙談借款問題。西蒙答應中國中央政府成立,各列國承認後,予以借款。之後,孫中山乘“馬瓦號”輪船離開法國東歸。行抵新加坡之際,張永福、陳楚楠、林義順、邱繼顯等相接。孫中山登岸,住石叻門陳武烈士之山園。
12月22日,孫中山乘英郵船抵香港。船泊碼頭後,胡漢民、廖仲愷、李紀堂、陳少白、容星橋、謝良牧等上船謁見。之後,孫中山乘小火輪上岸,到芝蘭室公司聚話。午後三時,粵省七十二行、九善堂、總商會所派來港迎接孫中山的代表,也到了芝蘭室晉謁。席間,孫中山談了滅滿、建設共和國體及財政、外債等問題,又談了他將帶胡漢民一起赴滬,粵督暫由副督陳炯明署理,俟汪精衛回粵後,由汪出任。時眾人皆欲挽留孫中山于粵主持一切,胡漢民道:“當前的革命形勢,滿清垮臺已無問題,然袁世凱是革命最大阻力。不僅袁本人為一奸雄,還有北洋系的四鎮兵力。這四鎮兵力乃當前戰斗力最強的部隊,而今袁的勢力可達到武漢,甚至湖南。廣東對北洋軍來說,因為距離較遠,鞭長莫及,自可埋首建立一支反袁的革命部隊。目前姚雨平已組成勁旅,不過人數不多,若有半年時間,簡練民軍,全力擴充,則五六萬精兵不難組成。以此和袁一拼,才有必勝把握。所以先生目前以留粵為上策,現在赴上海,必被擁為總統,這個總統手下沒有能戰的兵卒,一定受制于袁,對革命事業是無補的。”
孫中山道:“以形勢論,滬寧在前方,不以身當其沖,而退就粵中,以修戰備,此為避難就易。但四方同志正引頷屬望,目前情勢是我恃人心,敵恃兵力,既如此,何故不用我所長,避我所短?”孫中山又道:“革命軍驟起,列強倉猝,無以為計,他們只得守其一貫的局外中立之慣例,不事干涉。”胡漢民說袁世凱不可信。孫中山道:“袁是不可信,但我可利用他。利用他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貴族專制之滿洲,則賢于用兵十萬。我若不至滬寧,則一切對內對外大計主持,非他人不能勝任,我當即行。”是晚,孫中山離港赴滬。
當孫中山赴上海之際,在革命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全國二十四個省,已有十五個省宣布獨立,在清朝統治下的省份僅有東三省和直隸、河南、山東等。就是在這幾個省里,革命黨人也不斷發動起義。時清廷便授意袁世凱和革命軍議和。革命軍方面的代表是伍廷芳,袁世凱委派的代表是唐紹儀。南北議和開始。
時各省參加會議代表均已到達南京,接到滬電,稱孫中山將到滬,請派代表歡迎。遂由代理議長指定馬伯援、王有蘭、許冠堯三人赴滬歡迎。
12月25日,孫中山乘英輪于上午九時三刻抵滬,時天下毛毛細雨,都督府參謀沈虹齊奉命乘“建威”號兵輪往吳淞口相迎。輪船靠岸後,孫中山一行乘汽車赴靜安寺路哈同花園。陳其美、伍廷芳、汪精衛、黃興等早已于此迎候。
孫中山抵滬前,報界盛傳先生攜巨款而歸。及抵滬,各報紛紛探訪,當有的記者直言問及此事時,孫中山道:“我沒帶回錢,所帶回的,革命之精神。”記者問及議和,孫中山道:“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而言。”
對于孫中山的到達,同盟會代表及光復各省軍政首腦紛紛通電表示歡迎。
翌日,孫中山于寓所召開了同盟會最高干部會議,討論選舉及組織政府。時立憲派已倡言“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口號,并欲以宋教仁取代孫中山。章太炎且四處放風,謂舉總統,以功則黃興,以才則宋教仁,以德則汪精衛。而黃興則堅持舉孫中山為總統。
到會的有孫中山、黃興、陳其美、胡漢民、宋教仁、張靜江、馬君武、居正等。會上,宋教仁雖然同意孫中山為總統,但主張內閣負責制,孫中山道:“內閣制乃平時不使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吾人不能對于唯一置信推舉之人,而復設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于神聖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
眾皆認為孫中山說得有理。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