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滿額折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權力非常道Ⅱ:血刃皇朝(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價
:NT$ 192 元
優惠價
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權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內容簡介:幾千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大搞專制、獨裁,他們的資本就在于掌握了最高權力。而巍巍皇城,天子御座,就象征著那至高無上的權力。為了能坐上、坐穩這把龍椅,多少人殺得頭破血流、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為了它,金鑾殿里上演過多少出父子反目、骨肉相殘的戲碼!
在百姓眼中,皇帝高不可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這個“半人半神”的皇者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可是,自從皇帝制度在中國誕生,與之相生相伴的“伴侶”-圍繞皇位的拼死廝殺也就隨之而來。
在皇宮中“你死我活”的權力爭奪的現象,那是一場沒有感情可言,只論勝負成敗的博弈。權力是嗜血的,不管是敵人的血,還是親人的血,都可以為權力補給養料。為了爭奪權力,有的人殫精竭慮于金鑾殿內,有的人奔走于草莽之間;有的人喋血宮門,有的人在疆場上浴血拼殺。時而禍起蕭墻,時而亂起邊陲。
自古以來,在“權力場”這個大舞臺上,對權力的角逐就如影隨形般地在歷史舞臺上一幕幕地上演著。君臣百官、嬪妃宗親、外戚宦官,各色人等粉墨登場,上演無數個“悲劇”和“喜劇”:滑稽者讓人捧腹大笑,又喜又憂,丑惡者則令人既憐又恨。有的令人肅然起敬,有的卻是讓人扼腕嘆息。這當中的形色人物、形色事件真可謂五光十色,異彩紛呈。
皇朝之上,一把血刃已經出鞘……

作者簡介

文天堯,軍事、歷史類作家,鐵血網駐站作家,天涯人氣作家,長期關注歷史、戰爭、情報、軍事防務和國際問題,擅長于歷史、軍事寫作。出版有《中東戰爭史》、《世界海軍征戰史》、《歐洲新戰場》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權力非常道2:血刃皇朝》編輯推薦:權術無黑白,高低即黑白;政治無是非,利害即是非。
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人都是權謀高手。
鐵血和權謀,鑄就五千年權力巔峰的非常之路。
智慧與膽識,書寫一部癲狂之戰的血腥政變史。
層層解剖中國權力爭斗中的生死局,細細品味權力爭奪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領略掌握非常權力的非常之道。
游走在權力中心的公務員、職場人必讀書!
權力面前,就該懂得找尋利益同盟者!
不成功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人都是權謀高手。

(序)嗜血的權力場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這是魯迅先生關于歷史的一段敘述。
歷史如此,在歷史長河里的皇朝王權的爭斗中亦是如此。
中國的王朝更替史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在繼承中延續,在否定中向前。漢朝繼承了秦朝,也否定了秦朝,而它自身又被後來的朝代所否定和繼承。一切關于最終的絕對真理在歷史面前都是暫時性的,沒有最終也沒有絕對和神聖。除了發生和消滅、無止境地由低級上升到高級的不斷的過程,什么都不存在。
暴力,在權力斗爭中是人人詬病的一種極端形式,暴力更是把權力場變為賭場的一種變相搏殺。在多數情況下,權力場上的爭斗是赤裸裸的權力爭奪和毫無人性的血腥屠殺。篡權謀位容不下花前月下,那是一個個注定要用鮮血來填寫的歷史片斷,而在中國歷史中,更是一個一個的皇朝變更跌宕于血刃之中。
干百年來,中國人一直都很敬佩和崇拜英雄。其實,中國人真正應該為之,“奏黃鐘歌大呂”的,并非殺人如麻的專制帝王,而是那些主動“讓國讓權”的英雄。
遺憾的是,在堯、舜、禹之後,“讓”這個字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皇權社會中,剩下的全都是爾虞我詐的殺戮。事實上,在皇權社會的“權力場”上,根本沒有“讓”可言。“讓”,不僅會使自己一無所有,一事無成,更可能會“讓”出性命。在皇權國家體制下,即使你想“讓”一步海闊天空,又如何自保,善始善終?
幾千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大搞專制、獨裁,他們的資本就在于掌握了最高權力,而最高權力不爭何來?
巍巍皇城,天子御座,那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為了能坐上、坐穩這把龍椅,多少人殺得頭破血流,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為了它,金鑾殿里上演過多少出父子反目、骨肉相殘的戲碼!
在百姓眼中,皇帝高不可攀。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這個“半人半神”的皇者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可是,自從皇帝制度在中國誕生,與之相生相伴的“伴侶”——圍繞皇位的拼死廝殺也就隨之而來。幾千年來,在中國歷史上,血腥的宮廷故事難道還鮮見嗎?
由夏到清,中國歷代王朝雖然確立了嫡長子君位繼承的機制,但皇位更替之際經常會發生政治危機。舊主駕崩,最為人所擔心的就是天下大亂,因為這樣的事情是屢見不鮮。縱觀歷朝歷代,中國的皇位繼承不外乎“子承父業”和“兄終弟及”這兩種方式(在個別情況下,也有隔代繼承)。然而在現實中,發生在皇位繼承環節上的故事花樣卻是不斷翻新,數不勝數,讀後真讓人既感恐怖,又覺凄涼,唏噓不已!
在皇權社會的權力斗爭中,“爭”字是重點。而于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而言,篡權謀位已成為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篡權謀位者,“利”字當頭,絕大部分僅僅是為了個人或派系(集團)的權力、利益,談不上理想,只存在野心,往往具有孤注一擲的可怕的冒險性,欲望淹沒了理智。在統治集團內部為了爭奪權力而發動的一場場斗爭中,有流血的,也有不流血的,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它與皇權相終始,而以人治為基礎。
權力之爭,必少不了結黨營私、勾心斗角、見風駛舵、落井下石……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在權力爭奪的風頭浪口之上,大家如同失控的野馬,什么殘忍卑鄙的手段都用得出。在權力爭奪中不乏舉大兵事敗者,也不乏動數人之力而成功者,它不同于攻城略地的戰爭,需要計謀膽略,而非單純的武力。
幾千年來,中國的皇權社會已經不知經歷過多少的滄桑巨變,既有過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過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不管歷史進程到何種地步,皇權主宰下的“權力場”卻一直存在著,那就是一座永不謝幕的大舞臺。
如同一直強調的,在皇宮中“你死我活”的權力爭奪的現象,那是一場沒有感情可言,只論勝負成敗的博弈。權力是嗜血的,不管是敵人的血,還是親人的血,都可以為權力補給養料。為了爭奪權力,有的人殫精竭慮于金鑾殿內,有的人奔走于草莽之間;有的人喋血宮門,有的人在疆場上浴血拼殺。時而禍起蕭墻,時而亂起邊陲。
自古以來,在“權力場”這個大舞臺上,對權力的角逐就如影隨形般地在歷史舞臺上一幕幕地上演著。君臣百官、嬪妃宗親、外戚宦官,各色人等粉墨登場,上演無數個“悲劇”和“喜劇”:滑稽者讓人捧腹大笑,又喜又憂,丑惡者則令人既憐又恨。有的令人肅然起敬,有的卻是讓人扼腕嘆息。這當中的形色人物、形色事件真可謂五光十色,異彩紛呈。
本來,在皇權國家體制下,那些異姓的“局外人”覬覦最高權力自不待言,就是在皇族自己內部也沒有一天太平過。在混亂的皇室中,每個人都必須要懂得劃定自己的圈子,做這個圈子的主人。誰擁有的圈子廣大,誰的權力就越大。
在中國皇權社會里,本來就是應該以皇帝為核心營建權力體系,這個權力體系是否完善,關鍵就看皇帝能否有效地控制權力中心,指揮整個權力系統運轉。為了完善權力中心,更好地玩轉這個權力體系,歷代帝王可謂是絞盡腦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計地強化自己手中的皇權。越是到了皇權社會的後期,這種集權的趨勢就表現得越發明顯,甚至最後達到了朱熹所說的那樣一一“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
難道將兵權、財權、司法這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皇位就能穩如泰山了嗎?須知道,皇權并非永遠可以充分地行使,它有時候被限制,有時候則被侵蝕。而有能力對皇權構成威脅的,無非就是4種勢力:權臣、外戚、後宮、宦官。
在這4種勢力中,一奶同胞的是後宮與外戚,他們互相扶持;而外戚與宦官則是仇敵,互相對立。權臣則會有趣些,這會因時代的變遷而以不同的面目出現在權力之爭中。受到削弱的皇權還有恢復的可能,但若皇權改了姓氏,江山換了主人,那想再出頭則難矣。
事實證明,除了宦官之外,其他3種勢力都有“顛覆”皇朝國家改姓的先例。但即便皇權未改姓,但成為被操縱之玩偶的例子也不少見。
皇權一旦衰微,就很容易會被強勢所操控,很有可能在各種勢力之間“擊鼓傳花”,誰強就被攥在誰的手里。而為了嘗一嘗“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滋味,那些不安分的勢力也會互相傾軋,黨同伐異,其結果往往就是弄得朝綱不振,政治腐敗,而黎民百姓則最為無辜。所以說,當歷史輪回到皇朝氣數將盡,民怨沸騰時,這到底怨誰?
說一千道一萬,宮廷里會發生父親殺兒子,兒子殺父親,哥哥殺弟弟,弟弟殺哥哥……這些罔顧親倫的事情,會輪番上演爭班奪位的血腥一幕,終究還是為了一個“權”字。這個“權”字,讓多少人朝思暮想、魂牽夢繞、黑白不分,以至于讓人六親不認,甚至干出一些禽獸不如的事情來。只有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才有生存的資本。在權力面前,沒有什么是不可以犧牲的。愛情,親情,身體,靈魂……這些都是依附于權力而生的附屬品罷了。
皇朝之上,一把血刃已經出鞘……

目次

(序)嗜血的權力場

第一章武力竊國-夏王朝的血雨腥風
中國皇權,莫不是強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突出皇權的不可替代性和永恒性。夏王朝最後一任君主夏桀就認為自己的統治永遠不會滅亡。這個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以手中的權力制造了亡國經典“酒池肉林”,他的暴政也為自己留下了“桀驁不馴”的警句。他曾說過:“天上有太陽,正像我有百姓一樣,太陽會滅亡嗎?太陽滅亡,我才會滅亡”。然而,歷經400多年的夏王朝最後還是葬送在了夏桀手里。不錯,在百姓的心里,太陽就是他們心中的一種信仰,然而,夏朝的臣民卻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就是,你幾時滅亡,我情愿與你同歸于盡。可見,信仰也不是盲目的。

1、太康,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因被篡權謀位而被迫流亡的君王
2、竊國的後羿與傀儡君王仲康間的明爭暗斗
3、百年權力更迭,少康終復國都

第二章衛國宮闈內的權力之爭
中國人講究忠、孝、禮、儀,皇權之下,尤以“忠”字排頭。在恪守為臣之道上,石碏和石厚兩父子都可謂典范,但最終石碏成了人人稱頌的賢人,石厚卻落得一身罵名。石厚和石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們所侍奉的主人的口碑有所不同,說白了,就是一個人的忠奸好壞不能一言簡而論之,這完全要取決于時代,取決于當時的人心所向。

1、通向權力之路的敵人
2、背後下手,劍刃透前心
3、大義滅親

第三章失德衛宣公引發的王室悲劇
古語有云,人善人欺天不欺。古語又云,公道自在人心。這兩句話用在失德的衛國宮廷之內真是最合適不過了。一個國君,在做盡了失德的事情後,還指望這個國家能好好的延續下去嗎?

1、父起殺子歹心
2、弟代兄死,兄以死報弟
3、王權杖握四年,換來幾千年罵名

第四章一個女人讓晉國亂了30年
在任何時候,人才都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有了人才,并能胸懷偉大,能夠廣進言路,這才能成就為英明君王,才能使國家興旺。

1、英雄難過美人關
2、不想坐以待斃的重耳和夷吾
3、許愿的總是比還愿的多
4、流亡公子回國成霸

第五章祖龍一斃二世爭權
有時候,野心就是一把屠刀,而一個有野心,且是野心不斷膨脹的人,是會揮著屠刀向任何一個遏制他膨脹野心的人砍去的。劉備曾說“惟賢惟德,方能服人。”可是,在嗜血的權力場中,這句話卻又是那么的蒼白無力。相比之下,韓非子的“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者也”更加一針見血,中國的皇朝血史不止一次證明了,才德能不能服眾是未知數,可有權有勢卻的確能控制有才德的人。權力有時候就是那么的可怕。

1、有了皇帝有了朕
2、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3、左膀與右臂爭權
4、萬世夙愿僅在二世就被終結

第六章陰謀家王莽覬覦劉家漢室江山
在實現代漢立新這條路上,王莽選擇了水滴石穿的方略,不惜以自己的至親骨肉為代價,苦心孤詣,長期忍耐,最終身披黃袍,坐上了龍椅。然而,能奪江山卻不見得能守江山。陰謀與手段能幫助王莽代漢立新,卻不能幫他維護和鞏固統治。王莽也看到了這一點,他也明白解決社會矛盾的能力才是維護和鞏固統治的關鍵,因此王莽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即“王莽改制”。但是,王莽的改革并沒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反而還觸怒了豪強,種種問題最終引發了天下大亂,王莽的新朝也很快被顛覆在農民起義的洶涌浪潮中。

1、經營名聲的高手
2、殺親子以圖東山再起
3、茶毒女婿,黃袍加身
4、新朝不過是一枕黃粱

第七章深藏爪牙,司馬懿蠶食曹家江山
《十七史商榷》對司馬懿的一生做了精妙的總結:“少壯則為魏劃篡漢策,及老則又自為子孫定篡位策,興亡若置棋,亦可嘆矣。”司馬懿用了一生的時間為司馬家的最終奪權稱帝做鋪墊,試問天下間有幾個人能有這份心思,幾個人能有這種耐性?不管是司馬懿有心插柳還是為勢所迫,最終司馬家族還是完成了從臣子到帝皇的一個截然的身份易位,司馬懿當之無愧為中國歷史上的頭牌政治人物。

1、處亂不驚待刺客
2、軍事灼見令曹驚
3、賭諸葛亮死
4、司馬家替換了曹家

第八章西晉癡愚皇帝權力真空下的爭斗
說起“窩里斗”,在中國歷史上,最為紛亂絕倫的莫過于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所謂八王,按出場順序排列,依次分別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東海王司馬越。其中,司馬亮和司馬倫分別是司馬懿的第四子和第九子,司馬?和司馬越分別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和司馬馗的孫子,司馬瑋、司馬乂和司馬穎分別是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的第五子六子和第十六子。論起親疏來,這八王還真都是自家人。綜觀古今,為了一個“權”字,父子相殘,夫妻反目,手足相爭都不足為奇,直系親屬尚且如此,何況親戚呢。

1、癡愚太子難服眾口
2、女人相爭必有後患
3、借刀殺人
4、太子死了,皇後也得死了
5、狗尾續貂惹禍上身

第九章血染隋宮
隋煬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4年,無論在正史還是在野史上,隋煬帝得到的都是貶多于褒。但在今天看來,隋煬帝的確創造了其他帝王都難以創造的豐功偉績。只可惜,這位帝王不關心民生疾苦,視百姓如牛馬,如此,即便他留給後人一些所謂的帝王功績,也抵不過悠悠眾口對他的責難。歷史又一次證明,什么宏偉建筑,什么開疆擴土,什么帝國榮耀,于當時而言,那些只是滿足帝王虛榮心的政績工程。一個帝王,只知道用手中的權力來滿足自己的激情夢想,罔顧民生,那人民自然也會毫不猶豫地沒收他手中的權力。

1、虎父犬子
2、連根拔起宇文皇族
3、“真兄弟”,悲下場
4、有著“當時罪,千秋功”的雄心帝王
5、死于一根白練巾

第十章兄弟相爭,兵變玄武門
每個朝代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權力的不平衡。一個再怎樣寬厚仁慈的人,一旦處身在權力角逐中的時候,就不得不為了利益而戰。作為一個君王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需要的時候不惜一切代價,誣陷、策反、謀殺都成為其成事所必要的工具,然後踏著鮮血走上權力之巔,接著用溫文爾雅的姿態安撫民心,最終在國家權力高峰上大呼仁義道德。李淵是這樣走過來的,他的兒子李世明也是這樣走過來的,而後來的李唐王朝也一直在重復著這個夢魘。

1、王公貴胄的李家
2、稱帝,一統天下
3、從水底浮上水面的兄弟相爭
4、玄武門殺兄逼宮

第十一章武則天霸國改號
在中國的帝王史中,武則天是特立獨行的。在中國的皇權史中,武則天則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她死後,也異于其他的帝皇-立了一塊“無字碑”。一個貫以文字為自己歌功頌德的女皇,死後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其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是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還是連武則天自己也無法定義自己的一生,遂將自己的功過是非留待後人去評論?擁有權力到此地步,恐怕是武則天自己也沒有料想到。而權力能衍生、延伸至怎樣,又有多少人能控制呢。

1、王皇後引狼入室
2、武皇後狠馭朝柄
3、日月當空照的“聖神皇帝”
4、皇權之下暗潮洶涌
5、李顯的暴力除瘤

第十二章兩登皇位,三讓天下
“太極”,是唐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而綜觀睿宗的一生,其耍太極的功夫可謂是一流。盡管在政治斗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睿宗的平衡法則最終也是化為泡影。可身處于那個與宗室沾點邊就可能遭遇殺身之禍的大唐,睿宗竟得以善終,這已經說明睿宗確有過人之處。引用《舊唐書·睿宗紀》的話:“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睿宗)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睿宗的“睿”,那可真是名副其實。

1、梅開二度的皇帝
2、李隆基禁苑兵變擁皇父
3、挾父制姑登位
4、奪了天下,自己的天下就被人惦記
5、一個老太子成為皇帝的雄心壯志

第十三章變色龍朱溫的蓄謀
亂世之中不乏英雄的身影,然而,唐末至五代時期,則是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有的只是一群亂臣賊子在一場場表演著朝秦暮楚、反復無常的叛變戲碼。亂世之中,為了地盤、為了權力,什么正義和良心都可以被拋之腦後,兄弟相殺,朋友反目,成了那個時期最黑暗的一面。

1、在黃巢起義中起家
2、反叛之後的霸業
3、殺,只是為了權力

第十四章從黃袍加身到斧聲燭影
宋太祖在位期間,趙匡義就已經深居要職,掌握實權,其所形成的政治勢力也是根深蒂固。即位後的趙匡義,馬上開始安插自己的親信在朝中掌握重要的官職,從而更加全面掌控朝政。為了安撫人心,打消別人對他篡位的猜疑,宋太宗將宋太祖時的一些舊臣子都加官晉爵,那些宋太祖在位時要處罰的人,他也將他們赦免了。除此之外,宋太宗還廣納賢才,廣招幕僚。到了最後,朝中越來越多的人對宋太宗只是存著感激之情,至于宋太宗是如何得到皇位的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了。由此,宋太宗的皇位也得到了鞏固。

1、黃袍加身,兵變陳橋驛
2、杯酒釋兵權,皆大歡喜的結局
3、斧聲燭影,太祖殞命
4、作繭自縛,解鈴還須系鈴人

第十五章契丹建遼,後宮陰謀不斷
嫡長子繼承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立長不立賢,這不可避免的和契丹的傳統發生沖突,確立嫡長子繼承制是基于對國家社稷穩定的考慮,而10世紀中葉的契丹人剛剛結束部落聯合制的生活方式,對社稷還沒有太過深入的認識。契丹人信奉強者,認為追隨強者,立最強者為領袖才是順理成章的事。因此,在遼國權力爭奪的戰爭中,強者總是最讓統治者防備的。可往往,總是防不勝防。除非,統治者更加強大。

1、阿保機起而爭權
2、遼太祖的半壁江山
3、遼皇帝的繼承危機
4、政變陰謀接連不斷

第十六章蒙古元朝兄弟操戈
自蒙古汗國時期起至元朝建立,最高權力的傳承幾乎就是毫無章法可言,每一次政權的更迭都伴隨著激烈的紛爭,甚至是內戰。除了政權更迭雜亂無章、內斗頻繁外,元朝的統治者都只曉得馬上得天下-所以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闊的王朝;卻不知下馬治天下-單單是一個等級制度,就讓民族矛盾難以調和。最終,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

1、誰來執掌“黃金家族”
2、乃馬真氏稱制攝國
3、奪汗位互相殘殺
4、元憲宗殞命釣魚城
5、忽必烈同室操戈奪汗位
6、毫無章法可言的帝位傳承

第十七章朱棣“靖難”奪皇權
一邊是書呆子皇帝,加上一群不通世故且迂腐不知變通,又自命抱負不凡的文人臣子,他們致力于建立一個“仁慈”的文治國家。一邊是崇尚武力的藩王,依靠著軍官們的支持,經營著擁有極大權勢的、半自治的國中國。雙方的對峙的結果,顯然不僅僅是爭奪帝位的鬩墻之爭。這是儒家精英階層與軍人的權力之爭。另外,半自治的藩王已經對明王朝的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在當時,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軍事勢力壓過了文官制度,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其結果都是藩王挖了皇帝權力的墻腳。所以,雙方的權力之爭是不可避免的。值得一提的是,燕王朱棣篡位成功,這個崇武的帝王卻沒有了原來“國中國”的威脅,此時的他是尚武也好,文治也罷,他都已經是手握兩者之權達到了權力的頂峰。

1、本是同宗,相煎太急
2、裝瘋扮傻,露餡起兵
3、為江山,叔侄逐鹿于中原
4、直趨長江,侄難擋
5、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拒絕講和
6、血濺明宮

第十八章朱祁鎮的復辟
明代的皇位之爭,最無意義的非“南宮復辟”莫屬了-明英宗是復了位,可恰逢其時,明代宗也暴薨。本來,當初明代宗取明英宗而代之,就是權宜之計。如此這般也就罷了,可明代宗眷戀權位,唯恐明英宗再奪回其位。說到冊立自己的血脈,傳承正統,這也無可厚非,可自己的兒子命薄,無緣帝位,加之自己已無子嗣,此時將皇位歸還明英宗一脈也是理所應當。兄弟失和,本有極好的機會修復關系,可偏偏明代宗不明其理。也正是如此,野心分子有了作亂的機會,小人有了滋生事端的空間。

1、明英宗御駕親征,狼狽被俘
2、挾持太上皇,毫無用處
3、太子風波
4、太上皇重登盤龍御座

第十九章一個傳奇女人的權禍人生
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清末新政”并沒有引起戊戌變法那樣大的影響,原因之一是“清末新政”是在《辛丑條約》簽訂的巨大屈辱下開始實施的,且實施中需要的巨額款項又大大加重了民眾的負擔。再說,那些和戊戌變法類似的改革方案已經不能引起人們心靈上的震蕩。或者可以這樣說,在“清末新政”中,慈禧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不是她在實施新政上所展現出來的眼光和魄力,而是她在帝國主義列強下的屈服姿態。畢竟,慈禧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依靠外國人來維護自己的皇權。所以,光緒因戊戌變法的失敗成了為人惋惜同情的悲劇人物,而同樣實行新政的慈禧則成了腐朽、頑固的代名詞。

1、正統皇權與實權派間的較量
2、作為一個母親的失敗
3、悲劇之後的悲劇
4、光緒對慈禧的最大一次反叛
5、皇朝的終結

書摘/試閱

第六章陰謀家王莽覬覦劉家漢室江山
權力蹺蹺板
王莽VS淳于長、王立
王莽VS劉家漢室皇朝

權力之路的非常規武器
王莽可謂是經營名聲的高手。他不惜以害死表兄弟,逼死次子為自己謀取“大義滅親”的名聲。他不分晝夜、不辭辛勞地侍奉自己的老母和叔伯,讓自己“孝”名傳天下。誰說自古忠孝難兩全?王莽“孝”遍天下的同時,也讓自己成為了一大“忠”臣。他建議王政君和皇帝節儉、愛民,甚至親自帶頭捐款,讓自己的老婆與下人穿一樣的衣服,以此博取最高統治者的歡心。可以說,王莽能一路走到權力之巔,好名聲、好形象是功不可沒的,盡管,這一切都是假的。

權力非常道
在實現代漢立新這條路上,王莽選擇了水滴石穿的方略,不惜以自己的至親骨肉為代價,苦心孤詣,長期忍耐,最終身披黃袍,坐上了龍椅。然而,能奪江山卻不見得能守江山。陰謀與手段能幫助王莽代漢立新,卻不能幫他維護和鞏固統治。王莽也看到了這一點,他也明白解決社會矛盾的能力才是維護和鞏固統治的關鍵,因此王莽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即“王莽改制”。但是,王莽的改革并沒有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反而還觸怒了豪強,種種問題最終引發了天下大亂,王莽的新朝也很快被顛覆在農民起義的洶涌浪潮中。

1、經營名聲的高手

泱泱中華幾千年的歷史,真是什么人物都有。這里我們來說一說西漢皇室里弄權的高手,陰謀家王莽。
說起王莽,他本來是西漢皇帝的親戚,生于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後來反倒篡位當了15年的新朝皇帝。論起來,王莽真可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偽君子,他野心勃勃、心狠手辣,民間甚至還有傳言,稱其為毒蛇轉世。
王莽的父親、兄長死得早,王莽則很懂事地擔負起了照顧母親、嫂子以及侄兒的重擔。如此“重情重義、尊老愛幼”,使得王莽在坊間的口碑甚好,他也因此結交了不少名人賢士。王莽有一官拜大司馬的伯父王鳳,因王莽對他極為恭順而對王莽甚為疼惜。在王鳳彌留之際,王鳳沒有忘記王莽這個侄兒,囑咐自己的妹妹王政君好好照顧王莽。
這里說一說王莽的姑母王政君。王政君在18歲的時候被選入皇宮,做了一名地位很低的宮人-家人子。其後機緣巧合,王政君被太子臨幸并為漢家宗室誕下了嫡長子孫。從此,王政君便飛黃騰達。
王政君一生的榮華富貴只能用“命該如此”來形容。
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太子劉奭的寵妃病入膏肓,臨時前告訴劉奭,她的死并非天命,而是被宮中的姬妾詛咒死的。可憐劉奭信以為真,從此不再親近宮中妃嬪。
作為太子的兒子不近女色,這自然引起做父親的漢宣帝的恐慌。可想而知,堂堂太子擔負著何等重大的使命,豈能為了兒女私情而斷掉皇族後代?三思之後,皇帝決定立即采取措施。
經過宣帝的授意,劉奭的母後開始為兒子的事煞費苦心。她特意為劉奭準備了幾名美貌的宮女,試圖讓劉奭挑中一個為皇家延續香火。當時劉奭為了不讓母後傷心,隨口說有一名宮女還不錯。而機緣巧合的,王政君正是那個被太子稱贊的“還不錯”。于是,王政君被送往太子寢宮。說來也巧,太子臨幸過的妃子無數,竟然沒有一個能為太子生子。而偏偏這一次的偶然,王政君就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即劉驁。
王政君自從生下劉驁後境遇就大不同從前,因為她生下的劉驁是太子唯一的兒子。漢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漢宣帝逝世,劉奭即位為漢成帝,王政君為皇後。漢成帝過世後,劉驁即位。從此,王政君坐上了皇太後的寶座,開始呼風喚雨。
隨著王政君地位的提高,王氏家族也勢力膨脹,逐漸成為西漢王朝歷時最長、勢力最大的外戚集團。王政君有八個兄弟:王鳳、王曼、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其中,王曼因早死而無幸跟著享福,而其余七人都被加官封侯。王政君的哥哥王鳳,即王莽的伯父,也在這個時候當上了大司馬、大將軍攝政。此外,王政君還有一個姐姐,該姐姐生有一子,即淳于長。
當時的王氏族人,依仗自己是皇親國戚,在外不可一世。反觀王莽,他并沒有同流合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王莽的父親早死,并且王莽的父親與王政君非同母所生,難免遭到王政君的相對冷落;而另一方面,王莽則是在替自己的野心作著掩飾。
在王氏家族作威作福的時候,王莽繼續勤勤懇懇地拜儒師讀書,依舊畢恭畢敬地侍奉母親、嫂嫂,無微不至地關懷著侄兒。同時,王莽還不忘小心翼翼地侍奉著伯父王鳳。久而久之,王莽逐漸博得了王鳳的信任。
漢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鳳病重,王莽象侍奉母親那樣,不分日夜守候在王鳳的身邊,端茶倒水,親自試藥。當時,在這位位高權重伯父身邊盡孝的,還有王莽的姑表兄弟淳于長。王莽和淳于長的行為讓王鳳感動不已,臨終前,王鳳特意囑托王政君母子重用王莽與淳于長。
有了王鳳的臨終提攜,王莽遂被漢成帝封為黃門郎,後漢成帝見王莽果然表現出色,又美名遠揚,遂又提升他為射聲校尉。
這一年,王莽僅24歲。
別看王莽年紀輕輕,但他卻頗有心計,對于名利的追求,他從來都是不露聲色就完成了。
說起來,王莽真是自我形象包裝的高手。對于如何能提升形象,增添聲望,王莽很有自己的一套。
為了表現自己愛侄子的仁慈一面,王莽曾親自到侄子王光老師家里送禮拜訪,還設局招待王光的同學、好友;當然,王莽還特意挑選賓客盈門的時候,頻繁離席侍奉母親服藥,還總是露出一副恨不得替母親生病的樣子,以示孝順。
對親人如此,對外人王莽也同樣精心計劃。他曾為自己買下一漂亮的侍女,結果被族弟們發現,王莽便立即宣稱這位侍女是他專門買給將軍朱子元的,他聲稱早得知朱子元遲遲不得子,便四處尋找擅長生子的人家,在尋到合適人選後便買來送給朱將軍。
與此同時,王莽仍舊繼續結交名人,暗自為自己的加官晉爵收買人心。
王莽還是擅長打親情牌的高手。在王鳳死後,王莽開始接近叔父王商,因為王商接任了王鳳的大司馬將軍一職。王莽的親情戰略再次奏效,他博得了王商的歡心。
見王莽尊老愛幼,又對自己一片忠心,王商也開始為王莽說起好話來,甚至主動提出要將自己封邑的一半賜給王莽。隨即,朝中王家黨羽也見風使舵,竭力向漢成帝推薦王莽。王莽長期結交的名人以及他拜儒師求學時認識的儒生,也都紛紛吹捧著王莽。一時之間,封王莽為候似乎成了眾望所歸。
漢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如愿以償,成為新都候,并晉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騎都尉是武官,而光祿大夫則為可參政的文官,侍中則表示能在皇帝身邊侍奉了。
那一年,王莽不過三十來歲。
為了追求更高的權力,王莽更加注重經營自己的名聲。他仍舊是不顯山不露水地網羅人脈,雕塑形象。
當王莽意識到他的另一個叔父王根將權傾朝野時,他又立即靠了過去。不久,王根果然擔任了大司馬大將軍一職并攝政。之前王鳳和王商都曾擔任此職位,兩個人幾乎把持整個朝政。王莽又一次下對了注。
王莽不愧是一個頭腦靈活的陰謀家,年紀輕輕名譽就已經勝過同族兄弟,地位也越來越顯赫。隨著王莽謙遜、賢、孝的聲譽不斷流傳,他的支持者也越來越多,其個人對權力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在處心積慮地博得王根信任時,王莽似乎看到了大司馬將軍一職正在向自己招手。

2、殺親子以圖東山再起

王莽的苦心果然沒有白費,王根對這個侄子也日益賞識。到了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因病而生命垂危,并多次請求卸職。這對于王莽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
王莽故伎重施,將對王鳳使的那一招“親情計”再次用在王根身上。他千方百計地討好王根,終日守候在王根病榻旁,不嫌臟、不怕累,大獻殷勤。同時,王莽也在提防著每一個對他構成威脅的人,想來想去,最有能力也最有欲望跟自己爭大司馬一職的,非姑表兄弟淳于長莫屬了。
前面提到過淳于長曾同王莽一起,晝夜服侍重病的王鳳。現在王根病危,當然也少不了淳于長在一旁大獻殷勤。其實,淳于長與王莽一樣利欲熏心,陰險狡猾。不過,兩人不同的是,王莽善于利用偽裝博得信任,徹頭徹尾是一個偽君子,而淳于長則善于用賄賂來謀權。
那時的淳于長,他的官位要高于王莽。就算是比名聲,即便王莽是名聲在外,但與淳于長在朝中的聲望相比,王莽還是略遜一籌。在那年頭,金銀財寶還是比建立德行形象管用,淳于長大肆策略,絕對是他的必殺技。
況且,淳于長還有一個大大的功勞在那擺著呢。
當初,就是淳于長極力說服了皇太後王政君,允許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當時,漢成帝的許皇後因為涉嫌用巫術詛咒漢成帝的愛妃趙飛燕而被廢,之後,漢成帝十分希望立趙飛燕為皇後。但是此舉卻遭到了王政君的反對,她認為趙飛燕出身卑微,又曾為青樓歌妓,因此沒有資格擔任皇後,于是堅決阻撓。漢成帝是個癡情的人,他完全沉醉在趙飛燕的舞姿之中,為立趙飛燕為後而絞盡腦汁。就在他悶悶不樂時,淳于長出面成功勸服了王政君,為漢成帝圓了這個心愿。從此,漢成帝對淳于長大為感激,遂封淳于長為關內候,後又封為定陵候。
得到皇帝的敕封後,淳于長更有恃無恐。他利用手中大權橫行霸道,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淳于長還假借愿意幫前皇後復位,收授驚人的賄賂。同時,淳于長還貪戀前皇後美色,多次在言語間對她調戲,完全忘記了她還是當今聖上的女人,即便是被廢了的女人。
淳于長的這些劣跡,都已經被王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王莽知道,自己直接與淳于長較量,勝算不大。他深知淳于長這個人好大喜功,貪贓枉法,并且作惡多端。對此,王莽一天也沒有放棄過對淳于長的調查,他一面死盯著淳于長的舉動,一面派人到處搜集淳于長的犯罪證據,試圖尋找時機予以公布,將淳于長一舉鏟除。
沒過多久,王根的病情惡化,不得不辭官靜養。這個時候,正是淳于長氣焰最囂張時,他以為大司馬接班人的人選非他莫屬了。
然而,淳于長萬萬沒有想到,一向平靜的王莽會在這個時候出其不意地下狠手。
王莽故意在王根耳邊挑弄是非。他告訴王根,淳于長早就對大司馬之位垂涎三尺了,現在看王根一病就這么長時間,更是高興得不得了,儼然一副即將取代王根的樣子。王莽繪聲繪色,又將淳于長的劣跡大肆渲染。王根聽後勃然大怒,遂將這些事情上奏給了漢成帝。如王莽所預料的那樣,淳于長隨即被免了職。
但淳于長怎么會坐以待斃?他試圖再以金錢清“淤”開路,用賄賂的方式為自己洗脫罪名。豈料百試不爽的招數這次卻適得其反,淳于長試圖賄賂官員一事恰巧被漢成帝逮了個正著。漢成帝怒其不悔,最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他處死了。
淳于長死了,王莽自然是前途無阻。他這一招真可謂是一石二鳥,既搬了絆腳石,又得了忠直的美譽。同年,王莽如愿以償得到了大司馬一職。
此時,王莽還不到四十歲。
王莽如此年輕就獲得這樣的權位,在當時的確罕見。而王莽自然不會就此滿足,他的欲望還在膨脹,并且一發不可收拾。王莽仍然繼續偽裝,他有著“孝順”、“仁愛”的美名,還想要“清廉”的贊譽。于是,他讓自己的夫人穿著布衣恭敬地迎候來賓,以示為官清廉。
在王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皇宮內部也逐漸發生著變化。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成帝死時并沒有留下血脈,遂之前已被立為皇太子的定陶王劉欣繼位,即漢哀帝。繼位後的漢哀帝請求王政君,準許追尊生父定陶恭王為恭皇,并敕封祖母傅氏為皇太太後,敕封生母丁氏為帝太後。從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勢力開始受到傅、丁兩家外戚家族勢力的打擊。在王氏家族里面極有聲望的王莽,也被趕回了南陽。
王莽在南陽蟄居了六年,期間雖屢遭挫折,但始終沒有放棄仕途,他在這段時間里無時無刻沒有做著東山再起的準備。
王莽雖說權威不如往年,但是畢竟聲望猶存。回到南陽後,自然也有不少官員主動結交他,這也更加激起了王莽再次營建勢力的決心。從此,他繼續偽裝著自己,甚至不惜以兒子的性命來保全自己的名聲。
與之前一樣,王莽始終戴著宅心仁厚的面具出入于官場,即便是在不大的南陽,他也小心翼翼地行事。不僅對來往官員禮遇有加,還將自己裝飾成禮賢下士的名人。他對手下的官員關懷入微,恐怕他的兒女們也從來沒有享受過那樣的待遇。
王莽次子叫王獲,年輕氣盛。一次王獲殺死了一個奴婢,王莽大怒,認為王獲壞了他的名聲。此時,王莽為了維護自己“仁愛廉潔”的形象,保全自己的聲譽,或者說是為了將自己的聲譽遠揚,王莽竟然做出了大義滅親之舉,他堅決要求王獲自殺謝罪。
實際上,在那個年代殺死一個奴隸并不算什么大罪,何況殺奴的還是大官的兒子。王獲淚流滿面,哀求王莽放他一條生路。然而王莽當時所想的是怎樣將兒子“依法處置”,他面不改色地斥責兒子壞了自己名聲,并把劍扔在地上,讓王獲自刎償命。可憐王獲還苦苦哀求,希望父親能將自己交與官府,依法治罪,這樣也不至于一死。面對王獲的撕聲哀求,王莽并沒有動搖要他償命的決心,“大義凜然”地拒絕了王獲的哀求。
殺人本該償命,但是在那個年代里,高官子弟殺一個奴婢著實很少有償命的。王莽這樣做,不光是想保住名聲,還想一鳴驚人。當然,王莽絕對不是只在乎驚動平民百姓,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王莽最在意的,還是朝廷對他的重視。要知道,王莽已蟄居多年,如果此事能引起轟動,得到皇帝的注意,那么自己很有機會重返朝廷。
就在逼死兒子後,王莽果然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春天。
王莽“大義滅親”、“嚴于律己”、“愛護奴婢”的稱贊響徹了整個朝廷內外。要知道,在當時那個年代里,能讓兒子為殺死奴隸而償命的官員,確實找不出幾個。王莽此舉立竿見影,一時之間,諸多官員以及王氏集團都為王莽的蟄居喊冤。
擁護王莽的勢力越來越多,朝廷內不斷有人為王莽上書求情。
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漢哀帝迫于形勢,只好以伺候王政君的名義召王莽返回都城。隨即,王莽以光芒萬丈的形象回到都城。大約1年以後,不到三十歲的漢哀帝突然逝世,歷史再次為王莽制造了機會。
漢哀帝沒有兒子,他死後,大權無疑又落入健康硬朗的王政君手里。王政君發動政變成功後,隨即召王莽進宮,王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再次獲得了參與朝政大權的機會。
也許是因為蟄伏了太久的緣故,王莽回到操控朝政大權的席位後,他所偽裝的那種“救萬民于水火”的形象也逐漸回歸本來面目,陰毒的一面逐漸暴露出來。
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王莽開始逐一清除漢哀帝的寵臣以及外戚集團。這一時期,漢哀帝的寵臣大司馬董賢被迫自殺,隨之由董賢舉薦的一系列官員也全部被罷免,董賢家人也被流放。而漢哀帝的近親,寵後趙飛燕等人也被迫自殺,這些人的外戚勢力都一一被趕出了都城。
隨著殺的殺,流放的流放,王莽開始毫無顧忌地撕下寬厚仁慈的面具。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獨攬大權而立一位傀儡皇帝。
在王莽的極力推薦下,年僅九歲的中山王劉衎被立為皇帝。按照王莽設想的,權力之顛上坐的,一個是年逾古稀的老太婆,一個是乳臭未干的小孩子,王莽自然離他獨攬朝政大權的目標越來越近。 
要實現獨攬朝政大權的目標,排斥異己和強化權力都是首要做的。
王莽首先毫不留情地將不順從他的其他官員一一清除,就連叔父王立也沒有放過。前面提到過王政君有八個兄弟,王立就是其中一位。而在當時,王政君的這些兄弟中就只剩下他還活著,正因為如此,王立才自以為資質深厚,但也因為這樣而逐漸引起了王莽的不滿。王莽擔憂這些“資質深厚”的官員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于是設計巧言騙過王政君,將叔父王立送出了都城,攆回其封地。
清除了主要障礙後,王莽開始為自己培養心儀的大臣,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孔光就是在這個時候擔任了丞相。曾擔任過丞相等要職的孔光,是孔子的十四代孫,無論在朝中還是在民間都是德高望重。王莽重用孔光,無非是想利用孔光這顆棋子,幫助自己通向權力的頂峰。
王莽的勢力一天大似一天,離權力頂峰的寶座也越來越近,放眼朝中群臣,有哪一個不為他點頭哈腰?王莽日益感到時機正逐漸在成熟,他的心思又開始活躍起來。
為了能夠在權力這條路上更加如魚得水,王莽已經對現在的地位不屑一顧了,王莽絞盡腦汁讓自己獲得更崇高的稱號,即“安漢公”,并進位“太傅”。太傅是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想當初,為了獲得此類尊稱和官位,王莽始終表現出謙虛的一面,他曾多次主動表示無功不受祿,不接受王政君的封賜。實際上,他不過是在掩蓋自己的野心,為自己博得更好的名聲罷了。
為了進一步為自己贏得好名聲、擴大影響力,王莽還建議恢復漢高祖以來的一些被罷官者的爵位,并采取發給年老辭官的官吏適量俸祿,救濟鰥寡孤獨者等一系列愛官愛民的措施。
當然,當王莽意識到自己的名聲已經賽過了王政君和年幼的漢平帝時,他唯恐引起二人的懷疑,便千方百計地討好王政君,將年老的王政君哄得笑逐顏開。
已經用各種手段騙取王政君的信任,操控了朝廷的人事大權,并逐步在朝中網羅了大批親信與黨羽的王莽,已經幾乎伸手可掇日月了。但他還是小心謹慎,他還認為時機并沒有完全成熟,他還需要繼續處心積慮地掃除前進路上的每一個障礙,以確保最後那一步能順利地完成。
王莽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眼看漢平帝一天天在懂事,他也開始提心吊膽了,生怕漢平帝有朝一日會像漢哀帝那樣排斥自己。
于是,為了不讓漢平帝羽翼豐滿而威脅自己,王莽將漢平帝的生母、祖母等至親都拒之都城門外。對于王莽的這一做法,王莽的長子王宇與父親產生了分歧。其實,一直以來,王宇對于父親虛偽專橫的做法很是排斥,尤其是父親逼迫漢平帝與生母相離一事,他更是擔心漢平帝會懷恨在心,于是試圖勸父親迎回漢平帝的生母。
王宇萬萬想不到自己此舉又成了父親“大義滅親”的籌碼,他更不會想到由此引發的“呂寬之獄”會幫助父親清掃障礙而害死無數大小官員。
起初,王宇苦于沒有合適的辦法勸阻父親,便找來夫人的哥哥呂寬與師父吳章商量,試圖以裝神弄鬼之法,騙得王莽迎漢平帝的生母回宮。不料,王宇的計劃敗露,王莽為此勃然大怒。王莽甚至將計就計,將呂寬逮捕入獄,并把參與這此計劃的人連其家眷逐一致死,而王宇也被迫自殺。
逼死長子王宇,對王莽來說是好處多多。他不僅又獲得了“大義滅親”的美名,還借兒子“勾結”漢平帝外戚的事由,博得了王政君的信任-王莽自詡這是為鞏固王政君的地位而大義滅的親。此外,王莽還順藤摸瓜,通過審判呂寬將朝廷內外一系列對自己有不滿的官員統統殺掉,這些慘死的人當中,不僅包括漢平帝的諸多外戚,還有被王莽趕回封地的叔叔王立、王莽的堂弟等等,不計其數。
踏著至親骨肉的尸體,王莽一步步靠近權力的頂峰,一路上張牙舞爪。

3、茶毒女婿,黃袍加身

在王莽的權力之路上,被他利用的至親不光有他死去的兩個兒子,還包括他年少的女兒。
為了進一步擴大權力,王莽開始打起漢平帝婚事的主意。在漢平帝十二歲的時候,他竭力說服王政君,讓自己的女兒當上漢平帝的皇後。
為了避免別人議論,王莽還故意向王政君上奏,擺出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王莽聲稱,以前國家的災難,大多數是由于皇帝沒有子嗣所致,并且,為皇帝配娶的皇後都缺乏母儀天下的品德和威信。如此種種,王莽建議皇後之位應該在名門之後里慎重挑選。
鑒于王莽的陳詞懇切,王政君對此并沒有反對。當然,在選皇後一事上,王氏家族只要是有女兒的人家,無不興奮不已,紛紛把自己的愛女列入競選名單之中。王莽見形勢不妙,于是決定以退為進,故意上書王政君,稱自己的女兒不宜參與選後。這不禁又讓人想起王莽推拒“安漢公”一事,這兩次,他唱的都是同一出戲。
王政君自然搞不懂王莽的真實意圖,還以為王莽謙遜,果真下詔說,王莽之女是她娘家的人,因此不必參選。這樣一來,人們見王莽如此謙虛,反而更想推舉她的女兒。對此,王莽抓住時機,趕緊令爪牙上書王政君,竭力推薦立他女兒入選皇後。朝中官員們也似乎看懂了王莽的真實目的,一時之間,紛紛上書推薦王莽之女。此時,王政君才恍然大悟,而王莽也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國丈。
人的欲望永遠是沒有止盡的。已經是國丈的王莽,認為自己的權威與官位應該是同步提升的,原來“安漢公”的名號自然已經是不對稱的稱號了。于是,王莽又突發奇想地為自己構想了一個“宰衡”的官位,并鼓動一批爪牙為他造勢。
“宰衡”,來源于商朝名相伊尹做過的“阿衡”、周朝周公做過的“太宰”,王莽用此新官名,旨在突出自己的功德,表明自己的功績已經超越了伊尹、周公等歷史聖賢。對于“宰衡”以及隨之而來的封賜,王莽也是不厭其煩地上演再三推讓的戲碼。當然,最終他還是含著熱淚接受了。
到底王莽是不是真如他表演得那樣值得歌頌呢?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看漢平帝即位以來的國力、民生就能得出結論。
漢平帝即位時很年幼,實權一直被王莽把持著。這一段時期,王莽不分青紅皂白將大量不滿自己的官員排擠出朝廷,同時換上了一大批見風使舵的貪官污吏,如此的朝廷,其政治自然是十分腐敗,那百姓生活豈會安樂?
每遇到天災的時候,盡管王莽一再表現出節儉愛民的樣子,但他著手改變現狀的措施卻是蒼白無用。他所施展的那些伎倆,不外乎是為了博一個名聲罷了。在他派人體察民間疾苦時,官員們沒有帶回一點民間疾苦的狀況,反而帶回了幾大篇幅的歌頌王莽功德的民謠。當然,民謠是否真是出于民間百姓之口,也無從考證。
王莽如此沽名釣譽,豈能真做得滴水不漏?
一天天長大的漢平帝,對王莽的這種虛偽把戲已經厭倦透了,并且已經知道是王莽將自己的至親舅舅們害死,更深知是王莽活活將他與母親分開的。于是,漢平帝逐漸對王莽產生了怨恨。王莽當然早有預防,要不然他也不會施計將女兒推到皇後的寶座。
但是,王莽的女兒和漢平帝一樣,只不過十幾歲,她又怎么能明白父親的意圖呢?再說,漢平帝也不會因為王莽是皇後的父親就會消除對他的仇恨。年紀尚小,尚未明白隔墻有耳之危害的漢平帝,偶爾口中會蹦出些怨恨王莽的話,這些自然被王莽聽在耳里。不過,此時的王莽已今非昔比,他的權力和威望已經讓他無所顧忌。
王莽覺得是時候對付漢平帝了。王莽在自己的權力之路上可以逼死兒子,自然也不會顧及女兒。他幾乎忘記了漢平帝是自己的女婿,也忘記了女兒還很年輕,此刻他所想的,僅僅是權力!
王莽特意尋找了一個君臣暢飲的時機,準備向漢平帝下毒手。平帝元始五年(5年),在12月的一天,王莽以敬酒為由,將十四歲的漢平帝毒死。
王莽又鏟除了一個心頭大患,他已經與權力頂峰的寶座近在咫尺了。但是,王莽仍然沒有表露聲色。在漢平帝死後,他的悲痛似乎比任何人都要哀切,那種捶胸的哀嚎,那種為國民、為女兒哭訴的悲慘場景,大概普天之下也只有王莽才演繹得那么出神入化。
沒有人敢懷疑是王莽毒死了漢平帝,且說敬酒的不只王莽一人,就當初為了讓自己的女兒當上皇後所費的苦心,也是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的。如此種種,又怎樣讓人想到他會親手斷送女兒的幸福呢?
王莽的高明之處也就在這些地方,他始終以一種低調的態度來實現自己勃勃的野心。
接下來,王莽又要再次擔當起挑選新皇帝的重任了。漢平帝劉衎死後當然也沒有留下子嗣,千挑萬選之下,王莽選上了漢宣帝的玄孫劉嬰。這位即將登上皇位的劉嬰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物,能得到王莽的“器重”呢?原來,劉嬰生于平帝元始四年(4年),也就是說他即位時年僅兩歲!
劉嬰即位,實際上是王莽走向權力頂峰的最後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可想而知,才兩歲的劉嬰懂得什么?“德高望重”的王莽自然在朝中獨當一面,篡權的時機也就指日可待了。
經過王莽的精心策劃,有人在武功縣淘井時,挖出一塊刻有字的石頭,字面內容無非就是暗喻王莽當皇帝是天意。于是,王莽立即將此消息告知王政君。
直到這個時候,王政君終于恍然大悟,明白了侄子的居心。她又驚又氣,對王莽的包藏禍心怒不可遏。然而,此時的王政君年事已高,大權傍落,面對王莽大逆不道的篡權行為,她已是無力回天。
王莽自然不會立即坐上皇位,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王莽比誰都清楚這個道理。他總是深思熟慮、周密進行著每一步計劃,以確保萬無一失。
為了讓自己能名正言順地坐上皇位,王莽先逼迫王政君答應他稱“攝皇帝”,讓劉嬰做皇太子。同時,王莽還鼓動黨羽不斷制造旨在希望他做皇帝的符名,并虛構大量“天命”之說以蠱惑人心。
對于王莽的面目,此時的王政君已經看得真真切切。雖然,她曾經將王氏集團經營得囂張專橫、獨霸朝中大權,但她也深知這是倚仗著漢家的恩惠。因此,對于王莽的篡位,王政君是竭力阻止的。當王莽一而再索要皇帝的玉璽時,這位年邁的老太後堅決不給。居心叵測的王莽豈非泛泛之輩,他軟硬兼施,終于奪得了玉璽。雙手捧著玉璽的那一刻,王莽激動不已。
孺子嬰初始元年(8年),王莽徹底撕下了面具,公然稱帝,改國號為新,并將劉嬰廢為安定公。此時,劉邦打下的劉氏漢家江山,也暫時告一段落。

4、新朝不過是一枕黃粱

回顧王莽的奪權之路,坦白說,還真是夠難為他的,裝了這么久,裝得這么辛苦。對王莽來說,江山來之不易,可守江山又何嘗容易?況且,做真皇帝,坐穩自己的江山,絕不是耍陰謀、玩手段那么簡單。
王莽做了皇帝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王莽改制”。但是,改制并沒有為他維護和鞏固統治起到作用,十五年後,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他對新朝的種種幻想,也徹底化為了泡影。
在王莽的改革中,他首先改革了官制,即在中央設置了四輔、四將、三公、九卿和六監。地方上則將全國分為九州,一百二十五郡。州設州牧,郡的長官按照爵位的不同分為卒正、連率和大尹,縣則設縣宰。如此一來,便將上古官制和漢朝官制結合起來,削弱了劉氏家族的權力。
在土地改革上,王莽頒布“王田令”,將全國土地稱為王田,禁止土地買賣。此外,王莽還下令禁止買賣奴隸,并在經濟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頻繁的貨幣改革等。
但是,王莽的改革并沒有給人們帶來福音,也沒有鞏固他的統治。改革以削弱劉氏家族利益為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觸怒了部分官員和一些豪強的利益,他們也紛紛對王莽表示不滿。王莽和大臣、貴族們的矛盾不斷激化。
這段時期內,邊陲戰火四起,內部斗爭激烈,善于篡權的王莽在守權上卻無大的建樹,反而日漸力不從心。
王莽稱帝後,看不起邊疆藩屬,削王為侯,引起了匈奴和東北、西南各族的強烈不滿。特別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大為憤怒,他們甚至也自己稱王,匈奴一部更是揮兵南下,戰爭不斷。王莽慌忙之余,四處征兵應敵,不料由于長期的政治腐敗,軍隊早已喪失了戰斗力。一時間,北方局勢極為動蕩。
隨著邊陲局勢的緊張,新朝內部的局勢也動蕩起來。
當初,王莽的篡權并沒有得到所有官員的支持,以致到了新朝,一些官員還對王莽篡權一事耿耿于懷,他們始終覺得篡權是大逆不道之事。這些官員的想法自然瞞不過王莽,他不惜對自己的重臣下毒手,試圖殺一儆百。事情演變到後來,王莽幾乎對誰都不敢再相信,就連其很多親信也死在他的手下。
與此同時,王莽的家人也先後離他而去。王莽的女兒,即漢平帝的皇後,以及他的夫人都先後去世。而在王莽當上皇帝後,為了自己的聲望,他又將影響自己名譽的孫子、兒子王臨逼死。
百姓更是對王莽深惡痛絕。賦役繁重,行政苛暴,使得民間怨聲載道。尤其是黃河改道引發災難,致使大量百姓無家可歸。
王莽已是眾叛親離,高處不勝寒,王莽的新朝搖搖欲墜。
王莽天鳳元年(14年),王匡、王鳳兩人領導了綠林起義。
地皇三年(22年),平林人陳牧為響應綠林軍率領1000多人起義,號稱平林兵。
劉氏皇室成員劉玄也在此時投身到反新復漢的斗爭中。地皇四年(23年)正月,平林起義軍擁立劉玄為“更始將軍”,隨即,平林軍與綠林軍合并。二月,劉玄被起義軍擁立為皇帝,即更始皇帝。
劉玄的出現對王莽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王莽開始對起義軍膽怯起來。實際上,劉玄并不具備帝王的資質,也不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之所以得到擁護,完全在于他是劉氏皇室的成員。然而,在這樣一個沒有雄才偉略的人物面前,大陰謀家王莽也開始自亂陣腳。
就在劉玄被擁立為帝後不久,他就派起義軍對南陽和昆陽發動了猛攻。在昆陽一戰,王莽幾乎全軍覆沒。隨後,起義軍勢如破竹,直逼長安。
10月,起義軍攻克長安,王莽在混亂中被殺死。隨即,劉玄定都洛陽,到劉玄更始二年(24年)完全恢復了漢家天下。至此,王莽建立的新朝,最終也只成了黃粱一夢。
回放王莽的代漢立新,表面看來確是王莽步步為營,苦心經營陰謀,將權術玩弄得淋漓盡致的結果。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封建社會的腐敗以及劉氏皇室的昏庸,注定了劉室皇朝難逃皇權被奪的劫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