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三千年來誰著史:先秦時期的權謀遊戲(簡體書)
滿額折

三千年來誰著史:先秦時期的權謀遊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價
:NT$ 239 元
優惠價
87208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三千年來誰著史:先秦時期的權謀游戲》是冷成金教授歷史解讀系列叢書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本。在這本解讀先秦歷史的著作中,冷成金教授以智論史、以史說智,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歷史典故和人物故事,向今人闡釋歷史中的大智慧:最深刻的儒家智慧,從征服人心入手,謀聖而不謀智;最刻毒的法家智慧,以法、勢、術為核心,用陰謀和強權控制民眾;最圓融的道家智慧,通過“不爭”,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脫的佛家智慧,在面對在世與超世、做人與成佛、求佛與求己中選擇追求內在本心……此外,還有最無恥的縱橫家智慧、最冷峻的兵家智慧以及最神秘的陰陽家智慧。 歷史的治亂興衰、人物的成敗得失,深入淺出,淋漓展現。讀《三千年來誰著史:先秦時期的權謀游戲》,登堂簡單,入室很難,需要深思、頓悟,方能看到作者打開的歷史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 中國智慧用生命來體味 據說,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時代,此言不虛。其實,不僅中國如此,外國也是一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當日本的經濟以神話般的速度起飛的時候,中國的智慧典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許多商人、企業家、政治家從中國傳統智慧中汲取了營養,獲取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當代中國,應該說,傳統智慧已受到了應有的重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出版界掀起了一股介紹各種智謀韜略的“謀略熱”,其來勢之猛,真讓人應接不暇。然而,幾年下來,我們發現,這些所謂的謀略典籍的確有“誨盜”之嫌,因為它們往往只注重教人如何行權使術,卻忘了教人如何做人。于是,傳統智慧仿佛只剩下了赤裸裸的“術”,人也就隨之變成了權謀和利益的動物。這遠遠背離了中國文化的實質,也不能讓人有真正的智慧,不能助人成就真正的大業。 中國人似乎天生都是政治家,據說,政治的運作方式是“人治”,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治人”,于是,人人也就都成了謀略家了。其實,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人的學問往往被理解成謀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話。有許多中國人不僅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謀劃、算計別人上,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內耗,更為嚴重的是,謀劃和算計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早已上升為一種根深蒂固的為人們所認同和稱許的處世態度和人生觀。它已經不是一種“術”,而是中國人的人生之“道”,是中國人內在的處世哲學和難以改變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說的中國人善于“窩里斗”,就是由此而來的。 然而,中國的智慧究竟是怎樣的呢?中國的智慧定型于春秋戰國時期,而中國智慧中的道與術也定型于這個時期,從那時開始,就決定了中國智謀型文化的特征。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大批文化巨人,如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孫子、荀子、韓非子等,并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縱觀上述主要學派,我們會發現,盡管各學派之間有很大的差別,有的地方甚至針鋒相對,但有一點兒是共同的,那就是這些學派都非常關心政治,有的學派甚至其思想的出發點和終結點都在政治上。儒家要建立一個德化淳美的理想的王道樂土,是一個典型的為政治而建立的學派;即使是標榜最不關心世事的道家,“無為而治”也是它思想的重要側面。“無為”的目的是什么?還是在于“治”,這“治”就是社會的安定,就是政治,所以,道家在骨子里還是沒有忘懷現實政治。其他的幾個學派也是一樣,都是從不同的側面和各自的角度來考察現實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尤其有意味的是,這些主要的學派不僅都非常關心政治,而且學派政治觀更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治人”,都是從治人出發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的。治人就必須講究方法,講究方法就是智謀,就是謀略,就是權術。同時還必須看到的是,如果智謀在當時僅僅是作為一種具體的手段而存在的話,那么,這還不能完全形成智謀型的文化,而當時的實際情形是,智謀被系統化、社會化、規約化,被提升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社會制度性的規范和原則,不論是學者、帝王還是平民,都沒有對這種規范和原則提出懷疑。即使是在當時最為憤激的道家,實際上也是用反對一般謀略的方式來推行自己更為深刻的政治—文化謀略。各種學派和文化都在智謀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納入了謀略的范疇,成為智謀不同的組成部分。至此,中國的智謀型文化突破就形成了。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突破開始,中國的文化重鎮是以帝王之學為恒久不變的中心的。這里不必列舉那些以供“資治通鑒”之用的“經、史、子”類的典籍,就是在思想比較自由的“集”類典籍中,又何嘗不是處處“載道”呢?各家的“治人”之術有顯有隱,我們讀《韓非子》,會感到驚心動魄,在數千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有了這樣發達的“治人”智慧,無怪乎它幾乎成了數千年來封建帝王執政、“治人”的教材和手冊,確實會令我們這些愚蠢的後人無顏面對先人;讀《孫子兵法》我們會驚詫于我們的先人竟有那樣的鐵血理性;但讀《論語》、《孟子》呢?難道看到的僅是溫情脈脈嗎?其實,那才是一種更深刻、更根本、更有效,當然也是更具合理性的“治人”學說。 然而,魯迅先生早就說過:“搗鬼有術也有效,但成大事者,古今未有。”縱觀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不靠做人,只靠弄權而成功的人不得一見。無論是“聖人”還是小人,對于中國的智慧,如果一味地求其術而不求其道,最終會玩火自焚,這已為無數次的歷史事實所證明,并且無一例外。 實際上,中國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術,也就是說,術只是道的表現形式,是道的實現方式,道則是術的根本,是術的決定因素。只要掌握了道,術就會無師自通,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兵家,他們都是正大光明的“陽謀”學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內謀謀聖,外謀謀智,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然後才是智慧謀略。如果顛倒了這一關系,那就無論如何也弄不懂中國的智慧了。 因此,中國的智慧是學不來的,要用生命來體味!只有熔鑄了自己的整個情感與生命,才能得到中國智慧的活的靈魂,才能用中國智慧建立起自己高大的人格和杰出的功業!

目次

中國智慧要用生命來體味(代前言)第一編 仁德、政治、陽謀、陰謀 仁義與陰謀 聖人也有騙子 政治與道德 以臣代君 騙子與謀略家 政治家的說話藝術 強權就是真理 緩政與暴政 外儒與內法 商業與政治 龍種與跳蚤 遠水不解近渴 儒家變法 德行與政治 不顧流俗,堅持改革 給人以尊嚴的為政之道 如何預言國家的存亡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知義、知信、知禮 仁者的智慧 君子之過 如何考察人才 秦朝滅亡與漢朝的興起第二編 縱橫有術利為先 蘇秦何以能佩六國相印 游說的迷魂陣 緩稱王 引申進諫 保全別人就是保全自己 兔死狐悲 千古一義士 士可殺而不可辱 與誰為友 一言興國 哪一派最無恥 決定秦國命運的“外交政策” 千古第一縱橫家 二虎相爭 妻妾之道 中庸之道與過猶不及 戲謔與勸諫 語言的智慧 張儀“搗鬼有術” 比喻的力量 處理國際關系的典范 縱橫家是什么第三編 性格與命運 女人與亡國 大義滅親 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 反間計與人性 年齡?經驗?政治家 什么是寬宏大度 什么是愚忠愚孝 請誰幫忙 妻妾與臣民 納諫與人性 智者與仁者 韓非論法 什么才是不卑不亢 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利令智昏 狡兔未死,走狗即烹 最刻毒的一頁 將在內,君命也有所不受 一位“學者”政治家的下場第四編 得一士而國興 失一士而國亡 郭隗的“知識分子”政策 古今成功第一義 千慮一失 望子成龍 知其可為而為之 治國為政的“辯證法” 報恩與復仇 跖犬吠堯 以退為進,終成霸主 黃歇“妙計安天下” 西施與美人計 三友與三臣 殺一儆百 文人與俠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見微知著 古人的人才策略 溫柔鄉是英雄冢

書摘/試閱

; 仁義與陰謀 【引言】 中國人的統治經驗在世界上可以說是遙遙領先的,這是因為中國立國久遠,且中國人又以“治人”為樂,所以每朝每代都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別的野史雜傳且不說,單說所謂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就夠讓一個聰明的讀書人讀一輩子了。舉出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其治人的精深獨到之處都會令世人喟然慨嘆。 其中固然不乏成功的歷史經驗,但中國人把“虛偽”二字運用得如此爐火純青、妙到毫巔,不知能否算到成功的歷史經驗之列。不過,虛偽之術確實幫了統治者不少忙,為他們沽名釣譽、鞏固權勢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哪一個君王敢公然扯起反對仁義道德、崇尚虛偽奸詐的旗子,連被稱為“奸雄”的曹操,也未敢貿然做皇帝,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已,他還是懼怕道德和正統輿論的力量。然而,封建統治者們卻又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利益經常干一些道德敗壞、殘忍無情的事,于是,虛偽就成了他們的法寶,他們既不擇手段地達到了目的,又樹立了無可非議的道德形象。 【事典】 大概最早能夠成功運用虛偽之術的是春秋時期的鄭莊公。《春秋》在記載這件事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鄭伯克段于鄢”,極其明確地確定了這件事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性質。鄭伯,是指鄭莊公;段是指鄭莊公的胞弟共叔段:鄢是地名。在這句話里,最有學問的用字是“克”,本來君主殺臣下,用“征”、“伐”、“討”、“誅”等字均可,唯有這“克”字,既表現了平等對敵又表現出高明的手段,鄭莊公本可光明正大地討伐他的弟弟,但他卻陰設陷阱、沽名釣譽,其陰毒虛偽因一“克”字而躍然紙上了。《春秋》一書往往在記載歷史事實的時候暗寓褒貶,在不露聲色中給予褒揚和抨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 不過,在春秋時期,周朝以來的禮樂制度遭到了破壞,傳統的道德也遭到了踐踏,即所謂的“禮崩樂壞”。《春秋》作者創“春秋筆法”,試圖挽狂瀾于既倒,也可見其用心良苦。必須指出的是,“鄭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也是《左傳》中最為著名的篇章之一,由于《左傳》細致傳神的記載,這一歷史事件就變得更加著名起來了。 鄭莊公就是為幽王抵抗犬戎而戰死的大將鄭伯友的孫子,是帶兵為父報仇、打退犬戎的鄭武公掘突的兒子,可以說,莊公的爺爺和爸爸對周天王都有很大的功勞。鄭莊公兄弟倆,自己的名字叫寤生,弟弟的名字叫段。寤生出生的時候難產,使母親姜氏受驚,從此就不被喜歡,而段則長得一表人才,人也聰明,所以姜氏非常喜歡他。姜氏不斷地在丈夫鄭武公面前夸獎小兒子,希望將來把王位傳給他。這樣,寤生和母親之間就有了隔閡。不過鄭武公還算明白,沒有同意姜氏的請求,最後還是把王位傳給了大兒子。寤生繼位,就是鄭莊公,并接替父親的職位,在周朝當了卿士。 姜氏看見自己的小兒子沒有當上國君,心里很不舒服,就去為段要封地。姜氏很有心計,要求莊公把“制”這座城池封給段。莊公告訴姜氏,“制”是鄭國最為險要的城池,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虢國的國君就死在那里,況且父親說過,“制”這個地方誰也不能封。姜氏見說不過莊公,就又請求把京城封給段。京城在現在河南省的成皋縣附近,對當時的鄭國來說,也是一座比較重要的大城,所以莊公當時仍然猶豫不決。在姜氏的一再催促下,莊公才把京城封給了段。 在段要離開都城前往封地的時候,先向母親告別,段倒是沒有什么想法,但姜氏心里明白,這兄弟倆恐怕不會再融洽相處,遲早會火并。姜氏的感情傾向當然在小兒子段這一邊,想提醒他早做準備。她對段說,莊公本不愿封他,只是在自己的一再要求下才把京城封給了他,雖然封了,但遲早會出事,一定要先操練好兵馬,做好準備,有機會就來個里應外合,推翻莊公,讓段繼承王位。 段到了京城,稱做京城太叔。段被封到京城,本來莊公的臣下就已經焦慮不安了,而段在京城的所作所為,就更讓那些人惶恐。首先,太叔段緊鑼密鼓地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嚴加訓練,并經常行軍打獵;其次是大修城墻,既擴大又加高加厚。一天,鄭莊公一位最重要的大臣祭仲對鄭莊公說:“大城的城墻不得超過國都城墻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鎮的城墻不得超過國都城墻的五分之一;小城鎮的城墻不得超過國都城墻的十分之一。 這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可如今京城太叔擴大了他的城墻,使之遠遠超過了這一限制,那就很難控制了,這恐怕是國君不能忍受的。”鄭莊公心里明白,可嘴上卻說,太叔是為國家操練兵馬,為國家建造防御工事,有什么不好?況且母親要他這樣做,自己就是想管也不好管呀! 還是大臣祭足耐不住性子。雖然大臣們私下里都說莊公器量大,為人厚道,但又都暗暗地替莊公著急,他們就公推祭足去勸說莊公。祭足對莊公說,姜氏是貪得無厭的,不如早早地定下主意,替她找個地方,安排一下。不要再讓太叔的勢力繼續發展了,如果繼續發展下去,恐怕就很難收拾了。蔓延的野草都很難鏟除,何況是國君的寵弟呢? 鄭莊公終于吐露了自己的心里話,他對祭足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思是說不符合道義的事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您就安心地等著吧!這句話把鄭莊公的性格暴露無遺。 P3-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