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教師文化通論(簡體書)
滿額折

教師文化通論(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5 元
定價
:NT$ 231 元
優惠價
8720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教師文化通論》是作者潛心多年之力作。旨在呈示教師精神氣質的基礎上,幫助廣大教師消解價值沖突,踐履人生使命,收獲職業幸福。《教師文化通論》共分七章,內容包括教師文化本體論;教師文化演進論;教師文化功能論;教師文化型式論;教師文化生態論等。

名人/編輯推薦

《教師文化通論》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次

問題與回應(自序)
凸顯教師文化魅力 整建學校精神家園
第一章教師文化本體論
一、文化的本質與教師的文化性格
(一)文化概念的流變與視角
(二)文化概念的內涵與結構
(三)教師的文化性格
二、教師文化研究的視角與解讀
(一)國外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
(二)國內學者的教師文化研究
(三)教師文化內涵的解讀
三、教師文化的特性
(一)崇道尚德、追求理想人格——教師文化的境界
(二)自尊、清高——教師文化的精神特質
(三)基于憂患意識的自省自克——教師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四)“尊德性、道問學”,“經師”“人師”統——教師的文化形象
第二章教師文化演進論
一、中國教師及其文化演進
(一)回首場境: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文化傳統
(二)“圣賢優仕”:中國教師職業及其文化演進
(三)道學示范:中國教師文化的特點
二、西方教師及其文化演進
(一)希臘傳統:西方文化的異彩紛呈
(二)官民(官學、私學)一體:西方教師職業及其文化演進
(三)專業精神:西方教師文化的特點
三、中西方教師文化演變的歷史啟示
(一)教師文化與民族文化和教育歷程如影隨形
(二)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相映成輝
(三)教師文化與教師形象塑造榮辱與共
(四)教師文化與教育管理模式變革相生互動
第三章教師文化功能論
一、教師文化的要素分析與傳塑本質
(一)教師文化的結構性要素分析
(二)傳塑:教師文化功能的本質
二、教師文化功能的靜態解讀
(一)教師文化的詮釋功能
(二)教師文化的化育功能
(三)教師文化的規訓功能
(四)教師文化的涵養功能
三、我國教師文化功能缺失的批判
(一)重傳遞、多解讀,缺創造、少超越
(二)重選擇、多引進,缺改造、少整合
(三)重規范、多規制,缺自由、少開放
第四章教師文化型式論
一、教師文化的形態與質態
(一)教師文化的器物表征
(二)教師文化的制度載體
(三)教師文化的精神意象
二、教師文化的樣式與類型
(一)教師文化樣式:教師行為文化及其研究
(二)教師學習文化:作為“學人”的教師學習行為
(三)交往休閑:教師生活文化
三、文化生存:教師職業狀態的文化審視
(一)教師“生存狀態”與“文化生存”的體味
(二)“文化直觀”:教師生存狀態的田野拾零
(三)文化品析:以新課改下教師生存狀態為例
第五章教師文化生態論
一、教師文化的“縱向層級”生態
(一)初等教育:幼兒教師和小學老師的文化生存
(二)中等教育:初中教師和高中教師的文化生存
(三)高等教育:大學教師的文化生存
二、教師文化的“橫向普特”生態
(一)普教與職教:普通教育的教師與職業教育的教師
(二)正態與偏態:常態教育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
三、教師文化的“特色類別”生態
(一)“老中青”教師分布及其文化
(二)學術部落(學科專業)語境下的教師文化
(三)一般教師與優秀教師:促進教師成長和成熟
第六章教師文化使命論
一、教師文化的“傳道、解惑、審美”使命
(一)承傳/體悟“天人”之道
(二)消解/解析“生活”之惑
(三)欣賞/審讀“人生”之美
二、教師文化的“傳知、拓能、授業”使命
(一)傳知:知識的本性與傳授的意義
(二)拓能:能力的含義與拓殖的意義
(三)授業:生存的需要與授業的歸旨
三、教師文化的“健體、平心、和人”使命
(一)健體:明養身之道
(二)平心:涵養心之道
(三)和人:“和諧其人際環境”
第七章教師文化踐履論
一、教師文化構建的目標定位
(一)教師角色的社會識別
(二)認識職業特點,把握發展趨勢
(三)解析文化病理,通過解放教師促進成長
二、教師文化發展的路徑、機制與場域
(一)教師文化創建的路徑設計
(二)教師文化影響因素與教師發展的文化機制
(三)教師發展的文化場域
三、反求諸己:打造教師群體文化
(一)境界與品位:教師職業人生的自我選擇
(二)思想武器:中國教師的群體文化自覺
(三)自我塑造:教師文化的為人師表風范
(四)自求多福:教師文化營造幸福職業人生
主要參考文獻
背景與感謝(后記)

書摘/試閱



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原后大都逐步漢化,進而成為其一部分。典型的例子莫過于佛教文化的傳入及其中國化。所謂“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而是在此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如匈奴、鮮卑、羯、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于中國文化。同化力和融合力,是中國文化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的“內在依據”。這種強勁的生命延續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東亞大陸特殊的地理環境提供了相對隔絕的狀態;二是中國文化——首先和主要是中原文化,長期以來以明顯先進性多次同化北方游牧民族,反復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戲劇。強大的生命力還表現為中國文化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它的突出表現也有兩方面:一是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二是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即從文化心理特質上的自我確認、他我辨別。到了近代,中國人更自覺地意識到:“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
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
農業文明的持續穩定性,為中華文化在古代長期領先奠定了堅實基礎。黃河、長江哺育的這片肥沃土地,為中華先民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優越條件。據地理學家研究,亞洲東北部的自然條件,較之今天要好得多。億萬年來,作為中國人主體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躬耕田疇,年復一年,這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農耕物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獨具一格的經驗理性特征,如重農尚農的社會共識、重實際黜玄想的務實精神、安土樂天的生活情趣、循環恒久的生命意識、“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天人變易觀念。
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由家族走向國家——中國古代社會的框架,是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