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滿額折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價
:NT$ 179 元
優惠價
8715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內容簡介:這可能是一次傷感的巡閱,歷史的標本在身邊,我們同它一起老去。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視野,高度的文明自覺,用充滿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圖片,從古村落到古城、從古河渠到古橋、從古道到古關隘、從古民俗到古文明,帶你在歷史和民俗的畫廊中詩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圖,權威考古專家的解讀,展現了朝代更迭的頻繁、帝王居所的繁華、百姓生存的智慧。歷史因此而變得鮮活靈動。
今天,古村落離我們的現代文明是越來越遠了,但是,古村落所包孕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卻與現代人的心靈是能夠相通的。許多的古村落其創始人往往不滿于現實政治的黑暗,因此希望寄情山水,避居于偏遠,在青山綠水中求得一份心靈的安寧與超脫。我們說,這是一種生活理想也是一種審美理想,即使在今天,人類在物質需求越來越滿足的同時,我們仍然需要這種超脫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和與親近自然山水的心態。
閱讀古村落,我們可以了解遠古先民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可以了解人類聚落的最初形態和以后的發展,也可以了解人類最初的文化萌芽,這都是一些活化石,它比我們的教科書和學術著作更為生動形象,相信我們能夠從中得到許多人類文明發展史的活的知識。

作者簡介

劉沛林,現為衡陽師范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居環境、旅游規劃及文化景觀保護。2000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名人/編輯推薦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村落》編輯推薦:拯救消失文明國家工程,圖文全紀錄。
1、這不是聳人聽聞!也許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孫不一定能看到!
這是比故宮更難保護的文明記錄,驚心的數字還在變大:中國有129種語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發,而且還有二三十種語言處于瀕危狀態;長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蝕;幾乎每天都有優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失傳和消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銳減兩千個……古城、古村落、古橋、古道、古關隘、古河渠、古民俗,這些曾經輝煌燦爛的中華古文明,正在悄無聲息地離我們遠去……
2、在風物中駐足的省思之旅,我們不能用含淚的目光與它們在凋謝之路上同行!
這是一次傷感的文明巡閱,歷史的標本就在我們身邊,展現了我國朝代更迭的頻繁、帝王居所的繁華、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現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鎮化的機器轟鳴聲中,河道遭淤積、城墻被風蝕、祖屋遭強拆、古橋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于書案的同時,我們又該做何感想和擔當!
3、在畫頁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余幅實拍美圖,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現,讓歷史不再黑白!
全書1000多幅彩圖,全景展現古老中國的古村、古城、古橋、古道古關、古民俗等風物人情。用一冊書,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歷史因此變得鮮活而靈動。
4、經濟實惠,物超所值,免費帶您領略英雄凱歌的悲壯、帝王居所的繁華、百姓生活的智慧!
不足兩百元,搬回華夏根。這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濃縮了華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給中小學生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也為資金不足旅游的俊男靚女免費導游,同時也是規劃設計人員的決策高參。

散落在中國大地上的古村落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文化明珠。這些古村落往往選址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之中,既有江南村鎮的“小橋流水人家”,又有皖南山區的粉墻黛瓦、牌樓戲臺;既有“山深人不知”的桃花源式的村落,又有依山就勢、鱗次櫛比的黃土高原的窯洞村落。親歷這些古村落,仿佛讓人立時進入一個久遠的時空,不僅僅能夠讓我們欣賞如畫般的自然風光,而且能夠讓我們體驗古人的生活環境和探尋鄉村的歷史文化。它像一件歷盡滄桑的文物,既有著古樸而精美的外表,又承載著相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你仔細地傾聽,它似乎還在講述一個個優美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我們現在所說的古村落,實際上也就是我們的祖先所生存棲息之地。我們大約可以按其文明發育的程度,將其分為四種形態,即原生形態、自然形態、文化形態、審美形態。
所謂原生形態是指遠古先民最初的生存環境,它在古籍中被稱為“聚落”,是人類群居最初脫離洞穴時期的形態,它具有最基本的家庭和社會生存功能,因為它處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社會的發育是不完全成熟的,所以它本身的文明發育有限,文化含量不高,更多是偏重于生存和實用的功能。這種原生形態的古村落現在只有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巖畫和考古發掘的遺址中才能看到,它的價值也主要體現在考古及人類學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中。
古村落的自然形態是指古村落已經發育成形,具備了家庭及社會群體活動的絕大部分功能,并且具有相當成熟的地域特征。這種自然形態的古村落一般在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多見,其最大特征是完全與地域和自然條件相融合,完全與少數民族和山民的生活習慣相融合,較少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同時保存了獨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面貌。
古村落的文化形態是指古村落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它在選址、規劃、布局、建筑、裝飾等方面都承載了相當深厚的傳統文化,這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經世致用的儒家文化。由于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也是歷代統治者的權力話語,特別是隨著唐朝以后科舉的興旺,儒家文化始終是古村落文化的核心。二是建立在易經理論基礎上的堪輿(風水)文化,盡管它帶有一些神秘主義的色彩,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未必科學,但它畢竟也是古村落文化建設的基礎。皖南和浙東的一大批古村落正是具有這樣一種文化形態。這些古村落創始人一般都是古代的仕人和文人,他們有著儒家文化和易經文化的素養,因此在選址和創建之初就表現了創始人的人格理想和居住理想。在以后上千年的發展中,古村落中建有一大批能夠承載儒家文化和易經文化的古建筑,村民也具有與先民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一般具有濃厚的耕讀文化傳統。
古村落的審美形態是指古代仕人和文人的一種居住理想,這種理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表現出古代仕人和文人在出世和入世之間的一種超脫的心態,當然它與現實的生存空間是有相當距離的,這種生存理想只存在于古代的山水詩與山水畫之中。概括起來,古村落的審美形態具有三個特點:一是適合農耕和居住的優美的自然條件;二是與塵囂隔絕且有著天人合一的健康的生態環境;三是有著詩畫一般優美的意境。之所以稱之為審美形態,就是因為它是一種生存理想,也是古人安頓自己精神的家園。雖然它與現實還有相當的距離,但也不失作為現代人改造居住環境的參考,特別是對探索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把城市化與田園化統一起來,既能夠滿足人類在城市里相互溝通的便捷以及現代生活的舒適,又能夠親近養育人類的大自然,探索人類理想的居住空間,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有些學者認為,古村落作為一種傳統聚落類型,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中國古村落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生態型聚落,是中國鄉土文化活的載體,對中國古村落的研究,可以為今天的人居環境學和人居文化學提供范例。中國古村落在選址、布局、規劃建設中表現出來的出世與歸隱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為主題的風水觀念、重視自然山水充滿詩情畫意的審美意識、長幼有序、重于溝通的宗族意識,等等,對今天的人居文化學研究,一定會大有啟迪。
李商隱詩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今天,古村落離我們的現代文明是越來越遠了,但是,古村落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卻與現代人的心靈是能夠相通的。許多古村落的創始人往往不滿于現實政治的黑暗,因此希望寄情山水,避居于偏遠,在青山綠水中求得一份心靈的安寧與超脫。我們說,這是一種生活理想,也是一種審美理想。即使在今天,人類在物質需求越來越多地被滿足的同時,我們仍然需要這種超脫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寧靜致遠的精神境界和與親近自然山水的心態。大概這就是古村落為什么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欣賞的根本原因。
下面再談一些更實際的內容,也就是如何來欣賞古村落。上面談到了古村落的四種類型,這就是我們欣賞古村落的示意圖。沿著這個示意圖,我們可以順著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圖景慢慢地品味和欣賞,這樣一定比我們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收獲要大。
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如何欣賞古村落,這就是像讀人類文明發展史一樣讀古村落,像欣賞山水詩與山水畫一樣欣賞古村落。
所謂像讀人類文明發展史一樣讀古村落,是指欣賞古村落的原生形態和自然形態。這種欣賞不完全在審美,更多地是在解讀人類文明發展史。從這些欣賞中,我們可以了解遠古先民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可以了解人類聚落的最初形態和以后的發展,也可以了解人類最初的文化萌芽,這都是一些活化石,比我們的教科書和學術著作更為生動形象,相信我們能夠從中得到許多人類文明發展史的活的知識。
所謂像欣賞山水詩與山水畫一樣欣賞古村落,是指欣賞古村落的文化形態。這主要是指皖南與浙東境內的一大批明清時期的古村落。這些古村落的建設已經達到了古人居住理想的最高境界,其中的文化含量相當高,審美價值極其豐富,應該說這是我們欣賞古村落的重點,也是最值得品味的地方。在欣賞這些古村落之前,最好有一些文化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準備,比如你可以了解一些儒家文化和易經文化,當然最好有一些山水詩和山水畫方面的修養。這樣的欣賞才是一種真正的藝術欣賞,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如詩如畫的自然與人文境界,體味到古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格理想,體味到他們隱于山林、放浪形骸、與天合一的心態。相信有心者一定不虛古村落之行。
本書不是研究古村落的專著,只是為讀者詳細地介紹古村落的方方面面。全書各章的標題從不同方面概括了古村落的文化內涵:如儒商精神、宗族承嗣、耕讀古風、隱逸境界、易經文化、自然形態,在各個主題之下又詳細地介紹了相關的古村落實例。本書如果能夠給讀者欣賞古村落帶來一些方便,那就達到作者的目的了。

目次

第一章 滄海桑田話古村

第一節 深埋地下的遠古村落 002
小房子均以中心的大房子為朝向,大房子成為整個居住區的幾何中心和心理中心。這是中國原始聚落規劃思想的重要表現。

第二節 古代巖畫中的村居圖 007
巖畫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生產、宗教、信仰等交織在一起,積淀著人們虔誠的情感、觀念和心態。有人稱之為“高度濃縮化了的密碼”,記錄了較多被流逝了的早期村落的信息。

第三節 古代山水詩畫中的古村落境界 015
中國古村落追求意境,講究立意,通常將田園山水與耕讀生活相結合,達到寄情山水、親近自然、致力讀書、通達義理的境界。東晉名士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之境,向往的也是一種悠然而居的代表士大夫心境的田園耕讀生活。謝靈運迷戀山水,也因此而成為山水詩的鼻祖。

第四節 明清古村落縮影 020
明清及其以后形成的古村落不僅傳承了自古以來中國傳統聚落的基本特點,而且成為在時間上離我們最近且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古村落形式。

第二章 桃花源里尋勝境

第一節 桃源洞里西遞村 030
主峰形似毛筆,故稱“文筆峰”,主鄉村文運昌盛。有筆還須有墨水,西遞人為此在村內挖了兩口大水塘,一口為村民飲水和浣洗之用,一口用以象征盛墨的硯池。水塘邊擺放著一些石條,以象征墨條,所以,村落環境就具有了出人才的基本條件,筆、墨、硯。

第二節 楠溪江畔古村群 036
這些人的先祖又多是由中原遷來的,都不是尋常百姓人家,皆為名門望族,所以其村落選址很講究環境和文化品位,建筑風格也不同于一般的民宅,而是雕梁畫棟、體系完備、講究布局的上等之宅。

第三節 形局理想新葉村 042
在浙江省建德縣臨近蘭溪縣的山地中,有一個古樸而普通的村落,她就是形成于宋元時期,經明、清、民國直到今天,歷30余代不間斷而仍然生機勃勃的古村落——新葉村。

第四節 山環水抱瞻淇村 047
在皖南歙縣城往東約20公里處,有一個古老的村落,它得名于《詩經?衛風》之詩句“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它的名字就叫“瞻淇”。村內建筑主要形成于明、清兩代,目前村內保存的明清建筑約20余棟。

第五節 山水吉地曉起村 049
曉起所在地屬典型的丘陵地,山巒多呈南北向延伸。境內主要的山有朱筆尖(當地俗稱豬鼻尖)。朱筆尖南面一座略矮的山叫“烏紗帽”。上曉起溪南有一“筆架山”,因緊鄰村莊,村人又稱其為“壁上掛鐘”。曉起村四周環境幽靜,古木參天,至今仍有250株古樹。

第三章 全村同在畫中居

第一節 徽州古村落的詩畫意境 056
徽州園林利用自然山溪湖坡與山林,因地制宜,將自然山水、田園、村舍融為一體,“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不像蘇州園林那樣因囿于市井而難以獲得開闊的視野和借景,相反,表現出更多的天然和隨意性。

第二節 江浙古村落的詩畫意境 064
河道兩岸景觀最為豐富多彩,或為臨水街、或為平房、或為廊棚、或為樓臺、或為騎樓、或為石級碼頭等等,加之蕩漾的小船和跨水的小橋,他們在空間組合上變化豐富,形式多樣,動靜結合,有人有物,因而情景交融,容易創造獨特的詩畫效果。

第三節 北方窯洞村落的詩畫境界 071
北方黃土窯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天地相感通”。窯洞的村落,構成一幅幅人與天地能同、與自然和諧的壯美畫卷,成為北方黃土地區特有的鄉村聚落景觀。

第四節 西南梯田村落的詩畫境界 082
南方山區梯田因跨越高度大,形態變化多樣,周邊自然景觀優美,從而呈現出一片秀美的景色,不是水彩畫勝似水彩畫,不是山水詩卻勝似山水詩,令觀者如癡如醉,仿佛進入仙國的境地。

第四章 耕田不忘圣賢書

第一節 永嘉流韻與蒼坡村的“文房四寶”布局 091
永嘉自唐朝天祐三年(906年)至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987年間,共考取進士七百五十二名,南宋一代就出了四百六十四人,其中,登科入仕者極多。清光緒《永嘉縣志》里說:“自宋以來,位宰執者六人,侍從臺諫五十余人,監司郡守百十余人,可謂盛矣!”

第二節 江西流坑村的耕讀之風 101
不足二百年間,樂安境內共出進士五十二名,其中流坑董氏出二十一名;因此早有“江以右稱文獻世家,必以樂安董氏為最”的說法。又因樂安建縣前的永豐縣有歐陽修和董氏家族,故被世人稱為“歐董名鄉”,從而聞名天下。

第三節 山西裴柏村的宰相搖籃 111
村中先后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14位中書侍郎,55位尚書,44位侍郎,11位常侍,11位御史,211位剌史,77位太守,21位附馬,68位進士,3位皇后,2位皇妃,七品以上官吏總數在3000人以上,郡守以下官吏不計其數。

第五章 形局各異村居圖

第一節 閩北城村的“井”字格局 118
城村布局嚴謹有序,全村按“井”字形布局,由四條主街交織而成。街道均由卵石鋪面,36條小巷縱橫交錯,小巷悠悠,古風猶在。

第二節 湘北張谷英村的“巨龍戲珠”格局 124
張谷英村王家土段具有“豐”字型特點的平面布局。大門進去,左右兩側為煙火塘和庭院,再往里走,過大門,即為多個縱向布置的堂屋和天井。縱向上的族和橫向上的分房的排列關系,就象樹干與樹枝的排列關系,層層衍生,生生不息。

第三節 浙江芙蓉村的“七星八斗”格局 132
芙蓉村按照古代的一種戰略陣圖“七星八斗”格進行了布局。其結構復雜,寓意也更深刻。一方面借古代戰爭陣圖來加強村寨防衛,另一方面借“星”、“斗”概念來建造鄉村園林,達到寓意深刻別具一格的布局效果,從而成為文化魂寶。

第四節 浙江諸葛村的“八卦陣圖”格局 136
在浙江省蘭溪市城西方向約十八公里處,有個歷史文化名村,它就是“古今第一良相”諸葛亮后裔建造的諸葛村。村里有居民三千余人,其中二千七百多人姓諸葛,占聚居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從而成為全國最大的諸葛氏后裔的聚居地。

第五節 浙江俞源村的“太極星象”格局 143
“俞源太極星象村”系劉基(伯溫)所設計,該村布局與出土星圖有很大的吻合性,是“按天體星象天罡引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環繞來排列的”。俞源村的設計頗具匠心,內部結構復雜,外人一旦進入村內,有似步入迷宮,若無當地人帶路,是很難出村的。

第六節 粵北客家“八卦圍”格局 146
粵北客家“八卦圍”是指位于粵北山區翁源縣城龍仙以北13公里的江尾鎮葸茅嶺管理區的“葸茅圍”,當地人又習慣于稱其為“老圍子”、“太圍子”等,因其布局平面有似八卦圖形,故稱為“八卦圍”。

第七節 福建田螺坑土樓群格局 151
田螺坑四周群山環抱,山清水秀,五座土樓(三座圓樓,一座方樓,一座橢圓樓)巧妙地組合于一體,別具一格,既像地上長出的蘑菇,又像天上落下的飛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童話般鄉村聚居景觀,引起國內外人士的熱情關注和高度贊譽,是中國聚落文化的一大奇觀。

第八節 福建僑鄉塔下村格局 156
塔下村深居青山綠水的幽雅環境之中,被稱為真正的世外桃源,據說南靖縣四個百歲老人中,塔下村占了三個。

第六章 多元文明呈異彩

第一節 獨有的“女書”文字 160
“女書”是一種在漢字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表意文字。因這種文字只在婦女中通行,當地人稱其為“女書”。但目前能用“女書”書寫、創作的人已寥寥無幾,這一獨特的文字有可能成為一種無法繼續傳播的“古文字”。

第二節 特有的生殖秘密 165
在貴州東南部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侗族村寨,自古以來,它恪守著古老的生育觀念,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并采取多種方式達到這一目標。它被人們稱為“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

第三節 最后的女兒國 171
摩梭人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相應的文化習俗等,決定了它至今仍然是一個母系制社會,過著一種以母系為紐帶的走婚制生活,是中國領土上保留至今的最后一個“女兒國”。

第四節 槍手的部落 181
這里是大山的世界,這里是綠色的海洋,這里叢林茂密,這里充滿著神奇,在莽莽的林海深處,千百年來,岜沙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何樣,也并不關心外面世界的變化,他們是流落在世界文明之外的一群自由自在的生命。

第五節 形成于近代的碉樓民居 185
碉樓及各種建筑外型獨特,既有一定的中國特色,更洋溢著濃郁的羅馬式、意大利穹隆頂式、伊期蘭寺院式、英國寨堡式等西式建筑風格,成為特定歷史條件下中西文化在僑鄉聚落景觀上的“另類”反映,也是研究文化“馬賽克”(即文化鑲嵌)的典型區域。

書摘/試閱

第四節 明清古村落縮影

今天保存下來的古村落,大多是明清及其以后形成的古村落,它們不僅傳承了自古以來中國傳統聚落的基本特點,而且成為在時間上離我們最近且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古村落形式。這里以徽州棠樾村和湖南曾國藩故里富托村為例,作簡要敘述。
一、徽州棠樾村的演變
棠樾村位于安徽南部歙縣城西南7.5千米的地段,北枕龍山及其支脈后頭山,南臨徽州盆地,遠處有富亭山為屏,中間開闊之地有源于黃山的豐樂河自西向東穿村而過,在形局上符合傳統風水說關于“枕山、環水、面屏”的選址模式。
棠樾村的建設主要開始于明代,歷經明清兩代的建設擴展,形成今天所能看到的規模。其實,棠樾村的建設,最早可以上溯到南宋建炎年間(約1130年)。當時住在徽州府邑(今歙縣縣城)西門的一位以文著稱的產業界人士鮑榮,在踏遍府邑四周山水后,發現今棠樾村所在之地綠林陰翳,山環水繞,是造園休閑的理想之地,遂在此建造別墅一座,成為棠樾村最早的建造者,鮑榮也因此而被棠樾人尊為始祖公。棠樾村名的由來,族譜中無明確說明,族譜中只引用有元代詠棠樾詩句“遙想棠陰清晝永”一句,而“棠陰”一詞出自《詩經》,后被比作“德政”。“樾”字在《玉篇》中的解釋是:“樾……楚謂兩樹交陰之下曰樾”,也就是說濃濃的樹蔭之下就是“樾”,說明當時的此地樹木蔥郁,甘棠綠蔭,環境幽靜,是居住休閑的理想之所。
鮑榮之后,棠樾很長時間都只是作為園林別墅,別無他建。到了四世曾孫鮑居美時,因“察此處山川之勝,原田之寬,足以立子孫百世大業”,遂攜家人自府邑遷往此處。此后800多年里,棠樾村便營造不止,成為鮑氏家族的長久聚居地。
棠樾村歷來以“孝”聞名,建筑布局便深深地體現了這一思想。而“孝”的起因與宋末元初鮑氏八世孫鮑宗巖、鮑壽松父子被盜賊抓后相互爭死有關。相傳鮑氏父子被盜賊追趕,被抓到后須殺死其中一個人以泄恨,兒子以尊老戴父為由愿替父死,父親則以香火延續需賴兒子為由爭著己死,父子爭執不下,感動了盜賊,結果把父子二人均放了。此事正好印證了儒家倫理所謂“父慈子孝”的思想。在儒家倫理中,“孝為百行之首”、“生民之德莫大于孝”。此事相繼被收入《宋史?孝義傳》、《明史?孝順事實》、清《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等史籍,廣為流傳。后來鮑壽松做了官,朝廷特給棠樾村鮑氏御制了“慈孝里”石坊一座。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鮑元康在龍山之巔特建慈孝堂,記刻父子爭死一事。乾隆皇帝聽到此父慈子孝的故事后也很為感動,專門為鮑家祠堂親筆題寫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
元明時期,棠樾人從村落的總體規劃出發,對水道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使原有的兩股水流改變河道,一條入村后,沿村子南面環繞如帶,呈環抱有情狀;另一條原僅注入東北的橫路塘,改造后從橫路塘引出繞村東而出,兩股水在東南方的馬總步亭附近匯合,再流經七星墩附近的水口,然后再漸漸流走。
棠樾村的水口處是一組很有標志性的水口園林。按風水的說法,棠樾水口也處在吉利的東南巽卦之位,乃生氣之方。為了彌補此處缺乏鎖氣之山的缺陷,便在水口附近人工砌筑了七個高大的土墩,稱之為七星墩,墩上植有大樹以加強關鎖之勢。水尾處跨水建有石橋一座,橋上原有義善亭。整個水口園林基本保存至今。
棠樾村的大發展是在明代。眾所周知,明代是徽商發展的重要時期。大批徽商在外經營致富后紛紛回家鄉購置田產,修造房屋、祠堂,興建學堂。嘉靖至萬歷年間(1529~1578年),棠樾村出了一個大官工部尚書鮑象賢。棠樾在明中后期出現了一個營建村舍的高峰期。
明后期的棠樾村已具相當規模。村內有一條名叫“前街”的以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呈東西向延伸。前街中段的北面,工部尚書鮑象賢建有宣忠堂一座。其宅制經皇帝特許,門屋為五開間,檐下懸掛“宣忠匾”,門前豎有一對旗桿;宅深縱向為五進,是村內規格最高的建筑。鮑象賢去世后,因宅為祠,前面作為尚書公家廟,祭祀用;后面仍作住宅。同時在村東大道邊,建有尚書坊一座。另為鮑象賢祖父鮑燦建有“孝子坊”一座,為鮑象賢之父建有“監察御史坊”一座。鮑氏祖孫三代的三座宅坊,成為該時期棠樾村的主要標志物。
清代棠樾村的建設較之明代有進一步發展。大致在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年)再一次出現建設高峰期。原因仍是與徽商賺錢后大量投入到家鄉建設有關。這一時期棠樾鮑氏一家三代出了三個大鹽商,即鮑志道、鮑瀨芳、鮑均,目前村內遺存的古建筑,大部是這一家人的義舉。村內街道由原有的一橫道擴展為前后二橫道格局,兩街之間有數條南北向的小巷相通。大批的建筑、牌坊、祠堂、書院以及豪華住宅等,均興建于這一時期。在明代已有的尚書坊、慈孝坊、孝子坊之間,又陸續加建了四座石坊,形成按“忠”、“孝”、“節”、“義”排列的七座碑坊群。坊下以長堤一道相貫通,堤側遍植古梅,間輔以紫荊,具有極強的標志性和可識別性,形成獨具風格的村口景觀。
二、湖南曾國藩故里
在南岳北側50公里左右的九峰山南麓,有一塊沃野平疇,俯瞰似一片巨大的荷葉,故稱荷葉鄉,原屬湘鄉縣,今屬雙峰縣,這就是清代重臣曾國藩的故鄉。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生于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十月十一日,卒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二月四日。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先后晉升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詔加“太子太保”,賜封“一等毅勇侯”,授“英武殿大學士”,升“光祿大夫”,卒后謚稱“文正公”。
曾國藩作為晚清第一名臣,是一個很復雜、有爭議甚至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但不可否認的是,曾國藩對晚清社會尤其是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他倡導自強救國的洋務運動,開辦近代軍事工業,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技術,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以及治國、治軍、治學、治家、治身等方面都頗有建樹,所有這些對后世不無啟迪和借鑒意義。
曾國藩故居由出生地白玉堂、青少年時期居住的黃金堂和封侯之后建造的富厚堂三部分組成。白玉堂是曾國藩的出生地,坐落在荷葉鄉的天坪村。全屋三進兩橫,磚木結構,青磚青瓦,雙層飛檐,粉壁墨畫,頗為壯觀。大屋共有48間房,六個天井;大廳中有兩個大天井,栽植各種花木,飾為花廳;廳前一大坪,坪前是半月形池塘,有石垣自“月牙”兩頭延伸,將全屋環繞,構成一個格局分明的居住環境,曾國藩的童年就在此度過。
黃金堂是曾國藩青少年時代的住所,坐落在荷葉鄉良江村。背靠貓形山,朝向飛鵝山,門前有一口池塘,塘前一脈小河,河前百畝良田。房屋為磚木結構,三進兩橫,四周古樹環繞。曾國藩成婚后,夫人歐陽氏就長住在這里。這里要特別一提的是,曾國藩的讀書樓,環境之妙,令人叫絕,后靠威武的官帽山,前有規整的官印山,左右峙山環抱,中有溪水環繞,前方遠景開闊,著實是個讀書的上佳之地。
富厚堂是曾國藩封侯之后為自己將來準備的“退隱之所”,坐落在荷葉鄉富托村。整個建筑被半月形鰲魚山從東、北、西三面緊緊環抱。遠遠望去,富厚堂恰似坐在一把太師椅中,被認為是當地“第一等屋場”。
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由曾國潢、曾國荃、曾紀澤經手主持。依照侯府規模建造,歷時九年完工。總占地面積四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6萬多平方米,土石磚木結構。當年正門上懸掛著朝廷賜封的“毅勇侯第”朱底金字直匾,門前花崗石月臺上飄著大清龍鳳旗、湘軍帥旗、萬人傘等,景象之壯觀,氣勢之威武,令人嘆為觀止。
富厚堂建筑體系龐大,內外辟有八本堂、求闕齋、歸樸齋、藝芳館、思云館、八寶臺、輯園、鳥鶴樓、棋亭、藏書樓等各種建筑。宅后圍墻內還有一片山坡,中植竹木,古樟翠柏,扶疏參天,建筑群掩映在這一片綠林之中。
曾國藩的曾孫女曾寶蓀在《我的家世》中對此建筑群的描述是:“這棟大屋,大體照侯府規制蓋的,宅有東西兩門,進來是一個半月形石板大坪,半月形大坪外,是一張大塘,也是半月形,有如‘泮宮’,中門因為門樓很寬,所以并不顯得很高大,門上有‘毅勇侯第’四個大金字直匾,進了大門,便像北京的四合院。”
富厚堂的精華部分是四座藏書樓,通體青磚結構,充分考慮了藏書和閱讀的需要,該樓藏書曾達30余萬卷,為中南地區最大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中國近代四大著名藏書樓之一。這里曾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曾家英杰,如數學家曾紀鴻、外交家曾紀澤、教育家曾寶蓀、曾約農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曾國藩家鄉荷葉鄉這塊鄉間僻壤之地,清代以來一直是名人輩出的地方,除了曾國藩以外,還走出了曾國荃、曾紀澤、曾廣鈞、曾約農、曾昭掄、曾昭燏、葛健豪、唐群英、蔡和森、蔡暢、曾寶蓀、曾憲植等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曾國藩五兄弟皆受到皇封,曾國藩、曾國荃二人相繼出任兩江總督,官至極品。
荷葉鄉又被稱為“中華女杰之鄉”。20世紀末在中國舉辦世界婦女大會前后,國內媒體評選出20世紀“中華百年八大女杰”,出生在荷葉鄉或在荷葉鄉婆家生活過的女杰就占了四位,她們是秋瑾、蔡暢、唐群英、向警予。偉大的女性葛健豪一家共出了四個中共中央委員,兒子蔡和森是中共早期卓越的領導人之一,擔任過中共中央首任宣傳部長;兒媳向警予是中共第一任全國婦女部長;女兒蔡暢擔任過全國婦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女婿李富春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真不愧是一個杰出的家庭。
遺憾的是,曾國藩家鄉的古跡破壞嚴重,除了富厚堂建筑群被完整地保存下來之外,其他鄉村建筑均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岌岌可危。這些歷史文化村落處在急劇消逝之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