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高等院校"十二五"美術學系列規劃教材:人文藝術名著導讀》內容涉及哲學、人類學、宗教學、倫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經濟學、歷史學、思想史、文化學、藝術學、美學等多個與美術學密切相關的學科門類。結合美術學專業特點,為了有效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高等院校"十二五"美術學系列規劃教材:人文藝術名著導讀》又在每個學科領域浩如煙海的鴻篇巨制中精選出代表性強且具有影響力的經典名著,統一體例,從作者簡介、內容精要、推薦版本等三個方面進行介紹。
名人/編輯推薦
《高等院校"十二五"美術學系列規劃教材:人文藝術名著導讀》以美術學或藝術專業學生為主要閱讀對象,因此對編寫理念或要求都做了相應定位。
目次
第一章 哲學
第一節 《道德經》(春秋戰國時期)
第二節 《論語》(春秋戰國時期)
第三節 《莊子》(戰國時期)
第四節 《形而上學》(公元前4世紀)
第五節 《哲學原理》(1644年)
第六節 《人性論》(1734—1737年)
第七節 《哲學通信》(1726—1729年)
第八節 《精神現象學》(1807年)
第九節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
第十節 《實用主義》(1907年)
第十一節 《悲劇的誕生》(1870—1871年)
第十二節 《西方哲學史》(1945年)
第十三節 《瘋癲與文明》(1960年)
第十四節 《純粹現象學通論》(1883年)
第十五節 《交往行為理論》(1981年)
第二章 人類學
第一節 《古代社會》(1891年)
第二節 《金枝》(1890年)
第三節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928—1938年)
第四節 《科學的文化理論》(20世紀30年代后期)
第五節 《文化模式》(1934年)
第六節 《結構人類學》(1955年)
第七節 《人類的由來》(1871年)
第八節 《人口原理》(1798年)
第三章 宗教學
第一節 《太平經》(東漢)
第二節 《抱樸子內篇》(317年)
第三節 《阿含經》(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1世紀)
第四節 《壇經》(7世紀末)
第五節 《新舊約全書》(公元前6世紀)
第六節 《古蘭經》(610—632年)
第七節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1878年)
第八節 《原始思維》(1922年)
第九節 《圖騰與禁忌》(1913年)
第十節 《神話思維》(1925年)
第十一節 《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1925—1926年)
第十二節 《中國民間宗教簡史》(1992年)
第十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宗教問題著作選編及講解》(2002年)
第四章 倫理學
第一節 《理想國》(公元前374年)
第二節 《尼各馬科倫理學》(公元前335一前323年)
第三節 《道德原理研究》(1751年)
第四節 《倫理學方法》(1855年后)
第五節 《倫理學體系》(1889年)
第六節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20年)
第七節 《存在與時間》(1927年)
第八節 《文明及其缺憾》(1930年)
第九節 《兒童的道德判斷》(1932年)
第十節 《正義論》(1971年)
第十一節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1974年)
第十二節 《自私的基因》(1976年)
第十三節 《德性之后》(1981年)
第五章 教育學
第一節 《大教學論》(1632年)
第二節 《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年)
第三節 《教育漫話》(1693年)
第四節 《愛彌兒》(1762年)
第五節 《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年)
第六節 《教育與新人》(1934年)
第七節 《美國高等教育》(1936年)
第八節 《什么是教育》(20世紀中期)
第九節 《教育過程》(1959年)
第十節 《終身教育引論》(1970年)
第六章 心理學
第一節 《心理學原理》(1890年)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概論》(1903年)
第三節 《科學與人類行為》(1953年)
第四節 《精神分析引論》(1915—1917年)
第五節 《自卑與超越》(1932年)
第六節 《發生認識論》(1970年)
第七節 《思維與語言》(1934年)
第八節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69年)
第九節 《學習的自由》(1969年)
第十節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1935年)
第十一節 《實驗心理學史》(1929年)
第十二節 《超越IQ——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1985年)
第七章 經濟學
第一節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
第三節 《新人口論》(1957年)
第四節 《經濟學原理》(1890年)
第五節 《福利經濟學》(1920年)
第六節 《制度經濟學》(1934年)
第七節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
第八節 《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1911年)
第九節 《經濟分析基礎》(1937—1938年)
第十節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1945年)
第十一節 《改造傳統農業》(1964年)
第十二節 《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1954年)
第八章 歷史學
第一節 《史記》(公元前104年一公元前91年)
第二節 《漢書》(約公元1世紀)
第三節 《資治通鑒》(1084年)
第四節 《歷史》(約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420年)
第五節 《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年)
第六節 《英雄和英雄崇拜》(1841年)
第七節 《歷史研究》(1934—1961年)
第八節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979年)
第九節 《全球通史》(1970—1971年)
第十節 《奶酪和蛆蟲》(1976年)
第九章 思想史
第一節 《獄中札記》(1929—1935年)
第二節 《中國哲學史》(1931—1934年)
第三節 《文明史綱》(1962年)
第四節 《中國思想史論》(1999年)
第五節 《中國思想史》(1998—2001年)
第六節 《東方學》(1998—2001年)
第七節 《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礎》(1978年)
第八節 《歐洲政治思想史——從15世紀到20世紀》(1998年)
第九節 《教育思想的演進》(1904—1905年)
第十節 《俄羅斯思想》(1946年)
第十一節 《五四運動史》(1967年)
第十章 文化學
第一節 《士與中國文化》(1987年)
第二節 《兩種文化》(1959年)
第三節 《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1871年)
第四節 《中世紀的衰落》(1924年)
第五節 《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1945年)
第六節 《共有的習慣》(1991年)
第七節 《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1978年)
第八節 《死亡文化史:用插圖詮釋1300年以來死亡文化的歷史》(1983年)
第九節 《文明》中突與世界的重建》(1996年)
第十一章 藝術學
第一節 《論畫》(東晉)
第二節 《古畫品錄》(南朝)
第三節 《歷代名畫記》(847年)
第四節 《畫旨》(明代晚期)
第五節 《人間詞話》(1908年)
第六節 《芬奇論繪畫》(16世紀)
第七節 《藝術》(1913年)
第八節 《藝術的涵義》(1975年)
第九節 《藝術形態學》(1972年)
第十節 《情感與形式》(1953年)
第十一節 《藝術與視知覺》(1954年)
第十二節 《藝術與錯覺》(1960年)
第十三節 《電影的本性》(1960年)
第十四節 《論音樂的美》(1854年)
第十五節 《藝術哲學》(1865—1869年)
第十二章 美學
第一節 《美學》(1750—1758年)
第二節 《美學史》(1892年)
第三節 《美學與哲學》(1967—1976年)
第四節 《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年)
第五節 《美的現實性》(1974年)
第六節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1934年)
第七節 《美的歷程》(1981年)
第八節 《知覺現象學》(1945年)
第九節 《美感》(1896年)
第十節 《藝術即經驗》(1934年)
第十一節 《藝術原理》(1938年)
第十二節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1967年)
第十三節 《審美之維》(1978年)
第十四節 《野性的思維》(1962年)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節 《道德經》(春秋戰國時期)
第二節 《論語》(春秋戰國時期)
第三節 《莊子》(戰國時期)
第四節 《形而上學》(公元前4世紀)
第五節 《哲學原理》(1644年)
第六節 《人性論》(1734—1737年)
第七節 《哲學通信》(1726—1729年)
第八節 《精神現象學》(1807年)
第九節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
第十節 《實用主義》(1907年)
第十一節 《悲劇的誕生》(1870—1871年)
第十二節 《西方哲學史》(1945年)
第十三節 《瘋癲與文明》(1960年)
第十四節 《純粹現象學通論》(1883年)
第十五節 《交往行為理論》(1981年)
第二章 人類學
第一節 《古代社會》(1891年)
第二節 《金枝》(1890年)
第三節 《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928—1938年)
第四節 《科學的文化理論》(20世紀30年代后期)
第五節 《文化模式》(1934年)
第六節 《結構人類學》(1955年)
第七節 《人類的由來》(1871年)
第八節 《人口原理》(1798年)
第三章 宗教學
第一節 《太平經》(東漢)
第二節 《抱樸子內篇》(317年)
第三節 《阿含經》(公元前3世紀—公元前1世紀)
第四節 《壇經》(7世紀末)
第五節 《新舊約全書》(公元前6世紀)
第六節 《古蘭經》(610—632年)
第七節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1878年)
第八節 《原始思維》(1922年)
第九節 《圖騰與禁忌》(1913年)
第十節 《神話思維》(1925年)
第十一節 《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1925—1926年)
第十二節 《中國民間宗教簡史》(1992年)
第十三節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宗教問題著作選編及講解》(2002年)
第四章 倫理學
第一節 《理想國》(公元前374年)
第二節 《尼各馬科倫理學》(公元前335一前323年)
第三節 《道德原理研究》(1751年)
第四節 《倫理學方法》(1855年后)
第五節 《倫理學體系》(1889年)
第六節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20年)
第七節 《存在與時間》(1927年)
第八節 《文明及其缺憾》(1930年)
第九節 《兒童的道德判斷》(1932年)
第十節 《正義論》(1971年)
第十一節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1974年)
第十二節 《自私的基因》(1976年)
第十三節 《德性之后》(1981年)
第五章 教育學
第一節 《大教學論》(1632年)
第二節 《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年)
第三節 《教育漫話》(1693年)
第四節 《愛彌兒》(1762年)
第五節 《民主主義與教育》(1916年)
第六節 《教育與新人》(1934年)
第七節 《美國高等教育》(1936年)
第八節 《什么是教育》(20世紀中期)
第九節 《教育過程》(1959年)
第十節 《終身教育引論》(1970年)
第六章 心理學
第一節 《心理學原理》(1890年)
第二節 《教育心理學概論》(1903年)
第三節 《科學與人類行為》(1953年)
第四節 《精神分析引論》(1915—1917年)
第五節 《自卑與超越》(1932年)
第六節 《發生認識論》(1970年)
第七節 《思維與語言》(1934年)
第八節 《人性能達到的境界》(1969年)
第九節 《學習的自由》(1969年)
第十節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1935年)
第十一節 《實驗心理學史》(1929年)
第十二節 《超越IQ——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1985年)
第七章 經濟學
第一節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第二節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
第三節 《新人口論》(1957年)
第四節 《經濟學原理》(1890年)
第五節 《福利經濟學》(1920年)
第六節 《制度經濟學》(1934年)
第七節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
第八節 《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1911年)
第九節 《經濟分析基礎》(1937—1938年)
第十節 《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1945年)
第十一節 《改造傳統農業》(1964年)
第十二節 《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1954年)
第八章 歷史學
第一節 《史記》(公元前104年一公元前91年)
第二節 《漢書》(約公元1世紀)
第三節 《資治通鑒》(1084年)
第四節 《歷史》(約公元前450年一公元前420年)
第五節 《羅馬帝國衰亡史》(1776年)
第六節 《英雄和英雄崇拜》(1841年)
第七節 《歷史研究》(1934—1961年)
第八節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1979年)
第九節 《全球通史》(1970—1971年)
第十節 《奶酪和蛆蟲》(1976年)
第九章 思想史
第一節 《獄中札記》(1929—1935年)
第二節 《中國哲學史》(1931—1934年)
第三節 《文明史綱》(1962年)
第四節 《中國思想史論》(1999年)
第五節 《中國思想史》(1998—2001年)
第六節 《東方學》(1998—2001年)
第七節 《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礎》(1978年)
第八節 《歐洲政治思想史——從15世紀到20世紀》(1998年)
第九節 《教育思想的演進》(1904—1905年)
第十節 《俄羅斯思想》(1946年)
第十一節 《五四運動史》(1967年)
第十章 文化學
第一節 《士與中國文化》(1987年)
第二節 《兩種文化》(1959年)
第三節 《原始文化:神話、哲學、宗教、語言、藝術和習俗發展之研究》(1871年)
第四節 《中世紀的衰落》(1924年)
第五節 《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1945年)
第六節 《共有的習慣》(1991年)
第七節 《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1978年)
第八節 《死亡文化史:用插圖詮釋1300年以來死亡文化的歷史》(1983年)
第九節 《文明》中突與世界的重建》(1996年)
第十一章 藝術學
第一節 《論畫》(東晉)
第二節 《古畫品錄》(南朝)
第三節 《歷代名畫記》(847年)
第四節 《畫旨》(明代晚期)
第五節 《人間詞話》(1908年)
第六節 《芬奇論繪畫》(16世紀)
第七節 《藝術》(1913年)
第八節 《藝術的涵義》(1975年)
第九節 《藝術形態學》(1972年)
第十節 《情感與形式》(1953年)
第十一節 《藝術與視知覺》(1954年)
第十二節 《藝術與錯覺》(1960年)
第十三節 《電影的本性》(1960年)
第十四節 《論音樂的美》(1854年)
第十五節 《藝術哲學》(1865—1869年)
第十二章 美學
第一節 《美學》(1750—1758年)
第二節 《美學史》(1892年)
第三節 《美學與哲學》(1967—1976年)
第四節 《藝術作品的本源》(1935年)
第五節 《美的現實性》(1974年)
第六節 《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1934年)
第七節 《美的歷程》(1981年)
第八節 《知覺現象學》(1945年)
第九節 《美感》(1896年)
第十節 《藝術即經驗》(1934年)
第十一節 《藝術原理》(1938年)
第十二節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1967年)
第十三節 《審美之維》(1978年)
第十四節 《野性的思維》(1962年)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試閱
(一)宗教學的使命是“揭示宗教是什么”
繆勒明確指出,宗教學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質,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靈中有何基礎,在其歷史成長過程里遵循什么規律”。他借助語言學的經驗,建構了宗教學的科學框架。他所理解的“宗教學”由四個層次組成,即:第一層是材料層次,它應該囊括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史實和現象;第二層是分類整理,按材料的血緣關系、對象關系、語言關系等分成不同的群落;第三層是比較宗教學;第四層是理論宗教學。其中比較宗教學和理論宗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揭示宗教的本質和起源,揭示宗教產生、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
(二)理解宗教必須樹立客觀的科學研究態度
繆勒針對當時歐洲中心論和基督教思想、護教主義思想無孔不入的情況,旗幟鮮明地主張把信仰主義和護教主義從科學的宗教研究中驅逐出去,與傳統宗教的神學研究劃清界限,明確強調理解宗教必須樹立客觀的科學研究態度。
(三)比較的研究方法是宗教學研究中最有價值的方法
“只知道一種宗教者,對宗教一無所知”。這是繆勒的名言。繆勒十分重視比較的研究方法,認為這種方法是從現象研究轉入本質和規律研究的中介。通過比較,理論概括有了最廣泛的依據,同時也能站在高一層的理論跳板上獲得更高深的認識。
(四)宗教起源于無限觀念
繆勒認為,宗教起源于無限觀念,這種觀念是原始人類在對有限自然現象感知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早期人類對這些觀念的把握和命名,導致了不同信仰對象和崇拜形式的產生,推動了宗教的發展。繆勒力圖從宗教的最原始形態出發尋找其客觀自然基礎的嘗試,為宗教學研究提供了相當重要的方法論。
(五)宗教產生、發展沿著三條基本線索展開
繆勒認為,宗教產生和發展是沿著三條基本線索展開的,即從自然對象中形成物質宗教,從人類自身中形成人類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同時,繆勒認為,原始語言在人們命名無限過程中的作用,決定了神的觀念產生。繆勒描述了神靈觀念發展是從單一神教到多神教,最后演變為唯一神教;并認為,當宗教觀念發展到唯一神教時,似乎就走到了盡頭,但人類思想的發展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沖破宗教的藩籬,進入哲學思維的境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