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書展
第一節語言觀與外語教學法的發展
一、語言觀的發展
二、外語教學法的發展
第二節外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
一、對外語閱讀的認識
二、流行的外語閱讀教學方法
第三節外語語法教學理論與方法
一、對外語語法的認識
二、外語語法教學的發展
第二章活動設計篇
第一節閱讀活動設計
一、第一課時(文本梳理)活動設計
二、第二課時(語言知識)活動設計
三、第三課時(拓展閱讀)活動設計
第二節語法活動設計
一、時態語態
二、名詞性從句
三、定語從句
四、狀語從句
五、非謂語動詞
六、情態動詞
七、強調倒裝
八、語氣
第三章成長案例篇
第一節實踐積累,反思中發展
一、閱讀課例
二、語法課例
第二節團隊合作,教研中共進
一、磨課案例
二、教研組活動案例
三、區域教研案例
參考文獻
4.合理運用媒體,輔助閱讀教學
課前精心制作的多媒體,通過與文中信息匹配的圖片、時間軸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另外,板書的運用呈現了教學的推進過程,把整個旅游日記的思路用表格和關鍵詞的形式展現,貫穿教學整個過程。共同完成板書的過程,使學生在思考和感悟中對五篇日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盡快找到需要信息在文中的所在位置。
【反思和啟示】
整個教學實施過程除了最后一個post—reading部分學生的語言產出和我的預期有很大差距之外,其他各個環節都很順利,學生的思維活動、語言活動和感悟理解的達成度都比較高。
(1)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提高閱讀課教學的實效。教學過程就是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理解的過程。不同的文體,需要用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策略。本課學生能在一堂課內達成對較大容量的五篇日記的理解,應該歸功于我根據“日記”特點對文本的恰當處理。在日期、地點、事件、情感整體框架搭建的基礎上通過兩條線索梳理信息,并與情感體驗融合在一起。
不難理解,當教師充分理解文本,學生才有可能充分理解文本;當教師喜歡文本,學生才有可能喜歡文本。所以,教師要多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多拓展相關資源,為學生撐起一片更廣闊的思維和感悟的天空。
(2)關注過程,讓過程生動起來,讓學生主動起來,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閱讀是個過程體驗,只有在閱讀中學生才能真正學會閱讀。所以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在適當合理的引導后,舍得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真正閱讀。
最近去香港拔萃女書院聽課,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節初中閱讀課中,內容是一篇“砍伐森林”的詩歌。教師花了整節課時間做閱讀前準備,主要活動是:①看到話題后讓學生想象砍伐前后森林中的不同景象;②學生獨立繪畫;③教師把原詩歌打亂,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己排序寫詩。整節課看似容量不大,節奏很慢,但仔細考慮,學生在繪畫和排序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和討論本話題,依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語言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進行語言的消化,學生的思維容量大,真正動了起來。這一節課為下面進入閱讀理解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可以預計學生對本詩歌的理解不僅僅只停留在表面。
這節課,與時下我們課堂上常見的push push,rush rush形成鮮明對照,很值得我們思考。我們一直說關注學生,如何才是真正的關注學生?怎樣才能更有利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這節課給了我很多啟迪。
(3)讀后活動的設計要回歸文本,給學生的有效產出搭設平臺。讀后活動的目的絕不是單純為了氣氛為了營造所謂的課堂教學高潮,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所讀文本的理解,并提供機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所以,在活動設計中要注重語言產生與輸入的相關性。
本課我花時間最多但卻是最不成功的就是這一環節。反思良久,可能的原因:
第一,提供信息過多。既然設計的是討論本文閱讀后的感受,那么第一張Hyr中對文明消失的理由沒有必要羅列得如此詳盡,給學生誤導:老師讓我們討論災難性的東西討論環保問題。再設計:文明消失的理由通過對課文的回顧和brainstorm兩種途徑點到為止,不在PPT中呈現。啟示:適度挖掘和合理使用材料的重要性。
本週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