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華中醫昆侖第十四集(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中醫昆侖第十四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價
:NT$ 768 元
優惠價
8766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華中醫昆侖》是一套具有歷史、學術、文化、實用、典藏價值的傳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特別是對于青年一代中醫師堅定中醫信念,培養醫風醫德,提高中醫技藝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中華中醫昆侖》為我國近百年來150位著名的中醫藥學家的傳記叢書。
《中華中醫昆侖(第14集)》記載了徐景藩、吉良晨、吳定寰、沈自尹、王孝濤、張燦呷、周仲瑛、強巴赤列、張代釗、李經緯等10人的生平事跡、學術思想、醫術專長、醫風醫德、養生之道和突出貢獻。
《中華中醫昆侖(第14集)》由張鏡源主編。

名人/編輯推薦

張鏡源主編的《中華中醫昆侖》采用評傳體裁,記載了150位中醫藥學家的生平事跡、醫術專長、學術思想、傳承教育、醫風醫德、養生之道和突出貢獻。這些傳主,從全國范圍推薦遴選,遍及中醫藥界各個領域。有臨床家、理論家、藥學家、教育家、醫史文獻學家;有名師親授、世醫家教、學派傳人、院校畢業和自學成才者;有師徒并駕、父子齊名和伉儷聯袂者。他們學術造詣深厚、診療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學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豐碩、醫風醫德高尚、國內外影響較大,從醫學理論到臨床實踐,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近現代百年來中華中醫藥界的杰出代表。本書是《中華中醫昆侖(第14集)》,傳主有徐景藩、吉良晨、吳定寰、沈自尹、王孝濤、張燦呷、周仲瑛、強巴赤列、張代釗、李經緯等10人。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的奪目瑰寶。數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它仍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護民族體魄康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醫藥學,是中華傳統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結晶,是勤勞聰慧的中華兒女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創造的獨具特色的醫學科學奇跡。它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嚴謹的哲學內涵。經過一代又一代中醫藥人、一輩又一輩名醫大家的實踐探索、薪火傳承一總結完善、創新發展,逐步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獨特的診療方法、豐富的醫學內容、實用的制藥技術。具有療效確切、用藥安全、應診靈活、普適簡廉和預防保健作用顯著的巨大優勢,在世界醫學之林獨樹一幟,為人類的文明進步與醫療保健事業,已經并正在作出積極的貢獻。
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彰顯中醫藥學家的豐功偉績,當代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與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新聞辦公室、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精誠合作,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關懷和指導下,為中華近現代百年來貢獻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醫藥學家,編撰出版了這部大型傳記叢書《中華中醫昆侖》。叢書以傳主姓名為卷名,生年為卷次,每卷3萬字,10卷為1集,共15集;采用評傳體裁,記載他們的生平事跡、醫術專長、學術思想、傳承教育、醫風醫德、養生之道和突出貢獻,使這些寶貴的醫學成就和精神財富發揚光大,千古流芳。
叢書取名《中華中醫昆侖》。昆侖山,被尊為“萬山之祖”,柱西北而瞰東南,立中國而憑世界,凌駕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邁、綿延起伏的磅礴氣勢,寓意中華中醫藥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偉、高聳入云的恢弘氣魄,彪炳一代中醫藥學家的豐功偉績、杰出貢獻和不朽勛業。
叢書入選傳主,從全國范圍推薦遴選,遍及中醫藥界各個領域。有臨床家、理論家、藥學家、教育家、醫史文獻學家;有名師親授、世醫家教、學派傳人、院校畢業和自學成才者;有師徒并駕、父子齊名和伉儷聯袂者。他們學術造詣深厚、診療技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學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豐碩、醫風醫德高尚、國內外影響較大,從醫學理論到臨床實踐,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近現代百年來中華中醫藥界的杰出代表。
叢書的出版,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振興中醫藥事業,造就中醫藥人才,普及中醫藥知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這是一項開創性工作,填補了我國為著名中醫藥學家大規模撰寫傳記的空白;也是一項搶救性工作,因入選傳主已仙逝過半,許多親歷、親見、親聞的史料日見散逸,將之收集整理、編撰成書,功垂后世、利國利民;更是一項承前啟后的工作,總結傳主經驗,傳承中醫藥偉業,繼往開來,光耀世界醫學之林。這部醫文結合,富蘊歷史性、學術性、文學性和實用性的鴻篇巨制,對醫療、衛生、科研、教育及全球關注中華中醫藥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參考和閱讀價值。
叢書的編撰出版,是一項巨大的中醫藥文化建設工程,在策劃、撰寫、編輯、出版過程中,自始至終得到了國家有關領導、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和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并組織專家對全書進行終審;數百名專家、學者親,臨指導,參與規劃;有關省、市、自治區衛生廳、局、中醫局(處)給予大力幫助;傳主及其親屬、弟子熱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滿懷、辛勤筆耕;編審專家盡心竭力、精工細琢;關愛中醫藥事業的企業家熱心公益、慷慨資助;全體工作人員不辭辛勞、無私奉獻,這一切使叢書得以順利出版。對此,我們深表謝意。 由于時間緊迫和資料搜集困難,加之水平有限,難免有疏誤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中華中醫藥學,歷史悠久,浩浩湯湯,發端于遠古,奔向于未來。百年對于歷史,不過是短暫的瞬間;百人對于萬眾,不過是滄海一粟。然本叢書所記載的百年百人,則無疑是波瀾壯闊的中醫藥發展史上輝煌的篇章和光芒閃爍的璀璨星辰。
張鏡源
2011年6月

目次

徐景藩卷
耳濡目染秉家傳 兼收并蓄再拜師
初出茅廬逢機遇 北上求學續深造
博采眾家學不厭 言傳身教育后生
衷中參西補短長 融會新知貫古今
殫精竭慮研脾胃 師古不泥有創新
臨床療效是根基 深入科研求發展
大醫精誠多奉獻 淡泊明志忠職守
飲食有節貴堅持 養生有道保康健
吉良晨卷
醫案實錄與名醫之路
創新脾胃肝腎理論
養生有道 延年有術
治未病——中醫的至高境界
太極拳、形意拳——武功之佳境
至剛至愛至仁之師——桃李滿天下
吳定寰卷
離鄉赴京 拜師御醫
發展“宮廷正骨”流派
辨證施治 手法獨特
完善藥方 改進器具
宮廷醫術 起廢去疾
“申遺”獲批 任重道遠
忠厚傳家 英華永駐
術體天心 杏林望重
沈自尹卷
尋找自己的時空坐標
開拓中西醫結合新領域
調整思路建網絡系統
勤求古訓又推陳出新
謙恭學者養生亦有道
王孝濤卷
遠山含靈秀 志士出寒門
求學遇名師 奮進成賢才
科研萬里路 探索生藥學
渴慕雷公業 深研炮制門
繼往承祖訓 開來創新篇
建言為民眾 獻策興國醫
淡淡豁且達 悠悠壽而康
張燦珥卷
承繼祖業 懸壺鄉里
游學金陵 執教泉城
整理文獻 翰墨耕耘
多科臨證 博采眾長
治學嚴謹 思想獨到
遣興抒懷 形神兼養
周仲瑛卷
遭變故絕地奮起 周筱齋重振家聲
受濡染志在岐黃 承庭訓尋求真知
冒風險深入疫區 出血熱不再肆虐
攻急癥彰顯神奇 析疑難復法組方
厚積薄發瘀熱論 四診精髓賴傳承
編教材嘔心瀝血 抓管理特色辦學
慈嚴有度塑英才 桃李不言自成蹊
養生秘訣讀書樂 老驥伏櫪尚追風
強巴赤列卷
少年立志 承傳醫業
緊跟時代 才華展現
嘔心瀝血 碩果累累
開拓進取 舉世矚目
醫術高明 治病獨到
天文歷算 重放光彩
醫德高尚 世人敬仰
張代釗卷
蜀地少年 內地學醫
順勢轉折 中西匯通
治癌奠基 白紙繪圖
轉移陣地 協同創優
理論闡釋 綜合治療
治癌戒急 分類辨證
上策預防 下策治療
思路清晰 中西合璧
杏林四海 眾口稱譽
李經緯卷
實現理想 踏上醫學道路
服從組織 轉行中醫學史
意氣風發 深入廣泛探索
遠見卓識 傾心文物保護
共襄盛舉 《通史》巨著付梓
熱忱為公 醫史文獻共進
自在無為 八旬老當益壯

書摘/試閱

徐景藩是長孫,祖父自然非常疼愛,從小教他認字寫字,尤其是藥的名字,如天麻、金銀花、大黃、甘草等。閑時抱他坐在膝上,手把手教握毛筆、描紅、寫字。在他四五歲時,祖父出診,曾幾次帶著他同去。祖父給病家診病,他則幫著磨墨,看祖父開處方,向病家交代病情,囑咐如何煎藥服藥、飲食宜忌、生活護理等。那時,徐景藩雖尚年幼,卻能安坐靜聽,病家均夸:“這孩子文靜、懂事、有禮貌。”祖父床前的便壺,一年365天都是他去倒、洗。祖父無聲的教誨、辛勞和藹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靈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立志來日也要學習中醫,做一名治病救人的良醫。
父親徐省三,自幼讀私塾多年,后隨父學醫,子承父業。學成后逢農歷每月二、五、八到相距7公里的始蚯鎮童仁泰藥店坐堂,早去晚歸,往返的交通工具就是浙江紹興特有的烏篷船。除坐堂以外,他還在家幫父親寫處方,看“小號”。“小號”就是那些經父親出診看過已有好轉的病人。如看了重病、疑難病癥,晚上就向父親匯報、求教。這種家庭式的小型“病案討論”,純中醫的辨證施治、理法方藥的研討,讓經常在旁聆聽的徐景藩耳濡目染,逐漸有所感受、感悟,無形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外,徐景藩經常練習毛筆字,翻閱一些中醫藥書籍。這種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為他后來立志學習中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6歲時,徐景藩在離家咫尺的“綢業小學”上學讀書。這是一所當地絲綢行業開辦的子弟學校,師資水平較高。校長唐誦清,年近古稀,國學功底深厚,工于詩文。他親自擬訂每一年級的主要課程,所聘教師除規定的學歷、資歷等條件外,都須經他親自面試。而唐校長本人也在五六年級擔任部分國文課,并不定期地去各班聽課,檢查教學質量。由于教學質量高,學校在全鎮享有極佳的聲譽。祖父和唐校長素有交往,順利地把徐景藩這個非絲綢業的子弟送進了這所學校。
徐景藩在綢業小學學習時,還有機會學習彈風琴,對音樂稍有入門,這也有利于智力的開發。他記得當時每個教室都有一架風琴,專供音樂課老師教學之用。他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初步掌握了一些技巧,并可以彈奏一般的歌曲。這對徐景藩一生的業余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直到現在,他仍在空閑時間彈彈琴,以陶冶心身。這都得歸功于童年時代的基礎。他常說:“啟蒙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它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深秋,家鄉吳江淪陷,全家人逃到坮蚯。在坮蚯大廟里,由浙江避難來此的老中醫李繼山先生辦起了臨時私塾,父親便送徐景藩去學習。李老師對他稍加考核,認為他的語文程度可讀《幼學瓊林》,算是“高班生”。除每天教一段課文外,還教他《百家姓》、《千字文》、《大學》、《中庸》等。他在短期內讀完這些書后,受老師之命,開始擔任初、中班的輔導任務。雖只3個月的時間,但他每天讀書、背誦、練文習字,語文水平續有提高。后來返回盛澤,小叔父又教他讀《論語》、《孟子》。1938年夏末,他再人淘沙弄小學五年級,兩年后畢業。當時家鄉沒有中學,他只好自己補習《古文觀止》、英文、數學、高中國文等。同時仍繼續在家讀醫書、抄方、掛號。邊學中醫,邊學文化。語文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扎實的古漢語基礎,對他日后學習中醫大有好處,使他終身受益。
1941年,徐景藩隨父學醫。父親讓他先抄書,把要熟記的部分用毛筆一字一字工整地抄在一張張“元始紙”上,最后裝訂成冊。讀的時候,用鵝毛管蘸上銀朱點作標點。這樣做的好處有三:一是練習毛筆字,打好學醫的基礎。二是良好的修身訓練。寫字筆筆無誤,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心神寧靜,戒除浮躁,摒棄雜念。三是誦學經自己親手抄寫的醫書,容易上口背誦,學習效率高,以后經常溫習,不僅溫故知新,還能加深記憶和理解。
父親給他規定了3年的讀書進度。第一年學習中醫基礎。他讀的第一本中醫啟蒙書是《雷公炮制藥性賦》,按寒、熱、溫、涼、平性藥,1個月時間讀完。臨證抄方時,父親還會重點提示處方中的藥物應用與配伍方法。這樣做不僅加深了他對用藥基本理論的理解,對用過的藥物也能夠牢牢地記住。接下來是讀《湯頭歌訣》。他采取“滾雪球”的方法,讀后面,溫習前面,并參閱相關注釋,共用了半年時間。接著讀李念莪的《內經知要》。該書條文精練,他用3個月基本讀完。與此同時,還參考閱讀《素問》、《靈樞》和《難經集注》等書。由于內容多,條文深奧,遇到難以完全理解之處,他就“囫圇吞棗”地先讀下來,以后再慢慢“消化吸收”。這些經典著作,在以后的漫長歲月里,他年年學,年年有新體會。后來,他又讀了淮陰陸慕韓著的《驗舌辨證歌訣》和李時珍的《瀕湖脈訣》等書。這樣,算是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中醫基礎學習,共花了約一年的時間。
P7-9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