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三國演義(簡體書)
滿額折

三國演義(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描寫了自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九十七年的歷史。全書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一回至三十三回,寫東漢末朝廷衰敗、黃巾起義、諸侯混戰的亂局,董卓集團覆滅、曹操集團崛起:第二部分從第三十四回至一百零四回,寫劉備、孫權集團的壯大,三國鼎立、爭雄:第三部分從第一百零五回至一百二十回,寫三國的先后衰亡,司馬氏篡魏,建立西晉王朝。《三國演義(無障礙閱讀青少版)》以毛綸、毛宗崗父子的評改本《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為底本,并參考了通行的各種版本進行點校、釋義、注音,文前深度導讀,文后附《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堪稱是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的“無障礙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最佳文本。

作者簡介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山西並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名人/編輯推薦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時期的史實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的優秀歷史小說。它的內容豐富多彩,為讀者留下了深厚多而的認識價值。故事遠起漢靈帝年間劉、關、張桃園結民間傳說義,描述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眾多的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作者(羅貫中)通過真實動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訴了統治者的暴虐和丑惡。

《三國演義》是中國章回體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生命力最為旺盛的中國古典小說之一。
《三國演義》最早的版本刊刻于明代嘉靖壬午年間(1522),至今已近五百年。作品于明代中葉就被介紹到海外,先后傳入日本、朝鮮、俄國及其他國家,已成公認的世界名著。在本土,三國故事早已廣為流傳,小說問世后,更是影響深遠,清初學者李漁有言:“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快,英雄豪杰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亦快。”加之隨小說而陸續風行的一大批“三國戲”、三國“平話”、三國故事版畫年畫,以及《三國演義》人物和語言的廣泛流播,“三國文化”已成中華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近年出現的“三國熱”,更是通過電視、網絡渠道,將其文本全方位覆蓋,把《三國演義》的傳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史書與講書的結合,即文人的史書與民間創作的結合”——被視作《三國演義》成書的基礎。前述本書最早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題名是:“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就是說,晉人陳壽的《三國志》是小說史料的主要依據,南朝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受宋文帝之命而注,文字多出原著三倍),也是其重要來源。
至于民間傳說的三國故事,隋代就已廣為流傳;唐朝李商隱詩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句,宋話本則已講述“當陽橋上張飛勇,一喝曹操百萬兵”;元代《三國志平話》及大量“三國戲”已使三國故事深入人心。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羅貫中“據正史,采小說,征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完事”(高儒《百川書志》)。作者羅貫中的生平,有關記載很少。他名本,號湖海散人,生于山西太原,“與人寡合”。生卒年在元末明初,大約1315至1385年之間。相傳是施耐庵的弟子,參與了《水滸傳》的寫作。曾當過元末浙東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幕僚。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小說,以及雜劇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等。史書與民間傳說只是羅貫中創作的基礎,真正使《三國演義》升華為一部文學名著,主要靠作家的藝術創造。
關于《三國演義》的構成,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說法:“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七分實事”并非完全照搬史書,而這“三分虛構”卻決定了作品全新的風貌。如何看待《三國演義》的虛實關系,一直存在爭議。有的學者不同意“七實三虛”說,強調藝術虛構占更大比重,而且是小說成功的主因;而另一些學者則以史校書,多方挑剔小說情節和人物背離忠實之處。其實,《三國演義》成功的關鍵,恰在于正確處理了史實與虛構的關系,亦既以虛實結合、亦實亦虛的方法,達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具體來說,作者在突破史實、虛構創造上,采取了以下手法:一是傳說衍化。作品中不少情節和人物都是正史上沒有的,卻流傳于民間。作者采集民間故事,發揮藝術想象,創造了“桃園三結義”、“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蔣干中計”等精彩情節和諸多歷史上不存在的人物。二是妙筆生花。《三國志》“呂布傳”記有“布與卓婢私通,……心不自安”;“董卓傳”點到王允與呂布等共謀誅董廖廖幾筆。羅貫中以一當十,由此生發出王允、貂蟬“巧設連環計”的曲折故事。而赤壁大戰的三氣周瑜、孔明南征七擒孟獲,也是借題發揮、由點及面的創造性想象之結果。三是移花接木。書中確有若干改動史實,張冠李戴的描寫,但這是塑造人物的需要,不可指責其違背真實。例如,“怒鞭都督”者本是劉備,換到張飛身上,既不失劉備的仁德,又實現了張飛的嫉惡如仇。“草船借箭”是赤壁戰后孫權的發明,變成孔明戰前的驚人之舉,更顯示了他的神機妙算。
《三國演義》描寫了自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共九十七年的歷史。全書大體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一回至三十三回,寫東漢末朝廷衰敗、黃巾起義、軍閥混戰的亂局,董卓集團覆滅、曹操集團崛起;第二部分從第三十四回至一百零四回,寫劉備、孫權集團的壯大,三國鼎立、爭雄;第三部分從第一百零五回至一百二十回,寫三國的先后衰亡,司馬氏篡魏,建立西晉王朝。
透過魏、蜀、吳三國興衰歷程的描繪,全書貫徹始終的主旨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小說在復雜激烈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中贊美圣君賢相豪杰,鞭撻亂臣賊子奸雄,同情社會動蕩帶給人們的苦難,從而揭示了分裂必然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
這里有必要注意本書“擁劉貶曹”的主題傾向。這是《三國演義》一個基本的政治倫理傾向,也是這部小說的歷史悲劇性的思想根源。羅貫中寫“三國”,史料依據陳壽的《三國志》,但并未蹈襲陳壽“以魏為正統”的思想傾向,而是沿習民間的傳統與南宋朱熹《通鑒綱目》的觀念,對三國爭雄堅持了相對客觀的歷史尺度,然而歸結到道德尺度,取舍的天平就傾向劉備而貶斥曹操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即為羅貫中一再表達的倫理思想的核心。在書中,作者著力闡揚劉、關、張的“義”,以劉備的仁義、關羽的忠義、張飛的正義與曹操之流相對比,感嘆于盡管有諸葛亮、趙云這樣的賢相良將相輔佐,也未能改變劉蜀失敗的命運!這種“擁劉貶曹”的主題傾向,既是作者“興復漢室”的封建正統思想的流露,也包含奸雄得逞、生靈涂炭、劉蜀敗之以義的無奈,同時又是在外族入侵中原的特定背景下,人心思“漢”,呼喚“仁義”治國的一種社會理想的表達。
作為第一部歷史演義古典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第一,宏闊嚴謹的藝術結構。《三國演義》時間跨度長,人物眾多,事件繁雜,要理清脈絡、掌控布局,需要精湛的藝術功力。小說采取多線交叉,以事帶人的結構,縱橫交織,賓主有別,前后照應,詳略得當,使情節格局既整齊勻稱又參差錯落。第二,形態各異的戰爭描寫。戰爭是《三國演義》情節進展的主要載體。書中描寫了大小四十多場戰爭,既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重大戰役的宏觀再現,又有長坂坡之戰、街亭之戰等中小戰役的細描,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漢末三國時期的戰爭史,稱其為中國軍事文學的典范之作,并不為過。小說將戰爭場面與歷史時間、人物命運結合起來描繪,因而寫出了各自的獨特風采。在作者筆下,戰爭的形態豐富多彩,兵法斗智與武力血拼、刀槍旌旗與晝伏夜襲、火攻水淹與馬奔車戰、運籌帷幄的統帥謀士與沖鋒陷陣的將校士卒,皆活靈活現,各有千秋。第三,光彩傳神的人物群像。《三國演義》中塑造出的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無疑是其最突出的藝術成就。這些鮮活而不朽的人物形象,決定了《三國演義》的生命力與藝術魅力。其中,可以稱之為藝術典型的諸如:突出主要性格特征的智慧忠誠的諸葛亮、神勇忠義的關云長、嫉惡如仇的張翼德;呈現多重復雜性格的足智多謀又陰險奸詐的曹操、儒雅睿智又敏感偏狹的周瑜、驍勇善戰又見利忘義的呂布等等。第四,膾炙人口的語言藝術。雖然《三國演義》的時間域接近中古年代,但寫作于元明之際,文言口語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可謂流傳之遠,膾炙人口。人物語言獨具個性,場面勾勒細節刻畫頗具功力,大量穿插的詩文駢賦更為全書增色不少。一些高度典型化或傳奇性的片段如“三顧茅廬”、“苦肉計”、“大意失荊州”、“樂不思蜀”等已化為人民口頭的成語。
最后,還須略說一下本書的主要版本概況。前面提及,《三國演義》的成書,正史與民間傳說是兩個主要渠道,作者的藝術創造是關鍵環節。實際上在小說流傳過程中,各種版本的修訂、增刪梳理也是作品完成的一個重要方面。
最早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署名“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未分章回)。簡稱“嘉靖元年本”。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一般稱“李評本”,將“元年本”二百四十則改為一百二十回,回目變上下二則標題。中有眉批、總批。評語系明萬歷、天啟年間無錫人葉晝所寫,假李卓吾之名,又稱此本“偽李評本”。
《笠翁評閱繪像三國志第一才子書》,簡稱“李漁評本三國志”。加了李漁(笠翁)大量眉批,還修訂文辭,削除論、贊、評,刪改詩文。
《第一才子書三國演義》,六十卷一百二十回。俗稱“毛本”,即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評改本。最早刻于清康熙年間。評點的底本是“偽李評本”,辨正史實,增刪文字,更換詩文,回目對偶,并把書名定為《三國演義》,從此成為最流行的本子。“毛本”雖然進一步強化了小說“擁劉貶曹”的傾向,但對于全書文本的取精用宏、臻于完美卻功不可沒。

目次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兇暴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催聽賈詡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破呂布
第十三回 李催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清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悖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云長掛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鳥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云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云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龍吊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褚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云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云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七十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云寡勝眾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云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名抬櫬決死戰 關云長放水澮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云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云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圣 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獍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孫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辨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弟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第一百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邰中計
第一百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百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百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百九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一百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百十一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壽春于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琳 姜維斗陣破鄧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詔班師后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百十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圣定軍山
第一百十七回 鄧士載偷渡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附:《三國演義》主要人物介紹

書摘/試閱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且說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官拜河東太守,自來驕傲。當日怠慢了玄德,張飛性發,便欲殺之。玄德與關公急止之日:“他是朝廷命官,豈可擅(shan,自做主張)殺?”飛日:“若不殺這廝,反要在他部下聽令,其實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別處去也!”玄德日:“我三人義同生死,豈可相離?不若都投別處去便了。”飛日:“若如此,稍解吾恨。”
于是三人連夜引軍來投朱儁。偏待之甚厚,合兵一處,進討張寶。是時曹操自跟皇甫嵩討張梁,大戰于曲陽。這里朱儁進攻張寶。張寶引賊眾八九萬,屯于山后。儁令玄德為其先鋒,與賊對敵。張寶遣副將高升出馬搦(nuo)戰(挑戰),玄德使張飛擊之。飛縱馬挺矛,與升交戰,不數合,刺升落馬。玄德麾軍直沖過去。張寶就馬上披發仗劍,作起妖法。只見風雷大作,一股黑氣,從天而降:黑氣中似有無限人馬殺來。玄德連忙回軍,軍中大亂,敗陣而歸,與朱儁計議。儁日:“彼用妖術,我來日可宰豬羊狗血,令軍士伏于山頭;候賊趕來,從高坡上潑之,其法可解。”玄德聽令,撥關公、張飛各引軍一千,伏于山后高岡之上,盛豬羊狗血并穢(hul,臟)物準備。次日,張寶搖旗擂鼓,引軍搦戰,玄德出迎。交鋒之際,張寶作法,風雷大作,飛砂走石,黑氣漫天,滾滾人馬,白天而下。玄德撥馬便走,張寶驅兵趕來。將過山頭,關、張伏軍放起號石包,穢物齊潑。但見空中紙人草馬,紛紛墜地;風雷頓息,砂石不飛。張寶見解了法,急欲退軍。左關公,右張飛,兩軍都出,背后玄德、朱儁一齊趕上,賊兵大敗。玄德望見“地公將軍”旗號,飛馬趕來,張寶落荒而走(向荒野逃跑)。玄德發箭,中其左臂。張寶帶箭逃脫,走入陽城,堅守不出。朱儁引兵圍住陽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報,具(詳細)說:“皇甫嵩大獲勝捷,朝廷以董卓屢敗,命嵩代之。嵩到時,張角已死;張梁統其眾,與我軍相拒,被皇甫嵩連勝七陣,斬張梁于曲陽。發張角之棺,戮(lu,陳列)尸梟(Xian)首(砍下頭示眾),送往京師。余眾俱降。朝廷加皇甫嵩為車騎將軍,領(兼任)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濟南相,即日將班師赴任。”朱儁聽說,催促軍馬,悉力攻打陽城。賊勢危急,賊將嚴政刺殺張寶,獻首投降。朱儁遂平數郡,上表獻捷。
時又黃巾余黨三人——趙弘、韓忠、孫仲,聚眾數萬,望風燒劫,稱與張角報仇。朝廷命朱儁即以得勝之師討之。儁奉詔,率軍前進。時賊據宛城,儁引兵攻之,趙弘遣韓忠出戰。儁遣玄德、關、張攻城西南角。韓忠盡率精銳之眾,來西南角抵敵。朱儁自縱鐵騎(精銳的騎兵)二千,徑取東北角。賊恐失城,急棄西南而回。玄德從背后掩殺(乘人不備而擊殺),賊眾大敗,奔入宛城。朱儁分兵四面圍定,城中斷糧,韓忠使人出城投降。侑不許。玄德日:“昔高祖之得天下,蓋(句首語氣詞)為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儁日:“彼一時,此一時也。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句尾語氣詞,呀)。今海內一統,惟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使賊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長寇之志,非良策也。”玄德日:“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圍如鐵桶,賊乞降不得,必然死戰。萬人一心,尚不可當,況城中有數萬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東南,獨攻西北。賊必棄城而走,無心戀戰,可即擒也。”儁然之,隨撤東南二面軍馬,一齊攻打西北。韓忠果引軍棄城而奔。儁與玄德、關、張率三軍掩殺,射死韓忠,余皆四散奔走。正追趕間,趙弘、孫仲引賊眾到,與偏交戰。偏見弘勢大,引軍暫退。弘乘勢復奪宛城。儁離十里下寨,方欲攻打,忽見正東一彪人馬到來。為首一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吳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文臺,乃孫武子之后。年十七歲時,與父至錢塘,見海賊十余人,劫取商人財物,于岸上分贓。堅謂父日:“此賊可擒也。”遂奮力提刀上岸,揚聲大叫,東西指揮,如喚人狀。賊以為官兵至,盡棄財物奔走。堅趕上,殺一賊。由是郡縣知名,薦為校尉。后會稽妖賊許昌造反,自稱“陽明皇帝”,聚眾數萬;堅與郡司馬招募勇士千余人,會合州郡破之,斬許昌并其子許韶。刺史臧竁上表奏其功,除(授職)堅為鹽瀆(du)丞,又除盱眙(xu yi)丞、下邳(pi)丞。今見黃巾寇起,聚集鄉中少年及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來接應。朱儁大喜,便令堅攻打南門,玄德打北門,朱儁打西門,留東門與賊走。孫堅首先登城,斬賊二十余人,賊眾奔潰。趙弘飛馬突槊(挺著長矛向前沖刺。槊,shuo,長矛),直取孫堅。堅從城上飛身奪弘槊,刺弘下馬;卻騎弘馬,飛身往來殺賊。孫仲引賊突出北門,正迎玄德,無心戀戰,只待奔逃。玄德張弓一箭,正中孫仲,翻身落馬。朱倩大軍隨后掩殺,斬首數萬級,降者不可勝計。南陽一路,十數郡皆平。儁班師(罷兵勝利而歸)回京,詔封為車騎將軍,河南尹。侑表奏孫堅、劉備等功。堅有人情,除別郡司馬上任去了;惟玄德聽候日久,不得除授。P6-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