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簡體書)
滿額折

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囊括了內地學生、港臺學生,以及來歐洲、美國等地的留學生,體現了不同的美術史研究背景與傳統;同時,除了美術史專業博士生外,還考古專業、歷史專業等等不同學科背景的博士生的參與,豐富了研究的思路,增加了研究的角度。 丁寧等編著的《2011年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內容包括圖像和身份:四川東漢崖墓的案例研究、唐代關中十二生肖像研究、宋墓啟門圖初步探討、馬遠“三教圖”的上下文等。.

名人/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美術學博士生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2011)》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出版。

目次

一 中國美術史圖像和身份:四川東漢崖墓的案例研究陳軒(英國牛津大學)唐代關中十二生肖像研究焦琳(中央美術學院)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瑞像圖中的於闐因素——以231窟、237窟為中心院)陳粟裕(中央美術學院)宋墓啟門圖初步探討丁雨(北京大學)馬遠“三教圖”的上下文褚國娟(北京大學)“孔子行教像”的圖像來源與樣式孔德平(中國藝術研究院)從隱逸神仙到全真祖師:呂洞賓圖像的變化劉科(中央美術學院)《瀛山圖》考辨張榮國(華東師範大學)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區《桃源圖》題材繪畫解讀趙琰哲(中央美術學院)透過水陸儀軌看明代水陸畫的“三教合流”現象熊雯(西安美術學院)以杜為喻——王時敏《杜陵詩意圖冊》的一種解讀陳冠男(香港中文大學)德藏《西廂記》卷首圖考:鶯鶯像及其所佩玉環陳研(中國美術學院)傘事三題——兼論傘蓋之別展夢夏(清華大學)明清玉圭研究張丹丹(香港中文大學)明清兩卷《西湖十景》版畫的比較段曉林(華盛頓大學)石濤=後印象派?——現代主義影響下二十世紀初中國繪畫的演進朱岩飛(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意識形態對戶縣農民畫的圖像建構王聖華(中國藝術研究院)二 世界美術史美國自然體驗和十九世紀風景畫孟憲平(北京大學)四季更迭,晨昏交替——論四季圖像與朝暮景致在十九世紀德國繪畫中呈現方式的轉變與意義顧素琿(臺灣師範大學)從世俗到神聖:狩野山雪《長恨歌》繪卷中楊貴妃形象研究蘇文惠(芝加哥大學)Vajra、srnkhalg女神——波鴻“Situation:Ku_t fur Max Imdahl”亞洲藝術陳列室收藏中一件個人化儀禮對象的身份確認安德烈.比爾維什(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柏林洪堡大學)跨學科的人文科學需要特殊的思考:如何為跨文化研究搭建適合的框架?荷蓮(海德堡大學)保羅.西涅克與新印象主義禾苗(北京大學)三 美術史理論作為影子的圖像——貝爾廷《圖像人類學》中的一個主題鄒建林(北京大學)米歇爾《視覺轉向》之後的藝術史拉茲羅.迦托尼(匈牙利羅蘭大學)社會藝術史形成中的早期研究范式劉向娟(上海大學).

書摘/試閱



雖然唐代韓愈撰《原道》以儒排佛,北宋李翱撰《復性書》糅合儒、佛。但是,在這些時期,儒釋道三教是并重的,在國家的意識形態上并沒有固定為哪一教派,在社會政治領域依然遵循著一個古老的慣例,三教共同瓜分著社會和心靈的空間,“儒教治國,佛道治心”。儒教的排佛并不能讓它立體地獨占所有的空間。
而到了南宋時期,理學家們經過借鑒改造,創造出了一門新的儒家學說,這門學說不僅可以延續“儒教治國”的慣例,還可以把原來“佛道治心”的任務爭取過來,從而形成從政治制度到意識形態的全面統一的控制。
在宋代,曾有儒士言辭激烈地主張取消佛道,只不過在帝王的維護下才“存而不論”。儒家控制的朝堂雖沒有實行強制性的行政命令,如前代那樣取消佛道,但佛道的生存空間已變得十分狹隘,失去了賣于帝王家的政治前途,被迫轉入偏遠的鄉間,甚或跑去對立的政權。重慶大足接續以往京師而得以成為石刻造像的重鎮,與此思想改造運動不無關系。
(二)民族文明沖突
一向謙虛退讓,和而不同的儒教,為何在三教融合的潮流中變得如此極端自我?從南宋復雜的民族關系、政權并立的形勢,或許能找到答案。
在北方地區,萬松行秀(1166~1246)提倡“冶五宗為一爐”,“儒釋兼備”,“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其弟子耶律楚材(1190~1244)則踐行此訣,“正心,修身,富家,治國……不比《大學》差。”而李純甫(1185~1231)、趙秉文(1159~1232)兩位金朝最有成就的儒士也在萬松行秀的影響下由儒入佛,“援儒入釋,推釋附儒”,“卷波瀾于圣學之域,撤藩籬于大方之家”,在少林寺與住持東林志隆(1215~1222任少林寺住持)、雪庭福裕(1203~1275)等高僧發展出“孔門禪”。
李純甫《重修面壁庵記》對儒釋道三家進行了比較和排序,“學至于佛,則無可學者”,“西方有中國之書,中國無西方之書也。”他認為儒教因援引佛教而“不墜于寂滅,不死于虛無,不縛于形器,相為表里,如符券然。”“道冠儒履,皆有大解脫門;翰墨文章,亦為游戲三昧。此,師(達摩)之力也!”“竊吾糟粕,貸吾秕糠;粉澤孔孟,刻畫老莊。”很明顯,李純甫認為佛學是最高深的學問,而中國之學都借力于佛學而彰顯。李純甫的行文中屢稱“吾佛”,這明確表明了他對自我身份的認定:佛教弟子。
金元之際的元好問(1190~1257)在挽李純甫的詩②中也說道“諸儒久已同‘堅白,(指道家),博士真堪補《太玄》。孫況(荀子)小疵良未害,莊周陰助恐當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