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喧嘩與騷動(簡體書)
滿額折

喧嘩與騷動(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喧嘩與騷動》講述的是南方沒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劇。老康普生遊手好閒、嗜酒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長子昆丁抱住南方所謂的舊傳統不放,因妹妹凱蒂風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投水自殺;次子傑生冷酷貪婪;三子班吉則是個白癡。全書通過三個兒子的內心獨白,圍繞凱蒂的墮落展開,最後則由黑人女傭迪爾西對前三部分的“有限視角”作一補充,歸結全書。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威廉?福克納 譯者:李文俊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國小說家,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西方文學界視作“現代的經典作家”。他一生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近百篇短篇小說。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喧嘩與騷動》,以及《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與《斯諾普斯三部曲》等。
李文俊,當代著名翻譯家,社科院外文所編審、榮譽學部委員,素以翻譯福克納小說著稱,多年在《譯文》與《世界文學》工作。著有《美國文學簡史》(合作)、《婦女畫廊》、《縱浪大化集》、《福克納評傳》、《尋找與尋見》、《天涼好個秋》等;譯有《我彌留之際》、《押沙龍,押沙龍!》以及其他美英文學作品多種。

名人/編輯推薦

《喧嘩與騷動》是福克納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花費心血最多、最喜歡的小說。小說大量運用多視角敘述方法及意識流手法,是意識流小說乃至整個現代派小說的經典名著。

譯本序
李文俊
《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是美國20世紀最有成就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福克納心血花得最多,他自己最喜愛的一部作品。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第五幕第五場麥克白的有名臺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原文為:“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full of sound and fury,signifying nothing.”“sound and fury”如直譯,應為“聲音與狂怒”。拙譯沿用了朱生豪、袁可嘉先生的譯法。楊周翰先生則主張宜逕用直譯。書名與沙翁原文不同之處是在sound與fury之前加上定冠詞“the”。)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杰弗生鎮上的康普生家。這是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望族,祖上出過一位州長、一位將軍。家中原來廣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敗的宅子,黑傭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爾西和她的小外孫勒斯特了。一家之長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他在世時算是一個律師,但從不見他接洽業務。他整天醉醺醺,嘮嘮叨叨地發些憤世嫉俗的空論,把悲觀失望的情緒傳染給大兒子昆丁。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無病呻吟,總感到自己受氣吃虧,實際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閨秀的身份,以致僅僅成了一種“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為母親與妻子應有的溫情,家中沒有一個人能從她那里得到愛與溫暖。女兒凱蒂可以說是全書的中心,雖然沒有以她的觀點為中心的單獨的一章,但書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為都與她息息相關。物極必反,從古板高傲、規矩極多的舊世家里偏偏會出現浪蕩子女。用一位外國批評家的話來說,是:“太多的責任導致了不負責任。”凱蒂從“南方淑女”的規約下沖出來,走過了頭,成了一個輕佻放蕩的女子。她與男子幽會,有了身孕,不得不與另一男子結婚。婚后丈夫發現隱情,拋棄了她。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寄養在母親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闖蕩。哥哥昆丁和凱蒂兒時感情很好。作為沒落的莊園主階級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種沒落感始終追隨著昆丁。這個“簪纓之家”的孑遺極其驕傲,極其敏感,卻又極其孱弱(精神上、肉體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過分重視妹妹的貞操,把它與門第的榮譽甚至自己生與死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凱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在妹妹結婚一個多月后,他投河自盡了。對昆丁來說,“未來”是看不見的,“現在”則是模糊不清的一片混沌,只有“過去”才是真實清晰的。昆丁本也想與妹妹“一起進地獄”,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與蔑視、鄙視他們的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既然辦不到,他只得采用結束自己生命的辦法,免得自己看到事態朝他不喜歡的方向發展。表面上他是為妹妹而死,實際上則是為家庭的沒有前途而亡。歸根結底,康普生一家的種種不幸都是莊園主祖先造孽的惡果。蓄奴制固然損害了黑奴,它也給奴隸主階級及其后裔種下了禍根。
杰生是凱蒂的大弟。他和昆丁相反,隨著金錢勢力在南方上升,他已順應潮流,成為一個實利主義者,仇恨與絕望有時又使他成為一個沒有理性、不切實際的復仇狂與虐待狂。由于他一無資本,二無才干,只能在雜貨鋪里做一個小伙計。昆丁對凱蒂的感情是愛,杰生對她的感情卻只有恨。因為他認為凱蒂的行為使他失去了本應得到的銀行里的職位。他恨凱蒂,也連帶著恨她的私生女小昆丁,恨關心凱蒂母女的黑女傭迪爾西。總之,他恨周圍的一切,從他嘴里吐出來的每一個字仿佛都含有酸液,使人聽了感到發作并不值得,強忍下去又半天不舒服。除了錢,他什么都不愛。連自己的情婦,也是戒備森嚴,僅僅看作是做買賣交易的對手。他毫無心肝,處處占人便宜,卻總是做出一副受害者的樣子。他玩弄了一系列花招,把姐姐歷年寄來的贍養費據為己有,并從中吮吸復仇的喜悅。書中描寫得最令人難忘的一個細節,是康普生先生殯葬那天,凱蒂從外地趕回來,乘機想見親生女兒一面的那一段。凱蒂喪魂失魄地追趕載有小昆丁的馬車那一情景,感染力極強,使人認識到凱蒂盡管有種種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本質上還是一個善良的女子。而對比之下,杰生的形象愈益令人憎厭。另外,他用免費的招待券作弄黑小廝勒斯特,對外甥女小昆丁的扭打(不無色情動機的)與“教育”,也都是使人物性格顯得更加突出的精彩的細節。杰生是福克納筆下最鮮明、突出的形象之一。作為惡人的典型,其鮮明飽滿,達到了莎士比亞筆下經典式惡人(如埃古、麥克白夫人)的地步。然而,對杰生的揭露,卻偏偏是通過杰生的自我表白與自我辯解來完成的。這正是福克納藝術功力深厚的表現。杰生和“斯諾普斯”三部曲中的弗萊姆-斯諾普斯一樣,部是資本主義化的“新南方”的產物。如果說,通過對康普生一家其他人的描寫,福克納表達了他對南方舊制度的絕望,那么,通過對杰生的漫畫式的刻畫,福克納又鮮明地表示了他對“新秩序”的憎厭。福克納說過,“對我來說,杰生純粹是惡的代表。依我看,從我的想象里產生出來的形象里,他是最最邪惡的一個。”
班吉是凱蒂的小弟弟,他是個先天性白癡。一九二八年,他三十三歲了,但是智力水平只相當于一個三歲的小孩。他沒有思維能力,腦子里只有感覺和印象,而且還分不清它們的先后,過去的事與當前的事都一起涌現在他的腦海里。通過他的意識流,我們能夠體會到:他失去了姐姐的關懷,非常悲哀。現在家中唯一關心并照顧他的,只有黑女傭迪爾西了。雖然按書名的出典理解,班吉這一章可以說是“一個白癡講的故事”,事實上福克納還是通過這個雜亂的故事有意識地傳達了他想告訴讀者的一系列的信息:家庭頹敗的氣氛、人物、環境……按照批評家克林斯?布魯克斯的說法,這一章是“一種賦格曲式的排列與組合,由所見所聞所嗅到的與行動組成,它們有許多本身沒有意義,但是拼在一起就成了某種十字花刺繡般的圖形”。
小昆丁是凱蒂寄養在母親家的私生女。康普生太太的冷漠與杰生的殘酷(虐待狂者的殘酷)使小昆丁在這個家里再也待不下去。一九二八年復活節這一天,康普生家發現,小昆丁取走了杰生的不義之財,與一流浪藝人私奔了。這自然激起了杰生的“狂怒”(書名中的“騷動”原意即為狂怒)。杰生驅車追尋小昆丁,想追回他偷來的那筆錢,他在火車上惹出亂子,差一點送了命。
據《圣經?路加福音》載,耶穌復活的那天,彼得去到耶穌的墳墓那里,“只見細麻布在那里”,耶穌的遺體已經不見了。在《喧嘩與騷動》里,一九二八年復活節這一天,康普生家的人發現,小昆丁的臥室里,除了她匆忙逃走時留下的一些雜亂衣物外,也是空無一物。在《圣經》里,耶穌復活了。但是在《喧嘩與騷動》里,如果說有復活的人,也不體現在康普生家后裔的身上。福克納經常在他的作品里運用象征手法,這里用的是“逆轉式”的象征手法。
在小說中,與杰生相對立并且體現了福克納的積極思想的是迪爾西。福克納說過:“迪爾西是我自己最喜愛的人物之一,因為她勇敢、大膽、豪爽、溫存、誠實。她比我自己勇敢得多,也豪爽得多。”同情心永不枯竭似的從她身上涌流出來。她不畏懼主人的仇視與世俗觀念的歧視,勇敢地保護弱者。在整幅陰郁的畫卷中,只有她是一個亮點;在整幢墳墓般冷冰冰的宅子里,只有她的廚房是溫暖的;在整個搖搖欲墜的世界里,只有她是一根穩固的柱石。她的忠心、忍耐、毅力與仁愛同前面三個敘述者的病態的性格形成了對照。通過她,作者謳歌了存在于淳樸的普通人身上的精神美。迪爾西這個形象體現了福克納“人性的復活”的理想。福克納把迪爾西作為主人公的這一章安排在復活節,這絕不是偶然的。當然,迪爾西不等于基督,但如果說福克納有意引導讀者作這樣的類比與聯想,也不是沒有根據的。
從《喧嘩與騷動》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克納對生活與歷史的高度的認識和概括能力。盡管他的作品顯得撲朔迷離,有時也的確如癡人說夢,但是實際上還是通過一個舊家庭的分崩離析和趨于死亡,真實地呈現了美國南方歷史性變化的一個側面。我們可以看到,舊南方的確不可挽回地崩潰了,它的經濟基礎早已垮臺,它的殘存的上層建筑也搖搖欲墜。凱蒂的墮落,意味著南方道德法規的破產。班吉四肢發達,卻沒有思想的能力,昆丁思想復雜,偏偏喪失了行動的能力。另一個兄弟杰生眼睛里只看到錢,他干脆拋棄了舊的價值標準。但是他的新的,也即是資產者們的價值標準,在作者筆下,又何嘗有什么新興、向上的色彩呢?聯系福克納別的更明確譴責“斯諾普斯主義”(也就是實利主義)的作品,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喧嘩與騷動》不僅提供了一幅南方地主家庭(擴大來說又是種植園經濟制度)解體的圖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對當時流行的實利資本主義價值標準的批判。
另外,從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福克納也是愛憎分明的,他是有他的善惡是非標準的。在他的人物畫廊中,他鞭撻、嘲笑的是杰生、康普生太太、康普生先生、毛萊舅舅、赫伯特?海德、杰拉德太太和杰拉德等,他同情的是凱蒂、昆丁、小昆丁與班吉,他滿懷激情歌頌的則是地位卑微的黑女傭迪爾西。熟悉福克納的人都一致認為,迪爾西的原型是福克納自己家里的黑女傭卡羅琳?巴爾大媽。巴爾大媽進入晚年后,與其說是她服侍福克納,不如說福克納像對待長輩那樣照顧她。一九四○年大媽以百歲高齡病逝,福克納在她墓前發表演說,并在她墓碑上刻了“為她的白種孩子們所熱愛”這樣的銘言。一九四二年,福克納出版《去吧,摩西》,又將此書獻給她。如果我們說得概括些,那么,福克納的所憎所厭莫不與蓄奴制和實利主義有關,而他的所敬所愛則都與勞動與大自然聯系在一起。
在藝術表現方面,福克納寫《喧嘩與騷動》時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這里不妨作些簡略的介紹。
首先,福克納采用了多角度的敘述方法。傳統的小說家一般或用“全能角度”亦即作家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角度來敘述,或用書中主人公自述的口吻來敘述。發展到亨利?詹姆士與康拉德,他們認為“全能角度”難以使讀者信服,便采用書中主人公之外的一個人物的眼睛來觀察,通過他(或她)的話或思想來敘述。福克納又進了一步,分別用幾個人甚至十幾個人(如在《我彌留之際》中)的角度,讓每一個人講他這方面的故事。這正如發生一個事件后,新聞記者不采取自己報道的方式,卻分別采訪許多當事人與見證人,讓他們自己對著話筒講自己的所知。一般地說,這樣做要比記者自己的敘述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在《喧嘩與騷動》中,福克納讓三兄弟,班吉、昆丁與杰生各自講一遍自己的故事,隨后又自己用“全能角度”,以迪爾西為主線,講剩下的故事,小說出版十五年之后,福克納為馬爾科姆?考利編的《袖珍本福克納文集》寫了一個附錄,把康普生家的故事又作了一些補充(中譯文見本書附錄)。因此,福克納常常對人說,他把這個故事寫了五遍。當然,這五個部分并不是重復、雷同的,即使有相重疊之處,也是有意的。這五個部分像五片顏色、大小不同的玻璃,雜沓地放在一起,從而構成了一幅由單色與復色拼成的絢爛的圖案。
“班吉的部分”發生的時間是一九二八年四月七日。通過他,福克納渲染了康普生家頹敗的氣氛。另一方面,通過班吉腦中的印象,反映了康普生家那些孩子的童年。“昆丁的部分”發生在一九一○年六月二日,這部分一方面交代昆丁當天的所見所聞和他的活動,同時又通過他的思想活動,寫凱蒂的沉淪與昆丁自己的絕望。“杰生的部分”發生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這部分寫杰生當家后康普生家的情況,同時引進凱蒂的后代——小昆丁。至于“迪爾西的部分”,則是發生在一九二八年四月八日(復活節),它純粹寫當前的事:小昆丁的出走、杰生的狂怒與追尋以及象征著滌罪與凈化的黑人教堂里的宗教活動。這樣看來,四個部分的敘述者出現的時序固然是錯亂的,不是由應該最早出場的昆丁先講,而是采用了“CABD”這樣的方式,但是他們所講的事倒是順著正常的時序,而且銜接得頗為緊密的。難怪美國詩人兼小說家康拉德?艾肯對《喧嘩與騷動》贊嘆道:“這本小說有堅實的四個樂章的交響樂結構,也許要算福克納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歡稱為‘創作藝術’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錯綜復雜的結構銜接得天衣無縫,這是小說家奉為圭臬的小說——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創作技巧的教科書……”
“意識流”是福克納采用的另一種手法。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中也常寫人物的內心活動,意識流與之不同之處是:一、它們仿佛從人物頭腦里涌流而出直接被作者記錄下來,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忖”之類的引導語;二、它們可以從這一思想活動跳到另一思想活動,不必有邏輯,也不必順時序;三、除了正常的思想活動之外,它們也包括潛意識、下意識這一類的意識活動。在《喧嘩與騷動》中,前三章就是用一個又一個的意識,來敘述故事與刻畫人物的。在敘述者的頭腦里,從一個思緒跳到另一個思緒,有時作者變換字體以提醒讀者,有時連字體也不變。但是如果細心閱讀,讀者還是能辨別出來的,因為每一段里都包含著某種線索。另外,思緒的變換,也總有一些根據,如看到一樣東西,聽到一句話,聞到一種香味等等。據統計,在“昆丁的部分”里,這樣的“場景轉移”發生得最多,超過二百次;“班吉的部分”里也有一百多次。傳統的現實主義藝術,一般都是通過外表(社會、環境、家庭、居室、家具、衣飾……)的描寫,逐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福克納與別的一些作家卻采取了顛倒的程序。他首先提供給讀者混沌迷亂的內心世界的沒有規律、邏輯的活動,然后逐步帶引讀者穿過層層迷霧,最終走到陽光底下明朗、清晰的客觀世界里來。這時,讀者再回過頭來一看,也許會對整幅圖景具有更深刻的印象與理解。
譯者個人認為,福克納之所以如此頻繁地表現意識流,除了他認為這樣直接向讀者提供生活的片斷能更加接近真實之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這就是:服從刻畫特殊人物的需要。前三章的敘述者都是心智不健全的人。班吉是個白癡,他的思想如果有邏輯、有理性反倒是不真實、不合邏輯的。昆丁在六月二日那一天決定自殺。他的精神狀態處于極度亢奮之中。到該章的最后一段,他的思緒已經跡近一個發高燒病人的譫語了。杰生也多少有些不正常,他是個偏執狂,又是一個虐待狂,何況還有頭痛病。福克納有許多作品手法上與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品并無太大區別。他的別的作品若是用意識流,也總有其特殊原因。如《村子》中寫I.O.斯諾普斯對一頭母牛的感情,那是因為這個I.O.斯諾普斯是一個半白癡。讀者們如果有點耐心,在最初的不習慣之后,定然會通過這些不平常的思緒活動逐漸看清一系列相當鮮明、豐滿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的外貌我們不一定說得清(直到讀了“迪爾西的部分”我們才知道班吉的模樣),但是我們卻能相當準確地把握他們的精神狀態。書中的主要人物如此,一些次要人物形象也莫不如此。如赫伯特?海德,只出現在昆丁的幾次意識流里,但是那一副庸俗、無恥的嘴臉便已躍然紙上。其他如杰拉德太太、毛萊舅舅,形象也都相當鮮明突出。即使像勒斯特這樣一個黑人小廝,我們掩卷之后,也不容易把他那既調皮又可憐巴巴的形象從我們的腦子里排除出去。
“神話模式”是福克納在創作《喧嘩與騷動》時所用的另一種手法。所謂“神話模式”,就是在創作一部文學作品時,有意識地使其故事、人物、結構,大致與人們熟知的一個神話故事平行。如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就套用了荷馬史詩《奧德修紀》的神話模式,艾略特的《荒原》則套用了亞瑟王傳說中尋找圣杯的模式。在《喧嘩與騷動》中,三、一、四章的標題分別為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至八日,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難日到復活節。而第二章的一九一○年六月二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體節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歷史中的這四天都與基督受難的四個主要日子有關聯。不僅如此,從每一章的內容里,也都隱約可以找到與《圣經》中所記基督的遭遇大致平行之處。但是,正如喬伊斯用奧德修的英雄業績反襯斯蒂芬?德迪勒斯的軟弱無能一樣,福克納也是要以基督的莊嚴與神圣使康普生家的子孫顯得更加委瑣,而他們的自私、得不到愛、受挫、失敗、互相仇視,也說明了“現代人”違反了基督死前對門徒所作的“要你們彼此相愛”的教導。
福克納運用這樣的神話模式,除了給他的作品增添一層反諷色彩外,也有使他的故事從描寫南方一個家庭的日常瑣事中突破出來,成為一個探討人類命運問題的寓言的意思。這個問題離題較遠,這里就不多贅述了。
最后想就譯文所加的注作一說明。為了幫助中國讀者理解本書,譯者根據有關資料與個人的理解加了幾百個注,可能有理解不妥之處,也可能過于繁瑣。讀者初次閱讀時可以先不看注,以免破壞自己的第一印象。
寫于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
訂正于二○一二年十二月八日

目次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附錄 康普生家1699年—1945年

書摘/試閱

透過柵欄,穿過攀繞的花枝的空當,我看見他們在打球。他們朝插著小旗的地方走過來,我順著柵欄朝前走。勒斯特在那棵開花的樹旁草地里找東西。他們把小旗拔出來,打球了。接著他們又把小旗插回去,來到高地①上,這人打了一下,另外那人也打了一下。他們接著朝前走,我也順著柵欄朝前走。勒斯特離開了那棵開花的樹,我們沿著柵欄一起走,這時候他們站住了,我們也站住了。我透過柵欄張望,勒斯特在草叢里找東西。
“球在這兒,開弟②。”那人打了一下。他們穿過草地往遠處走去。我貼緊柵欄,瞧著他們走開。
“聽聽,你哼哼得多難聽。”勒斯特說,“也真有你的,都三十三了,還這副樣子。我還老遠到鎮上去給你買來了生日蛋糕呢。別哼哼唧唧了。你就不能幫我找找那只兩毛五的镚子兒,好讓我今兒晚上去看演出。”
他們過好半天才打一下球,球在草場上飛過去。我順著柵欄走回到小旗附近去。小旗在耀眼的綠草和樹木間飄蕩。
“過來呀。”勒斯特說,“那邊咱們找過了。他們一時半刻間不會再過來的。咱們上小河溝那邊去找,再晚就要讓那幫黑小子撿去了。”
小旗紅紅的,在草地上呼呼地飄著。這時有一只小鳥斜飛下來停歇在上面。勒斯特扔了塊土過去。小旗在耀眼的綠草和樹木間飄蕩。我緊緊地貼著柵欄。
“快別哼哼了。”勒斯特說,“他們不上這邊來,我也沒法讓他們過來呀,是不是。你要是還不住口,姥姥①就不給你做生日了。你還不住口,知道我會怎么樣。我要把那只蛋糕全都吃掉。連蠟燭也吃掉。把三十三根蠟燭全都吃下去。來呀,咱們上小河溝那邊去。我得找到那只镚子兒。沒準還能找到一只掉在那兒的球呢。喲。他們在那兒。挺遠的。瞧見沒有。”他來到柵欄邊,伸直了胳膊指著。“看見他們了吧。他們不會再回來了。來吧。”
我們順著柵欄,走到花園的柵欄旁,我們的影子落在柵欄上,在柵欄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們來到缺口那兒,從那里鉆了過去。
“等一等。”勒斯特說,“你又掛在釘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地鉆過去不讓衣服掛在釘子上嗎。”
凱蒂把我的衣服從釘子上解下來,我們鉆了過去。②凱蒂說,毛萊舅舅關照了,不要讓任何人看見我們,咱們還是貓著腰吧。貓腰呀,班吉。像這樣,懂嗎。我們貓下了腰,穿過花園,花兒刮著我們,沙沙直響。地繃繃硬。我們又從柵欄上翻過去,幾只豬在那兒嗅著聞著,發出了哼哼聲。凱蒂說,我猜它們準是在傷心,因為它們的一個伙伴今兒個給宰了。地繃繃硬,是給翻掘過的,有一大塊一大塊土疙瘩。P3-4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