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近現代經濟新聞歷程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近現代經濟新聞歷程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價
:NT$ 348 元
優惠價
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經濟新聞事業是近現代新聞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經濟新聞報道研究叢書:近現代經濟新聞歷程研究》以鴉片戰爭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新聞事業的歷史進程為研究對象,對典型的歷史時期的經濟新聞媒體結構、版面,欄目、文體、題材、文風等進行總結;聯系現代化的進程,剖析重要媒體經濟新聞報道的內容、觀點、特點及其利弊得失;研究政黨,政府、政治家,業界和學界有關經濟新聞業務和經濟新聞教育的政策、思想和主張。

作者簡介

沈毅,1988年至1991年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師從夏東元教授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研究生,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新聞史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大連城市經濟研究》、《<獨立評論>研究》、 《論政與啟蒙:近代同人報刊研究--以<努力周報>為例》等。

名人/編輯推薦

《經濟新聞報道研究叢書:近現代經濟新聞歷程研究》以歷史報刊作為基礎性資料,并重點利用了歷史人物文集和官方檔案文件集。《經濟新聞報道研究叢書:近現代經濟新聞歷程研究》對豐富和優化新聞事業史的內涵,深化新聞事業史特別是經濟新聞事業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目次

自序 近現代經濟新聞事業史研究淺見
一、基本線索與階段劃分
二、研究對象
三、研究原則
第一章 中國古代經濟信息傳播簡述
一、經濟信息傳播的傳統媒介
二、明清時期在華傳教士的國際傳播
第二章 晚清時期的經濟新聞傳播
一、新式經濟類報刊概況
二、外國人在華報刊的經濟報道
三、近代民族報業資本誕生的歷史條件
四、戊戌維新前后中國人的經濟新聞傳播
五、新政、立憲及革命風潮申的經濟新聞報道
第三章 北洋政府及“五四”和大革命時期的經濟新聞傳播
一、《新青年》:經濟報道少而精
二、《努力周報》:盯住軍閥的“錢袋子”
三、《現代評論》:冷靜而執著
四、共產黨報刊及國共合作報刊
五、中共領導人經濟報道的活動與主張
六、知識界對域外經濟建設的思考
第四章 抗戰前的經濟新聞傳播
一、《中央日報》:重視經濟,著眼“大局”
二、《獨立評論》:實話實說,直率批評
三、《大公報》:新穎多樣,名家名篇
四、范長江:西北之行的經濟眼光
五、胡政之:見識超前的批評家
六、《申報》:老牌大報,國貨新歌
七、中共媒體:反對封建剝削,重視經濟工作
八、中共領導人的經濟新聞思想
第五章 全面抗戰時期的經濟新聞傳播
一、國民黨《中央日報》的經濟新聞報道
二、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新聞傳播
三、揭露弊政的《大公報》
第六章 抗戰勝利后的經濟新聞傳播
一、國民黨的宣傳方針與報道
二、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新聞傳播
三、《觀察》雜志:苦口婆心,無力回天
第七章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文革”前的經濟新聞事業
一、恢復時期《人民日報》經濟報道概貌
二、50年代中期經濟新聞政策
三、50年代中期的經濟報道
四、“大躍進”及經濟困難時期的報道
五、涉外經濟新聞報道
七、毛澤東與經濟新聞報道
第八章 “文革”時期的經濟新聞報道
一、經濟新聞報道的總體缺失
二、文體剖析之一:評論
三、文體剖析之二:通訊
四、文體剖析之三:消息
五、災難性主題報道剖析
六、知青主題報道剖析
七、涉外主題報道剖析
第九章 從“文革”結束至改革開放前的經濟新聞報道
一、對經濟戰線揭批“四人幫”的報道
二、輿論正面引導與經濟成就的報道
三、版面、文體的安排
四、經濟報道的局限性
第十章 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新聞事業
一、經濟新聞事業的演進
二、關于經濟新聞的政策與思想
三、經濟新聞教育事業的興起與發展
后記

書摘/試閱



小農經濟原本對自然災害就缺乏抵抗能力,而晚清由于戰爭破壞和對外支付賠款,搞得民窮財盡,加上吏治敗壞,使得許多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結果導致大小災害頻繁發生,加劇了國家的貧弱。陳熾認為,興辦新式報刊有助于提高抗災救災的能力,不失為提高國力的正確選擇。他舉例說:“比年各省水早遍災,重賴日報風行,有以感發善心,集捐巨款,明效大驗,已如斯矣。”容閎回憶說,1857年下半年,因黃河泛濫造成江蘇北部大量難民涌人上海,上海的華人紳商乃請容閎撰寫英文募捐通告,向上海外僑募捐。結果一周之內募款達2萬元之多。為了表示感謝和進一步推進募捐工作,容閎又撰寫了英文的感謝信,登載于上海的英文外報上。容閎在19世紀70年代曾在上海發起創辦《匯報》,這種借助報紙募捐的經歷大概也會是他辦報思想基礎的一個方面吧。
在鄭觀應看來,國人自辦報館有助于學習、借鑒西人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商業制度,有助于提高國防能力。他在《盛世危言》(五卷本)中說:報紙應“于本國之兵機,不易輕泄;于敵人之虛實,不厭詳明。”“自有日報,足不逾戶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無把握,此有功于學業也。其余有益于國計、民情、邊防、商務者,更仆數之未易終也。”事實上,鄭觀應之所以見識過人,能系統提出變革主張,與其經常閱讀香港及上海的中外報紙是大有關系的。
在維新思想家的筆下,幾乎都談到話語權所涉及的國家主權和國防安全問題。清政府在戊戌維新運動之前的幾十年間,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辦外文報刊、中文報刊,卻禁止國人自辦報刊。對這種是非顛倒的做法,思想家們呼吁盡快予以改變。陳熾說:“中國于己民則禁之,于他國則聽之,偶肇兵端,難免不曲直混淆,熒惑視聽,甚非所以尊國體而綿亂原也。似宜曉諭民間,準其自設資本,不足官助其成,偶值開釁之時,必派專員稽察。”他要求不再允許外人在華辦中文報紙:“至西人報館,宜與各使妥議,毋許再出華字報章”。鄭觀應呼吁準許中國人自設報館并禁止西人辦中文報紙,他感慨道:“則常變經權,操縱在我。較今日之禁止華人而聽西人開設者,其是非得失損益為何如也!”王韜痛感在華外人所辦的西文報紙,“且其所言論,往往抑中而揚外,甚至黑白混淆,是非倒置。”他認為,中國要想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把握主動,就應該努力爭取國際輿論,積極影響外國受眾,把中國的正面形象和明確立場昭示天下。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在于“非自設西字日報不為功”。據1874年的《中西聞見錄》報道,容閎等人發起創辦《匯報》,原因就在于不滿意外人通過《申報》掌控話語權,“以從前《申報》持論有不允當處,恐將來有偏袒不公,遂另設一局”。顯然,思想家們高度重視民族話語權,把它看作是捍衛民族利益的輿論陣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