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傅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簡體書)
滿額折

傅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0 元
定價
:NT$ 1680 元
優惠價
871462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傅家山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八字村,屬￿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一處重要遺址。為配合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連接線工程建設,2004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出聚落中的幹欄式建築遺跡,並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石器、骨器、木器和象牙器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雕刻藝術品。傅家山遺址的發現,豐富和發展了河姆渡文化內涵。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傅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第1號)》是傅家山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和研究的成果,為甯紹平原的區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更為翔實的考古資料。
《傅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第1號)》可供文物、考古、博物館工作者以及從事建築史、陶瓷史、美術史研究者和高校師生等閱讀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傅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乙種第1號)(精》是寧波文物考古研究叢書之一。本書是傅家山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和研究的成果,為寧紹平原的區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更為翔實的考古資料。全書共五章節,內容包括概況、地層堆積與成因、文化遺存、動植物遺存與古環境等。

目次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寧波歷史沿革
第二節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第三節 發現與發掘經過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成因
第一節 地層堆積
第二節 地層成因
一、地層分佈特點
二、地層堆積的成因

第三章 文化遺存
第一節 第8層
一、遺跡
(一)木構建築基址
(二)灰坑
二、遺物
(一)陶器
(二)石器(玉石器)
(三)骨、角器
(四)木器
第二節 第7層
一、遺跡
(一)木礎立柱的出土狀況
(二)木礎立柱的基本認識
二、遺物
(一)陶器
(二)石器
(三)骨器
第三節 第6層
一、遺跡
(一)水溝的形狀與流向
(二)水溝形成原因分析
二、遺物
(一)陶器
(二)石器
第四節 第4層
一、遺物
(一)陶器
(二)石器
第五節 第3層
一、遺物
(一)陶器
(二)石器

第四章 動植物遺存與古環境
第一節 動物遺存
一、動物種屬鑒定
(一)魚綱Pisces
(二)鳥綱Aves
(三)爬行動物綱Reptilia
(四)哺乳動物綱Mammalia
二、動物骨骼反映的生業模式
三、動物骨骼反映的人類行為
第二節 植物遺存
一、採集的食用植物
二、孢粉分析的木本、草本和蕨類植物
第三節 遺址古環境分析

第五章 結語
第一節 建築選址與定居方式
一、建築的選址理念
二、建築的形式特色
第二節 陶制器皿與制陶技術
第三節 生產工具與經濟模式
一、工具特徵與使用
(一)石器
(二)骨(角)、木器
二、經濟模式
(一)採集經濟
(二)漁獵經濟
(三)農業經濟
第四節 藝術成就與意識形態
第五節 文化分期與年代

附表
附表一陶片可辨器型與陶系關係統計總表
附表二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AMS)碳一14測試報告
附錄
附錄一動物骨骼遺存鑒定意見
附錄二甯紹平原傅家山遺址的孢粉分析及其人地關係
Abstract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概況
第一節 寧波歷史沿革
寧波歷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先民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姆渡文化。
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后為楚國轄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句章三縣,屬會稽郡。
兩漢、三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縣除隸屬的州、國和郡名時有變動外,其區域范圍基本未變。
隋開皇九年(589年),三縣同余姚合并,稱句章縣,縣治置小溪(今鄞縣鄞江鎮),仍屬會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設州治于三江口(現寧波老城區);武德八年(625年)改稱 縣,屬越州,縣治復置小溪。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明州,轄 縣、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四縣,州治設在小溪,從此明、越分治,明州與越州同隸江南東道。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象山劃歸明州,至此明州所轄由四縣擴為五縣。唐長慶元年(821年)刺史韓察將州治從小溪遷至三江口,并建子城,為其后一千多年來寧波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記載,寧波最早的城垣為東晉隆安四年(400年)劉牢之所筑,稱筱墻,故址相傳在今海曙區西門筱墻巷一帶。
五代稱明州望海軍。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稱明州奉國軍。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臺明越四郡。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升為慶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稱慶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設浙東道都元帥府。
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稱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設寧紹臺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
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隨著北侖深水良港的開發建設,寧波逐漸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進,并形成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的空間格局。1986年寧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計劃單列市。
寧波以港興市,是中外聞名的商埠。唐時已是與日本、朝鮮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通商的主要港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與揚州、廣州并稱為中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宋時又與廣州、泉州同時列為對外貿易三大港口重鎮。鴉片戰爭后,寧波被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史上,寧波新興工商業發展較早,“寧波幫”更是蜚聲海內外。如今的寧波是浙江省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和五個計劃單列市之一。寧波港是我國著名的深水良港,是上海國際航運樞紐港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與世界上216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港口開通了航線。
第二節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傅家山遺址位于杭州灣南岸、余姚江以北的寧紹平原,東經121°25′,北緯30°01′。
其行政區劃隸屬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八字村,遺址東南距寧波市區20.7千米,西距余姚市27千米,南距后江4.2千米(圖一)。遺址背靠四明山余脈的慈溪南部山地,面對 湖形成的沖積平原和丘陵山地,姚江由西向東流經山澗谷地,至余姚長亭三江口分成南北二流,北流靠近蕭甬鐵路,途經慈城、洪塘、駱駝出鎮海口入海,俗稱后江。
傅家村以傅姓居住自然村得名,傅家山位于傅家村北面,是一座呈“L”形的小孤山,海拔8米左右,山體面積約6000平方米。山地植被很薄,山頂平,裸露山巖,邊坡有少許竹林(圖二;圖版三,1)。它的西面及西北面是黃泥嶺、妙法寺山、虎口山,與傅家山僅一河相隔(圖版四)。黃泥嶺下是八字村委會所在地。東北約1千米是由大南尖山、龍山、長龍山環繞成的英雄水庫。東面約0.5千米是北山下浮上橋村。鄉間的云(湖)慈(城)公路由此而過。南面約4千米為61省級公路和蕭甬鐵路,折東3千米為慈城站。遺址西距余姚三七市鎮相岙村田螺山遺址4千米,西南距余姚河姆渡遺址9.5千米(圖版五,1)。
遺址所處區域地勢很低,海拔2米左右。北部山地與東西兩側山脈呈喇叭口地形,逢大雨易成澇災,因此遺址東西兩側山邊有排澇河,向南排入姚江(后江)。
經考古勘探,遺址周圍區域發現厚薄不一的泥炭層,說明自古以來這一帶為低洼的沼澤地。
第三節 發現與發掘經過
20世紀70年代,在進行農田、水利等基本建設過程中,曾屬妙山鄉的八字村、五星村、妙山村等地相繼出土過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獸骨等遺物。1976年3月,妙山鄉八字大隊在八字村黃泥嶺山以南開掘了一條東西向的郭塘河,開河挖渠時發現了大量陶片,還有石器、木樁、稻谷、紅燒土和獸骨等。寧波市文管會接到當地群眾報告后隨即派員進行了清理,在遺址附近農耕土下,發現了大面積泥炭層,有的泥炭層中間夾著淤泥層,并出有陶器、石器,還有炭化了的稻谷、紅燒土塊、豬的頜骨、牛角、鹿角、足骨以及殘木器和建筑構件等遺物①。從散落陶片的分布情況看,遺址面積約一萬平方米以上,后被命名為八字橋遺址。此遺址與相鄰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第一、第二文化層遺物相比,不僅陶器的陶質陶色相同,而且有許多器物也一樣,屬于河姆渡文化類型。1982年2月,八字橋遺址被公布為寧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1984年文物部門開展文物普查時,又在八字河的河床上以及在傅家山周圍蓋房、挖井時發現有類似的遺物出土。因此,八字村周圍區域一直是被文物部門列為史前文化遺址的重點分布區。
2003年,寧波市高等級公路建設指揮部向文物部門征詢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連接線規劃設計方案的意見。同年6月,為防止建設工程可能對地下遺址造成破壞,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連接線規劃設計方案》中涉及文物遺跡情況進行考古調查。通過對方案一約59千米及方案二約8.2千米路線的實地踏勘,發現工程設計路線經過幾處地下文物埋藏區。其中最主要的有兩處,一處是位于慈溪市掌起鎮東埠頭村西側約100米處的缸窯山墓地,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自2004年4月15日至6月30日聯合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商周至明清時期墓葬25座①。另一處則是位于寧波市區以北約27千米的江北區慈城鎮八字村傅家山遺址。根據該規劃設計方案,高速公路線路將貫穿傅家村,并在傅家山北面建高速公路慈城服務區。為此,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4月14日至5月13日,在高速公路路基和服務區的工程范圍內進行了地下考古勘探,勘探面積4萬余平方米。經勘探,在傅家山的周圍發現了木頭、陶片、水生腐殖物和動物遺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遂命名為傅家山遺址。
為做好地下文物的搶救保護工作,2004年5月,經浙江省文物局同意并上報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考函字〔2004〕第123號),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并在寧波市高等級公路建設指揮部的大力支持下,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5~8月對傅家山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傅家山遺址考古工作隊由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褚曉波擔任考古領隊,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部主任、副研究館員丁友甫為工地負責人,隊員由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林國聰、劉志遠,山東省聊城市文管會的孫貴洪、劉文平以及河南省洛陽市考古勘探隊的馬利強、馬國強組成,后勤保障工作由向江泉、黃大堯負責。
考古發掘地點選擇了處于服務區建設工程范圍內的傅家山的東北部,呈“L”
形山體的內側(圖版五,2)。這個地點勘探時發現遺物堆積較為豐富,且能方便發掘工作的開展。發掘前遺址地表是水稻田,海拔2.02米。發掘布方采用正向5米×5米探方27個,每個探方的東、北向各留1米寬隔梁,編號以發掘區的西南角為起點,三位數為探方的基本號,其中百位數代表遺址的發掘區,十位數為縱向號,個位數為橫向號。東西向排列探方5個,編號為T110~T114(發掘區西北部因太靠近山體,少布一方,實際探方為4個),南北向6個,編號T111~T161。后為尋找遺址的墓葬區,解剖山體與遺址地層的堆積關系,又在T130北壁向西擴出一條長10、寬2米探溝,編號T1。在T151的北壁向西擴出一條長20、寬1.5米的探溝,編號T2。此次考古共計發掘面積725平方米(圖三;圖版三,2)。
第二章 地層堆積與成因
第一節 地層堆積
遺址地層堆積厚度2.1~2.5米,從上而下除耕土層以外可分為八層,因受地形環境的影響,每層分布厚薄不同,以縱向T111、T121、T131、T141、T151、T161東壁地層為例,分別介紹如下(圖四;圖版六,1)。
耕土層:灰黑色土,質較松軟。厚0.2~0.25米。包含較多的稻根根系和細小的現代瓷片。
第1層:灰黃色銹斑土,質細膩致密有黏性,上部較硬。距地表0.2~0.25米,厚0.25~0.3米。出土遺物極少,偶有印紋硬陶、原始瓷。
第2層:黑色泥炭土,質疏松。距地表0.48~0.58米,厚0.02~0.1米。含炭化了的植物枝葉,無遺物出土。
第3層:黑灰色亞黏土,質軟細膩,有較多細小氣孔,含少量砂粒、青灰色小泥團、石塊、蘆葦稈和植物的腐朽物質。距地表0.55~0.6米,厚0.15~0.25米。
其間,有少量夾砂陶、泥質陶片遺物出土,其中,泥質黑皮陶和表面呈銀灰色的泥質陶是此層代表性陶系。
第4層:灰褐色亞黏土,質稍硬,細膩土中仍見較多細小氣孔和局部的青灰色小泥團,含少量黃色顆粒土、砂粒、石塊和植物腐朽殘跡。距地表0.7~0.9米,厚0.25~0.35米。遺物中陶片的數量有所增加,除陶質陶色基本與上層相同外,增加了少量的夾炭陶。
第5層:青灰色淤泥土,質細膩純凈,為海相淤積土。距地表1~1.2米,厚0.07~0.4米。無遺物出土。
第6層:灰黑色亞黏土,質較硬,細密。距地表1.1~1.5米,厚0.08~0.2米。含砂粒、石塊、木片、木炭灰、紅燒土塊和陶器等,陶片數量比上層又有明顯增加,陶系以夾砂和夾炭陶為主,泥質陶消失。本層有沖積溝一條,編號G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