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制空權時代(簡體書)
滿額折

制空權時代(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空中力量發端於何處?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它在參與的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做了些什麼?它又將往何處去?在《制空權時代》中,著名的軍事史學家馬丁.範克裡韋爾德追溯了空戰發展史、指導空戰的各種學說及其成敗之處以及空戰的未來發展趨勢,勾勒出一幅空中力量發展歷程及未來走向的清晰圖景。空中力量曾是軍事史上最具魅力的戰爭攻防工具。它起源於非常低調的起點,從早期的氣球實驗及其戰爭應用,到飛機的發明和在一戰中的應用,再到二戰時期空中力量的鼎盛,制空權的重要性以1945年廣島、長崎原子彈的爆炸達到高峰。然而,作者卻認為,二戰以後的空中力量發展卻緩慢下來乃至逐漸走向衰落:原子彈改變了遊戲規則,它使空中力量發生了徹底的變革,但也對其起到了束縛作用,對核升級的普遍恐懼,導致了國家軍隊間的傳統戰爭正被不規則戰爭等取代,空中力量的運用遇到了“瓶頸”。在“小規模戰爭”的諸多應用實踐中,空戰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而其局限性也日益顯現,無法控制地面並實施地面防禦、難以區分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成為空中力量的突出問題。飛機製造同時出現的技術過於複雜、成本高、產量下等問題也表明了其走下坡路的命運。

作者簡介

馬丁.范克裡韋爾德(MartinvanCreveld),1946年出生于荷蘭鹿特丹,並長居以色列。以色列著名軍事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獲倫敦經濟學院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學位,並從1971年起擔任希伯來大學教職。他在軍事歷史和軍事理論方面著述頗豐,有22本著作被譯為20種語言,其代表作有:《戰爭中的指揮》(CommandinWar,1985),《補給戰:從沃倫斯坦到巴頓的後勤史》(SupplyingWar:LogisticsfromWallensteintoPatton,1977),《戰爭變革》(TheTransformationofWar,1991),《利劍與橄欖》(TheSwordandtheOlive,1998)和《國家的興衰》(TheRiseandDeclineoftheState,1999)等。他曾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等軍事院校擔任講座教授,還在西方世界多個戰略研究機構授課或發表過演講。他也是繼孫武、克勞塞維茨之後第三位有軍事著作進入美國軍官必讀書目的外國軍事作家。

名人/編輯推薦

《制空權時代》作者馬丁·范克里韋爾德是軍事史和軍事戰略領域的公認權威,繼孫武、克勞塞維茨之后第三位有著作被列為美國軍官必讀書目的外國軍事作家。
本書全面研究了空戰從20世紀初到今天的興起和發展。軍事專家、暢銷書《大空戰》《盛世狼煙》作者戴旭作序推薦。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活動范圍從二維變成了三維,進而,人類的戰爭方式也從二維空間發展成了三維空間,這成為二十世紀的歷史帶給人類的最大變化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石原莞爾、山本五十六等日本海陸軍精英都看到了空中力量對戰爭的巨大影響,試圖將日本的百年國運系于空中力量之上,他們的努力也確實使日本在二戰之初風光一時,然而由于大戰略的失誤和國力差距,日本空中力量最終被美國徹底打敗,日本遭受了來自空中的原子彈襲擊,而美國則借此一戰成為世界唯一的空天帝國。
美國的標志是一只白頭海鷹。作為從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獨立出來后成立的國家,美國從建國之初就立足于開拓新的邊界。向著地平線出擊,是美國自建國以來一貫的理想。于是,美國的陸地疆界從與印第安人接壤的西部邊陲,一路向西到達太平洋之后,美國又通過一系列戰爭,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控制了世界四大洋。通過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和眾多被一手掌控的盟友,從物理空間上,美國的霸權已經覆蓋全球。但出于向著地平線出擊的本能,在技術的支撐下,美國又發現了空天空間。
鐵路線、坦克火炮和鋼產量構成陸地帝國形態的物質基礎,航母艦隊、海外基地、海空一體戰構成了海洋帝國形態的物質基礎,而空天帝國形態則是以信息化和后工業化的航空航天技術為支撐的。當美國完成了陸地帝國、海洋帝國的進程之后,其世界帝國的形態開始向空天帝國轉變。
三十年前,托夫勒曾經提出后工業時代的特點,即權力和生產的分散化、小規模化和手工化。當時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人沒幾個人能聽明白,而現在,伴隨著美國空天帝國形態的形成,人們也許該悟出其中的真味了。陸地帝國時代,帝國之間的碰撞是鋼鐵和火藥的碰撞;海洋帝國時代,帝國之間的碰撞變成了含金量更高的造船業之間的競爭,而到了空天帝國時代,全球所有的衛星加起來,其用鋼量都不足一艘航母上的用鋼量。而以激光武器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革命性武器呼之欲出,在激光武器面前,一切目標都是靜目標,延續千年的熱兵器面臨淘汰——這還只是空天帝國時代的一個軍事技術體系的威力。
軍人的使命是打勝仗,為此要學習對手的長處,認識自己的不足。因此,研究美國制空權的發展史,進而解開美國建立空天帝國的秘密一直是我心中念念不忘的學術任務。美國空軍在2010年發布了《技術的地平線》報告,在報告中有“美國空軍的默林(西方傳說中亞瑟王的巫師)”之稱的美國空軍首席科學家J.A.達姆詳細解讀了未來20年美國空軍的技術發展重點和對威脅的挑戰。達姆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美國空軍已經再一次成為“游戲規則”的制定者。雖然美國未來將面臨恐怖分子、失敗國家和崛起的傳統強國如中國、俄羅斯這幾類不同的威脅和挑戰,然而這幾類威脅對于美國空軍的技術能力要求是沒有沖突的。這一報告顛覆了之前人們的傳統認識,也包括《制空權時代》中馬丁‘范克里韋爾德所作出的空中力量正在瀕臨衰落的結論。
通過在軌衛星,美國每隔5分鐘就可以對地球進行一次全面掃描;依靠天基信息系統,美軍從發現一打擊—摧毀的時間鏈從海灣戰爭期間的三天縮短到科索沃戰爭中的101分鐘,到伊拉克戰爭中縮短到了12分鐘。憑借空天技術,美國更是基本控制了全球的航空航天市場。根據美國的技術路線圖,2010年到2020年,將實現天基激光武器集成飛行試驗、第二代空天飛機/可重復使用的火箭運載器投入使用、微衛星群投入使用。到2020年左右,實現導彈防御系統、天基激光武器、天基合成孔徑雷達、空天戰斗機、通用航空飛行器具有實現實戰部署。這意味著美國空天帝國的形態將在10之內實現新的升級。
在實戰準備方面,2001年美國退出反導條約。2001年1月美國國防部在科羅拉多州施里佛空軍基地秘密舉行了代號為“施里佛200l”的太空作戰演習,這是美軍首次以控制太空為目的的全國性軍事演習。2002年美國開始實戰部署導彈防御系統。2004年8月美國空軍公布《反太空作戰行動綱要》。2005年美國戰略司令部建立太空和全球打擊聯合功能司令部,并與2006年重組為全球打擊和一體化聯合功能司令部,負責全球打擊能力的指揮和控制。2009年全球打擊司‘令部正式運行,駐地為路易斯安娜州巴克斯代爾空軍基地。2010年美國成功試飛.X37B太空戰機。另外,美國還開發出HTV“獵鷹”高音速飛行器、X51高超音速導彈等一系列的實驗性裝備,初步形成了在一小時內摧毀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目標能力。美國空軍上將奇爾頓宣稱,2016年將實現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的實戰化部署。
隨著2016年的臨近,美國擁有其他國家無法匹敵的體系破擊能力,這一能力是一種瞬時打擊的能力,能夠在1小時內摧毀小到一頂帳篷、大到洲際導彈發射陣地的各種目標;這一能力是一種遠程打擊能力,能夠不憑借海外基地,僅僅從本土發動對全球范圍目標的遠程攻擊;這一能力是一種隱蔽突防的能力,能突破對方的防空體系,讓對方的防線形同虛設;這一能力還是一種精確打擊能力,能像手術刀一樣切除有效組織、癱瘓體系,而不附加不必要的毀傷。
成本的低廉化、應對任務的靈活化、空中執勤的長期化、打擊的瞬時化、空天地海一體化……種種變化都預示著美國的空中力量即將發生本質的改變。陸權的意義是控制一塊土地和該土地上包括人口在內的一切資源。海權的意義是控制通行權,是控制以海上交通為方式的商業或軍事的海上交通線。而隨著新技術的大量應用,制空天權(馬丁·范克里韋爾德的制空權概念過于狹隘)則完全是一種三維空間包圍地球表面二維空間的態勢,是一種全方位的擴大自己的自由、限制對手自由的近似無限的權力。以此看來,制空權不但不會衰落,反而會在不遠的未來發生形態的蛻變,美國也將憑借新的制空天權進一步鞏固自己世界帝國的位置。
隨著激光武器、新型無人機系統、微型衛星群等技術概念以及聯合太空作戰、全球快速打擊等作戰概念的出現,美國正在日益增加空中霸主的地位,并在加快將空天帝國的形態從1.0版本發展到2.O版本,拉大與其他國家的時代差。
正如火槍淘汰了中國功夫、坦克淘汰了哥薩克騎兵,在美國完成空天帝國形態的轉變之后,美國的征戰成本將微不足道,而美國超時代的戰爭收益將無法估量。美國進人愈戰愈強的正循環狀態,而與此同時,一切和空天帝國存在時代差的權力形態都必將面臨被迅速擊滅的危險。南聯盟、伊拉克、利比亞和阿富汗已經成為第一批犧牲品。
對于美國、美帝國,我沒有任何畏懼感,但出于職業軍人的本能,對于他們軍事技術、工業和戰爭理論的進步,的確始終有著強烈的緊迫感。我希望我為之獻身的祖國和軍隊奮起!

目次

序言前言第一部分融入藍天:1900~第一章前史與開端第二章通過考驗第三章遠見、組織和飛機第四章從戰爭到戰爭第二部分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1939~1945第五章從勝利到僵持第六章工廠之戰智慧之戰第七章縮緊包圍圈第八章從航母戰到大決戰第三部分史無前例的戰爭:1945~1991第九章主導因素第十章噴氣式飛機與直升機第十一章導彈,衛星,無人機第十二章紙上談兵第四部分小型戰爭:1945~2010第十三章海軍航空的黃昏第十四章從朝鮮到西奈第十五章從西奈到德黑蘭第十六章虛假的勝利?第五部分人民戰爭:1908~2010第十七章最初四十年第十八章失敗與離開第十九章一場太遙遠的戰爭第二十章越南戰爭之後結論衰落:1945~?

書摘/試閱

從實踐角度來看,可以說載人飛行始于法國的約瑟夫·蒙哥菲爾和艾蒂安·蒙哥菲爾兄弟(Joseph and Etienne Montgolfier)。1783年他們進行了熱氣球的首次公開演示。同年,美國駐法國大使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見證了蒙哥菲爾兄弟有一次用氣球載人飛行,他后來表示希望這項新技術能用于和平的目的。一個世紀之后,天文學家卡米爾·弗拉馬里翁(Camille Flammarion)就這些最初的飛行試驗寫道: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沒有一項發明贏得過更多的掌聲。沒有一位人類的天才獲得過更大的成就。數學和物理科學得到了一次最引人注目的證明……人類成功地實現了對自然的控制……他們占領了天空。”
1783年,雅克·查爾斯(Jacques Charles)發明氫氣球,它幾乎立即取代了效率較低的熱氣球。氫氣剛由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發現,據悉其重量僅為相應體積空氣的七分之一,被稱為“可燃氣”。接下來幾十年,冒險家們(大多來自法國)一直在用氫氣球進行更長更遠的飛行,并為了紀念氫氣球的發明者而把它稱為“查爾里爾斯”(Charliers)。1803年,一位有著比利時血統的職業特技人員艾蒂安一加斯帕德·羅伯特(Etienne—Gaspard Robext)和一位叫作洛伊斯特(Lhoest)的德國物理學家在漢堡用氣球起飛,并上升到海拔23000英尺。后來他們這樣形容這次經歷:“我們所感受到的痛苦就像那種當你把頭埋在水下時的痛苦。胸腔似乎膨脹開來……全身的血管鼓凸凸的,看上去像浮雕。大量血液涌入我的頭部,以至于我感覺好像我的帽子對我來說變得太小了……當氣壓計顯示為1/400時(那是地面標準氣壓的五分之二),我們感覺更加糟糕……我身心都陷人了某種麻痹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覺得自己看到了通往死亡的道路。”
然而,很快就證明“查爾里爾斯”差不多把下個世紀輕于空氣飛行的種種技術可能性都透支殆盡了。氫氣球既無法操縱,也不能自由升降,許多氣球飛行員試圖糾正這些缺陷。有人加上了撲翼和一個操縱尾翼。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描述過某種“吸住空氣并以此控制自身平衡的螺旋槳”,并表達了“或許可以把它用在……氫氣球上”的愿望。還有一些人試圖采用槳或者帆,甚至還有人計劃駕馭鷹來牽動氣球,方法就是把美食掛在伸在鷹前面的桿子末端,引誘鷹不斷向前飛。到1870年,人們把氣球飛行員稱為“牛皮大王”或是“空氣商人”,至此,氣球飛行員已經和江湖騙子無異。
直到19世紀80年代內燃機發明之后,隨著飛船(如此命名是因為它可以在空中飛)的引入,擺在人們面前的技術難題才得以解決。法國人又一次在這個新領域中占據了領先地位,1886年,一艘法國飛船從布洛涅(Boulogne)飛到英格蘭的雅茅斯(Yarmouth)。但如今,永遠與飛船連在一起的名字卻并非法國人而是一名普魯士伯爵:費迪南德·馮·齊柏林(Ferdinand von Zeppelin)。齊柏林對飛行的興趣可追溯到美國內戰時期,他當時以美國官方觀察員的身份目睹了內戰。但在1890年從軍隊退役之前,他并未專門從事這項工作。直到1900年7月,第一艘齊柏林飛艇LZ1才進行了處女航。飛艇以三角形支撐桁架為基礎而制造,外面覆以織布,很快,各種機件就組裝成了一個龐然大物。出于安全、控制和維修的考慮,氣體裝在獨立的氣囊里。有一條狹窄的通道使船員能夠進入飛船的任意位置。動力由汽油機提供,操縱則通過尾翼實施。
與此同時,重于空氣的飛行情況怎樣呢?它在原理上是可行的,這一事實很難否認。不說飛鳥,你只需觀察一下孩子們玩的風箏或陀螺之類的玩具,通過拉緊繩子來使上面的推進器迅速旋轉,它們就能升到空中。的確,假如說關于飛行有任何不自然之處,那也是輕于空氣的裝置,而非重于空氣的裝置。19世紀人們一直在努力實現重于空氣的飛行。當時有人這樣寫道:“如果說有什么想法如同暴君般專制的話,那就是人能解決飛行問題這一觀念。人們一旦有了這個想法,就會不顧一切地想要實現它。”1860#~之前,英國專利局平均每年收到一項與飛行有關的申請,但該數量很快就增至7倍,飛機在今后所具備的幾乎全部特征在這一時期都已出現。與此同時,1891年以后奧托·利林塔爾(Otto Lilienthal)成為第一個用滑翔機飛行成功的人,他從勃蘭登堡距諾伊魯平(Neuruppin)不遠的一座山上滑行下來。那兒有一塊差不多被遺忘的紀念碑,標明了他進行試驗和最后摔死的位置。
接下來的偉大突破與另一對兄弟有關,但這回不是法國兄弟而是美國兄弟。維爾伯·萊特(w訂bur wright)和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都上過一段時間中學,但都沒有畢業。他們讀到過利林塔爾(Lilienthal)的實驗,并知道自己國家有個塞繆爾·蘭利(Samuel Langley)在1896年成功地試飛了一架蒸汽推進的無人飛機模型。萊特兄弟的機器是一個用木頭、電線和布做成的雙層架子,配有一臺定做的汽油機,能從相反方向驅動兩個“推式”推進器。為了減少重量和負載,用橫桿代替輪子做起落架。萊特兄弟的關鍵貢獻在于操縱裝置:前面裝有水平操縱裝置,尾翼上有垂直舵,第三個裝置實現側翻,開始用能“彎曲”的翼做成,后來用副翼代替。所有這些使他們能控制自己的飛機,而此前沒有一名試驗者能做到這一點。1903年12月17日,這個新玩意兒從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起飛,12秒內飛行了120英尺。
萊特兄弟一開始就試圖把他們的發明賣給各國軍隊。這并不新鮮。1783年,第一批“查爾里爾斯”剛一出現,其發明者就在給《巴黎日報》(Journal de Paris)的信中寫道,飛機“對軍隊發現敵人的位置、運動、行軍以及部署十分有用”。事實上,還沒到這年年底,阿姆斯特丹和巴黎就出版了一本20頁的小冊子,鼓吹利用氣球從英國出發占領直布羅陀。
氫氣球也能用來嚇唬嚇唬敵人。拿破侖——當時他是波拿巴將軍——1798年在埃及就做過這么一次有趣的嘗試。他占領了埃及,當時正在進行游擊戰。拿破侖試圖安排一場氣球飛行來恐嚇埃及人。穆斯林學者阿布達·拉赫曼·阿爾·雅巴提(Abdl Rahman al Jabani)目睹了這件事,他形容說: “他們聲稱這個裝置就像一艘船,人們坐在里面飛向其他國家來獲得情報——吹得神乎其神,這不可能是真的。而結果呢,正好相反,那玩意兒就像是家務仆人給節日和喜慶場合做的風箏。”
P1-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