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國價格改革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價格改革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76 元
定價
:NT$ 456 元
優惠價
87397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價格改革研究》是價格改革專題文集,收錄了作者20世紀80年代至今,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關價格改革的各個主要方面的研究成果。選集圍繞物價管理、價格雙軌制、通貨膨脹等問題展開討論,有多篇文章為首次公開發表,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

楊聖明,山東金鄉人,1939年7月13日生,從1966年至今的35年間,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財貿所和研究生院工作,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外經貿與國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1992年10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曾先後五次榮獲我國經濟學界最高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四次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一次榮獲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以及多項其他獎勵。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價格改革研究》是一本價格改革專題文集,收錄了作者楊圣明20世紀80年代至今,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關價格改革的各個主要方面的研究成果。選集圍繞物價管理、價格雙軌制、通貨膨脹問題等展開討論,有多篇文章為首次公開發表,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改革的洪流把我卷進了價格問題的旋渦里。從1980年發表第一篇有關價格改革的文章起,至今32年間,共發表這方面的文章60余篇。從中選出37篇組成這本文集。文是心聲,又是足跡。文集中的這些文章是在三個不同時期寫的,因而反映出各個時期的烙印。第一個時期(1980年至1985年6月),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宏觀經濟研究室工作,主要任務是研究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問題,國民收入生產、分配和使用問題。這些宏觀問題都涉及價格問題。文集中的前七篇文章反映著價格與宏觀經濟的相互關系。第二時期(1985年7月至1995年1月),我由經濟所調入財貿所價格室,主要任務是研究價格問題。文集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這個時期寫的。這些文章除了反映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和1993—1996年通貨膨脹外,主要探討了價格改革中提出的新問題。比如,雙軌制及其多元化問題、宏觀價格問題、土地價格問題等。第三個時期(1995年1月至今),我在財貿所國際貿易與投資研究室工作,主要任務是研究國際貿易問題。因此,更多地關注國際價格形成基礎即國際價值問題,以及人民幣的價格即人民幣匯率問題。這方面的文章未收入這本文集。收入文集的只有這個時期的三篇有關國內價格問題的文章。
文集中的大部分文章是二十多年前寫的,分散在多處,又沒有電子版,有的還是未發表過的手稿。整理這些東西很費時間。出版社的同志尤其是王曦同志費了很多精力,學部工作局的黃英同志也為這本書的出版做了不少工作,在此,特致謝意。

目次

序楊聖明關於物價管理的幾個理論問題關於改革物價管理的幾個問題略論物價管理的改革問題論價格在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中的作用收入.物價.生活談談我國生活消費與價格的關係國民收入計算和對比中的價格問題價格改革中的居民收入政策分析八年中國價格改革小結與展望價格改革促進了生活的改善論糧食收購價格雙軌制的新階段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問題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價格的若干特徵深化價格改革的三個理論問題價格改革關的理論透視與剖析宏觀價格問題探討這是條新路子嗎?——評“決策價格體系”關口.風險.對策——談談我國的價格改革問題農產品價格“改革病”的診治走出價格改革困境的基本對策關於價格改革初期的若干問題的爭論價格雙軌制的歷史地位與命運近三年價格走勢分析中國價格運行的現狀、問題與前景我國價格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問題企業對價格的消化吸收能力問題中國的土地價格問題論價格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與地位1993年中國將面臨中度通脹當前通貨膨脹問題試析論我國當前的通貨膨脹問題我國當前通貨膨脹的形成與治理對建立鐵路運價與社會物價聯動機制問題的探討當前物價上漲的新特點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與治理廣義價格改革勢在必行

書摘/試閱

廣義價格改革勢在必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楊圣明
一、價格改革仍然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起步不久,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明確指出:“價格是最有效的調節手段,合理的價格是保證國民經濟活而不亂的重要條件,價格體系的改革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這個論斷已被我國以往大約三十年的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至今,它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仍是指導我國今后繼續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尤其價格改革的重要指導方針。
價格改革所以成為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主要基于兩個理由:
其一,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我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是價值規律。這個規律的作用要通過價格波動而顯現出來。只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價值規律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還要強調指出,價值規律的作用,決不限于微觀經濟領域。更突出的表現在宏觀經濟中。馬克思寫道:“商品的價值規律決定社會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勞動時間中能夠用多少去生產每一種特殊商品”。 他又寫道:“價值規律所影響的不是個別商品或物品,而總是各個特殊的因分工而在互相獨立的社會生產領域的總產品;因此,不僅在每個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勞動時間,而且在社會總勞動時間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等的商品上”。 顯然,馬克思認為,價值規律確實具有宏觀調節作用。價值規律的宏觀調節作用的發揮更加依賴于合理的價格體系。合理的科學的價格體系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基礎和前提,而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體系則是我國新一輪價格改革的基本任務。
其二,我國的廣義價格,即生產要素價格,存在著嚴重扭曲問題。像勞動力價格(工資)、資本價格(利率)、人民幣價格(匯率)、能源價格(煤、油、電、氣的價格)以及資源價格(土地價格、水價格)、環保價格等等,哪一項不存在問題呢!按照這樣的價格,很難評價生產經營者的優劣、好壞,也很難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的價值既是評價生產經營者先進與落后的社會標準和尺度,又是促進他們前進的動力。他們為了賺錢去冒一個又一個風險,去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杠桿和強大動力。因此,必須大力推進廣義價格改革,使生產要素價格基本上符合價值,反映價值。
如果說以往的價格改革主要限于狹義價格,那么今后的新一輪的價格改革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廣義價格的問題。而這項改革必將成為今后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也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敗的關鍵。
二、正確處理廣義價格與狹義價格的關系
廣義價格與狹義價格的關系實質上是指生產投入品價格與產出品價格的關系。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剛起步時,尚處于短缺經濟之中,商品供應尤其消費品供應的問題十分突出。這個問題自然成為改革首先關注的重點。因此,那時期價格改革的重點應放在最終產品的價格改革上,即主要限于狹義價格改革。這項改革經過大約十年的努力基本完成。按理說,緊接著應當開展廣義價格。當時,有的同志也正式提出了這個任務。例如,張卓元同志在其1990年主編的一本書中寫道:“在1979—1987年間,我國價格模式轉換以狹義價格為主要內容。所謂狹義價格是僅指各種物質產品和勞務的價格。從1984年開始,隨著銀行利率的重大改革,以及工資改革、土地資源價格改革等一系列生產要素價格的逐步顯現和改革的深入,標志著我國價格改革已經由狹義價格改革進入廣義價格改革階段”。 可是,時至今日,我國的廣義價格改革并沒有真正深入全面展開,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零敲碎打,沒有根本解決問題。究其原因,在客觀上,上世紀90年代的通貨膨脹(1993—1996年)和東亞金融危(1997—1998)拖了后腿,失去了六七年的時間。在主觀上,坐失良機。進入21世紀后,中國出現了廣義價格改革的大好時機。這一點,從下表的資料可以看出。
中國宏觀經濟概況表
項目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國內生產總值指數 107.6 108.4 108.3 109.1 110.0 110.1 110.4 111.6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98.6 100.4 100.7 99.2 101.2 103.9 101.8 101.5
商品零售額價格指數 97.0 98.5 99.2 98.7 99.9 102.8 100.8 101.0
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97.6 102.8 98.7 97.8 102.3 106.1 104.9 103.0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摘要》,第22頁,29頁。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年。
在上表列舉的八年期間,經濟高速發展,價格很穩定,甚至有些年下降。此外、國家財政良好、收入創造了新紀錄;國際收支更好,年年都是雙順差;社會穩定,就業形勢也不錯。在我國像這樣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多見。我們本應抓住這個良好時機,進行廣義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問題。但是,良機已失。既然如此,必須面對現實,面向未來,痛下決心進行廣義價格改革。
廣義價格同狹義價格相互聯系,彼此制約。比如,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將促進工資水平的提高;能源價格,資源價格的提高(煤、電、自來水的價格上升),也會促進工資水平的上升;與此相反,工資水平的提高又會加大產品的生產成本,促進消費品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升。鑒于這種情況,推進廣義價格改革時,必須關注它對狹義價格的影響。不僅如此,廣義價格之內的各種不同生產要素價格之間也存在彼此相互制約的關系。僅以貨幣的價格,即人民幣匯率而言,這種要素價格,同其他的要素價格存在著緊密聯系。這些生產要素價格既是國內各種商品價格的基礎,同時又是人民幣匯率的國內價格基礎。只有國內的這個基礎科學合理,才能使人民幣匯率立足于穩固的國內價格基礎之上,才是科學的合理的匯率。然而,目前有一種趨向,判斷人民幣匯率僅以美元為標準,忽視人民幣匯率的國內基礎。這就不夠全面。為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應當分兩步走。第一步構建人民幣匯率的國內價格基礎,即加快推進廣義價格改革,把生產要素價格置于合理的水平之上;第二步,深入研究人民幣與美元、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的比例關系。應當指出,人民幣匯率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廣義價格改革。通過廣義價格改革,確定新的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價格結構,肯定會引起價格總水平的某些上升,并進一步推動產品成本上升。這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出口產品的“低價傾銷”問題,并促進外貿企業轉型升級,根本轉變發展方式。與此相適應,外貿順差將顯著減少、甚至消失。這樣,不僅可以減少人民幣匯率“內高外低”的雙重壓力,還可以使更多的外貿實惠留在國內、杜絕“肥水流入外人田”的問題。
三、正確處理價格與成本的關系
成本是價格的基礎。一般說來,成本在價格中的比重高達80%以上。管好成本,是管好價格的基礎。目前,我國價格總水平的顯著上升,或者說,出現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成本上升引起的,故稱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如何才能管好通貨膨脹?這就要從管好成本入手。以商品的流通成本(又稱流通費用)來說,它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比重占18%左右,而美歐日發達國家的比重只有8—9%,大約相差一倍左右。2011年我國流通費用的增速高達12%,顯著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這說明它在GDP中的比重還在繼續上升。至于商品的生產成本,問題更多。不該計入成本的東西卻大量計入。成本是個筐,什么東西都往里裝。當然,為了顯示更大成績更多利潤,出政績,也有該計入成本的不計入。總之,成本的混亂已達到難忍的程度。誰來管管成本?各種比賽多得很!為什么沒有比賽成本的?所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報刊上說了多少遍?會上講了多少次?不過是口號而已,真的措施很少,而真正的效果更差!據本人的記憶,新中國第一屆物價局的全稱是“成本物價局”。改革開放初期創辦的《成本與價格資料》這個刊物早已停辦,至于全國成本研究會也退出了歷史年臺。不關心成本,不研究成本,如何管好價格?如何管好通脹?
在價格與成本的關系中,還有個企業對原材料價格上升和工資提高的消化問題。從經濟的循環、運行過程考察,前一個環節的商品價格將轉入下一環節的成本。比如,棉花的價格成為棉紗成本的組成部分;棉紗的價格又轉入棉布,成為棉布成本的組成部分;而棉布的價格又成為衣服成本的組成部分。在這個循環運行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的價格與成本的關系有三種情況:層層照轉,不加不減;層層加碼,越加越高;層層消化,越消越低。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第三種情況最好,價格將呈現下降,第二種情況最差,價格將必然上升;第一種情況一般,價格平穩。應當提倡第三類企業的消化態度,反對第二類企業的的轉嫁做法,減少第一類企業的不負責的行為。在社會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組織管理的逐步科學化,勞動生產率必然呈現上升的趨勢。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此相適應,企業對于其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主要生產要素的消化吸收能力將逐步增強,因而其單位產品成本將相對的甚至絕對的下降。這在大量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中已經呈現規律性的趨勢。我們當前所強調的由粗放為主的發展方式轉變為以集約為主的發展方式,之所以能夠實現,其根本道理就在于此。基于這一點,可以說,提高企業消化吸收能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這是推動廣義價格改革的根本之道。
在開放經濟中,關注成本問題還有更加特別的意義。當前,在國際貿易中,傾銷與反傾銷的斗爭極其尖銳。所謂傾銷主要是指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以此手段將競爭對手打垮后,以便自己占據更大市場甚至壟斷市場。列寧曾經指出:“卡特爾和金融資本有一套‘傾銷價格輸出’的做法,卡特爾在國內按壟斷的高價出賣商品,而在國外卻按極低廉的價格銷售,以便打倒自己的競爭者,把自己的生產擴大到最大限度等等”。 在反傾銷斗爭中,成本是最銳利的武器。可是,我國對成本的關注程度,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又如何呢!我國的企業在外國的反傾銷面前不敢應訴,已屢見不鮮。更不敢向外國企業發起反傾銷。這說明了什么呢!這難道不是不關心成本心中無數的表現呢!
四、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實踐證明,把價格問題完全交給市場去解決是不行的;同樣,政府也不可能獨自解決好價格問題。政府與市場應當分工協作,有機結合,才能較好地解決價格問題。在價格問題上,政府與市場怎樣結合!怎樣分工協作?
首先,在價格問題管理的范圍上分工協作。一般說來,政府管好宏觀價格問題,而企業(市場)負責管好微觀價格問題。以往,僅把價格問題歸結為微觀問題,否定宏觀價格問題的存在。本人二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宏觀價格問題。 所謂宏觀價格是指全國的價格總水平、國民經濟價格體系、價格結構、比價關系、差價關系、公共產品價格以及全國性物價政策、法規和條例等內容的總稱。管好宏觀價格問題是政府的責任。而微觀價格問題,即競爭性商品的價格問題則主要由市場決定,由企業管理。當然,宏觀價格與微觀價格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這種聯系則由價格的中介組織(如價格協會、老板會)負責,進行上情下達或下情上遞。總之,政府、企業(市場)、中介三者分工協作,各盡職守,管理好國家的價格問題。
其次,多種價格形式的有機組合。價格形式多種多樣。以定價主體不同來說,有國家定價(計劃價格),政府指導價格,市場自由價格等等。這些價格形式既可單獨起作用,又可結合起來發揮更大更靈活的作用。怎樣結合?可采取“板塊雙軌制”與“比例雙軌制”兩條腿走路的方式。所謂“板塊雙軌制”是指在我國全部商品價格中,應劃分出兩個板塊,或稱兩類價格:一類是政府定價(又稱計劃價格),另一類是市場定價(又稱自由價格)。比如,藥品價格、公共交通價格,自來水等技術壟斷行業的商品價格等等,應由政府或政府的代表者制定統一的價格,并由政府調控之;另一類價格,即大部分商品的價格,則由市場(企業)決定。這樣的“板塊雙軌制”在市場經濟國家中是共同的,不論東西方哪種市場經濟都是如此。另一種雙軌制則是指“比例雙軌制”。這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在一定范圍內又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而形成的特殊價格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一種商品實行兩種價格,即政府的計劃價格與市場自由價格。例如,鋼材這種商品的80%實行計劃價格,而20%實行市場價格。糧食價格也是如此,政府合同收購的糧食實行政府定價,而完成合同任務后,多余的糧食則實行市場自由價。這種“比例雙軌制”在計劃經濟時期起到了活躍市場的作用,在改革開放初期階段的生產資料價格改革中也起到了推動改革的作用。現在看來,今后我國的廣義價格改革,在一定范圍內也可能采用這種雙軌制。金融改革在溫州展開了試點,資本的價格即利率可能出現多元化或雙軌制。勞動力的價格(工資)也可能多元化或雙軌制。在這方面,改革的實踐將會有創新。
最后,電子商務方興未艾,網上購物已成潮流。它們已在價格領域提出了新的挑戰。電子貨幣、電子價格中的問題誰來管理,如何管理,正等待回答!
本文原載《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年8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9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