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簡體書)
滿額折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與以往教材的不同在於它研究的獨特研究視角,從城市與區域互動關係這一視角入手進行佈局謀篇,第一篇討論區域經濟學的微觀基礎——企業的區位選擇行為;第二篇討論經濟活動的空間分佈及其結構;第三篇研究的是區域經濟增長、地域分異與空間均衡方面的問題;第四篇從區域經濟關係入手,研究城市競爭與區域合作;第五篇主要聚集於區域經濟的空間組織與區域政策方面。本書的內容是為本科城市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課程所設計,它可以用於城市和區域經濟專業的研究生課程,也可用於城市和區域規劃、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專業的研究生課程。

名人/編輯推薦

《21世紀高等教育標準教材:區域經濟學(第2版)》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區域的內涵、特征與空間邊界
第二節 區域經濟理論的演進過程與發展趨勢
第三節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與研究視角
第四節 本書的安排
第一篇 企業區位行為:區域經濟的微觀基礎
第二章 企業空間成長、遷移與區位調整
第一節 企業的空間擴張戰略
第二節 企業遷移與區位調整
第三節 企業組織的空間區位
第三章 區位決策及其影響因素
第一節 區位決策:企業區位行為理論
第二節 區位決策過程與區位因素分析
第三節 信息成本、集聚經濟與區位選擇
第四章 產業區位理論
第一節 韋伯的區位—生產模型
第二節 中心地理論
第三節 市場區域:空間壟斷與競爭的力量
第二篇 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及其結構
第五章 城市空間增長與中心—外圍結構
第一節 區域模型:中心—外圍理論
第二節 集—散機制與城—區空間結構
第三節 新增長中心:新城與新產業空間
第四節 突破“中心—外圍”模式:城—區的網絡化結構
第六章 產業地域分工與區域產業結構
第一節 分工、專業化與產業空間布局
第二節 區域產業結構的開放和關聯互動
第三節 區域產業網絡的生成機制
第七章 城市體系的網絡結構
第一節 網絡經濟與區域經濟網絡結構
第二節 網絡城市與網絡城市的形成
第三節 城市外向性網絡的發展與結構特點
第八章 大都市圈經濟空間地域結構
第一節 空間相互作用原理
第二節 城市之間的空間經濟聯系
第三節 大都市圈及其地域結構
第三篇 區域經濟增長、地域分異與空間均衡
第九章 區域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
第一節 地方經濟的自主增長能力
第二節 新古典增長模型及其擴展
第三節 基礎—區域乘數
第四節 出口、聚集和循環累積的增長過程
第十章 地方化增長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
第一節 區域增長差異:一些事實
第二節 地區差異及其衡量
第三節 市場潛能、經濟集聚與地區差距
第四節 空間收入差異及其效應
第十一章 區域經濟增長中的要素流動
第一節 區域勞動力市場與區際移民
第二節 區域產業的整體性成長與轉移
第三節 創新的空間擴散
第十二章 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均衡
第一節 倒u形理論
第二節 地區趨同假說及其驗證
第三節 后發優勢與跨越式發展
第四篇 區域經濟關系:城市競爭與區域合作
第十三章 城市間的競合關系與區域合作
第一節 城市間博弈:城市間的競合關系
第二節 地區本位:為經濟增長而競爭
第三節 城市靈動聯盟與區域合作
第十四章 比較優勢理論與區域分工
第一節 比較優勢理論
第二節 城市競爭與區域分工的沖突
第三節 比較優勢與區域分工理論的發展
第十五章 城市服務邊界與區域資源共享
第一節 城市公共服務規模與地區服務邊界
第二節 城市公共服務的地區性資源共享機制
第三節 區域性公共服務資源共享體制的構筑
第十六章 城鄉統籌與新型城鄉關系
第一節 城鄉統籌與城鄉關系變革
第二節 “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機制
第三節 新型城鄉關系及其評價
第五篇 區域經濟的空間組織與政策
第十七章 經濟區與行政區關系調整及整合
第一節 兩種區域化空間:經濟區與行政區
第二節 從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的轉化
第三節 經濟區形成:行政區與經濟區關系整合
第十八章 區域管理體制與大都市區治理結構
第一節 中國區域管理體制的制度分析
第二節 新區域主義與大都市區治理結構
第三節 Citistate理論與大都市區政府間關系
第十九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區域經濟政策
第一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第二節 區域經濟協調與政府干預
第三節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政策手段與效果評價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三節 市場潛能、經濟集聚與地區差距
收入差距問題一直是經濟增長理論和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一個焦點,同樣也是各國政策制定者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經濟改革以來的30年間,中國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但是,這一快速的整體經濟增長并沒有實現地區間均衡的經濟發展,中國空間二元性的發展格局依然存在,并且還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考慮到地區差距的持續擴大必然會對我國整體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帶來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許多學者基于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從要素稟賦、經濟結構、政策因素和技術水平差距等方面對我國地區差距的產生機制給予了解釋,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微觀基礎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和規楔報酬不變的假定之上,從而必然推導出在不考慮自然資源的空間差異的條件下,經濟活動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的結論。這一先天缺陷使得許多研究并沒有找到經濟活動集聚和地區收入差距的真正影響機制,從而促便我們嘗試尋找一種新的分析框架,來思考中國地區差距持續擴大印原因。
20世紀90年代初,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者以新貿易理論的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為基礎,同時吸納了傳統區域科學的運輸成本理論,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派。這一學派試圖把傳統經濟學所忽視的地理因素納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研究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解釋現實中存在的不同規模和形式生產的空間集聚機制,并通過對這種機制的分析探討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因及其過程。因此,新經濟地理學為我們分析經濟集聚機制以及地區收入和經濟增長差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分析框架。我們認為,地理因素(尤其是新經濟地理因素)是導致中國地區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的深層次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由對外開放所引致的出口導向型戰略的實施,東部沿海地區憑借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制造業向這一地區集聚,在規模報酬遞增和因果累積循環機制的作用下,最終形成了以東部沿海為中心,西部內陸為外圍的制造業中心一外圍分布格局。而中國現階段正處于工業化起飛和城市化加速發展的特殊時期,工業的規模經濟程度遠遠高于農業,因此非農產業(尤其是制造業)的地理集中會顯著地影響地區的收入差距。所以,本節從市場潛能、經濟集聚與地區差距之間密切的互動關系出發,為我國地區差距的產生機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與解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