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3 元
定價
:NT$ 138 元
優惠價
8712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萬國公報》及其前身《教會新報》,都是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創辦和主持的。可以這樣說,沒有林樂知就沒有《萬國公報》,林樂知是《萬國公報》的靈魂和支柱,他在《萬
國公報》上發表的文章最多,他的思想對《萬國公報》的主旨有直接的影響。

《萬國公報》的前身是《教會新報》,創辦於1868年。1874年,改為《萬國公報》,至1907年終刊, 中間停刊6年,實際發行時間長達28年。1874年到1883年為週刊,共出版450卷;1889年到1907年為月刊,共出刊227冊,前後共計677卷冊,這是同時代的刊物無法比擬的。
《萬國公報》不僅辦刊時間長,內容也很廣泛,包括宗教、外交、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婦女等諸多方面。尤其它及時報導中外時事要聞,介紹西學,鼓吹變法維新,對中國近代知識份子及晚清政局都產生頗大影響。範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上冊中曾指出:“1889年,廣學會發行《萬國公報》,林樂知主筆,多載時事論文及中外重大政治法令,變法成為一個運動,《萬國公報》是有力的推動者。”因此,對《萬國公報》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王林同志在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時,對《萬國公報》發生興趣,他感到雖有一些研究《萬國公報》的成果,但還缺少全面系統的研究,於是選定它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題目。
對於學術研究,同一個題目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不必也不應當限定一種模式,否則將不利於學術的繁榮和發中日甲午戰爭較《申報》等為真實,成為當時中國知識份子瞭解國內外大事的主要媒體;《萬國公報》對維新變法運動起了推動作用,從王韜、鄭觀應到康有為等變法的鼓吹者,無一不受其有關宣傳變法言論的影響;《萬國公報》主張婦女不纏足、革陋習、興女學,介紹一些國家婦女的狀況,對促進中國婦女解放有積極意義;《萬國公報》有不少文章論述報刊的重要性,而且以其政論性的特點所產生的影響為中國報刊樹立了榜樣,康有為領導的維新運動就把辦報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它在中國近代報刊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等等。這些是《萬國公報》積極的一面。
書中也注意分析《萬國公報》消極影響的一面。這就是指出《萬國公報》作為教會的刊物,儘管它重視介紹西學和鼓吹變法,但它宣教的主旨始終未變,是為了最終實現用基督教征服中國的目的。傳教士介紹西學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要通過西學這一橋樑向中國人特別是知識份子傳播基督教,如傳教士所主張:“只有使哲學和科學的研究,浸潤於基督教教義中,才能使人們的內心卑怯,使其在宇宙的創造主面前低頭。”《萬國公報》鼓吹變法,其歸結也在基督教。它宣揚基督教是西方國政之本,把西方的強盛歸功於基督教,把中國的貧弱歸咎於缺乏教道,如說“儒學所結之果,為泥古不長之貧人”;“中華之人既奉如是呆板不靈、積滯不動之教道,安能望其活潑長進哉!不過成為貧弱之國人而已”。傳教士貶斥儒學,醜化中國人大本已失、人心已壞,是為了“欲求吾道之興,必先求彼教之毀”,而後達到奴其種,亡其國。
《萬國公報》在評論中外關係時,往往站在西方列強的立場,歪曲事實,為西方殖民者侵華活動辯護。例如,把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說成是林則徐淩壓英商所致,“英主以其越分悖理,強奪國民之貨,遂至不得已用兵”;對於英法聯軍搶掠、燒毀圓明園的罪行,則歪曲為是為了“懲中國之傷犯白旗也”,等等。
……

目次

序 龔書鐸
緒論
一、《萬國公報》的價值
二、研究現狀
三、本書結構和要點
第一章創辦和經營
一、緣起及其變化
二、編輯和發行
第二章西學傳播
一、自然科學
二、教育學
三、經濟學
四、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
五、空想社會主義
第三章變法主張
一、效西法以求變通
二、整飭吏治
三、通商興利
四、廣教興學
五、變法必用西人
六、吸收與排斥
第四章 宣教與護教
一、宗教宣傳
二、教案觀
第五章 中西文化觀
一、中國人的視角:由中到西
二、傳教士的視角:自西徂東
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第六章 對婦女問題的關注
一、不纏足
二、興女學
三、革陋習
四、東西方婦女的差異
五、基督教釋放婦女
第七章 在近代中國的影響
一、“欲覘時事者必讀焉”
二、華人的一塊輿論陣地
三、變法的有力推動者
四、近代政論報刊的先驅
五、載文結集後的流傳
六、廣泛的史料價值
附表
林樂知與華人編輯合作主要文章一覽表
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上發表的主要文章一覽表
《萬國公報》華人作者主要文章一覽表
《萬國公報》主要西學文章一覽表
《萬國公報》主要變法文章一覽表
《萬國公報》有關婦女文章一覽表
《萬國公報》主要外國作者中西文人名對照表
《萬國公報》原刊卷冊與臺灣華文書局
影印合訂本對照表
主要徵引、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試閱

(三)沐樂知與《萬國公報》
《萬國公報》及其前身《教會新報》,都是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創辦和主持的。可以這樣說,沒有林樂知就沒有《萬國公報》,林樂知是《萬國公報》的靈魂和支柱,他在《萬
國公報》上發表的文章最多,他的思想對《萬國公報》的主旨有直接的影響。
1.林樂知的生平及其在華活動
林樂知,1836年1月3日出生於美國佐治亞州的伯克郡,幼孤,由姨夫母撫養成人。1858年畢業於佐治亞州的愛慕蘭學院,同年加入美國監理會。1859年12月啟程來華,次年7月到達上海,1907年在上海病逝。這中間除因教會事務三次離華回國外,在中國生活了47年。
林樂知來華後,原計劃去杭州傳教,但因太平軍與清軍在此交戰,無法進入。他曾去過南京,見過太平天國的幹王洪仁矸,詢問其對西人的態度。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林樂知與南方監理會失去聯繫,傳教活動經費也因此斷絕,他只得在上海靠出租、變賣教會產業,做煤、米、棉花生意維持生活。1864年3月,他經馮桂芬介紹,被聘為上海廣方言館英文教習。1868年他在上海創辦《教會新報》,1871年又被聘為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員。此後十年間,他身兼教習、譯員、編輯、傳教士四職,工作非常忙碌。與他在一起的傅蘭雅曾回憶道:“林樂知當時工作極度緊張,晝夜不息,無間風雨,每日上午在廣言館授課,午後赴製造局譯書,夜間編輯《萬國公報》,禮拜日則盡日說教及處理教會事務,同事十年,從未見其有片刻閒暇。”1881年林樂知辭去廣言館教習翻譯職務,自辦中西書院。1887年廣學會成立後,他成為骨幹,後來具體負責《萬國公報》的編輯工作,直到病逝。
林樂知在華經歷豐富,除到過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外,還“親歷目擊”過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日本侵台、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他又曾“環行地球三更,繞道以人各國都城,遍查其新政,於中國之地,則嘗南至廣東,北出張家口而人蒙古”。這些經歷為他評論中國時事提供了資本,他也以此自詡:“然則以僕而談華事,且就華事而證西事,縱不敢詡語語扼要,豈較諸捫燭扣盤、隔靴搔癢者,反遜一籌乎?”他在華的文化活動,涉及傳教、辦學、譯書、辦報等方面,其中以辦報最為著名。他從事這項活動時間最久,用力最勤,影響最大,因此被人稱為“教會報人”。
2.林樂知是《萬國公報》的靈魂和支柱
林樂知曾說:“公報者,餘之所產物而數十年相依為命者也。”的確,林樂知的名字是與《萬國公報》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是由於他多年的苦心經營,才使得《萬國公報》成為《時務報》創刊以前中國最有影響的刊物,他也因辦《萬國公報》而漸得大名。他曾不無自豪地說:“僕之由華而美也,不論水行山宿,但與華人相遇,多耳僕名。”1900年他回美國時,當時的美國總統希歐多爾•羅斯福曾向他“詳詢中國之情形”。
林樂知對《萬國公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他是《萬國公報》的靈魂,他的思想直接影響到《萬國公報》的主旨。林樂知來華的目的為了傳播基督教,他在華的一切活動都服從於這一目的。他曾自我表白:“鄙人來華,四十餘年矣,無一日不作傳道之工,無一事出於譯書、撰報、設塾、興學之外,因念此等功夫,皆為開通民智,可籍以多儲播道之人才,為尤有益也。”林樂知的傳教方式有自己的特點,他在參與清政府的教學和翻譯事務中,同中國的官吏和士人有較多的接觸,認識到單純的教義說教不會在中國有多大的影響,而中國人對西學、西政卻很有興趣。於是,他把單純的教義說教變為以學輔教、以政論教,在介紹西學、西政的同時,極力宣傳西學、西政皆源於西教,企圖使中國人在接受西學、西政的過程中信奉西教。他自己在談到創辦《萬國公報》的緣由時曾總結到:“西方之政原於教,西方之教本與愛,新舊二約詳哉言之。論政而原於教,論教而推暨於人,論報而悉衷於道,論西方而專著於東方,殷殷素報,難自誣也。”這種間接佈道的方式後又得到廣學會同仁的贊許和主持,於是林樂知便在《萬國公報》上自始至終貫徹這一思想,使《萬國公報》成為以學輔教、以政論教的典範。林樂知的這種傳教方式同《萬國公報》後來熱衷於介紹西學、西政、評論中國時事有直接的關係。正因為要以學輔教,就不能不介紹西學;正因為要以政論教,就不能不介紹西政;既然要介紹西學、西政,就勢必要對中國的學術和政治進行評論。而《萬國公報》的這些介紹和評論在中國人看來確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萬國公報》成為中國人特別是知識份子普遍接受的刊物。讀者的需求是對刊物最好的引導,於是《萬國公報》介紹西學、西政、評論時事的分量越來越重。特別是甲午戰後,《萬國公報》更是連篇累牘地鼓吹變法。這一時期的《萬國公報》,從表面上看,似乎同林樂知辦報的目的有點偏離,但從長遠來看,兩者並不矛盾。如果中國人真按《萬國公報》的指導進行變法,這既符合英美在華利益,又有可能把中國由模仿西政引導到信奉西教。只是因為中國人在接受西學西政的同時,對西教一直避而遠之,並且堅持“變自我始”,才使《萬國公報》借學術和政治引導中國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無法實現。
二、林樂知是《萬國公報》的支柱,他的文章構成了《萬國公報》的主要內容。林樂知在《萬國公報》上發表的文章不但數量最多,而且影響也最大,抽掉林樂知的文章,《萬國公報》將不成其為《萬國公報》。1889年後,林樂知在《萬國公報》上發表過《中日兩國進止互歧論》(71冊),《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論》(72冊),《以寬恕釋仇怨說》(72冊)等評論中日戰爭的文章; 《險語對》(82冊),《印度隸英十二益說》(93冊)等指導中國變法的文章; 《論美國立國以教道為本》(167冊)等宣傳西教為西政之本的文章。這些由林樂知“撰寫”的文章最能代表《萬國公報》的主旨。由於林樂知在《萬國公報》上發表的文章多是與華人編輯合作而成,即由林樂知命意或口譯,由華人編輯筆述或撰文,因此,有人就認為,《萬國公報》的主筆不是林樂知,而是華人編輯沈毓桂、蔡爾康等人。其實這種看法過高地估計了華人編輯對《萬國公報》的影響。的確,林樂知、沈毓桂都曾自稱或被人稱為是《萬國公報》的主筆,如林樂知在第93冊《閱時務報第六冊變法通議有感而書》的附跋中,自稱“《萬國公報》主筆林樂知”。沈毓桂在《萬國公報》第61冊《辭萬國公報主筆啟》中也自稱“主筆”、“主報務”,他在《匏隱廬詩文合稿》中也說“公報教會報均余主編”。但沈毓桂等人作為《萬國公報》的“主筆”同後來梁啟超作為《時務報》、《清議報》的“主筆”性質並不完全一樣。沈毓桂單獨發表的文章較多,有一些自己的思想,如“中體西用”等。但其他華人編輯很少單獨發表文章,更多的是把林樂知和其他傳教士的命意或口譯筆述成文。從他們與傳教土合作的文章來看,反映的主要是傳教土的思想。華人編輯從本質上講是受雇于傳教士,他們在與傳教士的合作中,始終處於從屬和輔助的地位,兩者之間的主次關係是不能顛倒的。因此,真正決定《萬國公報》主旨和宣傳方向的是林樂知而不是華人編輯。
1875年10月2日,《萬國公報》在第356卷中刊載了林樂知的《中西關係論略》,林在此文中指出中國是天下最弱最貧之國,並通過中西對比來分析中國貧弱的原因:“外國視古昔如小孩,視今時如成人,中國以古初為無加,以今時為不及。故西國有盛而無衰,中國每頹而不振。西國萬事爭先,不甘落後,中國墨守成規,不知善變,此弱與貧之由來也。”金琥在《富國要策》中亦有類似的言論:“西國不泥于古初,隨時而變,就勢而通,不維不泥乎古道,以古時為譬之小孩,而今時則為大人焉。中國則不然,以上古為蔑以加茲,以中古為莫之能及,故以古昔之成規必當遵守,而今時之治法未便更新。且觀各西國於事事之中,勇往爭先,願為雞口,不為牛後。中國則率由舊章,以為吾能善守是亦足矣,而又何必善變乎?此西國所由富且強,中國所由貧且弱爾。”山
既然中國的貧弱是因泥古守舊造成的,那麼變法就成了當務之急。《萬國公報》對此有大量的論述。有的文章從古今時勢之不同來談變法的必要性:“自唐虞迄今,歷數千年。天地猶是也,而時則非也;天地無異也,而勢則不同矣。蓋有合于古之時者,即有不合於今之時;有利於古之勢者,即有不利於今之勢。則際此時勢,而欲其無往不合無往不利者,固屬甚難。然亦何難之有?要在去其拘泥而已,善於變通而已。”有的文章從當前的形勢談到不變的後果:“今也中外廣通,東之日邦,南之法界,西之英屬,北之俄疆,四面皆強鄰,且電線鐵路縱橫於東西南朔,軍聲頃刻千里,兵革指日當前。勢迫處此而尤夢于時文,不知窮變者也夫?苟不知窮以求通,則天必將大有變於我國,以成其所變之勢,設不幸而成變于他人時,已噬臍無及,悔之晚矣。”
至於如何變法,《萬國公報》的文章眾口一詞,那就是向西方學習,“蓋天之大有造於我,而迫我以不得不仿效西法西人所欲為者,我當乘時次第為之,如開諸礦、築鐵路、建電線、興機器、鑄錢幣、造大炮、制鐵艦、練陸兵、整水師、改營制。一切振興悉可與西國爭長,則西國複何至藐我哉?”在《萬國公報》刊登的諸多富國策中,也都認為:“當今之世,欲謀富國之法,要貴乎審時度勢,酌古准今,則效西法以善於變通而已。”
《萬國公報》從664卷(1881年11月12日)起,連載《近事要務》,至675卷止,共98則。該文提出了一系列變法主張,如廣集益以振國脈、繼製作以媲前聖、廣善法以助不及、籌新法以備凶荒、通有無以便民用、求外賢以助不及、究格致以得新界、設報館以博見聞、廣土產以圖富強、通水路以便往來、立學會以興大利、擇善法以知所從、習西語以便翻譯、立信局以便民生等等。從第719卷(1882年12月16日)起,《萬國公報》又連續發表《近事要務衍義》,對上文的前31則內容進行解釋和論述,直到1883年停刊。這兩組系列文章代表了《萬國公報》1881年至1883年的變法主張,其基本內容仍是采西法以便民生,並把尊上帝以建大本、廣廟堂以事上帝作為根本。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