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關幼波醫學文集(簡體書)
滿額折

關幼波醫學文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6 元
定價
:NT$ 396 元
優惠價
8734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關幼波教授是當代德高望重的中醫大家,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和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懸壺濟世六十餘載,遍涉中醫內、外、婦、兒多個專業,尤擅肝病及內科雜病。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救治患者無數,療效卓著,被譽為“明醫達儒”。他學貫古今,循古而不泥古,在繼承中醫傳統文化和先人學術思想的同時大膽創新,發展了“痰瘀”學說,創立了“三因”論治學。他重視扶正祛邪,辨證施治中處處體現了“健脾補氣”、“平衡陰陽”的鮮明特點;他重視氣血辨證在疾病發生、發展以及轉歸中的重要作用,在先賢“八綱辨證”的基礎上,發展創立了“十綱”辨證理論。他把“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理論與中醫臨證經驗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進一步豐富發展,形成了內容獨特的關氏中醫肝病治療學說。

名人/編輯推薦

《關幼波醫學文集》適合于廣大中醫從業人員及中醫愛好者閱讀。

目次

第一部分 關幼波學術思想篇
黃疸證的辨證施治
中醫對乙型肝炎的治療
“氣血”在辨證施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治殘留黃疸的體會
對麻疹治療的點滴體會
賁門痙攣和食道處良性腫物醫案二則

第二部分 關幼波學術傳承篇
學術理論
“體用同調”是治療慢重肝的重要一環
病毒性肝炎的中醫治療
和血法在治療慢性肝病中的應用
學習關幼波老師治胃宜調和氣血
關幼波“三因學說”概述
關幼波活血化痰法的應用
痰瘀學說初探
讀《丹溪心法》悟關幼波肝病理論
從絡病理論探討慢性肝炎的病機
關幼波老師善用補法治療慢性肝病
關幼波“中州”理論學術思想在慢性肝病臨床運用的探討
中醫治療肝炎理法方藥研究
肝病論治
傳染性肝炎治驗分析
搶救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昏迷一例
關幼波健脾補氣法在肝病治療中的應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醫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中醫辨治思路
頑固性肝硬化腹水臨證心得
益氣涼血解毒類中藥對拉米夫定誘發乙肝病毒YMDD變異的幹預作用研究
拉米夫定聯合益氣涼血解毒中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
扶正為主治療肝硬化腹水
關幼波教授治黃疸臨床經驗
慢性病毒性肝炎辨證施治
急性病毒性肝炎辨證施治
關幼波教授在辨證施治方面兩個學術觀點
“分消走泄”法在肝病治療中的運用
談黃芪在治療肝硬化腹水中的作用
肝硬化治療思路與體會
從2例疑難黃疸的治療,體會關幼波治黃思想
益氣活血解毒化痰治療慢性丙肝的臨床觀察
復肝抑纖湯治療慢性丙型肝炎肝纖維化36例臨床觀察
關幼波從氣血辨證治療疾病的學術思想及經驗
關幼波中醫藥防治脂肪肝學術思想及經驗
爽心茶聯合當飛利肝寧膠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癥100例
透絡通陽法治療慢性淤膽型乙型肝炎34例分析
益氣活血解毒化痰中藥抗肝纖維化作用的實驗研究
益氣活血解毒化痰方抗肝纖維化的臨床療效觀察
慢性泄瀉證治一則
學習關幼波老師治療眼病的經驗
辛溫止吐血治驗舉隅
學習關幼波老師治療腫瘤病的體會
關幼波治療頑固性頭痛的經驗
應用關幼波驗方治頭風
王嗣隆一關幼波治癒乳糜尿醫案一則
關幼波治療癲癇驗案2則

第三部分 關幼波養生篇
肝病飲食調護宜忌
我的養生之道
關幼波養生方法二則

書摘/試閱



2.辨證明病機,氣血為主題
疾病發生的部位不外表里出入、上升下降的變化;疾病的性質和發展不外寒熱進退的相互轉化、正虛邪實的相互交錯、氣血陰陽的相互失調等。而從病理變化的總體來看,不外邪正的消長與陰陽失調的變化。邪正的消長與陰陽失調的變化,離不開氣血的平衡與失調。氣屬陽,血(包括精、津液)屬陰。清代唐宗海認為陰陽就是水火,水即化氣,火即化血,人身氣血各具陰陽之性,互為其根,以維護人體的健康。
氣血失調不外乎氣虛、氣滯、氣逆、血虛、血瘀、出血等的病理變化,這既是疾病所致的結果,又是再致病的原因,且氣病可傷血,血病可傷氣,氣血失調都可造成人體各臟器官失之充養,根據臟腑功能的特點不同,而反映各種不同的病理變化,并與表里出入、上升下降、寒熱進退、邪正虛實、陰陽亢衰等一系列病理變化和癥狀息息相關。氣血充足、氣血條達則正氣充實,陰平陽秘,則病邪不能由表人里,或可不發病。正不勝邪,則表邪可人里內陷。如正氣虛弱或攻伐太過,耗氣傷血,則勢必傷及臟腑功能,而導致由實轉虛。氣血充實,臟腑功能充盛,則里病可以出表。正氣虛弱,如脾的清陽不升,可致內臟下垂、脫肛腹瀉等。胃的濁氣不降,可致噯氣、嘔惡等胃氣上逆。心火上炎、腎水虧虛、水火失濟而出現一系列心腎不交的病癥。氣血各具陰陽之性,熱可以由于陽(氣)盛,也可以由于陰(血)虛;寒可以由于陰盛,也可以由于陽衰。
總之,關老認為疾病的病理及發展轉歸,氣血為樞機,離不開氣血這個主題,離不開氣血的充實與虧盈,氣血的條達與瘀阻。如關老在黃疸的辨證中,指出黃疸發生的原因是因濕熱或寒濕之邪瘀阻血分,致膽汁不能循常道而出外溢于肌膚;若阻于氣分,為病情尚輕,病位尚淺,膽汁尚能循常道而出,則可以不出現黃疸,故在黃疸的治療中,提出治黃的三個要點之一,就是“治黃必治血,血行黃易卻”。
綜上,氣血的調和與條達,是正氣充盛之本,又是病理變化與轉歸的樞機,所以辨證的主題在于氣血,氣血調和與條達,則正盛邪去百癥皆息。
3.治病必治本,氣血要遵循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足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這是說辨證施治必須審查是陰證還是陽證,以區別病邪是在氣分還是在血分,并提出了相應的治則。《素問·至真要大論》又說:“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臟,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是說治病求本是治病的關鍵之一,是疏其血氣,令其通暢條達,而使病愈。
歷代醫家對氣血在辨證施治中的作用都很重視,并有所發揮。明代汪機認為陰不足即血不足,陽不足即氣不足,他經調補氣血為主導,繼承了朱丹溪之學說,從“陽有余,陰不足”之中,著重于陰中之陽不足,采取以補血之氣,使陽氣充足,以化生陰血。明代李中梓在水火陰陽論中說“人身之水火,即陰陽也,即氣血也,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明末喻昌提出“大氣論”,認為人體的形成及其一切生理活動,都是依靠氣來支持的。若大氣一衰,便“出入廢、升降息、神機化滅,氣立孤危了。”清代張璐認為,血在人體正常情況下,因其清濁不同而發生不同的作用。由于血在人體內運行不息,各有專司,互不相失,因而“陰平陽秘。”近代醫學家王清任治病以氣血為主,王氏認為治病的要訣,在于明辨氣血。外感內傷起病原因雖多,但所傷者無非氣血而已。故他在治療中采取活血與理氣相結合,補氣消痞是其突出的心得,重用黃芪以去瘀,他在辨證施治以氣血為主方面,給后人以很大啟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4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