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三民出版.新書搶先報|最速、最優惠的新鮮貨報給你知!
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簡體書)
滿額折

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7 點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雷通群,著名教育史家。一九二七年曾任國立音樂院講師,講授“西洋文化史”。后任廈門大學教育學院、華南學院教授,講授“西洋教育史”、“中國教育史”諸課程。主要論著《教育社會學》、《新興的世界教育思潮》、《教學發達史大綱》、《西洋教育通史》。并有譯著多種。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旨在為讀者提供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精品。當時,學問家經歷了新文化運動,西學東漸,學術革新;因時應勢而現出版高峰,大師名家之作數量激增,質量上乘,對此時及后世的中國學術發展與演進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精選此時大師名家之有關學術文化經典著作,以期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文化做一系統整理。
這本《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作者雷通群)是其中一冊。

一、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旨在為讀者提供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精品。當時,學問家經歷了新文化運動,西學東漸,學術革新;因時應勢而現出版高峰,大師名家之作數量激增,質量上乘,對此時及后世的中國學術發展與演進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本叢書精選此時大師名家之有關學術文化經典著作,以期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文化做一系統整理。
三、叢書所收書目,雖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規模。此次結集,欲為推動中華文化之大發展、大繁榮盡出版人綿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為后代留存傳之久遠的鴻篇巨作。
四、為叢書系列之計,故以史學、國學、文學、一般學術著作之順序編排。
1.單種書文字量過少的著作,尋二三種內容相近,或作者為同一名家者,則合成一冊,字數以30萬字為限;
2.單種書文字量超過50萬字的著作,則分為上、下兩冊;
3.單種書文字量超過100萬字的著作,則分為上、中、下三冊。
五、所收著作,版本不一;流布之中,文字錯訛;擇其善本,一一折校。現雖為通行橫排簡體,然盡量保持二三十年代原貌。
1.人名、地名、異體、通假,仍從原書繁體;
2.標點符號,從作者習慣,非排版差誤者不予改動;
3.“的”,“底”一類文字之分,均從原書;
4.遇原書字句有疑問者,非有根據不予更改,力求保持原貌。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叢書,工程浩大、環節繁多,編輯、校對、照排、印制人員雖勉力為之然錯漏不免,還望方家諒解之余不吝指正。

目次

緒論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義
(一)教育研究之二途
(二)教育史的領域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務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
(一)教育史研究的意義
(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三)教育史組織的順序
第四章 教育史的價值
(一)歷史的一般價值
(二)教育史的價值
第一編 古代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西洋教育史的區分
(二)古代教育的概觀
第二章 希臘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希臘之建國及興亡
(二)希臘民族的特性
(三)希臘的社會狀態
(四)希臘教育史的區分
第二節 斯巴達的教育
(一)斯巴達人的特性及國情
(二)斯巴達的教育理想
(三)斯巴達教育的實際
(四)斯巴達的女子教育
第三節 雅典的教育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國情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
(三)雅典教育的實際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
(五)雅典與斯巴達教育的比較
第四節 民族時代的教育
(一)教育背景之變動
(二)民族時代的教育理想
(_二)民族時代的實際教育
第五節 希臘的教育家
(一)畢達哥拉斯
(二)詭辯派
(三)蘇格拉底
(四)色諾芬
(五)柏拉圖
(六)亞里士多德
(七)布魯達奇
第六節 希臘教育的總評
第三章 羅馬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羅馬之建國及其興亡
(二)羅馬人的特質
(三)羅馬的社會狀態
(四)羅馬教育史的區分
第二節 上古的羅馬教育
(一)王政期的教育
(二)共和期的教育
第三節 古典時代的羅馬教育
(一)希臘文化輸入的影響
(二)古典時代的羅馬教育
(三)女子教育
第四節 羅馬的教育家
(一)錫西羅
(二)羅富斯
(三)塞匿加
第五節 羅馬教育的總評
第二編 中世紀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新舊民族及諸國家之興亡
(二)日爾曼民族的特質
(三)中世紀的社會狀態
(四)中世紀的思想傾向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
(一)基督略傳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
第三章 中世紀前半期的教育
第一節 基督教的教育
(一)家庭教育
(二)問答學校
(三)僧庵學校
(四)其他的學校
(五)庇尼忒派的教育
第二節 本期的世俗教育
(一)世俗教育的發達
(二、查理士大帝與教育
(三)亞爾弗烈大王與教育
第四章 中世紀后半期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基調的變動
(一)社會基調的變動
(二)思想界的變動
(三)新教育之勃興
第二節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
(一)市民教育的來因
(二)市民學校之勃興
第三節 武士教育
(一)武士教育的來因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
(三)武士教育之實際
(四)女子教育
(五)武士教育的變遷
第四節 大學教育
(一)大學教育的勃興
(二)中世紀大學的由來
(三)中世紀著名的大學
(四)大學的組織
第五節 各種教團的教育
(一)中世紀后半期的宗教團體
(二)傅蘭碩士堅派與其教育
(三)杜美尼堅派與其教育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團體
第五章 經院哲學及猶太與亞拉伯文化
第一節 中世紀教育與經院哲學的關系
(一)經院哲學的真相
(二)經院哲學與中世紀教育
第二節 中世紀教育與猶太文化的關系
(一)中世紀教育的要素
(二)猶太人的教育特色
(三)猶太文化與中世紀教育的關系
第三節 中世紀教育與亞拉伯文化的關系
(一)亞拉伯國勢發展的過程
(二)亞拉伯文化的貢獻
第六章 中世紀的教育家
(一)克里門司
(二)疴黎革尼斯
(三)基利蘇斯多姆士
(四)奧古士丁
(五)亞爾坤
(六)馬拉
(七)圣韋度
第七章 中世紀教育的總評
(一)為宗教色彩最濃厚的教育
(二)為精神集中的,情操本位的教育
(三)主觀主義,人道主義的傾向極強
(武士教育是例外)
(四)為極端受教權支配的
(五)為教師均屬宗教家,教育權能悉司于僧侶之手
第三編 近世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近世教育史的劃分法
(二)近世社會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征
第二章 文藝復興期的教育
第一節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一)文藝復興的真相
(二)人文主義的真相
(三)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關系
(四)兩者勃興之原因
第二節 人文主義的教育
(一)艾藝復興與人文主義傳播之概要
(二)人文主義教育的理想
(三)人文主義教育的實際
第三節 文藝復興期的教育家
(一)佛葛里烏斯
(二)韋多利諾
(三)委基烏斯
(四)比哥羅美尼
(五)費烈科
(六)亞格里哥拉
(七)溫飛靈
(八)耶拉斯默
(九)韋佛士
第四節 文藝復興期教育總評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
第一節 宗教改革的真相
(一)宗教改革的意義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三)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的關系
(四)宗教改革的實際
第二節 新教主義的教育
(一)新教教育的立場及其特質
(二)新教主義教育的理想
(三)新教主義教育的實際
第三節 新教主義的教育家
(一)路德
(二)芝溫黎與甲列文
(三)米蘭希頓
(四)突祿成多福
(五)司打麻
(六)亞斯榷姆
(七)南笛
(八)彌爾頓
第四節 唯實主義教育之勃興
(一)新教主義以外的教育
(二)唯實主義教育的勃興
(一)拉卑利
(二)盂丹尼
(三)莎倫
(四)馬加斯德
第五節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實際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學教育
第六節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總評
第四章 十七八世紀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社會狀況
(二)思想界的狀況
(三三)十七八世紀教育的概觀
第二節 厄斯伊達派的教育
(一)厄斯伊達派的立場
(二)厄斯伊達派的創始者
(三)厄斯伊達派的組織
(四)厄斯伊達派的師資培養
(五)厄斯伊達派的教育目的
(六)厄斯伊達派的學校
(七)厄斯伊達派教育的興衰
第三節 自然的唯實主義的教育
(甲)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真相
(一)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意義
(二)自然的唯實主義教育之由來
(三)自然的唯實的教育之要點
(乙)自然的唯實的教育家
(一)培根
(二)拉德開
(三)夸美紐司
(四)陸克
(五)盧騷
第四節 泛愛主義的教育
(一)泛愛主義教育的真相
(二)巴西多
(三)泛愛派的教育家
(一)莎爾紫曼
(二)堪比
(三)托洛普
(四)魯荷
第五節 贊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
(一)贊善派及其教育
(二)勿那倫
(三)敬虔派與其教育
(四)佛蘭克
(五)佛庇杰與金達文
第六節 十七八世紀教育之實際
(一)教育實際的概況
(二)德國的實際教育狀況
(三)法蘭西的實際教育狀況
(四)英國的教育實際
第七節 十七八世紀教育的總評
第四編 挽近的教育
第一章 總論
(一)社會狀態
(二)思想界的狀態
(三)教育界的狀態
第二章 新人文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新人文主義的真相
(一)新人文主義的意義與特質
(二)新人文主義的內容
第二節 新人文主義的教育家
(一)赫德
(二)馮播爾特
(三)席勒爾
第三章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
第一節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節 黎錫特
(一)略傳
(二)教育思想
第三節 康德
(一)康德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二)略傳
(三)教育上的著書
(四)教育之意義需要與可能性
(五)教育理想
(六)教育方法
(七)康德對于后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四節 奈買兒
(一)略傳
(二)教育之概念及教育學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方法
(五)學校及教師論三
第五節 海爾巴脫
(一)略傳
(二)著書及其立場
(三)教育目的論
(四)教育方法論
(五)其他的教育思想
(六)海爾巴脫在教育上的價值
第六節 海爾巴脫學派
(一)海爾巴脫學派
(二)啟爾拉
(三)萊因
(四)海爾巴脫派之反對者
第七節 羅仙克蘭芝
(一)略傳
(二)教育的性質及一般形式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的界限
(五)教育方法
(六)教育史觀
第四章 社會的人道的教育
第一節 社會的人道的教育之真相
第二節 裴司塔羅齊
(一)略傳
(二)著書
(三)裴氏的教育原理
(四)教育的意義及理想
(五)教育方法
(六)裴氏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七)裴氏對于后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三節 裴司塔羅齊學派
(一)裴司塔羅齊教育的傳播
(二)裴司塔羅齊學派
(一)歐惠卜
(二)丁鐸爾
(三)哈尼希
(四)迪德維希
第四節 蘇萊瑪凱
(一)略傳
(二)蘇氏的立場
(三)對于教育及教育學的見解
(四)教育理想論
(五)教育方法論
(六)教育劃期論
(七)蘇氏對于后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五章 國家社會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國家社會主義的教育之真相
(一)國家社會主義教育的概念
(二)國家主義的教育之來由
第二節 斐希德
(一)略傳
(二)對國民演說的內容
(三)教育思想
(四)教育方法
第三節 斐葉
(一)略傳
(二)教育思想
(三)教育方法
第六章 科學的功利主義的教育
第一節 實證主義之勃興
(一)實證主義的思潮之勃興
(二)實證主義之意義與特質
(三)實證主義教育之勃興
第二節 斯賓塞
(一)略傳
(二)教育目的論
(三)智育論
(四)德育論
(五)體育論
(六)斯賓塞派及其影響
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福祿倍爾
(一)福祿倍爾的立場
(二)略傳
(三)福氏的幼稚園事業
(四)根本的教育思想
(五)幼兒教育之目的及方法
(六)恩物
(七)福氏對于后來的教育之影響。
第二節 奔納開
(一)奔納開的立場
(二)略傳
(三)根本思想
(四)教育及教育學
(五)教學順序及形式陶冶之否認
(六)教材選擇論
(七)德育及體育論
(八)奔納開的價值
(九)奔納開派
第三節 威爾曼
(一)威爾曼的立場
(二)略傳
(三)教育與教化之意義
(四)教化的動機
(五)教化的理想
(六)教化之主觀的與客觀的要素
(七)教化的材料
(八)教學階段論
第四節 查葛德
(一)略傳
(二)模范語法之創始
(三三)教育思想
第五節 貝因
第六節 羅利
第七節 戴林格
第八節 康買兒
第八章 十九世紀的教育之實際
第一節 德國教育之實際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學
(四)實業教育
(五)女子教育
第二節 法國教育的實際
(一)政治上的變遷與學制的改廢
(二)現行制度
第三節 英國教育之實際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大學
(四)師資訓練
第四節 美國教育之實際
(一)合眾國的教育沿革
(二)教育理想及行政組織
(三)小學教育的現狀
(四)中等教育現狀
(五)大學教育的現狀
(六)師范教育
第五節 本期著名的教育實際家
(一)法國的著名教育家
(一)拉薩聿提
(二)達里蘭
(三)昆杜實
(二)英國著名的教育家
(一)晏那爾
(二)比爾
(三)朗卡斯達
(四)雷克思
(三)美國著名的教育家
(一)疴利斯曼
(二)潘訥德
(三)裴芝
(四)薛爾敦
(五)朱諾德
(六)派克
第九章 十九世紀的教育總評
第五編 現代的教育
第一章 歐戰以前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歐戰前的社會狀態
(二)歐戰前思想界的狀態
(三)歐戰前的教育
第二節 社會本位主義的教育
(一)社會本位的教育之由來
(二)社會的教育學之概念
(三)社會的教育學者
(一)白爾格曼
(二)拿德普
第三節 新個人主義的教育
(一)新個人主義教育的概念
(二)新個人主義教育之由來
(一)尼采
(二)愛倫凱
第四節 國家公民的教育
(一)國家公民教育的概念
(二)國家公民教育之由來
(一)凱善西臺奈
(二)其他的國家公民教育主倡者
第五節 人格的教育
(一)人格的教育之由來
(二)人格的教育之概念
(三)人格的教育學者
(一)魏鏗的新理想主義
(二)步德
(三)林德
(四)其他的人格教育說
第六節 藝術的教育
(一)藝術的教育之概念
(二)藝術的教育之由來
(三)藝術的教育論者
(一)拉士瓊
(二)朗格
(三)威巴之美的教育學
第七節 實驗的教育學
(一)實驗教育學之概念
(二)實驗教育學的由來
(三)實驗教育學者
(一)黎意
(二)梅勉
第二章 歐戰后的教育
第一節 總論
(一)歐戰后社會的傾向
(二)思想界的傾向
(三)教育界的傾向
第二節 民本主義的教育
(一)民本主義的解釋
(二)杜威
第三節 文化的教育
(一)文化教育學之意義
(二)文化教育學之由來
(三)文化教育學之立場與特色
(四)文化教育學者
(一)德爾臺
(二)休普朗格
第四節 社會主義的教育
(一)社會主義的概念
(二)社會主義的由來
(三)現代社會主義的理想
(四)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家
(一)西達保羅
(二)平克微芝——社會主義的教育總評
第三章 現代歐美教育之實際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蘇俄的教育
(一)帝俄時代的教育概觀
(二)革命后的教育
(三)蘇俄的學校
第三節 德意志共和國的教育
(一)革命前的德國教育之弊
(二)新德意志的教育
第四節 法英美的教育
(一)法國
(二)英國
(三)美國

書摘/試閱

第二節所述古典時代的教育,照本書的次序,是認為第二期的(因第一期先史時代的教育是略而不述),此期最能保存希臘的特色。但古典時代的教育,至紀元前第四世紀時,社會情形大變,文化亦異,因而教育亦不能不改觀。以下特將變遷次第簡述之。
此處所謂希臘的民族時代云者,是指希臘人民被外族征服,仍保存其固有的民族精神而說。此一期的時期,計自紀元前三三六年希臘成為馬基頓的屬邦始,至紀元前一四六年,更與馬基頓同被羅馬所滅,直至紀元第六世紀為止。然則民族時代云者,是指失國之后,單作民族的存在之意。
欲明古典時代的希臘教育如何變遷,及其結果的希臘末期之教育情形如何,此非探究其原因所在之社會事情與文化之遷移不可。蓋社會之上層建筑的教育之變遷,乃由于其基調或背景之變動而來也。
教育背景之變動,又可分四方面述之。
(一)為希臘社會事情與國家事情之變化溯自紀元前十一,十二世紀間,斯巴達與雅典均開始建設,至紀元前七八世紀間,兩者儼然構成“都市的國家”;斯巴達與雅典,最初均為王政,其后斯巴達形成貴族政治,雅典卻變為共和政治。逮與波斯交戰獲勝,兩國遂同赴于強盛。然自紀元前五世紀中葉以至二世紀中葉間,卑羅奔尼索戰爭,波斯戰爭,馬基頓戰爭等相繼而起,卒使兩國漸失其霸權,最后競失國家之獨立地位。輾轉彷徨的希臘人,至此漸失其光明之路與自由獨立之心,對于國家與人生大起懷疑,于是興味的中心,遂南客觀的世界轉于主觀的世界。此為主觀主義,個人主義的思想所由發生之真因。此種傾向,試觀乎詭辯派,斯托亞派,伊壁鳩魯派等哲學,便可見人心之趨向何如。
(二)隨文化與工商業的進步,個人的自覺之念漸強其中如雅典的人民,受民主的共和政治之影響,自由平等的思想特別顯著。但民眾的自由平等思想,實未受理性的規正,只為一種感覺的自由平等耳。故詭辯論者一出,大受雅典之民眾歡迎。
(三)自與外國交通貿易繁盛后,異邦的風俗,習尚,文化等次第輸人,古典時代的希臘文化已失其純粹性,國家的道德與信念,因此隳弛。希臘文化至此,遂成變調的。
(四)是唯物思想之抬頭希臘因工商業之發達,富量漸增,工商的平民階級之勢力日大,故市民的價值判斷標準,因而大變。——以前單從身分或階級為判斷價值之標準,今則因多數資產家之發生,遂以富之多少而判人民價值之高下矣。此種社會的人生觀之改變,不能不使典型的希臘社會組織崩壞。以前的唯心主義,精神主義,理想主義,今則競讓步于新興的唯物豐義矣。
古典時代的希臘教育理想,是國家主義的,團體本位的,同時是情意的,文雅的,精神主義的。但至民族時代,則因教育背景之變動,而成為個人主義的,感覺的自由主義的。試觀詭辯派,斯托亞派,伊壁鳩魯派等的教學,便可明了,例如詭辯派謂“人為萬物之尺度”。此即認個人的主觀,為判斷事物的價值之標準也。斯托亞派及伊壁鳩魯派,亦均是個人本位的。又詭辯派謂“法律道德均為人則,是由人類任意所造的,故雖破壞之亦無妨”,此即否認文化之絕對性,與古典時代的一般思想大異其趣矣。更如詭辯派謂“人生之目的,除計及個人的幸福繁榮以外,別無所希冀”,伊壁鳩魯派亦言“善者即是個人的快樂”,此均可視為唯物的,個人的,感覺的自由思想之教說,其與古典時代主張無條件的為國家盡力之教說正相反對。因此,民族時代的種種自私自利的怪現象,實為古典時代所夢想不到。例如自由市民之避免征兵,拒絕納稅,及宗教儀式之怠慢等,均是其證。
此時代的實際教育之變化,如關于教育內容(科目與教材),教育機關,教育方法,教育者等各方面,均與古典時代相異,此亦由教育背景一變,促成教育理想之遷移而來。茲特分為教育內容的變遷,教育機關的變遷,教育方法的變遷,與本職的教師之出現四者述之。 .
(第一)教育內容(科目與教材)的變遷古典時代的教育內容,是以音樂體操兩科為主,即是以情意方面的陶冶材料為主,智的教科不大重視。但人民族時期,則智的教材一躍而增高價值,其中尤以私立的青年學校為最顯著。最初只重哲學與修辭兩科,其后加入文法,成為“三學”,再加入音樂,幾何,天文,數學的“四科”,最后至亞力山大利亞時代,遂成“七藝”。若問哲學與修辭兩種新學科,何以特見注重?此蓋因哲學能滿足個人之深奧的研究興味,且能教人以處世的方針。在個人主義盛行時,欲從主觀的內部的求出安心立命之所,勢不得不向哲學(尤其是實踐哲學),此理之當然也。至于修辭學之重視,乃為辯論的練習起見。
教育上科學的內容雖增加,而軍隊的教練,反形衰頹,此蓋因祖國既亡。政治上已無可冀希,既無防衛國家之需,更無擁護主權者之必要,故軍隊的教練成為無用矣。軍隊教練之忽視,試觀下述的公共教育所之衰頹便可證明。P30-32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