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全3冊)(簡體書)
滿額折

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全3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價
:NT$ 768 元
優惠價
8766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作者簡介

張廣生,1943年生,研究員,1964年畢業于黑龍江商學院。先后在上海商業一級站、二級站、市公司、零售店、商業一局、市財辦、市商業委員會、浦發銀行等單位工作。

張廣生是上海商業改革、發展和流通革命的參與者、實踐者,也是商品經濟、流通理論研究的學科帶頭人。主要著作有:《市場預測實用方法》、《現代商品學基礎》、《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實務大全》、《外灘12號》等10部。代表性論文有:《現代商業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上海連鎖商業的發展》、《知識經濟的挑戰與現代商業的發展》、《WTO與提升上海商業核心競爭力》、《現代商業服務業的五大特征》等,共發表論文180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張廣生所著的《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共3冊)》分三卷:告別短缺、流通革命、海納百川。本書全面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30年來商業發展的歷史變遷。講述上海商業流通體制改革,引進外資,發展連鎖超市,積極推進上海商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上海商業隨著城市的發展,由“三街一場”發展成“四街四城”,再演變成“十大商圈”的過程,以及上海商業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創造繁榮繁華的國際貿易中心所做的貢獻。同時,也對上海商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與探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改革開放是上海商業繁榮發展的主要動力
20世紀最后十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商業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在流通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上海商業在短短的十年,追趕了歐美發達國家近百年走過的路程,完成了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轉換,實現了國際化接軌,使城市更加靚麗、生活更加便捷、市場更加繁華。
上海商業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順利地完成了以“菜籃子工程”為核心的價格體系改革,加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商品供應鏈的建設,理順了包括糧食、食用油、蔬菜、肉、禽、蛋、水產品、水果在內的農副產品市場價格體系,實現了供求基本平衡。與此同時,對影響居民生活的日用工業品也積極推進流通體制改革,鼓勵工業自銷,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競爭,打破了國有商業“一、二、三級站”的一統天下,打破了計劃供應、地區封鎖、統購包銷的流通管理體制,放開了工業品的計劃管理和價格控制,建立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場體系。
1980年代,上海和全國一樣,經濟運行在計劃與市場中間徘徊,商品價格在放開與管控中間掙扎,社會輿論在通脹和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中間尋找平衡點,經歷了一段十分痛苦的“雙軌制”時期。上海市政府從1987年開始對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51種商品實施全面監控”措施,1988年開始全面推進“菜籃子工程”,到1993年,上海市徹底地擺脫了計劃價格和憑證憑票供應商品的歷史。人民生活必需品全面、徹底放開,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奠定了基礎。
二、簡政放權、下放商業行政性公司管理權,充分調動市、區兩級政府發展商業的積極性,掀起了商業設施改造和建設的高潮。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店只有南京東路上的“四大公司”。這四家百貨公司,都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設的。上海的城市建設歷史欠賬很多,市屬商業設施落后,區屬商業設施顯得更加落后。改革開放后,商業企業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各區政府開始注重商業企業形象建設,積極投入資金裝修、改造門面,振興商業,搞活地區經濟。商業企業由最初的小修小補“涂脂抹粉”;轉向內部的整體裝修“設施更新”;發展到后來進入了整地塊規劃“拆落地改造”,上海商業面貌發~TE大的變化。目前,上海擁有萬米以上的單體商場已經超過400多家,歷史上形成的“三街一場”發展成“四街四城”,又演變成“十大商圈”,還涌現出了衡山路、宜山路、雁蕩路、黃河路、乍浦路等十多條專業特色商業街。現在的南京路步行街、徐家匯商圈、淮海路特色街、豫園旅游商城、浦東商業城、靜安南京路以及四川北路、真北路、五角場等商業中心的出現,既改變了城市面貌又方便了人民生活,同時還促進了商業房地產業的發展,為上海經濟發展和城市繁榮、繁華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以撤銷商業各行政管理局,撤銷市、區、縣管理型公司,擴大企業自主權為核心的“六自主改革”、“股份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把商業企業徹底地推向了市場,商業企業成了市場運行的主體。
1990年代初期,上海向廣東、深圳學習,積極推進小型企業的“改、轉、租、包、賣、連”的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發展多種經營,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競爭,流通領域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形成。隨后,上海在大中型國有商業企業中積極推進“經營自主、價格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主”的六自主改革。先后撤銷了商業一局、商業二局、水產局,并積極推進糧食、供銷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形成了一百集團、華聯集團、友誼集團、食品集團、蔬菜集團、煙糖集團、新亞集團、水產集團、良友集團、商投集團、供銷綜合商社、內外聯綜合商社,區屬企業也相應地組建了豫園商城集團、新世界集團、萬象集團、徐家匯商城集團、益民集團、淮海集團、九百集團、開開集團、梅龍鎮集團等。同時,還推進13家商業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改變了單一國有的經濟成分,實現了資本多元化,創建了混合經濟實體。在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中還涌現出一大批“小巨人,,企業,優秀的“大中型”企業,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上海商業在全國處在全面領軍的地位,進入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四、以引進外資,發展連鎖超市為特征,積極推進上海商業業態的變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完成了流通產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革命。
1990年代初,上海遵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膽子大些,步子快些”的要求,在國務院核批的指標內率先引進4家外資企業,以中外合資、合作方式先后在徐家匯建成“東方商廈”,在浦東建成“第一八佰伴”和“時代廣場”,在新客站建成“佳世客”。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實際情況,先后又引進外資企業86家。
從1991年開始,上海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連鎖商業的經驗,在曲陽社區率先建成了我國第一家連鎖超市公司——聯華超市。后來我們又成功地引進泰國的易初蓮花大賣場,引進世界知名企業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歐貝德,英國的百安居,瑞典的宜家家居,日本的羅森便利店,韓國的易買得,臺資企業大潤發,香港的百佳超市,荷蘭的阿霍德頂頂鮮超市等連鎖商業。上海還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國際資本,相繼又有正大廣場、港匯廣場、恒隆廣場、上海廣場、新天地等外資商業房地產企業進入。上海抓住了“上個世紀的尾巴”大膽引進外資,不僅給上海商業帶來了發展資金,解決了國有商業企業轉型、改制等問題,同時,更帶來了世界最先進的超市、大賣場、專門店、便利店、品牌店、專賣店、購物中心等先進業態和管理模式。上海的市屬、區屬商業有的參與中外雙方的合資合作,共同發展,有的借鑒外資企業的經驗,先后創建了聯華、華聯、農工商、家得利超市;世紀聯華、農工商、華聯吉賣盛、好又多大賣場;好美家、好飾家、吉盛偉邦、紅星美凱龍、月星家居、建配龍專賣店;快客、可的、好德、光明便利店;南方商城、百聯西郊、百聯中環、百聯又一城、大連萬達、奧特萊斯、青浦喬仔灣購物中心等。
上海不僅成為匯集世界最多商業品牌的商業大都市,同時也是自我創新連鎖商業最多的城市。目前,上海市內的連鎖商業網點已經有11 300多個,上海在市外開設的連鎖商業網點也有5 400多家,連鎖商業的門類、品種近100個,連鎖商業已經成為上海商業運行的主流業態,堪與發達國家相媲美。
五、以創造城市的“繁榮、繁華”為目標,不斷提升上海商業的綜合實力、服務功能,使上海真正成為“萬商云集,近悅遠來”的國際化大都市。
上海商業在改革和發展中,始終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堅持不懈地按照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實現國內領先,國際化接軌的目標;努力把上海商業建設成上海經濟的支柱產業;上海商業的發展給市民帶來了便捷和實惠,讓市民滿意。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上海商業的發展重點開始由規模擴張轉向了后臺發展,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廣計算機應用和信息化技術、物流配送技術、食品保鮮技術、網絡營銷技術,提高了上海商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上海商業不僅關注自身的發展,更加關注相關產業的發展,積極打造工農業產品的產業鏈、供應鏈。上海商業社會化、組織化程度的提升,可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務。
上海市的燈光工程與“商業夜市”、“櫥窗透亮工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享譽海內外。夜上海成為上海繁榮繁華的一大特色和標志。
上海原有300多條馬路菜場,不僅影響市容,更影響居民的生活,同時對建設現代化大商業不利,經過市、區兩級政府的努力,到2001年基本清除,還路于民。
長期以來,為解決上海市民吃早點難、就餐難等問題,上海不僅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引進了“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星巴克”等洋快餐、餐飲,同時還積極推進“家庭廚房工程”,積極發展“新亞大包”、“豐裕生煎”、“永和豆漿”等中國式的快餐,以及速凍食品、小包裝食品、半成品套餐等適合各種消費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系列產品。
上海的購物、餐飲、服務體系已經為上海市居民提供了最適合人居的城市基礎條件。上海商業的發展,為上海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上海商業每年為上海市提供將近8萬個就業崗位,商業、餐飲業就業人口達到400多萬人。目前,上海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日益顯現。
改革開放使上海商業實現了從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跨越,重振了雄風。國內外的商業企業集團,大多都以上海為總部平臺,正在把采購、銷售網絡向全國延伸,從而確立了上海作為國際化貿易中心的地位。
上海商業將永遠是上海人的驕傲。

目次

《第一卷 告別短缺》
序 “黑商”是我的搖籃,“海商”是我的一生
綜述 “海商”的由來
前言 送走“憑證、憑票”的時代
靳羽西的感慨
衛生紙要不要憑票、憑證供應
買西瓜要醫生證明
“四大金剛”要進常委會
菜籃子里面看形勢
肉、禽、蛋、菜、豆制品是“菜籃子”的主角
沒有魚不能成席
跟隨朱镕基市長去山西解決“燃煤之急”
加油站排長龍的日子
對51種商品監控
靠財政補貼難以維持的上海火柴廠
別了“糧、油、副食品票證”的時代
搶購食用油,計劃與市場又一次較量
價格改革是上海市場成功著陸的關鍵
流通體制改革,上海商業走市場化之路
管理體制變革,上海商業走小政府、大服務的路
“六自主”改革,商業企業拿到第一桶金
再過20年中國人還有吃飯問題

《第二卷 流通革命》
前言 改革開放是上海商業繁榮發展的主要動力
東海商都“改造風波”的背后
聯華超市開創了中國連鎖商業的先河
“華聯超市”向“聯華超市”叫板
農工商超市成為連鎖商業的一匹黑馬
從“肯德基”到“新亞大包”的艱辛歷程
便利店“點燃”傳統商業變革熱潮
發展連鎖商業是政府推動的一場流通革命
好美家建材裝潢連鎖商業的誕生
“上上糖業”、捷強超市和“石庫門老酒”誕生記
“永冠”成為商業設備最大供應商的秘密
賓館、酒店是上海對外開放最早的行業
東方商廈的定位和百貨連鎖業態的崛起
上海水產由近海走向遠洋
第一八佰伴與和田一夫其人
“挑戰”中內功先生
“沃爾瑪”為何遲遲才到上海來
“家樂福”讓上海人知道了什么是大賣場
錦江麥德龍的會員制獨樹一幟
謝國民先生的正大廣場和易初蓮花
大潤發成為中國最大超市引發的思考
體驗一站式購物
參加世界百貨聯合會——讓世界認識上海

《第三卷 海納百川》
前言 萬商云集海納百川
繁華的南京路步行街
高雅的淮海路散發著時尚元素
靜安南京路華麗轉身
四川北路商業街的無奈
錯位經營的徐家匯商圈
舉世聞名的豫園小商品王國
新上海商城命名中的遺憾
新客站不夜城遇到的難題
衡山路周邊的歐陸風情
后起之秀——江灣五角場商圈
石庫門里演繹著“新天地”
馬路菜場入室工程
月餅的故事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
現代流通產業有利于食品安全
燈光夜市和櫥窗透亮工程
發展商業品牌,打造“時尚”之都
“假日經濟”促消費、拉內需
緣何世界的并非都屬于中國
“上交會”和上海的會展業
商業流通理論亟待創新
商業地產與城市未來
上海商業競爭力的缺失
百聯奧特萊斯與奢侈品旗艦店爭奪商業新高地

書摘/試閱

靳羽西的感慨
提要:一個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人,聽到很多話,但是能牢牢記住的人卻不多,能影響一個人一生的話更是微乎其微。靳羽西小姐的一句話提醒了我,感悟了我。她的驚愕和困惑,正是我們要為之努力而改變的現狀。
1985年11月28日,我接到市委宣傳部的通知,美國著名的華裔電視節目主持人靳羽西小姐將率領一個“看東方節目”攝制組到我們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現場采訪。
接受靳羽西小姐的采訪,我是既興奮又有一點緊張。當時的靳羽西憑借著她的知識、才能和美貌,正在主持著曼哈頓一家有線電視臺的中英文節目,當年10月在美國公眾電視網(PBS)從中國直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國慶慶典,使美國觀眾和世界華人看到了鄧小平主持的閱兵式,介紹了改革開放和變化中的中國。
第二天一早,靳羽西小姐一行帶著攝錄像設備,來到我店一樓商場,她以擁擠不堪、川流不息的人流為背景,采用邊走邊談的方式對我采訪。她美麗端莊、聰穎過人,面孔始終展露著燦爛的笑容,一點也沒有大牌明星的架子,用她那獨特而又無可挑剔的標準國語不時地向我提出問題。
我們從一個柜臺走向另一個柜臺,跟著攝像機和水銀燈在擁擠不堪的人流中艱難穿行。
我向她介紹了商店的歷史和規模,介紹了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消費需求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可供商品的增長速度。當我介紹到上海市第一百貨公司在經營規模、利潤、人均效益、單位面積營業額、資金利潤率、商品周轉天數等六項主要經濟指標均為全國十大百貨商店之首時,她也和我一樣興奮,并熱情地挽著我的手臂,面對著攝像機鏡頭充滿自信地說:“各位觀眾,我現在正在采訪中國最大的百貨公司經理,它一年要接待一億多顧客,可以說這也是世界上顧客最多的百貨商店。”接著她轉向我,提出今天采訪的最后一個問題。
靳羽西小姐忽閃著大眼睛,緊盯著我問:“你當經理,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面對太多的顧客,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也難以提高,這就是我的困惑。”
靳羽西小姐聽到這里立即轉向鏡頭,有感而發:“各位觀眾,我到過世界各地,去過很多百貨商店,今天還是第一次遇到怕顧客多的經理。”
采訪結束了,當我送走靳羽西小姐和看東方攝制組,我的心始終無法平靜。
人多的確是我們的國情。“人多熱氣高,人多好辦事”是一個方面;人多消費多,需求也多。作為一名商業工作者,如何滿足廣大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提供優質服務,“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天經地義的責任。但是,當時要滿足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確實十分無奈。
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位于號稱中華第一街的南京路西藏路口。營業面積2.2萬平方米,五個樓面經營商品3萬多種。每天進店的人數有25萬到30萬,顧客中上海人和外地人各占一半。20世紀80年代上海市營業面積在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店只有四家:市百一店、市百十店(現華聯商廈)、時裝商店、食品一店。這四家商店都是在1917年到1936年間,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最興旺時期建成的,號稱中國著名的“四大公司”,即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這四大公司都集中在南京東路從浙江路口至西藏路口不足1000米的路段上。新中國成立后,由于上海市要把消費城市變成生產城市,在“重生產,輕流通”的漫長歲月中,根本不可能把有限的城市建設費j用于零售商業的改造和建設。因而,這“四大公司”就成了上海商業的標志性建筑。人們常說“不到南京路等于沒到上海,不進市百一店等于沒來過上海”。
記得當時市百一店一樓到三樓有四部單人行的滾動電梯(這是1936年大樓建成時安裝的奧的斯電梯),在國內屬稀有之物。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怕人多擁擠,怕商場秩序混亂,長期閑置在那里,偶爾有外賓團體參觀、購物,臨時開啟一下。1983年我們借為“修復長城”捐款的機會,打出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捐款活動,凡是乘電梯上樓要捐一角錢。幾個月下來,就募集了十多萬元。后來,商業部劉毅部長來我店視察時指出“全世界沒有一家商店乘電梯要收費”,制止了收費。從此,徹底放開了電梯,商店每天要派十多個人維持秩序,遇有馬達過熱時,就得停駛半小時。有的顧客就是沖著乘自動電梯慕名而來,為了方便群眾,我們不得不對滾動電梯和升降電梯進行改造。
由于顧客擁擠不堪,商場內的空氣污染也是十分嚴重的問題。經同濟大學和有關部門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細菌含量、灰塵懸浮物比重均嚴重超標,如不改造,對顧客和營業人員的健康會造成直接影響。聽到這一情況,當時的書記吳若孝和經理陳顯釗當機立斷,決定建設空調新風系統,改造柜臺、燈光照明,提高環境質量。商店準備拿出270萬元投資,這在當時就算相當規模的項目,稱其為“270工程”。該工程與電梯改造、柜臺更新、門廳、櫥窗、照明改造工程均采用邊營業邊施工的方案,耗時一年,商場面貌煥然一新。
P3-4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