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納蘭詞(簡體書)
滿額折

納蘭詞(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被王國維評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納蘭性德,現存詞作349首(一說342首),刊印為《飲水集》和《側帽集》,后多稱《納蘭詞》。詞風淡雅又不乏真情實意,哀感頑艷卻并不媚俗,感情簡單質樸,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廣為傳唱,一時有“家家傳唱飲水詞”之說。他的詞“純任性靈,纖塵不染”,字里行間,真情天然流動,飽含著美好的感情和純真的激情。
《納蘭詞》收錄了納蘭詞中最精華的篇章,是對納蘭性德情感的真實寫照。書中所附原文、箋注、賞析等欄目,從多角度將詞作的主題思想、創作背景、詞人境況以及詞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來。同時,通過與詞情詞境相契合的人物畫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圖等多種視覺要素的有機結合,達到“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藝術境界。
《納蘭詞》透過100多首婉麗雋秀、明凈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長調,仿佛能看到那個擁有著絕世才華、出眾容貌、高潔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發著一股遺世獨立、浪漫凄清的氣息,華美至極,多情至極,深沉至極,孤獨至極!

作者簡介

作者:(清)納蘭性德 譯者:聶小晴

名人/編輯推薦

《納蘭詞》收錄的納蘭性德的詞,是對他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書中所附原文、箋注、賞析等欄目,從多角度將詞作的主題思想、創作背景、詞人境況以及詞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來。
輕輕翻開這本書,透過一百五十多首婉麗雋秀、明凈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長調,仿佛能看到那個擁有著絕世才華、出眾容貌、高潔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發著一股遺世獨立、浪漫凄苦的氣息,華美至極,多情至極,深沉至極,孤獨至極。一個才華橫溢、欲報效國家而早早離世,一個因愛而陷入愛的旋渦中掙扎的多情男子,都塵封在這本《納蘭詞》里。

納蘭性德,原名納蘭成德,順治十一年甲午農歷臘月十二日生于京師,是日為公歷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燁出生,如果以舊歷計,與成德同齡。二人日后的親密關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數。
成德之父明珠是年二十歲,任鑾儀衛云麾使。成德之母覺羅氏,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第五女,她是在順治八年嫁于明珠的,后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納蘭家族十分顯赫,隸屬滿洲正黃旗,是清朝初年滿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風光、最有權勢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
追溯納蘭家的興盛起源,要說到成德的曾祖父。成德的曾祖父名叫金臺石,是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于明萬歷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這之間的關系令之后的納蘭家族與皇室有了緊密的聯系。這場聯姻使得納蘭家族的勢力節節攀升,當到了納蘭成德出生的時候,納蘭家族在清王朝已經是權貴之家了。可以說,納蘭成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天生貴胄的家族中,他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富貴公子,注定了一生榮華富貴,錦衣玉食。但命運弄人,這樣一個貴公子,卻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成德在二十一歲的時候,皇子保成被立為太子。因為與東宮太子名諱相重,為了避嫌,便將成德改為了性德。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下文為了方便闡述,一概以容若相稱。容若的才思敏捷,文采斐然,這似乎是天生就帶有的靈氣。他從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十七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后容若十八歲參加了順天府的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會試中試,因息寒疾,沒有參加殿試。
容若的悲劇命運也似乎是與他的天生富貴一起注定的,上天總是公平的,他給予你一樣東西,必然也會收回一樣。容若擁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艷羨的財富與門第,但卻有著一個孱弱的身體,他自幼身患寒疾,這難以根治的疾病總是會時不時爆發,折磨容若。
所以,容若性情中憂郁淡漠、傷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自身的疾病,容若在青春大好的年華,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在病榻上度過的,所以,容若的詞作中,總是充滿了無聊悲涼,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緒。
不過這些都無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詞壇的光芒,作為一個后起之秀,容若在詞的造詣上漸漸無人可及。清朝初年的詞壇景象較為不景氣,好的詞作者并不多,詞壇一片寂寂無聲之景象,容若猶如一顆新星,在清初詞壇掀起軒然大波。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稱“清詞三大家”。年紀輕輕就可以鼎立詞壇,容若的才華不容小覷。更主要的是,容若是滿族顯貴,他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漢文化,但卻能夠將漢文化掌握,并且運用得如此精深靈動,這才是容若最讓人稱奇的地方。
容若的詞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后主。縱觀容若的詞風,清新淡雅間又不乏真情實意,雖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詞,但卻并不艷俗,反倒是清新脫俗,不流于坊間一些低俗之作,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色。
作為一個滿族人,容若對漢文化的學習不遺余力,他早年就勤讀詩書,為漢族文化與滿族文化的融會貫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之后,在容若的青年時期,他發奮研讀,并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漸深厚,而且,在拜師學習的這幾年期間,他還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了皇帝的賞識。這一舉動為容若日后在朝廷的發展贏得了一個頭彩。不但如此,容若還熟讀經史子集,并且還把讀書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可見容若有著相當廣博的學識,愛好也十分廣泛。
在容若二十二歲的時候,他再次參加進士考試,并以優異成績考中二甲第七名。這次的成績讓容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贊賞和青睞,康熙皇帝后來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之后不久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御前侍衛是很風光的,可以常伴帝王身邊,容若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很了得,而他當了御前侍衛后,更是經常隨著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歷四方,遍訪大江南北,走訪塞外山河要塞。時常與康熙皇帝一同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詩詞,譯制著述,這樣的生活簡直是羨煞人了。
可是容若卻并不滿足,他雖然有著奇才,卻并不留戀官場,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是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的,他無心功名利祿,只想獲得自由,過飲酒作詩、無拘無束的生活。
可惜世事難兩全,多次受到恩賞的容若難逃圣恩,縱使他有歸隱之心,家族也難以成全他的心愿,為了自己家族的榮耀和發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自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還是眷顧容若的,他二十歲的時候,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后,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美滿的婚后生活給容若的人生多少帶來一些安慰。
他在此期間的詞作也大多風格明亮,偏于柔美溫情。可惜好景不長,婚后三年,盧氏死于難產。愛妻的離去,給容若精神上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從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為情深意重的男子,容若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從盧氏的死亡陰影中掙扎出來,這段時間寫下了大量的悼亡詩,祭奠他和盧氏之間的情感。古時男子當以事業為重,兒女情長并不是很被看重,所以,容若的這番悲情,無人能懂。
這一腔的愁緒,容若無處可訴,只有傾訴于詩詞之中,高產的詞作還有高質量的詩詞,讓容若著稱于世。二十四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后來因參透世事,又改名為《飲水集》。他的詞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詞作的基礎上,進行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
流傳后世的《納蘭詞》可以說是容若短暫一生的心理寫照,期間悼亡詞中不乏傳世之作,一首《采桑子》就是范例。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銀墻,不辨花叢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
張任政的《飲水詞·叢錄》中寫道:“后之讀此詞者,無不疑及與悼亡有關,并引以推證其悼亡年月。余近讀梁汾《彈指詞》有和前韻一首,詞云:‘分明抹麗開時候,琴靜東廂。天樣紅墻,只隔花枝不隔香。檀痕約枕雙心字,睡損鴛鴦。孤負新涼,淡月疏欞夢一場。’觀上二首,詠事則一,旬意又多相似,如謂容若詞為悼亡妻作,則閨閣中事,豈梁汾所得而言之。”
沉重的精神打擊使得容若在悼亡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后來容若又續娶官氏,此前又有側室顏氏,都與她們感情平和,雖然沒有太多的深情,倒也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關于容若的愛情,值得一提的還有兩個人,一人是容若從小定情、青梅竹馬的表妹,二人成婚之前,表妹被選入宮,成為皇妃,這段初戀的夭折,也令容若一度萎靡不振,傷心欲絕,不過這段歷史在史書中并無太多記載,更多還是出現在野史上,所以,難以斷定真偽,僅能作為一個參考。還有一人便是江南才女沈宛,此人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容若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結識江南才女沈宛。此女美麗聰慧,知書達理,更重要的是她與容若有著惺惺相惜之情感,容若對她十分珍愛。
不過美好的愛情總是不能長久,容若是滿族貴胄,而沈宛只是一個民間普通漢女,門第的懸殊令二人無法最終結合。沈宛隨同容若在京城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后,容若迫于家庭壓力,一直不能將沈宛接入家中,而沈宛也因為懂得容若的難處,便忍痛離去,回歸江南。二人之間這段有始無終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絕唱,令人哀婉。
作為才子,容若的愛情生活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由于歷史記載偏少,許多史料都是以訛傳訛,終不可考。
除了對愛情執著外,容若對友情也是十分執著,在交友上,容若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容若不流于俗世,他的朋友不論門第,不論出身,也不論功名,只要是有才氣的有志之士,與容若志同道合之人,都被容若視為好友,看作今生知己對待。他的許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容若對待朋友十分真誠,感情真摯,從無虛假。他真誠地對待每一份友情,為朋友兩肋插刀,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不會小看和低視他們。 這使得容若擁有許多朋友,當時無數的名士才子都追隨在他身邊,而容若也對他們十分禮遇,照顧有加。當時容若居住的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就因為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容若招徠文人雅士的這一舉動,在無形之中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
容若作為一個年紀輕輕的滿族人,能夠令諸多滿腹才學的漢人都為之欽佩,他是有著自己的過人之處的。容若的詞作有著漢文化的底蘊,還有滿族人自身所帶著的不羈、無拘無束的風格,令詞風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容若對李煜十分贊賞,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
在諸多詞風的影響之下,容若寫出了自己的詞風,并被萬千人效仿。究其原因,無非也就是上面談到的那幾點。容若出身于主流上層社會,卻是一生都在躲避上流社會,這讓他自身充滿了矛盾的焦點。
容若的一生,無不是后人關注與研究的。他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都與他出身豪門、從小錦衣玉食、功名利祿輕而易舉得到手成了鮮明的對比。一些男子苦苦追尋的東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尋常男子毫不在乎,或者說是稀松平常的自由與感情,卻是容若求之不得之物。世間之事就是如此奇特,想要的不會給你,不想要的卻無法逃避。
這樣的情形,構成了容若內心一種讓常人無法體察的矛盾感受,他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壓抑情愫。愛情的來了又散、家庭的不理解,以及摯友們紛紛生離死別,這些境況,讓容若本就脆弱的內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而原本就孱弱的他,也終于在不公的世道面前妥協了,他的寒疾再次乘虛而入,在容若對人生幾乎了無希望的時候,侵入他的體內。容若病倒了,而他這一病卻是再也沒能夠從病榻上起來。
抱病的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度過短短三十一載的歲月,生命在容若這里如此之輕,又如此之重。
一生掙扎于富貴與自由、家族與愛情之間的容若,歷經悲觀心態,走完了人生之路,而他留給后人的除了無盡的哀嘆與惋惜之外,還有那部寶貴的《納蘭詞》。納蘭詞作現存349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廣泛,包括婚姻愛情、友誼分離、家庭思索、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雖然詞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很開闊,高度上也無法與唐宋那些大詞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詞都是緣情而旖旎,道出了極為真摯的情感。這讓后人沉浸在他的詞作中,無法自拔,近代著名的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可見容若詞作的影響力之大。不過,后人雖然熱捧納蘭詞,但卻未必能夠真懂納蘭詞中的真含義。容若好友曹寅在《題楝亭夜話圖》中就哀嘆道:“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
是的,納蘭詞雖然流傳天下,容若的詞名雖然遍及天下,可是人們在爭相誦讀納蘭詞的時候,容若那“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幾人懂得?容若這位相府的貴公子,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寫入詞中的點點斑駁心情和刻骨銘心的愁苦,誰人又能真的懂得?只怕是容若的親生父親明珠,也難以懂得。
容若享盡了別人眼中的快樂,而他自己內心,卻是無法體會到快樂的真諦。容若死后,納蘭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機,隨后便日漸衰落,政治間的權力爭斗無聲無息,卻是無比凌厲,納蘭家族最終落沒在了這場爭斗中,所幸的是,容若早逝,沒有看到自己的家族落入塵土中,被人遺忘。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多年以后,乾隆晚年,和珅為了博得圣上龍顏一悅,獻上了一部《紅樓夢》,乾隆讀罷后良久,掩卷長嘆一聲:“書中所寫,不正是明珠的家事嗎?”世事無常,容若最終還是逃離了最殘忍的懲罰,沒有親眼目睹家族中道衰敗,不然那時,他又該何去何從呢?
本書收錄的納蘭容若的詞,是對他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書中所附原文、箋注、賞析等欄目,從多角度將詞作的主題思想、創作背景、詞人境況以及詞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來。同時,同詞情詞境相契合的人物畫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圖等,通過多種視覺要素的有機結合,達到“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藝術境界。
輕輕翻開這本書,透過一百五十多首婉麗雋秀、明凈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長調,仿佛能看到那個擁有著絕世才華、出眾容貌、高潔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發著一股遺世獨立、浪漫凄苦的氣息,華美至極,多情至極,深沉至極,孤獨至極。一個才華橫溢、欲報效國家而早早離世,一個因愛而陷入愛的旋渦中掙扎的多情男子,都塵封在這本《納蘭詞》里。

目次

卷一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
調笑令(明月)
虞美人(綠陰簾外梧桐影)
采桑子(彤云久絕飛瓊字)
采桑子(而今才道當時錯)
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
采桑子(嚴宵擁絮頻驚起)
采桑子(非關癖愛輕模樣)
采桑子(桃花羞作無情死)
采桑子(撥燈書盡紅箋也)
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
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
菩薩蠻(知君此際情蕭索)
憶江南(昏鴉盡)
憶江南(江南好)
憶江南(江南好)
玉連環影(何處)
浪淘沙(蜃闕半模糊)
訴衷情(冷落繡衾誰與伴)
如夢令(木葉紛紛歸路)
浣溪沙(拋卻無端I限轉長)
好事近(簾外五更風)
好事近(何路向家園)
長相思(山一程)
昭君怨(暮雨絲絲吹濕)
清平樂(煙輕雨小)
清平樂(將愁不去)
清平樂(凄凄切切)
清平樂(才聽夜雨)
清平樂(風鬟雨鬢)
清平樂(涼云萬葉)
滿庭芳(堠雪翻鴉)
卷二
御帶花(晚秋卻勝春天好)
琵琶仙(碧海年年)
酒泉子(謝卻荼藤)
生查子(東風不解愁)
生查子(惆悵彩云飛)
憶秦娥(春深淺)
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點絳唇(一種蛾眉)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
浣溪沙(誰道飄零不可憐)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浣溪沙(酒醒香銷愁不勝)
眼兒媚(莫把瓊花比淡妝)
攤破浣溪沙(林下荒苔道韞家)
攤破浣溪沙(一霎燈前醉不醒)
攤破浣溪沙(風絮飄殘已化萍)
霜天曉角(重來對酒)
減字木蘭花(燭花搖影)
減字木蘭花(斷魂無據)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卜算子(塞草晚才青)
雨中花(天外孤帆云外樹)
鷓鴣天(雁貼寒云次第飛)
鷓鴣天(獨背殘陽上小樓)
鷓鴣天(別緒如絲睡不成)
鷓鴣天(握手西風淚不干)
鷓鴣天(冷露無聲夜欲闌)
鷓鴣天(馬上吟成促渡江)
卷三
落花時(夕陽誰喚下樓梯)
海棠春(落紅片片渾如霧)
添字采桑子(閑愁似與斜陽約)
荷葉杯(知己一人誰是)
荷葉杯(簾卷落花如雪)
南歌子(古戍饑烏集)
南歌子(翠袖凝采薄)
秋千索(藥闌攜手銷魂侶)
憶江南(心灰盡)
浪淘沙(野店近荒城)
浪淘沙(悶自剔殘燈)
浪淘沙(紫玉撥寒灰)
菩薩蠻(夢回酒醒三通鼓)
菩薩蠻(澹花瘦玉輕妝束)
菩薩蠻(窗間桃蕊嬌如倦)
菩薩蠻(朔風吹散三更雪)
木蘭花(人生若只如初見)
虞美人(春情只到梨花薄)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
浣溪沙(一半殘陽下小樓)
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
浣溪沙(記綰長條欲別難)
浣溪沙(五字詩中目乍成)
浣溪沙(楊柳千條送馬蹄)
鵲橋仙(夢來雙倚)
鵲橋仙(乞巧樓空)
南鄉子(煙暖雨初收)
南鄉子(淚咽卻無聲)
卷四
一斛珠(星球映徹)
臨江仙(長記碧紗窗外語)
臨江仙(絲雨如塵云著水)
臨江仙(六曲闌干三夜雨)
臨江仙(綠葉成陰春盡也)
臨江仙(別后閑情何所寄)
臨江仙(飛絮飛花何處是)
臨江仙(霜冷離鴻驚失伴)
紅窗月(燕歸花謝)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
蝶戀花(蕭瑟蘭成看老去)
蝶戀花(露下庭柯蟬響歇)
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
蝶戀花(準擬春來消寂寞)
唐多令(絲雨織紅茵)
唐多令(古木向人秋)
青玉案(東風卷地飄榆莢)
月上海棠(原頭野火燒殘碣)
月上海棠(重檐淡月渾如水)
一叢花(闌珊玉佩罷霓裳)
翦湘云(險韻慵拈)
念奴嬌(無情野火)
念奴嬌(人生能幾)
念奴嬌(綠楊飛絮)
水龍吟(人生南北真如夢)
水龍吟(須知名士傾城)
秋水(誰道破愁須仗酒)
齊天樂(闌珊火樹魚龍舞)
風流子(平原草枯矣)
卷五
金縷曲(德也狂生耳)
金縷曲(生怕芳樽滿)
金縷曲(木落吳江矣)
金縷曲(此恨何時已)
金縷曲(未得長無謂)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浣溪沙(腸斷斑騅去未還)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邊)
浣溪沙(容易濃香近畫屏)
浣溪沙(敗葉填溪水已冰)
沁園春(試望陰山)
沁園春(瞬息浮生)
摸魚兒(漲痕添)
青衫濕遍(青衫濕遍)
憶桃源慢(斜倚熏籠)
湘靈鼓瑟(新睡覺)
大酺(怎一爐煙)
菩薩蠻(玉繩斜轉疑清曉)
菩薩蠻(榛荊滿眼山城路)
菩薩蠻(蕭蕭幾葉風兼雨)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
菩薩蠻(晶簾一片傷心白)
采桑子(深秋絕塞誰相憶)
采桑子(海天誰放冰輪滿)
南鄉子(何處淬吳鉤)
鵲橋仙(月華如水)
補遺
望江南(初八月)
臨江仙(昨夜個人曾有約)
鷓鴣天(背立盈盈故作羞)
明月棹孤舟(一片亭亭空凝佇)
赤棗子(風淅淅)
浪淘沙(霜訊下銀塘)
憶江南(春去也)
漁父(收卻綸竿落照紅)

書摘/試閱

明月,明月。曾照個人離別。玉壺紅淚相偎①,還似當年夜來。來夜,來夜,肯把清輝重借②?
[箋注】
①玉壺紅淚:晉王嘉《拾遺記》卷七:“(魏)文帝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蕓,常山人也……時文帝選良家子女以入六宮,(谷)習以千金寶賂聘之,既得,乃以獻文帝。靈蕓聞別父母,噓唏累日,淚下沾衣。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壺則紅色。既發常山,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矣。”后因以“玉壺紅淚”稱美人淚。
②清輝:清澈明亮的光輝,多指日月之光,這里指月光。
[賞析]
其實,這首《調笑令》滿含自嘲之意。
調笑令又名轉應曲、三臺令。關于這詞牌名,在胡適《詞選》中有一段解釋:“【調笑】之名,可見此調原本是一種游戲的歌詞;【轉應】之名,可見此詞的轉折,似是起于和答的歌詞。”納蘭以調笑之名寫彼時的紅妝相偎,是嘲弄命運無常,也是在自諷西風獨自涼。
開篇直呼明月,似謫仙般的邀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知一向謹慎的他,會不會也拍著玉板月下長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明月,明月,納蘭是想勸慰吧?海內存知己,自然天涯共此時,何必以身形羈絆?或者也是在祝福,既不得相守,便不如放開心胸祈禱,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然而那一片月明中,納蘭好似又眼睜睜地看見那個人由遠及近漸漸走向了他,咫心之距時,又遠遠地推開了他,狠狠地退出了他的視野。他們心意相交,卻終天各一方。
永遠,相守時難以實現的諾言;遙遠,離別時執手相看淚眼,一個轉身便耗盡了一生的時間。
“玉壺紅淚”一說,來自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寵妃薛靈蕓。靈蕓本是當時東吳浙西常山贊鄉人。懷著對父母兄弟和家鄉風物的戀戀之情,懷著對那宮廷生活的陌生和恐慌,靈蕓從江南遠赴洛陽。這一路靈蕓淚如泉涌,隨從便用玉唾壺給她承接淚水,只見流進壺中的淚水都帶著血紅。等到抵達洛陽,玉唾壺中已盛滿了血淚,因此后世稱女子的眼淚為“紅淚”。
“夜來”之意還是取自薛靈蕓。為了迎接靈蕓,曹丕在洛陽城外筑土臺,高三十丈,直入云間;在臺下四周布滿蠟燭,喚名“燭臺”,蠟燭沿靈蕓入城的路線從燭臺一路綿延至洛陽城郊。魏文帝在燭臺靜候佳人之時,遠遠望見車馬滾滾,塵埃翻騰,宛如云霧彌漫,不由感嘆:“古人云,朝為行云,暮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因而改薛靈蕓的名字為“夜來”。
到這里,詞意也豁然開朗,這個被納蘭以自嘲的筆觸留在詩行間的女子,多半應是納蘭思之念之而終不得相守的表妹。不似納蘭發妻盧氏離去時的痛徹心扉,直問“天為誰春”;不似沈宛不告而別返回故鄉時,他嘆息“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他久久珍藏于追憶中的這份情,不似烈火般的熱情,卻因為凄清更惹人疼惜。不知納蘭回憶起了表妹的哪般,只一句玉壺紅淚訴盡相思意。玉壺紅淚,盛著互訴衷腸的甜蜜,家族的殷殷期望,對未知前途的恐謊,還有那伴君千日、終須一別的結局。
行至下片,納蘭低嘆,來夜,來夜,以輕不可聞的聲音,簡單得不能再縮略的呢喃,重溫那個已經冷卻的舊夢,就像東坡輕言“作個歸期天定許”。或許納蘭也是懷著幾許期待的吧,雖明知好景已逝,卻依舊忍不住希望;雖然到頭來只落得往事如風信子的花瓣一般,散落一地,惟余“縹緲孤鴻影”。
納蘭希冀的來夜,更多的怕是在追尋那些終成回憶的昨夜,春風拂面燈火闌珊的昨夜,與表妹相知相伴的昨夜,逝去的情意繾綣的昨夜。這一段往事像是中了歲月的魔咒被封在心底,既沒有結果,也難以訴說,唯有嘆息悠悠時常回蕩于心間。多少年過去后,才終于明白,那時光的封印喚為“此情可待成追憶”。
罷了,借一縷清輝,想佳人舊影,憑欄凝望,還是那一輪明月,卻是年年新月照舊人。連月色都已變換,誰又能回到過去?沒有過不去的,只有回不去的,縱使相逢應不識吧。
記得席慕蓉曾寫過,我們也來相約吧,相約著要把彼此忘記。
還是明月如霜,還是好風如水,納蘭不知能否放下那份執著,與表妹相約著,各自走各自的人生。P8-10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