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梨園驕子譚富英(簡體書)
滿額折

梨園驕子譚富英(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梨園驕子譚富英》一書的著作者王文玉先生既是一位曲藝名家,又酷愛京劇。他對京劇藝術和京劇藝術史情有獨鐘。曲藝界大多愛京劇,就跟我們京劇界大多愛曲藝一樣。《梨園驕子譚富英》中對譚富英的介紹比較全面,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看了家父不少的戲,所以寫的東西比較真實。

作者簡介

王文玉,生于1937年5月,曾就讀于河北大學,后成為評書、相聲演員,退休前擔任中國北方曲藝學校高級講師。長期擔任天津文藝廣播《京劇大戲院》節目特約嘉賓,開設“梨園書場”欄目,錄制播出了“京劇劇目故事”、“梨園演義”、“京劇搖籃富連成”、“京劇掌故”等系列節目。曾撰寫《勸業史話》一書,并有大量戲曲曲藝、民俗掌故的文章散見于報刊。

天津文藝廣播推出《梨園驕子譚富英》一書,是京劇界的一件大好事。
對天津,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家祖籍是湖北江夏,1854年我的高祖譚志道(漢調老旦演員)為避戰亂沿江北上。那時,我曾祖譚鑫培只有七歲。他們到北方的落腳地就是天津。我高祖在天津城里城外以及附近各地演戲七年,后來才到北京落戶。
盡人皆知,天津是個戲曲大碼頭。從這里走出來,紅遍大江南北的前輩京劇名家數不勝數。我父親譚富英演出最多的地方就是京、津、滬三地。我本人出科后第一次闖碼頭就是天津。在南市慶云戲院(后改名共和戲院)搭班兒,也在群英戲院、上平安(后改名長城戲院)等舞臺演出過。記憶較深的,有一次在中國大戲院,可能是1950年春節期間,同臺還有新艷秋、王泉奎、王金璐、景榮慶、慈少泉等人,是個共和班兒。那會兒我最年輕,天津觀眾很捧我,也關懷我、鼓勵我,使我得到很好的鍛煉。改革開放之后,我更是經常來天津演出。現在唱不動了,我也愿意常來和天津的朋友們敘談敘談。我的很多弟子(包括專業的和業余的)也大多在天津,我對天津的感情太深了!
天津確實是一塊京劇藝術的熱土。很多年前我就知道天津電臺文藝廣播有一個京劇專欄節目,叫《京劇大戲院》,每天播出一小時。據我所知這在全國電臺可說是絕無僅有的。我在天津時也聽過這個節目,去年孝曾還去過兩次直播間呢。這個節目內容很豐富,形式很活潑,特別是有個欄目叫“梨園書場”,邀請了評書名家王文玉先生主播。這個欄目系列說過我學戲的科班富連成,更系列說過我的父親譚富英先生。因為聽眾反響好,于是天津文藝廣播根據節目播出的內容結集出版一本介紹家父的書。電臺方面考慮家父是一位名演員,但是見諸文字的資料多是零零散散,不夠全面,所以有此決定。作為譚富英的長子,我要感謝天津文藝廣播、感謝王文玉先生,感謝他們為弘揚、傳播京劇譚派藝術所做的貢獻!
《梨園驕子譚富英》一書的著作者王文玉先生既是一位曲藝名家,又酷愛京劇。他對京劇藝術和京劇藝術史情有獨鐘。曲藝界大多愛京劇,就跟我們京劇界大多愛曲藝一樣。書中對家父的介紹比較全面,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王先生看了家父不少的戲,所以寫的東西比較真實。
天津文藝廣播邀請我為《梨園驕子譚富英》寫個序,我以為有點兒“為父而彰”之嫌。臺里說:“您和譚先生雖然是父子關系,但譚先生是四大須生之一,是新譚派創始人,您現在又是譚派藝術的掌門人,從這個角度去看,您是最有發言權的。”我聽到此話很受感動,于是就答應勉為其難地寫幾句。其實這不算什么序,只不過借此機會代表我們譚家向為《梨園驕子譚富英》這本書的出版盡了力的朋友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譚元壽
2013年7月

目次

入話
一 譚氏家族——京劇界的首戶
1.話說譚小培
2.譚五爺喜得麟兒
3.十齡童拜師陳秀華

二 不能不說富連成
1.牛三爺賭氣蓋天桂
2.馮蕙林組班赴吉林
3.“宋國士”一字難出
4.育才圣杰葉春善
5.吃西餐暗察葉老板
6.喜連成社名的由來
7.葉春善艱苦創業

8.喜、連、富、盛、世、元、韻的排字之謎
三 譚豫升終于入科富連成
1.為人社譚大王親自出馬
2.蕭長華賜名“譚富英”
3.少小即獲“活魯肅”之譽
4.樂十爺慧眼識俊杰
5.祖母綠扳指贈富英

四 開始了搭班生活
1.上海灘力邀譚富英
2.譚富英首次搭班
3.上海灘“一戰成功”
4.和荀慧生的合作
5.和徐碧云的合作
6.和尚小云的合作
7.和朱琴心的合作
8.和筱翠花的合作
9.和程硯秋的合作
10.和梅蘭芳的合作
11.和胡碧蘭的合作
12.和雪艷琴的合作

五 “白郝黑金”共襄《捉放曹》
1.譚鑫培對郝壽臣的提攜
2.譚小培和郝壽臣合演《捉放曹》
3.譚富英煩請郝老演《捉放曹》
4.譚富英和金少山合作的《捉放曹》
5.譚富英首創《大·探·二》連演

六 從堂會戲和義務戲中看譚富英在伶界中的地位
1.尚未出科即參加大型演出
2.青年俊秀合演《汾河灣》
3.譚富英、高慶奎合演劉備
4.再談《龍鳳呈祥》
5.捧師哥演全出劉備
6.馬、譚二君義助母校
7.侯喜瑞《連環套》空前絕后
8.惜乎李盛藻
9.《珠簾寨》中的一段小插曲
10.何應欽為母祝壽之堂會戲
11.蕭振瀛家的堂會戲
12.富豪寧子恒辦壽辰堂會,程、譚合演《四郎探母》

七 杜祠落成堂會戲及其他
1.大堂會戲的遺憾
2.一張大合影的啟示
3.一張“升官圖”
4.一張年畫

八 挑班概述
1.遲遲組班的原因
2.磨煉有年終于挑班
3.大管事喬玉林
4.譚班中的主要演員
5.主持人結束語引起的聯想
6.共同遵循的演出規則
7.譚派戲雄踞舞臺
8.弘揚民族文化,戲劇藝術不可或缺
9.改革創新和恪守傳統同是弘揚民族文化

九 譚鑫培的清官軼事
1.譚鑫培受寵逾他人
2.借演《連營寨》血諫西太后
3.機言巧辯,轉禍為福
4.李蓮英暗陰譚鑫培
5.譚鑫培宮里曾演《盜魂鈴》
6.《盜魂鈴》接演《溪皇莊》
7.譚鑫培得賞獨多
8.樂十爺踐前言“完璧歸趙”

十 藝術視野寬泛,多方汲取營養
1.程硯秋造訪大外廊營
2.名盛一時的時慧寶
3.加強文化修養,藝術更上層樓
4.鼓王不忘譚門之恩
5.相聲和京劇的關系
6.譚先生喜聽評書

十一 譚藝淺說
1.關于《桑園會》的表演
2.《回荊州》的劉備不同凡響
3.《武家坡》“進窯”后的妙處
4.關于《打嚴嵩》
5.《洪羊洞》——裘盛戎和張洪祥
6.譚先生的反串戲

十二 界內以及廣大觀眾對譚先生劇藝的評價
1.梅大師和許姬傳對譚先生的贊詞
2.馬連良先生對譚先生的藝術見地
3.厲慧良先生對譚先生的藝術極表推崇
4.老舍先生對譚先生的五字評
5.任志秋對譚先生的藝術見解
6.吳小如聽了一出戲竟至徹夜未眠
7.翁偶虹先生對譚藝的總結:出水芙蓉,不假雕飾
8.郁達夫的評價:“余、譚、馬”相提并論
9.廣大觀眾對譚先生的藝術評價
10.譚富英的技藝小結

十三 忠厚傳家、低調做人
1.不忘師兄翟富奎
2.惠中飯店的來訪者
3.名武花韓富信
4.譚富英解囊相助韓富信
5.譚五爺感慨敘家風
6.綿侍郎義結譚大王
7.一則沒有兌現的廣告

十四 一唱雄雞天下白
1.毛主席親蒞南小街
2.助義演京、梆兩下鍋
3.王玉蓉傍兩位老生泰斗唱王寶釧
4.排演新戲,豐富京劇舞臺
5.倡導團體合作,不計名利
6.《四進士》引出的伶王軼事
7.最后的演出
8.伴奏合作者
9.賢者已逝,風范長存
主要參考資料
后記

書摘/試閱

譚門第一代譚志道老先生生于1808年,原籍湖北江夏,為漢調演員,唱老旦,藝名譚叫天。1853年他為避戰亂攜眷北上到天津,在天津演戲近七年之久。1860年始人京都搭班。志道先生會戲很多,頗有聲名。然譚氏在梨園界所以能享大名,是由志道老先生的獨子譚鑫培先生奠定的。
譚鑫培先生1847年4月21日生于原籍湖北武昌江夏縣。幼年隨父北上。彼時其父已是一名專業演員。他們先到天津,志道先生主要在津郊各地演出。在鑫培十歲時到了北京,人小金奎科班習藝。近代第一武凈錢金福也出身該班。鑫培先習武丑后習武生,又習老生。1863年出科,同年與刀馬旦演員侯幼云之姐玉兒完婚,老譚膝下八子四女。
八子均以嘉字排名,分別為嘉善、嘉瑞、嘉祥、嘉榮、嘉賓、嘉樂、嘉祜、嘉祿。
長女適上海名武生夏月潤,次女適譚派名須生王又宸,三女四女天亡。
八子中前五子均從業梨園,七子早逝。長子嘉善之女(富英堂姐)適河北梆子演員李吉才,吉才即名老生李世琦之父,裘盛戎之岳父,裘妻稱富英為七舅,故盛戎也稱富英為七舅,元壽稱盛戎為姐夫。
梨園行中結親者甚多。譚家偌大家族,梨園親屬尤多,如錢富川、郭元汾、吳彥衡、楊元才等都和譚家有親誼。
在五子中,以二子嘉瑞和五子嘉賓較著名。嘉瑞擅胡琴,當然與梅雨田先生尚有距離。所以在譚鑫培所灌制的七張半唱片中以《賣馬》和《洪羊洞》最稱絕妙,那是梅雨田的琴,李五的鼓。而其他唱片則為譚二操琴,和雨田之琴實不能相比,唱片的藝術價值也就大打了折扣。雖說在經濟上“肥水不流外人田”,但終究被人認為是一樁憾事。五子嘉賓即著名老生譚小培。
1.話說譚小培
小培名嘉賓,自幼人小榮椿科班按“榮”“春”二字排名。如蔡榮貴(名老生,后充任富連成教習,馬連良、譚富英等均受其教育),郭春山(名丑,尤善昆戲,富連成教習,劇藝淵博,尤其一些二路活兒,郭老演來絕妙,在梨園界頗受尊重。其子為名凈郭元汾,名丑郭元祥),楊春甫(即楊小樓),葉春善(富連成社創辦人)以及徐春明、郭春元、侯春生等。此班由楊隆壽主辦,楊系梅蘭芳外祖,名武生楊盛春之祖。后該班報散,小培又轉入小洪奎班學習,該班之賈洪林、甄洪奎皆為名老生。小培變聲期間曾人京師同文館學習德語。
同文館是清末培養翻譯人才的學校,成立于同治元年(1862),附設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初時只收八旗子弟,年齡多為十三四歲的少年,后兼收漢族子弟,其中有一位美籍教師丁韙良,他就是后來京師大學堂的西學總教習。
小培人同文館學習的時間不是很長,嗓音又變過來了,復人梨園,遵父命拜許蔭棠學習。小培的演出風格醇厚大方,古樸蒼勁。某些戲上確有乃父之風,唯天賦和嗓音較其父尚有差距,但在戲劇界仍為一代名伶。他終生雖沒挑班兒,但和許多名旦合作,不失為得力二牌。他和程先生合作最久,程對其甚為尊重。至于其父為什么會叫他拜許蔭棠為師,據吳小如先生分析,老譚彼時藝術已臻化境,他怕孩子死學自己未必是理想之舉,若學恐怕學的是皮毛,而許蔭棠為奎派名家,藝術上也頗可取,后來事實證明老譚此舉是明智的,小培之藝既得奎派風范,又具譚門之妙.,有些戲演來很為精彩。如《桑園會》《朱痕記》《黃鶴樓》等,他曾和程繼先合演“打侄上墳”,功力悉敵,如果換個老生,恐怕早被程繼先給豁了。須知程先生的窮生戲(非只窮生戲),在近現代小生行中可稱楷模。小培先生的《清風亭》等也頗得譚門真傳。唱、念、做都可稱為后輩典范。
譚家雖是漢人,家中多行旗俗、旗禮。為什么呢?究其因,一是老譚為內廷供奉,經常被傳到宮中演戲,他不但被西太后目為劇界杰才,一些達官貴宦,甚至親王貝子貝勒對他的藝術也極為推崇。這些人大多為旗人,相處久了,就不知不覺地受了他們影響,于是生活習慣、風俗禮儀也就趨向旗人了;另一個原因就是老譚的五兒媳,即小培的夫人是旗人,她是大名鼎鼎的小生前輩德珺如的女兒,德珺如的先輩曾官居侍郎,是一位顯宦。
德珺如自幼喜愛皮黃,先是玩票,初學旦角后改小生,經常活躍在西直門里盤兒胡同翠峰庵票房。這個票房是清室戴雁賓創辦,具體負責人是安敬之,名壽,也是旗人。安家資充裕,又好交朋友,喜皮黃,他學刀馬旦有相當功力。要是演全部王寶釧,在《趕三關》《銀空山》《大登殿》三折中他扮演代戰公主,梳兩把兒頭,穿長旗袍,花盆底鞋,在跟高思繼對打中,舞動長槍,把子功干凈利落,不輸內行。后因體格發胖乃改老生,《南天門》《九更天》(尤其是滾釘板一場)等戲演來堪稱絕妙,內行也頗為稱贊。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