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王朝柱作品評論選(簡體書)
滿額折

王朝柱作品評論選(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價
:NT$ 234 元
優惠價
8720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作者簡介

鄭伯農,福建長樂人。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歷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文聯研究室干部,《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文藝報》主編。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李碩儒,河北豐潤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1958年參加工作,歷任《人民日報》編劇,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晉劇團編劇,內蒙古《巴彥淖爾報》文藝編輯,化工部第十三化建公司宣傳干事,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當代文學編輯室主任,編審。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紅魔房”之夜》、《愛的奔逃》、《外面的世界》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歷史上那些代代相傳的優秀作品,都是能夠感動中國的。一、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能夠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所感動、所記憶。二、它有助于豐富、提升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王朝柱的作品,如《長征》、《延安頌》、《解放》、《辛亥革命》等都稱得上是“感動中國”的。初播就觀者如潮,直到現在,有些電視臺仍在陸續播放,感動了億萬觀眾,滋養了幾代讀者。他的作品不但在國內得獎,在國外也得獎。《辛亥革命》在大陸熱播,在臺灣也引起轟動。一個人寫了二十幾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其中相當一部分好評如潮,不但給觀眾帶來了審美愉悅,更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現象在近來的文藝生活中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王朝柱的作品,已經深深留在當代中國人的鑒賞記憶之中。

認識柱子,已逾半個多世紀。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過幾年,柱子也來附中上學。從中學到本科,我們在一個院子里度過十幾個春秋。音樂學院是個頗帶洋氣的單位,這里的教師有不少是歐美留學生,音樂教材多是西歐和俄羅斯的古典音樂。柱子在這個單位里顯得有點“另類”。他來自河北農村,是個土氣十足的窮學生。冬天穿一身黑棉服,褲子的褲襠特別大,一張嘴就是口音濃重的河北土話,活脫脫像個燕趙小“老農”。我作為酷愛民族音樂的學生,身上也有不少土氣。“氣味相近”,所以雖然我們差好幾個班級,平常交談的機會不多,他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中期,中央音樂學院的師生員工一分為三,下放到保定、張家口、天津等她的農村,一方面參加生產勞動,一方面繼續進行“斗批改”。我們不在一處,一別就是30年。我曾聽說,他在天津葛沽的日子很難過,受到批斗。后來又聽說,他分配到解放軍總政歌舞團。打倒“四人幫”后,我們同在一個城市,卻長期沒見過面。
上個世紀90年代,有關單位創辦全國性的傳記文學評獎,我有幸被聘為評委。閱讀入圍作品的時候,突然看到王朝柱的名字,我既感意外,又感欣喜。生動的文字,豐富的史料,熾熱的感情,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一看作者簡介,斷定就是當年的老同學——一身土氣的“柱子哥”。他的《李大釗》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首屆“傳記文學獎”。評委會主任、著名軍旅作家劉白羽親自為這本書撰寫評論文章。不過,在整個評獎、頒獎過程中,我們未曾有過任何聯系,更沒有見過面。直到90年代末,柱子的長篇電視連續劇《開國領袖毛澤東》問世,中央電視臺邀我參加首發式,這才見到闊別多年的柱子。分別時是稚氣未脫的小伙子,如今俱已步入老年。交談的話語不多,卻很親切。他雖然成熟多了,但農村孩子那顆質樸的心并沒有變。他大約覺得,我也有不改初衷的地方。那次見面后,我們來往多起來,那時他已名滿華夏,寫了許多轟動全國的作品。見面后,他每創作一部新的電視連續劇,都送本子給我征求意見,并邀我為劇組干點事。我只做了一點微乎其微的事,但很舒心、很愉快。不僅因為是替老朋友幫忙,更因為是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奉獻力量。退休之后,我干了兩件自以為頗有意義的事:一是進入中華詩詞學會,為詩詞的復蘇和復興盡點微薄之力;一是忝列于王朝柱的創作集體之中,為他的電視劇敲點邊鼓。
柱子的創作路子很開闊,傳記文學、舞臺劇、電影劇本,電視連續劇,都有所涉獵。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他在這方面的建樹,是舉國皆知,舉世公認的。人們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一個音樂院校的畢業生,一個以作曲為專業的人,竟然會專心致志地轉向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這還要把話扯遠一點。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到來后,柱子并沒有走進造反的潮流。他是學校保守派的中堅人物。保守組織被沖垮后,他也沒有棄舊圖新、改換門庭,起碼對運動持觀望的態度。這在今天看來,是難能可貴的,可是在當年,卻被視為“頑固不化”。為此,他在運動中吃了不少苦頭,被審查、被批判。“文革”讓他受傷害,也給他帶來意外的收獲。“停課鬧革命”荒廢了不少人的學業,卻給柱子帶來千載難逢的讀書機會。當“讀書無用論”橫行天下的時候,柱子卻大讀其書,近似癡迷地讀書。文、史、哲各種書都讀,特別是讀了大量中國革命史和近現代史的著作,從此,養成了對“史”的癖好。正史,野史,正面人物寫的書,反面人物寫的書,他都讀。軼聞、軼事,也都在他的關注之列。文化大革命不僅給他帶來創傷,也給這位未來的學者型作家帶來豐厚的文化積淀。可謂因禍得福。
粉碎“四人幫”后,人們紛紛對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進行反思,進而把反思擴大到整個中國革命史以至100多年來的民族解放史。這總的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史為鑒,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與歷史教訓,可以使人們的頭腦更清醒,有利于更好地前進。但是,在反思中也出現了很離譜、很荒唐的觀點。譬如,所謂“救亡與啟蒙的二重變奏”論、“告別革命”論,就迷惑過許多人。這種理論認為,“救亡”與“啟蒙”,革命和思想文化建設,是截然對立的,前者必然妨害后者。這種理論還認為,改良比革命好,革命必然導致大破壞,延緩歷史的進程。這種理論打起批判“激進主義”的旗號,認為戊戌變法時期的譚嗣同是中國激進主義的先驅者,孫中山是他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則是這個主義的集大成者。和這種理論緊密相聯系,有些文藝作品把革命的代表人物漫畫化以至妖魔化,美化反動人物。
柱子也在反思,他不僅思考歷史,也思考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上個世紀后期,西方某些人利用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問題上的失誤,后來又利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掀起一股巨大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他們特別重視意識形態,竭力通過意識形態來瓦解中國的第二代、第三代。他們不惜夸大事實、捏造事實,丑化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丑化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國外的西化、分化策略和國內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結合起來,使得中國革命的歷史面貌面臨著被扭曲、被丑化的嚴重局面。怎樣還歷史以公正,還歷史以本來面目?這就成為意識形態領域、包括文藝領域面臨的嚴重課題。王朝柱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正是在這種嚴峻環境中產生的。它適應了歷史的需要,回應了歷史的挑戰。
人們常常強調獨立思考。我以為,王朝柱的歷史劇,真正是獨立思考的產物,實事求是的產物。文化大革命剛剛爆發的時候,毛澤東的威望如目中天,親自發動了“史無前例”的“革命”。王朝柱沒有跟著走,他經過認真的獨立思考,站到“文革”的潮流之外去。當“四人幫”被推翻,“文革”的錯誤被清算,西方一些人乘機掀起“非毛化”潮流的時候,王朝柱更沒有被錯誤潮流沖著走。他通過自己的大量閱讀,從大量鐵的事實中做出自己的判斷。針對革命歷史被扭曲、革命領袖人物被貶損,王朝柱挺身站出來,用確鑿的事實和動人的藝術形象,還歷史以公道,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從事實出發,在翔實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概括,這是他的創作原則。譬如寫《長征》,遵義會議無疑是紅軍和黨的命運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在柱子筆下,遵義會議之后的第一個戰役土城之戰卻是個敗仗。由于情報失誤,使我軍受到不應有的損失。他真實寫出了當時的歷史情況,這并沒有損害毛澤東的形象。整部電視劇仍然鮮明地展示出,毛澤東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具有罕見的軍事天才。柱子是靠實事求是來說服人、感染人的。越是實事求是,就越有感召力。
這本書中的好幾篇文章都談到,柱子電視連續劇的顯著特征,是史詩性和文獻性的結合。我以為這樣的概括,是抓住要害的。所謂史詩性,就是說,寫的不是杯水風波,而是一個大時代,濃縮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并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感染力;所謂文獻性,就是說,它不但具有藝術的真實,還具有歷史的真實。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是生活中所有的。不但大事沒有虛構,甚至連一些重要的歷史細節,也是有根有據的。所以,這樣的作品既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可以收入藝術寶庫,也可以作為歷史教科書,幫助人們了解具體的歷史進程。《三國演義》是三分真實七分虛構,它是演義,不是真正的信史。柱子的電視劇和《三國演義》這種類型的作品不同,是信史和藝術的和諧結合。
近幾年,人們常用“感動中國”這個詞匯,有關部門每年都要評“感動中國”的人物。各行各業都會涌現“感動中國”的人物,文藝界會不會出現這樣的人物和作品?我以為,“感動中國”應成為文藝創作的重要追求。有的作品只在專業圈子里流傳,打不到老百姓中間去;有的作品被外國人所青睞,卻感動不了中國老百姓;當然也有一些作品被媒體炒得很熱,實際上誰也感動不了。中國歷史上那些代代相傳的優秀作品,都是能夠感動中國的。一、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能夠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所感動、所記憶。二、它有助于豐富、提升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王朝柱的作品,如《長征》、《延安頌》、《解放》、《辛亥革命》……我以為是稱得上“感動中國”的。初播就觀者如潮,直到現在,有些電視臺仍在陸續播放,感動了億萬觀眾,滋養了幾代讀者。他的作品不但在國內得獎,在國外也得獎。《辛亥革命》在大陸熱播,在臺灣也引起轟動。一個人寫了二十幾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其中相當一部分好評如潮,不但給觀眾帶來了審美愉悅,更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現象在近來的文藝生活中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王朝柱的作品,已經深深留在當代中國人的鑒賞記憶之中。
經過認真編選,王朝柱的作品評論集終于出版了。我們從眾多的王朝柱作品評論文章中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這里,不但收有新時期活躍在論壇上的諸多不同年齡段的評論家的作品,還有曹禺、劉白羽、馮牧、胡可、趙尋、李瑛、逢先知等老泰斗、老專家的文章。劉云山同志在任中宣部部長的時候,還專門為《延安頌》寫了文章。這些文字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不過,我以為對王朝柱的研究僅僅是開始。一個在新時期有重大影響的作家,一個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一個影響了民族精神的作家,值得人們對他的作品和創作道路進行深入的開掘。怎么看待王朝柱和“王朝柱現象”,他的創作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它在當代文藝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我相信,會有不少后來者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更為厚重的研討王朝柱的專著。
2013年12月
文學的評說

目次

文學的評說
王朝柱作品討論會紀要 / 3
盜得天火贈人間劉白羽 / 16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獻給人民李瑛 / 18
傳記文學·人生選擇及敘述基調張韌 / 21
為了中國的“青春”雷達 / 25
王朝柱和他的作品賈淑文 / 28
盛贊長篇傳記文學《李大釗》戴鋼 / 34

王朝柱《我心目中的黃如論》研討會在京召開 / 36
兩個成功者靈魂的對視李準 / 37
熙熙攘攘中的人生對話陳建功 / 40
心靈的對視鄭伯農 / 42
黃如論的精彩人生周明 / 46
天行健勇者不息范詠戈 / 48
腹有詩書氣自華李樹聲 / 50

“我對文學充滿熱愛和敬畏” / 53
信仰的歌者李碩儒 / 57
在歷史與藝術間自由飛翔李準 / 61
大哉美哉仲呈祥 / 64
王朝柱現象的啟示雷達 / 67
讓精神的力量光芒永存梁鴻鷹 / 69
在詩與史的結合上打造輝煌史詩陳先義 / 71
題材選擇作家范詠戈 / 73
《囚徒的長征》:歷史重壓下的不屈靈魂李亞梓 / 75

話劇、電影的天空

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成功探索 / 81
一部電激雷鳴的史劇曹禺 / 85
史詩性的作品是必定會出現的馮牧 / 87
軍事題材戲劇的碩果胡可 / 91
民心向背決勝負趙尋 / 94

《龍云和蔣介石》座談會紀要 / 98
歷史·人物·故事彭加瑾 / 105
歷史就在人物之中雷達 / 111
歷史片視野的拓寬思忖 / 116

《走過雪山草地》:一部高揚主旋律的好電影逄先知 / 118
對長征精神的新發掘李準 / 120
山樣的崇高雪樣的潔白李碩儒 / 123
走出國門給中國電影的啟示陳先義 / 125
感人至深別開生面柳萌 / 128

縱橫電視劇

王朝柱編劇藝術研討會紀要 / 135
革命史詩藝術豐碑王兆海 / 153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第一編劇仲呈祥 / 160
活形象的美學與中國歷史的活劇畢茲 / 164
專家熱議“王朝柱現象”徐健 / 167



《長征》評論文章
我看《長征》逄先知 / 170
革命史詩氣如虹李準 / 172
英雄豐碑史詩絕唱仲呈祥 / 174
氣壯山河的熒屏史詩鄭伯農 / 178
《長征》:一部震撼魂魄的英雄史詩 / 182
《長征》創作札記王朝柱 / 185


《延安頌》評論文章

劉云山在與《延安頌》劇組座談時強調要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和與
時俱進的精神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統一的文藝精品 / 193
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一部力作 / 195
《延安頌》的啟示劉云山 / 203
解讀抗日戰爭歷史的一部力作楊偉光 / 207
革命歷史與現實精神的共振李準 / 211
《延安頌》的標志性意義仲呈祥 / 214
一座恢宏壯闊的藝術大廈李碩儒 / 218
評《延安頌》問世是“沉渣泛起”論艾辛 / 226
《延安頌》:真實書寫難忘歷史 / 230
從《長征》到《延安頌》王朝柱 / 233


《解放》評論文章
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在京舉行電視劇《解放》研討會紀要 / 240
衷心的感謝與深刻的啟示肖懷遠 / 242
歷史真實感人至深逄先知 / 250
又一部宏偉的史詩式作品金沖及 / 253
是歷史選擇了新中國李準 / 256
一部形象生動的解放戰爭史仲呈祥 / 260
《解放》:用影像銘記歷史萬克 / 262
電視劇《解放》的三大突破倪祖銘 / 266
《解放》:氣壯山河的熒屏史詩鄭伯農 / 271
史的豐博詩的氣韻李碩儒 / 274
解放的是中國人民的命運王偉國 / 278
再現時代風雷建構史詩品格黃式憲 / 281
人民的選擇人民的勝利張德祥 / 285
《解放》是中國歷史關鍵一課 / 287
縱橫開闔論《解放》馬明 / 290
電視連續劇《解放》創作感言王朝柱 / 295


《辛亥革命》評論文章

一部體現中華魂的好作品金沖及 / 301
生動形象展示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肖懷遠 / 303
《辛亥革命》的五個看點李準 / 308
一部形象的辛亥革命教科書仲呈祥 / 311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重要收獲湯恒 / 313
拍攝大型史詩正劇獻禮辛亥革命百年萬克 / 316
為開啟社會變革的辛亥革命高歌張海鵬 / 319
電視劇《辛亥革命》的藝術三格王峰 / 324
革命的史詩歷史的豐碑鄭伯農 / 326
為辛亥革命英雄群體立傳曾慶瑞 / 332
一部里程碑之作孟繁樹 / 339
嚴肅創作的美學典范尹鴻 / 341
雙重尊重雙重效應范詠戈 / 343
讓歷史啟迪未來用激情感染靈魂任吉東張利民 / 345
主旋律影視作品與核心價值觀構建王伯男 / 353
以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傳承辛亥革命精神唐志平 / 359
從電視劇《辛亥革命》創作看“告別革命論”王朝柱 / 365


《尋路》評論文章

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肖懷遠 / 378
一部真實、好看、有教育意義的優秀作品逄先知 / 383
重大題材影視劇創作的重要收獲趙化勇 / 385
《尋路》:新的精神發現與藝術提煉李準 / 387
一部為了明天、站在今天、表現昨天的力作仲呈祥 / 391
“天津現象”給予文藝創作者的深沉思考夏潮 / 394
群眾路線教育的生動教材湯恒 / 397
傳遞正能量助力中國夢羅明 / 399
歷史真諦與革命史詩的熒屏演繹王丹彥 / 402
超越自我實現影視劇創作新突破萬克 / 404
深刻的啟示深遠的意義向云駒 / 407
一部內涵豐厚的革命史詩黃會林 / 410
實事求是精神的宏偉贊歌鄭伯農 / 412
革命理想信念的深情贊歌柳萌 / 415
艱難的尋找高揚的信念李碩儒 / 419
尋路之道王偉國 / 422
尋出一片新天地閻晶明 / 424
讓難點變為亮點郭運德 / 426
再現中國革命史的輝煌史詩陳先義 / 429
再現革命歷程的艱苦卓絕彭程 / 435
寫真了歷史,寫活了人物,寫深了思想徐忠志 / 438
歷史戲劇化和戲劇歷史化的“尋路”史詩曾慶瑞 / 441
《尋路》與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張德祥 / 448
以“尋路”精神拍《尋路》倪祖銘 / 451
電視劇《尋路》創作談王朝柱 / 454

師友寫真

王朝柱:真情注筆端霜重色愈濃柳萌 / 465
鐵肩擔民族大義,是七尺男兒杜衛東 / 473
“我的筆既要對歷史負責,更要對未來負責”王晉軍 / 495

書摘/試閱

把最好的精神食糧獻給人民
——讀《李大釗》有感
李瑛
在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著作中,曾多次從不同方面和在不同程度上,論述過社會主義社會必須重視思想文化建設,以及思想文化建設的進步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和文明是不可分割的。文明的發展需要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高度的文明。我們黨正是根據長期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歷史經驗,做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結論的,即: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削弱和忽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方向,就會失去理想和目標,失去精神動力和戰斗意志,失去靈魂,就無法抵制各種剝削階級思想的侵襲,最終將走向畸形發展和變質的邪路。最近在北京發生的由學潮到暴亂,就充分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所以今天在我們反思過去的深刻教訓中,一定要糾正黨所指出的過去一個時期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軟的錯誤偏向。我理解,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人的建設,是人的文化素養、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精神境界、格調氣質等的建設。從一定意義上講,人的建設比物的建設更重要,更艱難。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談到未來社會主義制度時就指出,“需要一種全新的人”,要創造出這種新人來。這種新人我們黨提出的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人。
要建設和創造新人,文藝工作者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正因此,作家才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小平同志在談文藝問題時曾指出“不論是對于滿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對于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對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藝工作者負有其他部門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責任”,他號召我們“希望文藝工作者中間有越來越多的同志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所以,我們作家,一定要深刻認識自己所從事的文藝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防止和平演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記自己的歷史責任,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獻給人民。
改革開放10年來,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巨大熱情、辛勤勞動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成就,黨和政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評價。但是,不容諱言的是,這些年來,文藝界思想相當混亂,有人打著改革開放的旗幟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否定或貶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背離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有人以一種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全盤否定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鼓吹全盤西化等等。最近全國各地文化市場上開展“掃黃”,戰果赫赫人人振奮,拍手稱快,但是我也想到,這可是一個長期任務,不是一下子就一勞永逸的。如不警惕,黃色的東西還可能故態復萌,卷土重來;另外,就是黃掃掉了,我們要用什么樣的作品來占領這一陣地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肅的課題。年紀較大的同志,年輕時很少沒有受到過革命文藝作品的影響的。有不少同志就是在革命文學作品的引導下,走上了革命道路的。我們可以舉出一連串優秀的中外文藝作品的名字。特別是一些革命英雄主義的文學,那些英雄人物給予我們的思想教育、感情震撼、心靈啟迪、精神營養,那種巨大力量和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在當前我國向四化進軍的歷史新時期,反映這一壯麗時代的文學,應該是什么樣的文學呢?我覺得其主旋律還應該是弘揚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文學,最能體現中華民族大無畏氣概和優秀品質的文學,歌頌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人物形象的文學,有助于推動我國人民從事四化建設宏偉事業的、能增強人民向心力和凝聚力團結奮斗的文學,有深刻思想動力和能給人以思考和啟示的文學,美的健康的崇高的文學。特別對青少年來說,在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該給他們什么樣的書籍,才能有助于他們成長為真正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過去我們讀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清貧》,讀伏契克的《絞刑架下的報告》等一些書籍,至今仍保留多么鮮明的印象!這些年來,我總覺得,在文藝界有些同志有一種貶低和冷漠革命歷史文學的偏向,有人說過時了,有人說現在是和平時期,讀者不愛看了。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歷史,應該告訴后人自己民族走過的道路,讓他們知道,不要忘記過去,從而鼓勵他們自覺地創造自己民族光輝的未來。一位朋友告訴我,有一個調查材料說,今天,16歲以下的少年,知道賀龍、陳毅的只占46%了。從這些意義上來說,我覺得《李大釗》這部長篇作品的問世,便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這是一部反映革命歷史斗爭的作品,寫這類作品有一定難度,作者既要熟悉史實,忠于史實,又要注意刻畫人物,創造真實、生動、豐滿的人物形象,準確地刻畫出他們的性格。要真實,不能隨心所欲,我們黨所領導的整個革命歷史時期的斗爭題材的文藝作品,至今寫得仍然很不夠,有一些領域,作家的筆甚至還沒有觸及。對李大釗這位革命先驅,我只讀過臧克家同志寫的一首長詩,那是一首很好的敘事長詩,可惜評介不夠。如今有了這本著作,應給以適當的宣傳和評介。這本書生動地告訴我們老一代革命家在民族危難關頭怎樣在新舊思潮的大激戰中,經過反復比較和思考,正確地選擇了應走的道路,并怎樣在復雜艱險的嚴酷斗爭中,在遍布荊棘的崎嶇征途上,勇敢堅定地前進。這部作品,以大量豐富的史料,藝術地再現了我國近代史上那一段疾風暴雨般的歲月,它涵蓋了當時那一年代中那么多復雜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尖銳斗爭,使人讀后有一種深沉凝重的歷史感;通過這些場景的斗爭,也使李大釗這個人物的形象及其性格中最光彩的品質,得以充分地展示出來。李大釗是我們民族優秀的代表,他的品格是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這部作品描寫的李大釗為民族、為祖國大智大勇,視死如歸的胸襟和氣節,對我們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認識意義。這部書是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深刻的好教材,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好教材。



鄭伯農

認識柱子,已逾半個多世紀。上個世紀50年代初,我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學。過幾年,柱子也來附中上學。從中學到本科,我們在一個院子里度過十幾個春秋。音樂學院是個頗帶洋氣的單位,這里的教師有不少是歐美留學生,音樂教材多是西歐和俄羅斯的古典音樂。柱子在這個單位里顯得有點“另類”。他來自河北農村,是個土氣十足的窮學生。冬天穿一身黑棉服,褲子的褲襠特別大,一張嘴就是口音濃重的河北土話,活脫脫像個燕趙小“老農”。我作為酷愛民族音樂的學生,身上也有不少土氣。“氣味相近”,所以雖然我們差好幾個班級,平常交談的機會不多,他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文化大革命中期,中央音樂學院的師生員工一分為三,下放到保定、張家口、天津等地的農村,一方面參加生產勞動,一方面繼續進行“斗批改”。我們不在一處,一別就是30年。我曾聽說,他在天津葛沽的日子很難過,受到批斗。后來又聽說,他分配到解放軍總政歌舞團。打倒“四人幫”后,我們同在一個城市,卻長期沒見過面。
上個世紀90年代,有關單位創辦全國性的傳記文學評獎,我有幸被聘為評委。閱讀入圍作品的時候,突然看到王朝柱的名字,我既感意外,又感欣喜。生動的文字,豐富的史料,熾熱的感情,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一看作者簡介,斷定就是當年的老同學——一身土氣的“柱子哥”。他的《李大釗》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獲得首屆“傳記文學獎”。評委會主任、著名軍旅作家劉白羽親自為這本書撰寫評論文章。不過,在整個評獎、頒獎過程中,我們未曾有過任何聯系,更沒有見過面。直到90年代末,柱子的長篇電視連續劇《開國領袖毛澤東》問世,中央電視臺邀我參加首發式,這才見到闊別多年的柱子。分別時是稚氣未脫的小伙子,如今俱已步入老年。交談的話語不多,卻很親切。他雖然成熟多了,但農村孩子那顆質樸的心并沒有變。他大約覺得,我也有不改初衷的地方。那次見面后,我們來往多起來,那時他已名滿華夏,寫了許多轟動全國的作品。見面后,他每創作一部新的電視連續劇,都送本子給我征求意見,并邀我為劇組干點事。我只做了一點微乎其微的事,但很舒心、很愉快。不僅因為是替老朋友幫忙,更因為是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奉獻力量。退休之后,我干了兩件自以為頗有意義的事:一是進入中華詩詞學會,為詩詞的復蘇和復興盡點微薄之力;一是忝列于王朝柱的創作集體之中,為他的電視劇敲點邊鼓。

柱子的創作路子很開闊,傳記文學、舞臺劇、電影劇本,電視連續劇,都有所涉獵。成就最突出、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他在這方面的建樹,是舉國皆知,舉世公認的。人們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一個音樂院校的畢業生,一個以作曲為專業的人,竟然會專心致志地轉向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這還要把話扯遠一點。
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到來后,柱子并沒有走進造反的潮流。他是學校保守派的中堅人物。保守組織被沖垮后,他也沒有棄舊圖新、改換門庭,起碼對運動持觀望的態度。這在今天看來,是難能可貴的,可是在當年,卻被視為“頑固不化”。為此,他在運動中吃了不少苦頭,被審查、被批判。“文革”讓他受傷害,也給他帶來意外的收獲。“停課鬧革命”荒廢了不少人的學業,卻給柱子帶來千載難逢的讀書機會。當“讀書無用論”橫行天下的時候,柱子卻大讀其書,近似癡迷地讀書。文、史、哲各種書都讀,特別是讀了大量中國革命史和近現代史的著作,從此,養成了對“史”的癖好。正史,野史,正面人物寫的書,反面人物寫的書,他都讀。軼聞、軼事,也都在他的關注之列。文化大革命不僅給他帶來創傷,也給這位未來的學者型作家帶來豐厚的文化積淀。可謂因禍得福。
粉碎“四人幫”后,人們紛紛對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進行反思,進而把反思擴大到整個中國革命史以至100多年來的民族解放史。這總的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史為鑒,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與歷史教訓,可以使人們的頭腦更清醒,有利于更好地前進。但是,在反思中也出現了很離譜、很荒唐的觀點。譬如,所謂“救亡與啟蒙的二重變奏”論、“告別革命”論,就迷惑過許多人。這種理論認為,“救亡”與“啟蒙”,革命和思想文化建設,是截然對立的,前者必然妨害后者。這種理論還認為,改良比革命好,革命必然導致大破壞,延緩歷史的進程。這種理論打起批判“激進主義”的旗號,認為戊戌變法時期的譚嗣同是中國激進主義的先驅者,孫中山是他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則是這個主義的集大成者。和這種理論緊密相聯系,有些文藝作品把革命的代表人物漫畫化以至妖魔化,美化反動人物。
柱子也在反思,他不僅思考歷史,也思考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上個世紀后期,西方某些人利用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問題上的失誤,后來又利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掀起一股巨大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他們特別重視意識形態,竭力通過意識形態來瓦解中國的第二代、第三代。他們不惜夸大事實、捏造事實,丑化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丑化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國外的西化、分化策略和國內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結合起來,使得中國革命的歷史面貌面臨著被扭曲、被丑化的嚴重局面。怎樣還歷史以公正,還歷史以本來面目?這就成為意識形態領域、包括文藝領域面臨的嚴重課題。王朝柱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正是在這種嚴峻環境中產生的。它適應了歷史的需要,回應了歷史的挑戰。
人們常常強調獨立思考。我以為,王朝柱的歷史劇,真正是獨立思考的產物,實事求是的產物。文化大革命剛剛爆發的時候,毛澤東的威望如日中天,親自發動了“史無前例”的“革命”。王朝柱沒有跟著走,他經過認真的獨立思考,站到“文革”的潮流之外去。當“四人幫”被推翻,“文革”的錯誤被清算,西方一些人乘機掀起“非毛化”潮流的時候,王朝柱更沒有被錯誤潮流沖著走。他通過自己的大量閱讀,從大量鐵的事實中做出自己的判斷。針對革命歷史被扭曲、革命領袖人物被貶損,王朝柱挺身站出來,用確鑿的事實和動人的藝術形象,還歷史以公道,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從事實出發,在翔實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概括,這是他的創作原則。譬如寫《長征》,遵義會議無疑是紅軍和黨的命運的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在柱子筆下,遵義會議之后的第一個戰役土城之戰卻是個敗仗。由于情報失誤,使我軍受到不應有的損失。他真實寫出了當時的歷史情況,這并沒有損害毛澤東的形象。整部電視劇仍然鮮明地展示出,毛澤東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具有罕見的軍事天才。柱子是靠實事求是來說服人、感染人的。越是實事求是,就越有感召力。

這本書中的好幾篇文章都談到,柱子電視連續劇的顯著特征,是史詩性和文獻性的結合。我以為這樣的概括,是抓住要害的。所謂史詩性,就是說,寫的不是杯水風波,而是一個大時代,濃縮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并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感染力;所謂文獻性,就是說,它不但具有藝術的真實,還具有歷史的真實。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是生活中所有的。不但大事沒有虛構,甚至連一些重要的歷史細節,也是有根有據的。所以,這樣的作品既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可以收入藝術寶庫,也可以作為歷史教科書,幫助人們了解具體的歷史進程。《三國演義》是三分真實七分虛構,它是演義,不是真正的信史。柱子的電視劇和《三國演義》這種類型的作品不同,是信史和藝術的和諧結合。
近幾年,人們常用“感動中國”這個詞匯,有關部門每年都要評“感動中國”的人物。各行各業都會涌現“感動中國”的人物,文藝界會不會出現這樣的人物和作品?我以為,“感動中國”應成為文藝創作的重要追求。有的作品只在專業圈子里流傳,打不到老百姓中間去;有的作品被外國人所青睞,卻感動不了中國老百姓;當然也有一些作品被媒體炒得很熱,實際上誰也感動不了。中國歷史上那些代代相傳的優秀作品,都是能夠感動中國的。一、它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能夠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所感動、所記憶。二、它有助于豐富、提升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王朝柱的作品,如《長征》、《延安頌》、《解放》、《辛亥革命》……我以為是稱得上“感動中國”的。初播就觀者如潮,直到現在,有些電視臺仍在陸續播放,感動了億萬觀眾,滋養了幾代讀者。他的作品不但在國內得獎,在國外也得獎。《辛亥革命》在大陸熱播,在臺灣也引起轟動。一個人寫了二十幾部長篇電視連續劇,其中相當一部分好評如潮,不但給觀眾帶來了審美愉悅,更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現象在近來的文藝生活中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王朝柱的作品,已經深深留在當代中國人的鑒賞記憶之中。
經過認真編選,王朝柱的作品評論集終于出版了。我們從眾多的王朝柱作品評論文章中選擇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這里,不但收有新時期活躍在論壇上的諸多不同年齡段的評論家的作品,還有曹禺、劉白羽、馮牧、胡可、趙尋、李瑛、逄先知等老泰斗、老專家的文章。劉云山同志在任中宣部部長的時候,還專門為《延安頌》寫了文章。這些文字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不過,我以為對王朝柱的研究僅僅是開始。一個在新時期有重大影響的作家,一個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代表性人物,一個影響了民族精神的作家,值得人們對他的作品和創作道路進行深入的開掘。怎么看待王朝柱和“王朝柱現象”,他的創作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它在當代文藝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我相信,會有不少后來者對這些問題感興趣。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更為厚重的研討王朝柱的專著。

2013年12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