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提名集(簡體書)
滿額折

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提名集(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0 元
定價
:NT$ 2340 元
優惠價
872036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起,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主辦的“首屆CAFAM未來展”,于2012年8月8日至9月6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這一展覽活動意在對當今青年藝術生態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研究當下及下一個階段華人藝術的趨勢,鼓勵青年人的藝術語言探索與新方式的推進,重點考察新生代藝術家在今天的全球語境、文化格局、生產方式之下的,屬于這一代人特有的藝術方式。此項目針對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及海外)35歲以下青年一代藝術家的創作生態,以田野考察的方式,提供具有研究價值的視覺樣本與分析報告,并以預示中國當代藝術未來某種發展趨向的專題性展覽為核心,對樣本與現象做新視角及客觀的分析,描繪其軌跡的弧線,這條弧線的延長趨勢,也許可以為下一個階段及未來中國藝術的走向,提示材料和依據。未來存在于現實的展開之中,而現實則存在于對未來的承諾與想象之中,現實和未來之間的關系正是藝術生態變化的關鍵所在。
策展團隊對被提名人選及其代表性作品進行考察、梳理、研究,以及對現存的若干創作問題和可能影響未來趨勢的現象展開分析,反復討論,從被提名的287位藝術家當中最終遴選出 95位藝術家的近 200件作品,作為案例展出,從中歸納出“蔓生長、自媒體、微抵抗、宅空間、淺生活、未知數”六種視覺修辭,由此構成以“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為主題的展覽。展覽開幕后,將出版對95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作品進行更深入解讀的《展覽集》;展覽期間,我們還將展開以青年藝術家自己主持的對話和一系列關于“青年亞文化”、“國際知名策展人談青年藝術”講座,以及與“未來策展人”座談等學術活動,并集結為《議論集》,試圖為中國當代青年藝術生態和未來趨向的研究提供一手的文獻資料和數據。
本提名集把287名被提名的青年藝術家全部囊括進來,以青年藝術家手冊的形式,詳細介紹每位青年藝術家(包括簡歷、自述、推薦辭、作品圖、肖像照、個人網站或微博或電子郵箱地址),力求將其近年來藝術創作的基本面貌呈現出來的同時,也將此書的工具性延伸出去。

作者簡介

徐冰
當代最受人關注的華人藝術家之一1955年生于重慶,1977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81年畢業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國。2007年回國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曾在美國華盛頓沙可樂國家美術館、紐約新美術館、布朗士美術館、西班牙米羅基金會美術館、捷克國家博物館等重要藝術機構舉辦個人藝術展。曾被邀請參加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芬蘭、意大利、德國、韓國等國的重要聯展。1999年獲得美國最重要的個人成就獎“麥克阿瑟天才獎”。

名人/編輯推薦

《首屆CAFAM未來展: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提名集》提供35歲以下青年藝術家最全索引,年輕一代華人藝術家的集體亮相。

目次

策展人語[代前言]
藝術家索引
A
B
C
D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提名人索引
后記

書摘/試閱



策展人語
徐冰/亞歷山大·孟璐/王璜生/馮博一/王春辰/蔡萌
題釋
這個關于年輕藝術家的項目,是我們一直想做的事情。此項目針對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及海外)35歲以下青年一代藝術家的創作生態,以田野考察的方式,提供具有研究價值的視覺樣本與分析報告,并以預示中國當代藝術未來某種發展趨向的專題性展覽為核心,對樣本與現象做新視角及客觀的分析,描繪其軌跡的弧線,這條弧線的延長趨勢,也許可以為下一個階段及未來中國藝術的走向,提示材料和依據。未來存在于現實的展開之中,而現實則存在于對未來的承諾與想象之中,現實和未來之間的關系正是藝術生態變化的關鍵所在。
這個項目采取了相對廣泛的考察、征集的方式。首先邀請國內外79位關注青年藝術創作的策展人、評論家、教授、藝術家和藝術機構負責人等組成“提名委員會”,每人提名6位藝術家,并給出提名理由。最后共有287位藝術家獲得提名(即本《提名集》的內容)。為了體現“CAFAM·未來展”的獨特性,以總策展人徐冰、亞歷山大·孟璐(AlexandraMunroe,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策展人)和王璜生、馮博一、王春辰、蔡萌構成的策展團隊,對被提名人選及其代表性作品進行考察、梳理、研究,以及對現存的若干創作問題和可能影響未來趨勢的現象展開分析,反復討論,最終遴選出95位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作為案例展出,從中歸納出“蔓生長、自媒體、微抵抗、宅空間、淺生活、未知數”六種視覺修辭,由此構成以“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為主題的展覽。展覽開幕后,將出版對95位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和作品進行更深入解讀的《展覽集》;展覽期間,我們還將展開以青年藝術家自己主持的對話和一系列關于“青年亞文化”、“國際知名策展人談青年藝術”講座,以及與“未來策展人”座談等學術活動,并集結為《議論集》,試圖為中國當代青年藝術生態和未來趨向的研究提供一手的文獻資料和數據。
不同的視角和意圖,會對“青年”的概念有所不同。我們以35歲為限度,并非依據科學和生理的界定,而是出于中國特定的歷史階段對“代際”的影響。這些1977年以后出生的人,在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并不知道這一年的開始對這個國家的重要,和對他們一生的意義。
所謂“亞現象”是從青年“亞文化”的概念演繹而來的。青年亞文化是與社會主流文化相對應的非主流、局部的、潛在的文化現象,代表的是處于邊緣地位青年群體的利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相對于成年人社會秩序來說的非主流、邊緣化和叛逆性特征。而“現象”是指能夠通過參照多方專業人士的考察、觀測到的青年藝術生態的事實,以及他們在與多變的社會現實中,在角逐、參與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立場、態度、關聯性與存在方式。
在這里還想說明的是:在中國活躍的諸多類型藝術家,基本上都有在美術院校學習的共同背景,他們的成長、對藝術的理解都與中國美術院校總體藝術教育理念和方式,有著直接或博弈的關聯。這些攜帶著學院基因、又在廣闊的藝術世界中積極創造的青年藝術家離開學校后的表現,為當代美術學院教育的發展,以及與學院文化之外的藝術生態的關系的研究,可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參數。這也是由中央美術學院提議、由學院美術館主辦該展覽的基本訴求和理由之一。
方式與判斷
存身于每一個時代所依賴的文化處境以及經濟狀態,決定著一代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和行為模式,造就著他們的活法和人生定位。我們通過對他們的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反映關系,考察生長于1977年后的青年藝術生態。盡管按時間的代際分期不甚科學和準確,也不能較為完整地包容復雜多變的創作形態,也許還會消彌或疏漏某些既有的文化現象與脈絡,但這只是為了鎖定和深掘一個階段性特定的課題而已。在策劃中,我們盡量以多維的視角與融合性態度,離開既有的“策展人”之眼,或隔代相望的習慣,試著從他們的視角,尊重青年藝術家對藝術的個人立場,這包括從內容到形式、從語言到媒介等方式的各種實驗——可歸納為兩種基本的實驗方式:一種是某種藝術傳統內部的實驗,一種是傳統之外的實驗。傳統內部的實驗是對傳統藝術門類自身語言和風格的推進;傳統外部的實驗則注重的是年輕一代對現存藝術系統或邊界的觸碰。這兩類實驗都離不開傳統內部與外部的元素與養料,其結果都帶有某種革命性的內容。各種來自于藝術內部與外部的復雜因素,最終由優秀藝術家落實于對“藝術語言”的創造與提升上。所以對藝術語言的深度挖掘、新提示、創造力、實驗性、未來生長性,是我們判斷、評選這次參展藝術家的基本考量。同時,我們也試圖擺脫以往單純從作品性來判斷當代性體現的單向度、同質化的線性思維,而注重更能夠說明這一代人整體存在處境和行為方式的藝術家,包括他們的自省、反思和對藝術、對生活、對未來的基本立場和態度等多維度因素的考察。也就是說,對作品乃至藝術家的分析已經擴展并演繹到他們與時代、現實關系的想法、言論和行為的整體狀態之中。對其綜合質量、對當下文明的敏銳度、創造性的藝術轉化能力、對社會同代人的影響及未來的生長性的考量,更能夠幫助我們分析其作品“藝術”的部分。對年輕藝術家作品的理解更需要如此。
自我與認同
這一代人的成長經驗和記憶,伴隨著中國社會轉型的混雜與速度。如果說,他們是在比父輩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中長大成人、在不確定的經濟與價值觀的社會生活中體驗人生,那么,年輕人面對的考驗不得不以自己的選擇加以面對,而不像上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在穩定的計劃經濟與社會壓抑中生存、在政治運動中被規定性地接受時代的裹挾與擺布,從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對國家命運的直接關注,或將問題意識表述為“環境”支配的無能為力的痛苦,在有限的藝術空間中做著推進藝術的努力。當新一代已經有機會在一種普遍的、碎片化的個體命運中展開自身的選擇時,他們的作品反映出與過去不同的、多樣化的實現自我認同、自我放逐的“蔓生長”方式,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國作為新崛起的社會文化形態,正在對焦出新的規范和秩序,這種規范和秩序乃是建立在市場化與早期資本積累的基礎上。因此,這種背景使青年一代人的表現,帶有一種“物化”的情感,具有消費主義文化的特征。在消費中發現自己,彰顯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個體生命的歷史和存在被“物”流通與消費,并賦予其越來越大的意義,這是一種個體生存實在經驗的感知渠道。這種經驗不需要對現實的反抗,而是和現實達成的一種辯證關系。因為,基本生存和個體思維的空間,對于他們來講不是一個問題,他們的問題是選擇,即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他們擺脫掉藝術干預生活的一廂情愿,從上代人的“社會敘事”過渡到更傾向于營造自己的話語空間,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認知和判斷。當然這里也包含著某種“微抵抗”的批判意識,抑或還可以嬉皮式地、無所謂式地對主流文化無視與消解。但他們已經不存在出現于上世紀80、90年代文化界集體式的、普遍的與周邊環境的緊張關系,這些東西已經不再是嚴重干擾,并需要加以排除的、或與之對立的。新一代人是把藝術看作是做事情的前提,他們是首先接受了這些前提,然后再看看這種處境之下自己能夠做些什么。因而在他們的作品中,你能夠感受到一種致力于創作或行為本身的自律,他們將自己調整到一個自由創作者的位置上,一種比較純粹的心態與表達。
適應與變化
曾幾何時,社會機器的穩定性和個體在其機器運轉中的明確角色,是一個被社會所重視、被文化所強化的價值。身份和性別的嚴格區分、固定而重復的工作、國家的安排、戶口的穩定性,所有這些都使得“一貫性”成為生活保證與幸福的核心指標。然而,隨著封閉社會“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之后,流動性取代了一貫性。現在對于青年一代來說,重要的是選擇與適應變化的能力——適應新的棲居地、新的職業、新的關系、新的性別角色以及新的技術。個人在其中無法繼續依靠被教育、父母認同的習慣取向,如家庭、規則和信仰等,他們必須每天從生活的無窮變化中界定自己。因為當人們的生活不再“被管理”和“被安排”時,預測未來的需要就變得格外緊迫。它反映了當代認同的特殊的靈變性,人們被迫地對那些從未謀面的人、二手信息是否值得信賴做出判斷,預測風險的努力變成一種自我防御機制。由于缺少堅實的錨定點及權威感,除了求救于自我,個人不得不轉向大眾或市場,尋求對自己的感覺與判斷的確認。這就形成了這代人主體追求的自我認同方式。在全球范圍內,制度對個人的掌控在弱化。制度構造的基本功能是為個人與周邊關系提供相互制約的衡定性,現在,這種能力變得時斷時續、困境疊出,開始不具備說服力。個人無可避免地被拋給其自身的主體經驗,而社會情境穩定的認同也就喪失了共識的基礎。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有很多,其核心原因是數碼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思維與交流距離的改變,全球化使各種價值觀得以同時擺到一個平面上來觀看,所引發出多樣而深刻的變化。
因此,這些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碎片化時代出生的青年人注重感官的、即刻的、平面的“淺生活”體驗,這構成了一類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態勢。多元化是新時代價值觀的特征,多層次的多種價值取向,最外在的顯示或許可以在他們“宅空間”的興趣里,從“無所謂”的態度中體現出來。作為青春生活的親歷者,沒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他們這一代人自己的青春體驗。青春與消費主義、揮霍青春之間的關系向來密切。青春世界的想象與消費主義的雙重力量,連同其生機勃勃與厭倦不堪是他們主要的內心沖突。這些陽光的、自我的、理想的、立志的、憂傷的、反叛的、放縱的、出軌的、穿越的青春體驗,構成了他們作品主要的題材內容,并成為他們創作的出發點和選擇。這一出發點本身也就是“認識你自己,成為你自己”的一種青年生命本真和自我覺醒的方式。他們通過個體與個體空間的關系,與父母的關系、與朋友或寵物的關系,認真地表達著他們與這個世界問題的關系,這種選擇是從自我認同、并非從自我的現實處境來抵達自我訴求和展露自我形象的。所以,他們大多遵從于一個自足的世界、通俗的情節模式;時尚的趣味充溢著優雅的品格,對傳統與父輩經歷的想象;充滿著夸張的心事囈語和不知從何而來的迷茫氣息,有時不動聲色,卻又驚心動魄。
確定與不確定
當現實中的問題越來越糾結、生活越來越多地在網絡上展開時,對新技術的“壟斷”成為新一代基因中先天的優勢,舊有的溝通、交流、觀看等方式被全面改變。新一代人在虛擬空間享受著“隨心所欲”的實在感與釋放感,這一點較之上代人有著明顯的優長性。在網絡世界里容納了像宇宙一樣無邊的信息和大于任何學校的知識容量,如此之多的異質性群體,使人們得以見到大量知之甚少的事物或素未謀面的人,不斷地與之展開不同程度的互動,參與和左右事件和他人的生活。這個虛擬世界吸納網絡族大量的注意力,與現實混淆,使生活與思維更加“片斷化”、“私人化”、“去私人化”。當然,這也令青年一代關注、傳播公眾話題的方式改變了,與社會發生關系的方式改變了。互聯網提供的不僅只是海量信息,使人目不暇接,更要命的是對信息的應對和如何處理,讓你陷入“意識被綁架”的生活中。接納信息做出反饋,這機制在網絡上運行得無比快捷通暢,它很大程度上取代著包括藝術在內的傳統媒體形式,以及當代藝術出現以來所尋找的個性聲音發出的有效性。新型的社會化媒體和社交方式帶來了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又反過來會影響獨立的個體。因為,盡管可以有一種無所不能的幻覺,或依賴于他人來確認自尊,但并未因此解放自己,使自己獲得獨立性或者個體存在的榮耀。相反,這種自由增加了他們的不安和困境,認同又普遍存在著焦慮,越來越想取悅他人,而不顧這樣做所帶來的個人和社會代價。“自媒體”現象與青年當代藝術的關系是此項目考察的內容之一。
中國處在這個越來越多樣并充滿試驗性的時代——它不知所終地將把我們帶向未知的現代化過程,使一切都變化得急速而又撲朔迷離。在一個仍在不斷轉型的時代里,事物是那樣的復雜,許多邊緣都是模糊的。人的天然欲望、相互間的交往、權力的運作,包括我們以為透徹的金錢關系,其實都并非那么清晰可辨,又無法劃分定位。特別是對于剛踏入社會的部分年輕人,造就了他們漂浮的、缺乏節制的游離狀態。他們的創作沒有界定,不設終極,而是一種“淺生活”或“泛生活”的存在狀態。這種自我抑制或自我放任的藝術轉化,觸及了一種情感上或者心理上的真實,給孤絕的情感報以自我尊重的回饋。也許,他們希望抓到的是在“不確定中”張望到不確定方式,而并非如以往幾代藝術家那樣,重視藝術與作品本身的“確定意義”。
疏離與邊緣
在每個時代終結或交錯之際,都有那么一些存活著的精靈,自知而又茫然地存在于邊緣世界。
他們是一些尷尬的、不愿與世俗茍同的青年人,他們無論做人還是創作都保持著疏離的姿態,從邊緣出發,走向邊緣,并對于一切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慣性思維發出質疑與否定的嚎叫。邊緣是他者,是不認同;邊緣還是差異,也是多樣性的顯現。因此,低廉、粗俗、做作、夸張的風格和多種元素的雜和,構成了“惡之花”般的話語方式,將星星點點的美麗與浪漫鑲嵌在黑暗之間。它們總是用一種悲劇和認命的眼神注視著你的觀看,偶爾顯露詭異的崢嶸,卻足以讓我們伴著突如其來的驚悚被打動。也許他們對藝術的極端選擇的魅力,就在于那種恍惚,那種對感官刺激的迷戀和宣泄,在現實喧囂中呈現出癲狂般的自由和異類趣味。無論現實生活如何變遷,藝術還是要做的。邊緣狀態中的藝術也是現實生活的一種折射,他們在各自文化見聞里搜索適合演繹自我的語匯,去接受并信服于一個視覺圖像里的現實世界。
結語
或許我們也在詢問,怎樣的社會狀態誘發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創作觀念和審美趣味?而在一個淤積了內聚活力、欲望,甚至什么形態都可能發生的、極具實驗性的社會機制里,我們相信這是凝聚個體藝術創造力的共有空間,但當我們檢視了這些被提名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時,確實有一些“未知數”式的、難以歸類的或在藝術語言上具有突破力的創作,使我們看到中國藝術在未來,為全球藝術提示新思維的端倪。但不能回避的是,作品普遍缺乏更具原創力的,突出的藝術創作個案的狀況,這也是引發我們對始終強勢的西方文化、我們特有的歷史、教育方式、現實資源的使用及利弊的思考;有什么東西是我們特有的,又是對未來新文化建設有益的元素。因此,我們希望從這些年輕人的作品中,了解到青年藝術家的“現狀是如何發生的”線索與脈絡,與那些相對成熟的藝術領域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看到的不僅是與歷史的曲折聯系、對現實的敏感,也有對未來的判斷。正是這些現象表層背后,潛隱著深層的時代文化背景。健康的藝術生態是由豐富的“藝術物種”相互的比照與襯映所構成,在相生相克的關系中生長,為適應環境的變化,由各部分的貢獻,滋生出新的種類與能量。藝術生態中的亞現象,經常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又容易被忽視的群類。它存在于其它物種之間的地帶,與成熟物種一樣,在整體“藝術生態群”中發揮著各自的“蝴蝶效應”。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3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