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智慧財產權法(第五版)(簡體書)
滿額折

智慧財產權法(第五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 元
定價
:NT$ 174 元
優惠價
871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與法學理論,運用體系化的思維方法,系統闡明了知識產權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制度。知識產權制度促進了工業文明的確立,并隨著技術進步成為主宰經濟發展的決定性的杠桿,成為創新型經濟體制中舉足輕重的基礎財產制度。進入后工業社會,知識產權制度進一步確立了在現代社會財產制度中的核心地位。

作者簡介

目次

第一編緒論
知識產權法導論
第一節知識產權的概念
第二節知識產權的對象
第三節知識產權的分類、性質以及與其他民事財產權利的區別
第四節知識產權法與民法
第五節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勢

第二編著作權法
著作權法概述
第一節著作權和著作權法
第二節著作權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節我國著作權制度的歷史

著作權的對象
第一節作品的概念
第二節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
第三節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

著作權的內容、取得和期間
第一節著作人身權
第二節著作財產權
第三節著作權的取得
第四節著作權的期間

著作權的主體
第一節作者
第二節著作權歸屬的一般原則
第三節合作作品的著作權
第四節職務作品的著作權
第五節演繹作品與匯編作品的著作權
第六節定作作品的著作權
第七節視聽作品的著作權
第八節外國人作品在中國的著作權

鄰接權
第一節鄰接權的概念
第二節表演者權
第三節錄音錄像制作者的權利
第四節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
第五節出版者的權利

著作權的利用和轉移
第一節著作權的許可使用
第二節著作權的轉讓
第三節著作權的繼承
第四節著作權的其他利用
第五節違反著作權合同的民事責任
第六節著作權合同糾紛的調解、仲裁和訴訟

著作權的限制
第一節著作權的“合理使用”
第二節著作權的法定許可使用
第三節著作權的強制許可使用

與著作權有關的行政管理和著作權的集體管理
第一節與著作權有關的行政管理
第二節著作權的集體管理

著作權的保護
第一節侵犯著作權的民事責任和對侵犯著作權行為的司法措施
第二節侵犯著作權的行政責任
第三節侵犯著作權的刑事責任

第三編專利法
專利法概述
第一節專利法的歷史與發展
第二節中國專利制度
第三節專利制度的特征
第四節專利制度的有關假說

專利權的對象
第一節發明
第二節實用新型
第三節外觀設計

專利權產生的實質條件
第一節消極條件
第二節新穎性
第三節創造性
第四節實用性

專利權產生的形式要件
第一節專利申請的原則
第二節專利申請文件
第三節專利申請的提出
第四節專利申請的審批

專利權的內容
第一節專利權的內容
第二節專利權的效力
第三節專利權人的義務
第四節專利權的限制
第五節專利實施許可

專利權的主體
第一節發明人、申請人和專利權人
第二節職務發明人及其所在單位
第三節專利權的歸屬

專利權的保護
第一節侵犯專利權的行為
第二節專利糾紛的解決
第三節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責任

第四編商標法
商標法概述
第一節商標概述
第二節商標和其他標記的聯系與區別
第三節商標法概述
第四節商標法的基本原則
第五節商標的起源與發展及我國商標法律制度之沿革

商標權的對象
第一節商標的分類
第二節商標使用和注冊的消極條件
第三節注冊商標的積極條件

商標權

第一節商標權的概念
第二節商標權的內容
第三節商標權的特征
第四節商標權的主體
第五節商標權人的義務
第六節商標權的取得方式
第七節我國商標權取得的原則



商標注冊
第一節商標注冊的申請
第二節商標注冊的審查和核準
第三節注冊商標的續展、變更
第四節 注冊商標的轉讓和轉移
第五節注冊商標的使用許可
第六節注冊商標的終止

注冊商標無效
第一節注冊不當商標
第二節注冊商標爭議
第三節注冊商標無效的追溯力問題

商標評審與商標確權制度
第一節商標評審委員會及商標評審的一般規定
第二節商標復審裁決
第三節商標確權與商標確權終審制度

馳名商標及其保護
第一節馳名商標的概念
第二節馳名商標的認定
第三節馳名商標的保護

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
第一節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范圍
第二節侵犯商標權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認定侵犯商標權的幾個問題
第四節侵犯商標權的法律責任

第五編反不正當競爭法
反不正當競爭法概述
第一節不正當競爭概述
第二節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起源和發展
第三節反不正當競爭法和知識產權法的關系


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一節假冒行為
第二節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行為
第三節商業詆毀行為
第四節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

不正當行為的法律責任
第一節民事責任
第二節行政責任
第三節刑事責任

第六編保護知識產權國際條約

保護知識產權國際條約概述
第一節保護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概念和特點
第二節知識產權保護國際條約分類
第三節保護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影響

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國際條約和公約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知識產權國際保護與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的保護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規定的知識產權的內容
第四節知識產權的實施
第五節知識產權的取得、維持及相關程序
第六節爭端的防止和解決
第七節過渡性安排
第八節機構安排和最后條款

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保護范圍
第三節《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的共同規則

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
第一節《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概述
第二節《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保護客體的范圍
第三節《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對著作權的限制
第四節《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對作者權利的保護期限及溯及力
第五節《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關于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的規定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與表演和錄音制品公約(1996)
第一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的內容
第二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公約》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知識產權”一詞究竟始于何時,學界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最早是出現在18世紀歐洲的學術著作中。但作為法律用語,通常被認為是來自英文“intellectualProPerty”。關于知識產權稱謂的由來,國內學界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一)德國說,參見Geller主編:《國際版權的法律與實踐》,1996年版,瑞士篇(英文),轉引自鄭成思:《知識產權法論》(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頁。 (二)法國說,參閱E•皮卡爾《非應用法律學》,巴黎,弗拉馬里翁出版社1908年版,第45、53、54頁。轉引自德利婭•利普希克:《著作權和鄰接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3頁。 (三)瑞士說,見郭壽康主編:《知識產權法》,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另有學者經考證提出“知識產權”( 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詞首先出現于1845年的美國,并認為“知識產權”在國際上正式使用,始于1893年的法文表達“Propriétéintellectuelle”,而非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參見余俊:《知識產權稱謂考》,載劉春田主編:《中國知識產權評論》第三卷,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英國有學者則認為,“事實上,這一術語僅在二三十年內才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英文單詞……即使在今天,在這個名字下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法律內容。這一術語其實是一套各不相同的權利的方便稱謂。” [英] David Vaver:《知識產權的危機與出路》,李雨峰譯,《知識產權》2007年第4期,第88頁。可見,知識產權這一概念,同其他很多事物一樣,既非古已有之,亦非一成不變,而是當年在歐洲通過多條線索,歷經枝葉蔓然的演變,逐步形成今天的面貌。無論知識,還是知識產權,都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隨著人類持續創新,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逐步提高,新的知識形態還會相繼出現,對知識的利用方式也會隨著技術進步不斷生發繁衍、發展變化。在我們可以預見的未來,知識創新與知識產權的發展,我們對知識與知識產權問題的認識,也會更為接近事實,接近真理。批判與革故鼎新,正是科學與文化的生命所在。 “知識產權”作為國際間的普遍用語,應當得益于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爾摩簽訂的《成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中國于1980年6月3日加入該公約,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是該公約的成員。我國民法理論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稱之為“智力成果權”。 20世紀七十年代初,首次將上述英文譯作“知識產權”。參閱任建新:《回顧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載劉春田主編:《中國知識產權二十年(1978—1998)》,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8 ~26頁。 “知識產權”作為正式的法律用語,最早出現在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民法通則》作為我國基本法,對知識產權的私權定性、財產定位,具有綱領性,對我國無論是知識產權的專門法的立法,還是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其他法律的立法,在涉及知識產權規定時,均具有指引的意義。在我國臺灣地區,將“intellectual ProPerty”譯為“智慧財產權”。在日本,曾經將知識產權稱作“無體財產權”,現在則改稱“知的所有權”(日本語)。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知識產權屬于民事權利,是基于創造成果和工商業標記依法產生的權利的統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