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世界歷史第18冊:二十世紀的民族與宗教(簡體書)
滿額折

世界歷史第18冊:二十世紀的民族與宗教(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3 元
定價
:NT$ 258 元
優惠價
87224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名人/編輯推薦

《世界歷史(第18冊二十世紀的民族與宗教)(精)》由張建華主編,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于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采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于,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回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多卷本《世界歷史》是我國第一部專題研究與編年相結合的世界通史類著作。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力求通過對復雜的世界歷史進程的系統研究,特別是通過對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深入探討,再現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歷史圖景,科學回答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揭示人類歷史不可逆轉的進步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概括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已有多種“世界通史”問世。如英國《劍橋古代史》12卷、《劍橋中世紀史》8卷、《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14卷;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史學家G.巴勒克拉夫、美國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W.H.麥克尼爾等人對“全球史觀”的探討,促進了歐美史學中的“世界史”重構潮流的發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響的著作相繼問世。這些著述雖然各有特點,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歷史學家在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及史學理論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已經逝去的“過去”進行包括價值判斷在內的歷史選擇的結果。
在我國,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吳于廑教授主編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吳于廑、齊世榮教授受國家教委委托,主編了6卷本的《世界史》,并在1994年問世,以后又有齊世榮主編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來,我國在世界通史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全面理解、運用唯物史觀,克服學術研究中的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傾向、重視生產力發展歷史的研究、克服“西歐中心論”的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大批外交檔案及各類原始文獻解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體系、全球史觀、總體史學、敘述史和問題史學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使我國的世界史研究,特別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論從當代中國世界史研究發展的實際,還是從改革開放的中國迫切要求對世界歷史的深入了解來看,中國學者撰寫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學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得到較大發展。整個世界史研究的進步,特別是對史學自身發展中的理論問題和人類歷史進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爭鳴,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在理論、方法、學術思想的準備和科研隊伍的培養上為撰寫新的《世界通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并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于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采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于,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回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在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時,我們強調新穎的研究視角、廣闊的歷史視野和多層面的理論描述。它是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在廣泛汲取歷代中外學者世界史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追蹤當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對世界歷史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從時代的角度,回答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從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充分發揮世界史學科的科學認識功能和社會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歷史脈絡,但不是編年體式的歷史過程的敘述,而是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探討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本質內容及內在聯系,重視理論認識、理論分析和理論概括。鑒于本課題從世界歷史的廣闊背景下,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在時間跨度還是在空間分布上,都比以往同類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傳統的史學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重視使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宗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比較方法,等等。跨學科方法是對傳統史學方法的補充和完善,是高質量撰寫本著作的重要保證之一。
多卷本《世界歷史》由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民族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國際關系、思想文化、中國與世界等8卷38冊組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高等學校世界史學者們集體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蓋世界歷史上的一切問題、窮極歷史認識的真理,并做出最后的結論。這部多卷本《世界歷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們研究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本著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的最終成果,學者們在課題立項、研究和撰寫過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本著作還得到齊世榮、劉家和、龐卓恒、何芳川等知名歷史學家的學術指導。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給予了許多具體的幫助,我們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謝意。
《世界歷史》編委會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于世界歷史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進一步加強中國世界史學學科的建設,加強中外世界史學者的學術交流,并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世界歷史》總編委會
2010年5月

目次

導言
第1章 歐美國家的宗教與民族
第一節/20世紀歐美基督教的發展及其社會作用
一、歐美基督教新教的發展
二、歐美天主教的發展
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在歐美國家的社會作用
第二節/民族、宗教與20世紀愛爾蘭問題
一、愛爾蘭民族問題的歷史根源
二、英愛分離及其影響
三、北愛沖突的發展及趨勢
第三節/20世紀加拿大魁北克民族主義的發展
一、魁北克民族問題的歷史根源
二、20世紀魁北克民族主義的發展
三、政府的對策及其發展前景
第2章 原蘇聯地區的宗教與民族
第一節/20世紀的俄國東正教發展及其他宗教問題
一、十月革命前的東正教
二、蘇維埃政權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東正教會
三、東正教會與國家政權關系的演變
四、蘇聯時期其他宗教情況與宗教政策
第二節/民族宗教問題與蘇聯解體
一、嚴重的民族問題與民族主義
二、猶太人問題
三、民族危機加劇與蘇聯解體
第三節/俄羅斯聯邦時期的民族問題和宗教復興
一、民族問題
二、宗教的復興
第3章 東歐地區的宗教與民族
第一節/20世紀前的東歐地區的民族與宗教
一、東歐各民族的民族構成與歷史
二、東歐地區復雜的民族與宗教生活
第二節/二戰后東歐國家的民族主義和人民的宗教生活
一、東歐各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問題
二、東歐各國的宗教生活
第三節/東歐劇變中的民族與宗教因素
一、東歐劇變中的國家民族主義
二、劇變前后的民族與宗教問題
第4章 中東地區的宗教與民族
第一節/猶太復國主義
一、“應許之地”觀念
二、猶太復國主義思想體系形成
三、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阿拉伯民族主義
一、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產生
二、阿拉伯民族主義興起之因
三、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想理論形成
四、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不斷發展
五、阿拉伯國家的經濟領域合作
六、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未來趨勢
第5章 中東的伊斯蘭復興運動
第一節/伊斯蘭復興運動
一、伊斯蘭復興運動的歷史與線索
二、20世紀70年代前的伊斯蘭復興運動
三、20世紀70年代后的伊斯蘭復興運動
四、新泛伊斯蘭主義運動
五、伊斯蘭國家和政府的政策
六、冷戰后時代的伊斯蘭復興運動
第二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
一、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起源和發展線索
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基本理論
三、埃及穆斯林兄弟會
四、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
五、80—90年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六、中亞及其他地區的原教旨主義
第6章 南非地區的宗教與民族
第一節/南非地區的種族和宗教
一、南非的民族與宗教構成
二、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
三、挑戰種族主義理論
四、埋葬種族制度
第二節/基督教與南非的和平與穩定
一、南非面臨復雜的矛盾與問題
二、宗教與新南非的穩定與發展
第7章 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與社會發展
第一節/“解放神學”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20世紀拉美的民族民主運動
二、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改革
第二節/“解放神學”的基本思想及代表人物
一、“解放神學”的產生
二、“解放神學”的基本思想及其社會反響
第三節/“解放神學”面臨的挑戰
一、面臨挑戰的“解放神學”
二、“解放神學”的發展前景
第8章 南亞地區的宗教與民族
第一節/20世紀南亞民族主義的發展及其特征
一、南亞民族主義的發展及其特征
二、南亞民族主義發展的根源
第二節/斯里蘭卡民族狀況與問題
一、斯里蘭卡民族問題的歷史根源
二、佛教革命與一元制政治結構的形成
三、僧、泰種族沖突的原因
四、種族沖突的代價
第9章 20世紀的民族宗教問題與國際關系
第一節/20世紀上半葉的民族宗教問題與國際關系
一、巴爾干地區的民族宗教問題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二、凡爾賽體系與二、三十年代歐洲民族宗教問題的復雜化
三、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下的民族宗教問題
第二節/冷戰時期的民族宗教問題
一、繁榮下的沖突:西方國家的民族宗教問題
二、民族危機與蘇東國家政局的動蕩
三、艱辛的建設歷程:民族獨立國家的民族宗教問題
四、冷戰時期民族宗教問題的發展特點
第三節/冷戰后時期的民族宗教問題與國際關系
一、民族宗教問題尖銳化的歷史背景
二、民族宗教問題的幾種類型
三、民族宗教問題的特點及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第四節/民族自決原則在20世紀的發展
一、民族自決原則在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
二、民族自決原則在20世紀下半葉的發展
三、民族自決原則與當代國際法的困境
主要參考文獻
重要名詞索引

書摘/試閱

羅馬天主教會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信仰人數最多的一個宗教組織.其信徒與世界人口增長同步。據統計,1994年,全世界約有天主教徒9.45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7.6%。
20世紀是西方天主教神學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一個時代。1870年的“梵一會議”仍宣布,教皇的教義永遠正確。天主教會在“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簡稱“梵一會議”)后采取的保守策略遇到了教會內外的反對。
天主教神學大一統的趨勢在20世紀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當代天主教理論思潮的興起,以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現代派神學為上限。世紀之交,天主教現代派便嘗試改革天主教,它們的目標是致力于天主教向現代文化開放,維護在宗教信仰問題上的個人自由。這些改革因為遇到教會內部的強烈反對而失敗,一些人士被革除教籍。但是出于理論和實踐需要的經院哲學的重建卻獲得了很大成功。在羅馬教廷的支持下,以新托馬斯主義神學為代表的新經院哲學在20世紀上半葉達到了頂峰。
新托馬斯主義神學主張:(1)調和科學與宗教、理性與信仰的矛盾.使天主教與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相適應。(2)強調宗教與人生的聯系.提出走出神學院和教會進入生活和社會。(3)主張建立以神為中心的完美的人道主義體系,甚至贊成信仰自由。(4)強調一切權力來自上帝,只要信奉上帝就能得到自由和幸福。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托馬斯主義神學除了在西方的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家流傳外,在美國和拉丁美洲也有較大發展。但這時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僅僅局限于新托馬斯主義神學所限定的理論體系中.天主教向多元化發展已勢不可擋。同時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痛苦,西方哲學界、史學界和文藝理論界對其精神傳統和現狀有過深刻的反思,各國社會政治、民族發展則出現了巨大變革和新的格局,天主教面對這樣一個世界和這樣一種時代,已無隱遁可能。因此在教會內外的強烈呼聲中,天主教會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世界形勢的飛速發展,國際政治的動蕩組合,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天主教一方面認識到其投身社會發展的新機遇,另一方面也感到其傳統的觀念和政策已不適應當代世界發展的需要。
1958年威尼斯大主教龍卡利當選為教皇,稱為約翰二十三世,他掀開了當代天主教革新發展的一頁。這一切促使約翰十三世下決心召開一次全世界天主教大會,以引導天主教會步人現實世界,適應時代的需要,顯示出教會的力量。
1962年10月11日到1965年12月8日,羅馬天主教會召開了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是天主教會歷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會議之一。它是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發表文件最多、涉及內容最廣泛的一次會議。有近3000名教徒參加了會議。同時.出席大會的人員來自世界五大洲。許多非天主教教徒作為觀察員出席了大會。這次大會的文件及其對天主教的改造,對于天主教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大會經過激烈討論和多次投票,公布了包涵其革新精神內容在內的16個文件。這些文件作為當代天主教革新綱領,闡明了在許多問題上的立場、觀點、原則和理論,為其步入現代社會的全新發展奠定了基礎,指出了方向。
“梵二會議”是羅馬天主教會革新運動的開端,大會表明了天主教會革新及其與現代世界關系的方向。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教會的自我革新”,“越來越多地把羅馬天主教不僅同基督教世界的其余部分,而且同具有其善良意愿的一切人團結起來”,口號是“適應時代形勢”。“梵二會議”的思想經過不斷豐富,形成了完整的新神學體系。
神學革新是天主教全面革新的理論基礎。“梵二會議”的神學家們在天主教傳統神學的基礎上進行了神學革新,構筑了一個新的神學體系。新的神學理論認為圣父、圣子圣靈與全人類、世俗世界和教會有密切關系,并以此為根據,重新說明天國、塵世和教會的性質、現狀和前景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尤其強調教會與現實的聯系,認為教會存在于人世界關心世俗事務乃天經地義。由此。天主教對其他非天主教的基督教團體關系也發生變化,“梵二會議”通過了《關于普世教會運動的敕令》,自宗教改革以來,羅馬天主教第一次正式承認各個非羅馬天主教的團體也是教會或者教會性的團體。
天主教對其禮儀極為強調和重視,認為“禮儀最足以使信友以生活表達基督的奧跡”。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天主教禮拜儀式逐漸形成了復雜繁瑣的固定程式。改革禮拜儀式是“梵二會議”的重要目標之一,《利益憲章》是“梵二會議”最先通過和發表的文件。“梵二會議”制定了改革的基本原則并確定了具體的內容,決定要簡化禮拜儀式。“梵二會議”期間以及會后,羅馬教廷不斷公布改革禮儀的具體規定和改革內容。在彌撒中開始廣泛使用本地語言。會議對于天主教的組織機構進行了改革,強調團體的作用,教皇與主教共同管理教會,注意發揮一般神職人員和信徒的作用,分權給地方教會和地方主教,加強教會內部的溝通和對話是其組織改革的基本原則。為此,1965年成立了全球天主教會議作為羅馬教廷的常設咨詢機構。
P5-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2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