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戰後日本轉型真相:對36個問題的思考(簡體書)
滿額折

戰後日本轉型真相:對36個問題的思考(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6 元
定價
:NT$ 276 元
優惠價
8724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結束戰爭到現在,已經過去了近70年。在這近70年裡,日本在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都發生了諸多變化,這些不同層面的不同變化聚集在一起就使得戰後日本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兩次轉型:其一是從戰時統制社會向產業社會的轉型,其二是從產業社會向福利社會的轉型。
《戰後日本轉型真相:對36個問題的思考》正是通過對戰後日本社會各個階段、各個層面的分析,考察戰後日本產業社會的形成以及產業社會是如何向福利社會轉型的總過程。
作為多年研究日本問題的學者,本書作者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用淺顯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分析了美國在戰後日本轉型中使用的策略和所扮演的角色,講述了美國如何一步一步把日本“改造”成現在的模樣,回答了東京審判為何一直存在爭議,戰後日本對華政策是怎樣演變的,日本政要為何堅持參拜靖國神社,日本是怎樣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日本是怎樣渡過兩次石油危機衝擊的,日本為什麼會出現泡沫經濟,如何看待近十年來日本首相的頻繁更迭,怎樣通過《文明論概略》《武士道》《菊與刀》理解日本文明等36個重要問題。
《戰後日本轉型真相:對36個問題的思考》史料豐富,脈絡清晰,敘述客觀,有思想深度和內涵,對讀者全面了解日本社會的歷史和現狀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周頌倫,2001年獲日本法政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現任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日本史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日本比較文明學會會員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日本學刊》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獨撰著作《近代日本社會轉型期研究》1部,參編著作兩部,現承擔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日本的危機意識研究”。


孫志鵬,2013年獲東北師範大學專門史(日本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外債與外交:西原借款研究》,現留校從事師資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化史、中日外交史,在《東北師大學報》、《歷史教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篇。

名人/編輯推薦

全面揭露美國改造戰後日本內幕
深刻剖析戰後日本對待美國的糾結心態
為讀者描繪一副真實的戰後日本人形象

目次

序言:戰後日本社會轉型的總特征
第一編 改革與重建
1盟軍最高司令部在戰後日本改革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2東京審判為何一直存在爭議?
3日本的戰後賠償是如何進行的?
4日本國憲法與明治憲法有什麼區別?
5戰時統制體制是怎樣與戰後社會相銜接的?
6日本是怎樣進行農地改革的?
7財閥的解散與重組是怎樣進行的?


第二編 經濟與政治
8自民黨“一黨優位制”的形成與特點是什麼?
9戰後日本的民主政治是如何形成的?
10 傾斜生產方式在戰後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1 何謂道奇計劃與夏普稅制改革?
12 特需景氣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是什麼?
13 如何看待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與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14 日本列島改造論的構想是什麼?
15 日本是怎樣渡過兩次石油危機衝擊的?
16 日本為什麼會出現泡沫經濟?
17 如何看待近十年來日本首相的頻繁更迭?
18 日本政要為何堅持參拜靖國神社?


第三編 軍事與外交
19 衝繩問題的由來與現狀是什麼?
20 日美同盟的形成歷程與發展走向如何?
21 戰後日本對華政策是怎樣演變的?
22 日本對華ODA是怎樣形成的及執行情況如何?
23 為何會發生北方四島問題?
24 日本對東南亞、歐盟、拉美和非洲的外交政策是什麼?
25 中曾根康弘為何提出“戰後政治總決算”?


第四編 企業與社會
26 “日本式經營”的特點是什麼?
27 “新中間階層”與“中流意識”的特點是什麼?
28 日本社會保障制度及其經驗是什麼?
29 日本學校教育制度是怎樣進行結構改革的?
30 戰後的東京大學是如何轉型的?
31 日本是怎樣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


第五編 文化與展望
32 怎樣通過《文明論概略》、《武士道》和《菊與刀》理解日本文明?
33 宗教信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34 如何看待日本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35 戰後日本大眾文化有著怎樣的變化和發展?
36 目前日本面對的困難有哪些?
結語:戰後日本社會轉型中的經驗與啟示

書摘/試閱

日本政要為何堅持參拜靖國神社?
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日本政要美化侵略歷史、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導致中日關係經常出現摩擦。小泉純一郎上臺後,每年一次地參拜靖國神社,極大地損害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民主黨政權的內閣大臣依舊不顧國內民眾和周邊鄰國的反對再次參拜靖國神社,致使本已緊張的東亞局勢更添一絲裂痕。那麼,靖國神社問題的由來是怎樣的?日本政要為何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國內對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是如何反應的?這都是與參拜靖國神社緊密相關的問題。
(一)靖國神社問題的由來
1869年,由時任兵部大輔的大村益太郎提議為了給在戊辰戰爭中為輔佐天皇而死去的3000多名官兵“招魂”,日本明治政府在東京千代田區九段設立了“東京招魂社”。1879年,由明治天皇將“東京招魂社”正式命名為“靖國神社”。“靖國”是“鎮護國家”的意思,源自《春秋左氏傳》第六卷僖公二十三年秋條“吾以靖國也”的典故。因為“靖國之神”是為天皇或日本而死,所以在舉行儀式的時候,天皇和政治首腦一般都要參加,即“公式參拜”。這些儀式以法令的形式制度化,成為國家性、政治性的活動。
靖國神社占地面積相當大,有93356平方米,神社由42座附屬設施組成。神社進門參道處先後建有兩座鳥居鳥居:一種類似於中國牌坊的日式建筑,常設於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圍的木柵欄處。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算是一種結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將它視為一種“門”。,依次是第一鳥居即“大鳥居”和第二鳥居,其中第二鳥居高28米,由青銅打造,號稱“日本第一大鳥居”,進神門再入中門鳥居後便來到了由拜殿、本殿和靈璽簿奉安殿組成的有供參拜的神社中心,其中靈璽簿奉安殿保管有用和紙做成供神靈合祀用的神靈名簿。除此之外,還有鎮靈社、元宮、參集殿、遊就館遊就館:原為日本戰前最大的國立軍事博物館,在普及軍國主義教育上起過重要作用,戰敗後一度改名為靖國神社博物館。1986年,遊就館作為軍事博物館復活,其“遊就”二字取自《荀子》中“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的典故。等大量附屬設施,如管理個人及團體升殿參拜的參集殿,收藏展示戰死者遺物、資料以面向日本青少年進行軍國主義宣傳的遊就館,還有祭祀在戰爭中犧牲而卻未能合祀的日本人和外國人而設立的鎮靈社等。靖國神社在每年的4月21至23日和10月17至20日舉行春季例大祭和秋季例大祭,對靖國之神進行參拜,同時對戰死軍人舉行合祀儀式。原本作為日本戰敗投降日的8月15日,並非靖國神社的特定祭祀日,但由於位於神社近處的全國武道館每年在8月15日舉行戰死者追悼式的原因,下至戰死者的遺族、戰友,上至國會議員、內閣大臣及從全國趕來的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民眾云集至此,致使8月15日成為參拜者最多的一天。
靖國神社既是國家宗教設施,也是軍事設施,它從一開始就與軍隊和軍國主義有著密不可分的特殊關係,並一直由陸軍省和海軍省負責管轄(其他神社均歸內務省管轄)。明治維新後,日本先後發動甲午戰爭、占領臺灣,參加八國聯軍,挑起日俄戰爭,出兵西伯利亞幹涉十月革命等,直到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繼而在1937年進行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又襲擊珍珠港開始了太平洋戰爭。在這些戰爭期間,各地的神社都是日本人祈禱勝利和祈求日本軍人出征“武運長久”的場所,而戰爭中的陣亡者,則以天皇的名義作為“英靈”合祀在靖國神社之中。1931年後,隨著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規模的擴大,陣亡人數也隨之急劇增加,日本政府為了強化意識形態上的宣傳,征用大量人員進入軍隊,便通過參拜靖國神社來宣揚為天皇而死的“靖國精神”。特別是隨著日本法西斯勢力的膨脹及其對國家控制力的加強,國家神道隨之成為法西斯主義者的宣傳手段,靖國神社在日本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性被凸顯。
在戰爭期間,靖國神社每年舉行的“例祭”與“合祀”的活動急劇增加,不僅天皇或政府首腦參加,而且由電臺面向全國進行實況轉播,使為天皇獻身、為國家獻身的皇國精神深入到日本青年人的思想意識之中,並且將死後進入靖國神社成為“英靈”的榮譽感思想向青年人灌輸。在靖國神社進行此種教育與在日本軍隊及學校中進行的軍國主義教育是緊密相連的。在當時的教科書中,就有靖國神社的專門篇章,並且把供奉在靖國神社中的日本軍人的事跡編入教科書,宣揚他們從年輕時代就樹立起為天皇獻身的皇國精神,也鼓吹死後進入靖國神社受到天皇參拜的榮耀。因此,靖國神社成為日本法西斯分子鼓吹軍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而且隨著戰爭的舉行,其作用越來越大。
到1939年,隨著日本在侵略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戰死的日本軍人也越來越多,國內的軍國主義教育也隨之進一步加強。為了應對該局面,日本政府決定在東京以外的每個都道府縣都相應地建立一所與靖國神社性質相同的神社,稱為“護國神社”,即地方性的靖國神社。由此,祭祀和慰靈等活動就不僅僅在東京的靖國神社中舉行,在地方的護國神社中也可舉行,擴大了軍國主義宣傳的範圍和深度。二戰後期,在靖國神社中的“靈璽簿”中登錄的日本軍人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在靖國神社舉行的儀式也越來越頻繁。甚至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的1945年11月,在美軍占領的背景下,靖國神社還堅持舉行了一次合祀儀式,聲稱把在戰爭中陣亡的所有“英靈”都已經合祀在靖國神社中了。
二戰結束後,盟軍總司令部在1945年12月15日發出了《神道指令》,切斷了靖國神社與國家的特殊關係。進而根據憲法的政教分離原則,1952年9月,靖國神社改為獨立的宗教法人,漸次失去了昔日的顯赫地位。但靖國神社每年4月21—23日和10月17—19日例行的春秋祭依舊照常進行。
在1978年10月17日靖國神社舉行例行“秋祭”時,正式把14名甲級戰犯的靈位放進了靖國神社。這14名甲級戰犯分別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廣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松岡洋右、永野修身、白鳥敏夫、平沼騏一郎、小磯國昭、梅津美治郎、東鄉茂德。他們均犯有破壞和平罪、違反戰爭法慣例及違反人道罪,是雙手沾滿了亞洲人民鮮血的劊子手。截止到2002年的統計,在靖國神社中合祀的數量為2466427人之多。其中包括1000多個乙級、丙級戰犯,乙、丙級戰犯和甲級戰犯一樣,都犯有破壞和平罪,同樣都負有戰爭責任,他們是侵略戰爭中的直接“殺戮者”,而靖國神社稱那些被處以死刑的人為“昭和殉難者”。
隨著占領時代的結束和1952年4月24日《舊金山和約》的生效,神道指令雖然失去效力,但是其政教分離原則所代表的基本精神已經寫進了新憲法,靖國神社與國家的關係雖然想恢復到從前,但是有憲法的原則存在,國家無論如何也不能給作為宗教法人的靖國神社以財政支持而將其特殊化。而靖國神社的擁護者則主張靖國神社不同於一般的神社,認為它是將為國家獻出生命的戰死者作為“英靈”來祭祀的、由明治天皇創立的神社,國家無論如何應該在經費上給予支持,尤其是隨著戰後右翼勢力的不斷壯大,這種要求更加強烈。而在二戰期間飽受日本侵略之苦的其他亞洲國家堅決主張靖國神社的非國家化,與日本某些政要的行為產生鮮明對比。正是由此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靖國神社問題。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