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美國通史(簡體書)
滿額折

美國通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價
:NT$ 588 元
優惠價
8751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國的發展與其他國家不同。國防安全可靠,國家發展迅速。從歷史層面來說,它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國家,形成多元共處的問題,也構成了今日全球化的主流思想。美國崛起于18世紀,發展至20世紀,盡管9.11山間給美國帶來重創,但作為全世界的巨人仍有其傲人的一面,其中最為人贊譽的文化就是其民主與平等的精神,及其所創造的富裕生活。
本書作為通史教材,內容以事實為主,詮釋為輔,力求客觀圓融,既適合于選作課外輔助讀物,也可作為自學之用。

作者簡介

林立樹先生,早年就讀于輔仁大學,獲歷史研究碩士學位,后曾至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游學。 有《美國通史》、《美國文化史史》、《世界文明史》、《現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等著述。

名人/編輯推薦

1. 美國先有西班牙移民,后有法國移民,最后有英國移民。建立國家以后有猶太人、亞洲人和非民黑奴的跟進。這種種顏色形態的人民,組成了這個全球霸主的民族。本書條理清晰地描繪了美利堅合眾國這一發祥、興旺的歷史脈絡。
2. 各種移入的人,帶來各種的智慧,各種的文化,各種的信仰,充滿了新文化的活力。移民探險的人,拋棄了自己的家園,隨身帶來的是本鄉的神靈,為自己前途唯一的保護者。本書完整地勾勒出美國文化中自由、民主的內涵,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3. 美國人既然是各種移民,擁有多元的美德,也懷著各種移民原有的惡習,美國社會乃有兩極化的現象:美德的典范,罪惡的深淵。閱讀這本林著美國史的人可以辨識到這種現實。

俗話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觀乎歷史發展,尤為貼切。16世紀之葡萄牙、西班牙,17世紀之英國,18世紀之法國,19世紀之德國,20世紀之美國,分別影響世局發展,左右人類活動。因此,研究美國歷史在本世紀有其必要。美國為一后文明國家,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美國并非經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銅器、鐵器時代等階段演變發展而成,而是由移民直接承續歐洲既有的文明所形成的國家。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國家師法美國,卻無法凌駕其上之理由。
傳統研究歷史多重視政治變遷,強調政治史影響,歷史替少數權貴服務;19世紀社會學蔚為風氣,社會史當道,馬克思?韋伯理論成為顯學;20世紀群眾地位抬頭,大眾文化漸次重要,文化史成為研究主軸。因此在研究美國史時,如何兼顧政治、社會、文化層面,并以文化為重,悟其神髓,切合時代潮流,成為思考的面向。歷史之價值不僅“事實”而已,更重要的是意義建構,即文明與文化的表現。文化與文明不同,文化為生活的表征、文明為生活的累積。美國文化展現了食衣住行育樂等多元化的豐富內容,美國文明顯示出20世紀政治、經濟、社會的特殊成就。
研究任何國家必先知其始末,再詳其經緯,美國歷史亦不例外。美國始于何時?如何進展不可不知。美國人不同其他國家人民之組成。中國人以血緣為區隔,美國人以膚色來分辨,因此形成所謂的種族問題。美國人包括印第安原著民、英裔白人、非英歐裔移民、亞裔移民、拉丁美洲移民,其中以英裔白人及黑人為主流,印第安人是被征服的對象,而其余人種多屬于非主流“移民”。美國人雖無貴賤之分,但有膚色之別。白色、有色、黑色是傳統區分的標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黑人經由參戰,犧牲奉獻,地位提升,但存在心靈的黑白芥蒂依然存在。或許假以時日,人口結構轉變,美國人種的價值觀會有新義。
美國政治、社會、經濟、思想因其獨特環境,別有所見。民主政治、平等社會、富裕經濟、實用思想是美國文明的特征。政治上美國是一個經由認同(identity)而形成的國家。與歐洲認可的政治結構不同,認同由下而上,認可由上而下。美國重視地方權益,中央只是各州的聯合體,因此美國政府又名聯邦政府。美國的政權并非馬上得之,馬下治之,而是依“文獻”而生,循“法律”而治。美國所以被譽為“法治國家”,在于其立國精神為《獨立宣言》,立國基礎為《聯邦憲法》。這兩大文件奠定了美國文治規模,孕育美國的成長。
美國社會受技術及傳媒發展影響深遠,社會進步一日千里,仰賴科技之賜匪淺。大體言之,美國社會有“三路”進展:馬路、道路及網絡。馬路社會泛指殖民時代至1869年第一條東西橫貫鐵路筑通為止,此時社會活動、往來多依靠馬匹或驛車,人與自然關系密切。1870年至二次世界大戰,美國邁入道路社會,鐵道、車道、航道漸次重要,它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但也疏離人與自然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網絡社會逐漸發展,終端機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虛擬”真實取代了傳統人的地位。歷史奠基于時間與空間的交錯,真實為其價值。馬路時代時間流動速度緩慢,空間較具真實感。道路時代時間流動速度迅捷,空間真實感受到玻璃窗阻隔,已不若前。網絡時代時間接近光速,空間為計算機的顯示器,真實成為虛擬。昔日研究人文學科:哲學求真理,歷史究真相,文學講真情。此一“真實”充分顯露在美國三路社會結構中。如今“真實”存疑,虛擬入侵,社會發展再現波浪,如何分辨有待研究美國,探尋未來展望。
美國思想早期受歐洲影響,卡爾文宗教教義左右東北方地區生活,南方則受英國國教影響,西部開拓后,邊疆精神匯入美國思想。1880年歐洲達爾文思想傳入美洲,影響美國實用主義誕生。經詹姆斯及杜威等哲學家大力厚植,遂成為美國人生活及思考的依據,美國哲學從形上系統轉變為知識用途的實驗性,實用成為真理檢驗的標準。
美國文化之影響力無遠弗屆。印第安人的玉米、馬鈴薯;新英格蘭的冰品;西部的牛肉、牛仔褲;南方的煙草;以及晚近的可樂、快餐、T恤、重金屬音樂、媒體廣告,成為世界的寵兒MTV帶動了全球“共時”的感官,取代了過去“歷時”的音樂,全球一致觀賞MTV,不分界域,不論國別。英語成為全球唯一“講的通”的話語,美國之為美國,有其引人入勝的一面。
一般粗論美國,多循“民族”本位立場,或妒羨、或撻伐,愛恨交加,溢于言表。美國驕色傲態固令人難堪,但其立國精神,眾志成城的客觀,量化行為方式,亦足以作為借鑒。本書撰述美國,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縱橫交錯,鋪陳各時代的風貌,希望為初識美國者提供一個探索的參考。
全書草成,承蒙羅光總主教以及恩師李本京教授百忙之中撥冗賜序謹表個人最敬謝意。
林立樹
1999年于輔仁大學

目次

美國通史

序一 1
序二 2
序三 4
第1美國人及美國領土?章 1
美國通史

序一 1
序二 2
序三 4
第1美國人及美國領土?章 1
第一節 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 1
中南美瑪雅及阿茲特克 2
北美印第安人 2
第二節 北美密西西比河以西之印第安人 3
加利福尼亞印第安人 4
西北海岸地區的印第安人 4
西南地區印第安人 5
平原區印第安人 6
第三節 北美密西西比河以東印第安人 6
東北地區的印第安人 7
東南區之印第安人 7
語?結 8
第2歐洲移民前仆后繼?章 9
第一節 歐洲人赴美探險原因 9
歐洲形勢轉變 10
新中產階級興起 10
重商主義 11
航海技術改善 11
第二節 葡萄牙及西班牙海外活動 12
第三節 法國的殖民 14
法國殖民人士 14
法國殖民地的困擾 15
法國殖民政府與社會 15
法國與印第安人 16
第四節 英國殖民 16
英國赴北美殖民原因 17
英國殖民成功原因 17
語?結 18
第3章 英國殖民后來居上 19
第一節 英國在美洲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 20
詹姆斯敦 20
首批殖民者與印第安土著關系 21
弗吉尼亞殖民成功原因 21
第二節 南部殖民地 22
弗吉尼亞殖民地 22
馬里蘭殖民地 23
北卡羅來納 24
南卡羅來納 24
佐治亞殖民地 24
南部殖民地之經濟 25
第三節 北部新英格蘭移民 25
普利茅斯清教徒殖民地 26
馬薩諸塞灣殖民地 27
羅得島 28
新罕布什爾及康涅狄格 28
新英格蘭殖民地 29
第四節 中部殖民地 30
紐約殖民地 30
新澤西殖民地 31
賓夕法尼亞殖民地 32
特拉華殖民地 32
中部殖民地經濟 32
第五節 殖民地社會與生活 33
社會階級 33
家庭生活 33
殖民地弱勢團體 34
殖民地人生活 35
語?結 38
第4章 尋求獨立大勢所趨 39
第一節 英、法在美洲的沖突 39
法印之戰 40
巴黎和約 41
第二節 英國對殖民地管理 41
加強法律 42
征收新稅 42
加強管理西部 43
對自治之威脅 44
第三節 美洲人士之反抗 44
不服從英國法律 45
抗議英國違反美洲人權利 45
殖民地間的合作 45
抵抗與暴動 46
波士頓屠殺 47
第四節 暴風雨前寧靜 47
波士頓茶會 48
《不可容忍法令》 48
第一次大陸會議 49
語?結 49
第5革命戰爭史跡斑斑?章 50
第一節 戰爭爆發 50
第二次大陸會議 51
走向分離 51
英王喬治三世態度 52
佩恩之《常識》 52
邁向獨立 53
第二節 《獨立宣言》 53
宣言之前言 54
列舉英王喬治之失策 54
《獨立宣言》之意義 55
第三節 戰爭經過 55
英軍赴美先馳得點 56
美軍反敗為勝 56
《巴黎和約》 58
第四節 革命影響 58
政治分裂 58
女人及弱勢團體 59
印第安人及黑人 59
結?語 60
第6邦聯聯邦順序漸進?章 61
第一節 邦聯政府 61
邦聯條款之簽訂 62
邦聯政府組織 62
邦聯政府外交 63
邦聯政府內政 65
第二節 美國憲法民主楷模 67
經過 68
批準 69
第三節 憲法 69
憲法精神 69
憲法運作 71
第四節 憲法修正案 73
語?結 74
第7聯邦政府奠定國本?章 75
第一節 華盛頓總統 75
華盛頓其人 75
籌組政府 76
首屆國會 76
第二節 財政 77
1789年之關稅 77
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對策 77
第三節 內政——西部的騷動 79
與印第安人之關系 79
1794年威士忌暴動 80
西部移民 80
第四節 外交 81
與法關系 81
與英關系 81
與西班牙關系 82
語?結 82
第8政黨政治反映民意?章 84
第一節 政黨政治 84
聯邦黨成員 85
民主共和黨成員 85
兩黨之成形 85
第二節 亞當斯政府(聯邦黨主政) 86
外交 86
內政 87
第三節 杰斐遜政府(民主共和黨主政) 88
杰斐遜其人其事 88
杰斐遜政府(1801~1809) 89
語?結 91
第9早期外交柳暗花明?章 93
第一節 外交問題 93
對付非洲海盜國家 94
與法國關系(購買路易斯安那) 94
第二節 內政問題 95
西向拓展 95
政治方面 95
與印第安人關系 96
第三節 美英之戰 96
源起 97
戰端 97
戰爭經過 98
締和 100
語?結 100
第10中央地方兼容并蓄?章 101
第一節 國家主義之理念 101
經濟政治 101
銀行稅法 102
法律:馬歇爾的國家至上理念 102
第二節 國家主義的實踐——國內建設 103
陸路運輸 103
水路運輸 104
第三節 國家主義之實踐——外交事務 105
與英國關系 105
與西班牙的關系:1819年之亞當斯—歐尼斯條約 105
與拉丁美洲國家關系:門羅主義 106
第四節 地方主義之形成 107
東北部 108
西部 108
南部 109
地方主義之紛爭 109
語?結 110
第11杰克遜民主毀譽參半?章 111
第一節 1820年至1828年的政爭 111
地區沖突 111
政黨政爭 112
第二節 杰克遜的民主 114
其人 114
民主理念 114
杰克遜的內政 115
杰克遜政府之困擾 116
第三節 1837年之經濟危機及輝格黨現形 118
1837年的經濟危機 118
1840年之獨立國庫體系 119
輝格黨得勢 119
語?結 120
第12民主社會氣象萬千?章 121
第一節 教育知識普及 121
推動公立學校教育 121
美國文字及文學之誕生 122
科學的發展 123
藝術與建筑 123
第二節 工人意識抬頭 124
第三節 社會勵行革新 125
宗教運動 125
禁酒運動 126
精神病患照料 126
第四節 女權運動萌芽 126
第五節 廢奴運動燃熾 127
語?結 129
第13版圖擴張無遠弗屆?章 130
第一節 美國領土擴張的原因 130
第二節 俄勒岡之兼并 131
第三節 摩門教的移民 133
第四節 得克薩斯州之吞并 133
第五節 美墨之戰 134
第六節 美墨戰后的形勢 136
奴隸問題 136
美國對拉丁美洲態度 137
對亞洲態度 138
語?結 138
第14南北歧見益形惡化?章 139
第一節 北方經濟發展 139
工業成長 139
農業發展 140
航業擴張 140
鐵路運輸 140
移民貢獻 141
黑人處境 141
第二節 南方經濟發展 141
南部的奴隸制度 142
南部捍衛奴隸制度 143
第三節 南北奴隸爭論持續擴大 143
北方持續反奴 143
1854年的《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 144
1856年之大選 144
1857年斯科特案 145
1858年林肯—道格拉斯辯論 145
第四節 南北雙方兵戎相見 146
1859年之布朗事件 147
1860年大選 147
內戰前夕 148
戰爭爆發 148
語?結 149
第15南北戰爭兄弟鬩墻?章 150
第一節 概述 150
原因 151
南北勢力比較及策略運用 151
第二節 經過 153
東線戰事 154
西部及南部戰事 155
戰爭結束:阿波馬托克斯之役(Appomattox) 156
第三節 動員 157
征兵 157
黑人 157
女人 158
印第安人 158
第四節 后勤 159
補給 159
財源 159
戰時的政府 160
第五節 林肯與奴隸制 160
林肯與共和黨 160
1863年解放奴隸宣言 161
林肯遇害 161
語?結 162
第16重建工作府會角力?章 163
第一節 總統的重建態度 163
林肯的重建方案 163
國會的對策 164
約翰遜的重建方案 164
南方之對策 165
第二節 國會之重建(1866~1868) 165
激進共和黨之動機 166
國會之重建方案 166
國會重建下之南方政府(Carpetbag Government) 167
國會挑戰司法及行政權 167
第三節 重建時期之美國 168
戰后的南方社會 169
黑人獲釋后的社會形態 169
自由民局 169
反對隔離 170
第四節 重建得失(1869~1877) 171
三K黨 171
南方民主黨抬頭 171
1876年大選之議 172
重建結束 172
語?結 173

第17美國工業蓬勃起飛?章 174
第一節 1860年后之工業成長 174
工業快速成長原因 174
大企業的成長 175
第二節 工業巨子 176
洛克菲勒及石油業 176
洛克菲勒經營法則 177
卡內基 177
卡內基及財富福音論(Gospel of Wealth) 178
第三節 工業化成就 178
科學研究 179
科技進步的影響 179
第四節 工業化社會 180
新都會區形成 180
都市的生活形態 181
第五節 教育文藝 181
教育革新 181
休閑活動 182
文藝 182
語?結 183
第18西部拓荒邊城風云?章 184
第一節 西部原住民——印第安人 184
印第安人之活動 185
白人改善對印第安人態度 186
第二節 西部新發展 186
鐵路之修建 187
牧牛業 187
礦業發展 188
第三節 西部的定居 189
《宅地法》 189
西部土地銷售 189
第四節 西部新生活 190
邊疆文學 190
邊疆女人 190
草原地區農人生活 191
結?論 191
第19政經腐敗農人抗爭?章 192
第一節 政治腐敗 192
市政府之腐敗 192
州及聯邦政府之腐敗 193
游說團體的影響 194
第二節 政治革新(1877~1893) 194
文官制度之推動 195
民主黨克里夫蘭總統的改革 195
第三節 農人之抗爭 196
農人的困境 196
農人之抗爭 197
語?結 200
第20社會改革前仆后繼?章 201
第一節 勞工與工會 201
工會之興起 202
工會之成長 203
第二節 移民問題 205
移民居所——城市 205
移民之類別 205
第三節 社會改革 207
女權運動 207
貧窮問題 208
美化都市 208
社會主義改革 209
第四節 改革具體成就——民粹黨的出現(1892~1897) 210
民粹黨之建立 210
克里夫蘭再度入主白宮 211
語?結 212
第21外交轉向進軍亞太?章 213
第一節 向外擴張 213
迫法勢力退出墨西哥 214
向俄購買阿拉斯加(1867) 214
與英簽訂《華盛頓條約》 214
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 215
與夏威夷的關系(1893) 215
與委內瑞拉邊界之爭(1895~1896) 215
加強美國海軍 216
第二節 美西戰爭(1898) 216
源起 216
事件 217
經過 218
第三節 美國成為世界強權 219
是否吞并新土地? 219
海外殖民地 219
美國占領海外殖民地難題 222
第四節 美國擴張之影響 222
美國涉入中國問題 222
麥金萊蟬連總統 223
語?結 224
第22進步運動去腐陳新?章 225
第一節 進步運動之誕生 225
背景 225
成因 226
精神 226
第二節 進步主義之目標訴求 227
扒糞 227
追求直接民主 228
第三節 進步改革具體成效 229
稅賦平等 229
管理公共設施 230
保護消費者 230
保護工人 230
教育改革 231
農業合作 231
禁酒運動 232
第四節 進步主義之困窘 232
社會主義之發展 232
弱勢族群被忽視 233
語?結 235
第23老羅斯福內外兼治?章 236
第一節 西奧多 羅斯福其人其事 236
其人 236
其事——總統職權 237
第二節 羅斯福之拉丁美洲外交 238
委內瑞拉事件 238
羅斯福主義 239
巴拿馬運河 239
第三節 老羅斯福與國際事務 241
調停日俄戰爭 241
緩和美日緊張關系 241
參加阿爾及利亞會議(1906) 242
老羅斯福對國際事務之態度 242
第四節 老羅斯福之內政 243
老羅斯福倡議“公政施政” 243
打擊托拉斯 243
1902年煤礦罷工 244
立法 245
保護林地 245
忽視黑人權利 245
語?結 246
第24內政改革更上層樓?章 247
第一節 塔夫脫總統 247
第二節 塔夫脫失勢與共和黨分裂 249
老羅斯福參選 249
老羅斯福籌組進步黨 250
第三節 威爾遜改革 250
其人 251
治國理念 251
改革內容 251
語?結 254
第25卷入一次大戰大勢所趨?章 255
第一節 威爾遜早期外交(1914~1916) 255
威爾遜的亞洲及拉丁美洲政策 256
威爾遜與歐戰 257
第二節 美國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258
美國反德情緒日增 258
美軍參戰 259
第三節 戰時內政 260
戰時機構設立 260
戰時的黑人及女人 260
戰時財政 261
擴大中央權力 261
第四節 威爾遜的和平努力 262
威爾遜和平建言對戰爭影響 262
威爾遜和平原則之阻礙 263
巴黎和會 263
威爾遜與和約 264
第五節 戰后美國 264
社會秩序動蕩不安 264
1919年的“紅色恐慌”(Red Scare) 265
禁酒與女權 265
語?結 266
第26共和黨執政回歸正常?章 267
第一節 政治:哈定及柯立芝政府 267
哈定政府 267
柯立芝政府 270
第二節 社會 270
美國汽車工業之成長 271
經營理念更新 271
勞工 272
農人 272
第三節 外交 273
戰債問題 273
裁軍問題:華盛頓會議 273
《凱洛格—白里安非戰公約》(The Kellogg-Briand
Treaty Pact) 274
美國在拉丁美洲政策 274
第四節 文化 275
新生活 275
新問題 276
新文化 277
結?語 280
第27章?美國經濟止紅翻黑 281
第一節 1929年大蕭條前之美國 281
胡佛治國 281
農業處境日蹙 282
證券交易投機多 283
第二節 1929年經濟大蕭條 283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 283
農業低迷 284
生產過剩,消費不足 284
證券投機 284
政府失策 285
經濟惡性循環 285
第三節 胡佛的對策 285
胡佛受責 285
胡佛的措施 286
第四節 經濟持續惡化 287
社會氣氛一蹶不振 288
擔心革命 288
退伍軍人推波助瀾 289
胡佛競選失利,小羅斯福入主白宮 289
第五節 胡佛之外交努力 290
召開裁軍會議 290
與歐洲國家關系 290
與拉丁美洲國家關系 291
與亞洲國家關系 291
語?結 292

第28新政改革力挽狂瀾?章 293
第一節 小羅斯福簡介 293
政治才華 294
幕僚 295
夫人之影響 295
第二節 新政改革(1933~1935) 296
理念 297
整頓金融 297
刺激經濟復蘇 299
援助農業——《農業調整法》 300
協助工業——《全國工業復興法》 301
解決失業 303
第三節 第二次新政 304
對一次新政之不滿 304
重要措施 305
改善勞工 307
第四節 新政面臨考驗 308
對新政之批評 308
與最高法院之爭 309
新政之尾聲 310
第五節 新政的沖擊與影響 311
新政與美國家庭 311
新政與婦女 312
新政與黑人 312
新政與印第安人 313
新政與大眾文化 313
語?結 314
第29參加二次大戰凱旋高歌?章 315
第一節 戰前外交 315
與拉丁美洲國家的關系 316
與歐洲的關系 316
與蘇聯的關系 317
對侵略國家之態度 317
第二節 卷入戰爭 318
歐戰之演變與美國之對策 319
亞洲戰事 321
第三節 戰時美國 322
歐洲戰局 322
亞洲戰局 323
第四節 戰時內政 324
戰時生產 325
戰時婦女 325
戰時民權 326
戰時財政 327
第五節 戰時外交 327
1941年的大西洋憲章 328
《聯合國宣言》 328
戰時其他重要會議 328
聯合國誕生 329
語?結 330
第30美蘇冷戰各顯神通?章 331
第一節 冷戰發生之背景 332
東西雙方之猜忌 332
共產黨勢力的擴張 333
第二節 歐洲冷戰 334
杜魯門主義 334
馬歇爾計劃 334
柏林危機(1948~1949) 335
北大西洋公約 336
第三節 亞洲冷戰 336
菲律賓共和國成立 337
日本 337
中國 337
朝鮮戰爭 338
第四節 冷戰初期美國社會 340
婦女 340
黑人 340
經濟 341
第五節 杜魯門政府 342
公平政策 342
恐共 342
語?結 344
第31戰后政府兩黨輪治?章 345
第一節 艾克入主白宮 345
艾森豪威爾其人 346
施政理念 346
政績 347
第二節 肯尼迪曇花一現 350
其人其事 350
政績 351
遇刺身亡 352
第三節 約翰遜臨危受命 352
其人其事 353
政績 353
困擾 355
結?語 356
第32冷戰對峙互不退讓?章 357
第一節 艾森豪威爾沿襲杜魯門外交 357
亞洲 358
近東 359
以阿沖突 359
蘇黎士運河 359
第三世界 360
歐洲 361
非洲 361
拉丁美洲 362
和解曇花一現 363
第二節 肯尼迪外交 364
古巴事件 364
和平使團 366
柏林墻 366
東南亞 366
核武禁試 367
第三節 約翰遜與越戰 367
越戰 367
拉丁美洲 370
語?結 370
第33富裕社會多元文化?章 371
第一節 富裕社會 371
科技進步 372
醫藥進步 372
遷居郊外 373
生活標準接近 373
第二節 民權運動 375
沃倫法庭(Warren Court) 375
蒙哥馬利公交車抵制事件 376
馬丁 路德 金 377
小石城事件 377
肯尼迪支持民權運動 378
約翰遜總統時代之民權運動 379
金博士遇害 381
第三節 學生運動與多元文化 381
學生運動 382
嬉皮士及反文化 383
性革命 384
婦女解放 384
文學與音樂 385
語?結 386
第34?章70年代多事之秋 387
第一節 尼克松主政 387
內政 388
外交 390
社會運動抗爭 393
水門事件 396
第二節 福特繼任 398
與國會關系 398
經濟問題 399
外交 399
語?結 400
第35卡特、里根重振國威?章 401
第一節 卡特內政 401
其人其事 402
理念及作為 402
1979年能源危機 403
通貨膨脹經濟萎縮 403
信心危機 404
第二節 人權外交 404
人權外交 405
《戴維營和平條約》 405
限武談判 406
與中國建交 406
伊朗人質危機 407
第三節 里根總統 407
其人其事 408
經濟措施 408
社會問題 409
第四節 里根之外交 413
人權外交 413
美蘇關系 414
中東 415
中南美洲 416
對華關系 417
結?語 417
第36現代美國未來展望?章 418
第一節 布什主政 418
其人其事 419
內政 419
外交 420
第二節 克林頓功成身退 422
其人 423
其事 424
評語 425
第三節 美國社會展望 426
黑人問題 426
印第安人問題 427
移民問題 428
第四節 新時代新文化 429
理性退色,自由出色 429
X時代 429
網際網絡文化 430
人際溝通 432
生活形態 433
語?結 434
附錄一 美國史研究方向(論文) 435
序 435
美國史論述回顧 436
美國多元化的特質 439
多元化的美國歷史解釋 442
美國史教材撰述之困窘 444
結論 448
參考書目 449
一、中譯本 449
二、英文本 449
附錄二 美國歷屆總統簡介 451
附錄三 大事記要 457
卷后語 471

書摘/試閱



公元1000年開始,位于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東南地區的印第安人開始修建大土冢,正方形、平頂,供宗教儀式使用。土冢四周農村散布,人們采用新的農耕技術,勞力分工,社會階級形成。密西西比河文化持續成長至17世紀,早期西班牙及法國拓荒者對他們描述甚詳。
北美西南部氣候干燥炎熱,農事不易,當地印第安人必須發展灌溉系統。公元600年左右亞利桑那(Arizona)中部的霍霍坎(Hohokam)印第安人修建運河及較大的灌溉設施,種植玉米、南瓜、豆類及棉花。在北美西南部四個地區,包括今日之猶他(Utah)、科羅拉多(Colorado)、亞利桑那及新墨西哥(New Mexico)之印第安人文化有其共同特色。在阿納塞茲(Anasazi)遺址存有高度的文明成就。他們是普韋布洛(Pueblo)印第安族之祖先,從事農耕。阿納塞茲人早先在地面掘洞居住,然后才在地面上營建房合。以竹子為支架,獸皮圍繞,頂上覆蓋泥土。公元800年他們利用石頭建造居所,這種類似現代公寓的建筑有幾層樓高,蓋在河床深處或土冢頂部,保護村民避免外患。公元1200年左右阿納塞茲人棄城南遷,原因不詳,有人認為是受外患所迫,也有人認為是面臨長期干旱,必須遷居另覓水源。總之,阿納塞茲人留下了他們的生活用品及建筑物,保留完整,如今已成為觀光勝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