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沒有魚的海洋
滿額折

沒有魚的海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在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詢問二十一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引述自李偉文中時部落格《抓魚吃食與養魚》2010/9/7

漁夫丙:……我總猜想那些魚不知道是怎麼在海裡過活的。
漁夫甲:為什麼這麼問?不就像陸地上的人們一樣,大的撿著小的吃。
──威廉‧莎士比亞,佩里克利斯, 第二幕,第一景

全球化就像世界歷史演進一樣,可能是僅能犯下一次的罪過。
──彼得‧斯洛德戴克(德國哲學家)

唯有每日為其生命奮戰的人之生命才名副其實。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聯合國專家警告,2050年,全世界海洋可能無魚可捕!
如果有天海洋沒有了魚,會對食物鏈、我們的生活、經濟,甚至是全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你可知道全球一年共吃下一億噸的魚類?
你可知道地球溫度上升,會造成海中生物更難取得氧氣?
漁民的生計要顧慮,但是等到海洋資源枯竭的那一天,仍是漁民的生活首先受到波及!

「世界很美,在它之外,別無他途。」卡謬用這個具有生態意義的短呼,召喚我們來欣賞、管理我們唯一的財產──那便是地球。
人類的苦難、國家之間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以及對於魚類及海洋世界的無知,導致殖民漁業的發展以及初期的掠奪。而先進的科技、交流的增加,以及全球的不平等,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我們無法擺脫大自然。我們曾經開發並重新整建大自然,如今祂向我們顯示祂的局限──而那,也是我們的局限。

海洋版「不願面對的真相」!
氣候變遷、過度漁撈 全球水產業的雙重考驗!
為什麼西北大西洋的大白鯊已減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北大西洋的鱈魚則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西非的石斑魚群潰滅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為什麼鮭魚歸鄉的習慣幾千年來確保了牠們的生存,如今卻導致其滅絕?
為什麼每年有兩千七百萬噸的生物-副漁獲物-被拋棄海中?這表示許多生態系統失去了稚魚-原本應該是要留待日後再捕抓的-還有許多保育類的物種白白被毀滅。

超級掠食者的魚線盡頭,究竟要延伸至何處?

其實,只需一點想像力與尊重,便可以減少海豚、瀕臨潰滅的魚種、繁殖力低的魚種……被意外捕獲的數量,也可以避免血色海灣不斷上演,讓海洋、地球永續發展。
只要你願意從自身開始,啟動小小的改變……

作者簡介

菲利浦‧居里(Philippe Cury)
理科博士,法國發展研究院成員,塞特地中海及熱帶漁業研究中心主任。
著作:〈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利益攸關的互動動力學〉(與S. Morand合寫),收錄在《生物多樣性與全球氣候變遷》,Barbault R., Chevassus-au-Louis B. 與 Teyssèdre A. , 巴黎, ADPF, 2004。《西非漁場的多變性、不穩定性與變化》(與Cl. Roy合著),巴黎,ORSTOM, 1991。

伊夫‧密塞瑞(Yves Miserey)
《費加洛》報科學記者
著作:《Nord-Cotentin之放射生態群體。多元專家鑑定實踐》(與P. Pellegrini合著),巴黎, 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2007。〈成長〉,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n° 275, 1975。
《詩歌》,Port des singes, n° 1, L’Haÿ-les-Roses, 1974-1975冬天。

譯者
李桂蜜
台大外文系學士,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系碩士,中譯英文及法文作品近三十部,曾獲梁實秋翻譯獎、國立編譯館翻譯獎、文建會翻譯獎等。譯著包括《巴黎到月球》、《美名之路》、《媽媽的城堡》、《為什麼讀經典》、《分身》、《憨第德》等。現為自由譯者及大學講師。

名人/編輯推薦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邵廣昭/研究員兼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執行長
柳中明/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袁彼得/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陳建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抓魚吃食與養魚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在一九九九年底,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時,媒體採訪有管理學之父,趨勢大師中的大師之尊稱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詢問二十一世紀那一個產業會最興盛?結果大師的回答跌破大家的眼鏡:「養殖漁業。」因為彼得杜拉克已從各種實際數據中推論:「二十一世紀海洋的魚即將被人類捕光,因此人如果還要吃魚的話,只有靠養殖的!」
事隔近十年,國際最負聲名的<科學>(Science)雜誌,刊登了由歐美跨國學者聯合的研究報告警告:「如果過度撈捕(亦即過漁)以及海洋遭受污染的趨勢不變,到二○四八年,人類將再也享受不到海鮮!」
先不看其他國家狀況,享譽國際,素有世界漁業大國,超會捕魚的臺灣漁業而言,臺灣烏魚捕撈總數從兩百七十萬尾減至近年每年二十萬尾不到,二○○九年捕的黑鮪魚數量也不到十年前的四分之一,蚵仔減少五分之一,透抽少了四分之三。
其實我們真的很會捕魚,近年已被禁用的流刺網是用單絲尾龍編織而成,長五十公尺,深十公尺的網片,往往連結數百至一千片,總長度三十公里到四十公里長的魚網,飄浮在海面上,攔截捕捉所有游過的魚群。
這種有「死亡之牆」之稱的網具被禁用之後,我們也發明了嚴重傷害珊瑚礁的漁具──一種大小通吃的三層圍網;等到三層圍網被禁用後,聰明的臺灣人又用二層或四層底刺網漁具來規避查緝。
臺灣人真的很喜歡吃海鮮,幾乎已經到了無所不吃的境界,從最大的最貴的吃起,鯨鯊、象鯊、蝠魟、鮪、旗魚、翻車魚……一直到稀有的魚種、魚卵甚至連仔稚魚、魩仔魚也不放過。前一陣子看到旅遊雜誌的廣告宣傳:「珊瑚礁魚類美麗又可口」,差一點沒有昏倒!珊瑚礁有海底的熱帶雨林之稱,珊瑚礁魚類魚「種」雖多,但是「數量」卻很少,生態體系又十分複雜脆弱,「不吃活海鮮,以免吞噬海中熱帶雨林」是國際保育組織十多年來大力宣傳的保育行動,我們的媒體怎麼這麼沒常識啊?
那麼該吃哪些魚,才能又健康又環保?簡單講最好是選擇食物鏈底層的生物為主,如水母(海蜇皮)、蚵仔、淡菜、魷魚、虱目魚、沙丁魚、鯷魚、鯡魚、鯖魚……等。有人會認為,吃人工養殖的是不是對海洋魚類比較沒有傷害?其實這也不一定,有許多養殖魚類只能餵食海中抓來的小魚,比如養殖鮭魚或鮪魚,生產一公斤的黑鮪需要二十公斤由鯷魚、鯡魚組成的魚飼料,非常不划算。
有人拼命吃魚,當然就會有人努力捕魚;幸好,也有人竭盡心力復育海洋的魚類資源。
前陣子到澎湖縣政府演講,順便參觀了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這個正式編制員額只有三個人的養殖場,一年復育了七十萬尾的黑鯛、石斑魚,百萬尾的斑節蝦、沙蝦,十萬隻澎湖本地產的遠海梭子蟹,以及二十萬粒的九孔、銀塔鐘螺……等貝類。
精神奕奕卻又顯然睡眠不足的水產種苗繁殖場場長張國亮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各種螺類的復育方法,同時海膽的培育也是未來重點,另外也在研究各種大型藻類的培養,希望給當地民眾除了種紫菜之外,還有其他多種選擇。
這個種苗繁殖場將採集的魚蝦貝類人工飼養後,進行採卵,並孵化培育,從仔稚魚養到幼魚,然後再放流到澎湖近海,增加澎湖的漁業資源。
不過這個已有四十年歷史的種苗繁殖場除了「養魚來讓漁民抓」之外,張國亮朝著場區四周不停的比劃著說:「未來這裏將會有種苗生產暨海洋生態大樓。」除了增加繁養的產值之外,還能提供學校的海洋教育,甚至生態旅遊觀光,讓更多的孩子與民眾除了親近海洋之外,也能夠進一步瞭解海洋。
海洋學家奧爾曾說:「假如我只能說一件威脅海洋健康最可怕、最危險的事,而又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的無知。」
的確,當我們瞭解什麼魚可以吃,什麼魚不可以吃時,才能夠確保我們的孩子還吃得到魚。

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與耗盡並非生態學家的幻想。北美板塊鄰近海域的鱈魚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消失,對加拿大來說實為重大打擊。這個遼闊的海域,無疑是世上漁產量最多的海域之一,歐洲人從十六世紀起即遠道而來捕魚,這麼龐大的漁獲量也因一次次的捕撈或者該說過度捕撈(據昂格魯薩克遜人表示)而導致漁獲量大減。且自1992年的禁捕令後,這種魚也不復見。
曾發生在北大西洋的事也正在別的海洋發生。
只是這種魚的捕獲量減少對他們來說較不具指標意義也較沒有被媒體報導。
但這樣的演進正遍及全球,甚至是在南極洋的海域裡。
2006年12月,由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教授沃姆所帶領的團隊統計出:如果人類保持現在過度捕撈、汙染和破壞海洋生態的速度,現今最常捕撈的那些魚種,於21世紀中葉時可能面臨絕種。
這樣的資訊被刊載在國際媒體上後,引起一陣可預期的迴響,但也同時引來部分質疑。
事實上,每個人都覺得該議題與自身相關但也覺得問題太過龐大而無能為力。
就像面對氣候問題或是減用瓦斯以因應溫室效應的問題。現在對地球來說,是個無法回頭的轉捩點,雖說在捕撈這個問題上無關乎耗盡像石油或煤礦這樣的化石能源,但關乎耗盡活生生的海洋資源。與能源問題一樣,未來一片黑暗。
在沃姆的報告發佈後幾個月,2006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漁獲計畫也沒有提出任何改善方案。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漁業部漁業資源司司長賈西亞確認:五年來,我們知悉大西洋的捕撈作業未受良好規範,且情勢已經蔓延至全球。
漁業對於海洋和魚類帶來的破壞和沖擊是已為人知的問題,這問題撼動全球。
非政府組織如:國際綠色和平組織或世界自然基金會以及媒體們都會定期探討該問題。但過度捕撈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因為在海洋上發生的事,容易避人耳目,且判斷的依據多數侷限於數據或難以理解的圖表。
我們想知道更多。
在法國,還要加上一個難題:這個問題充滿爭議,且多數的漁夫對於科學家們提出警訊的依據產生質疑。政治人物也持一貫態度站在支持漁業的立場。這就是為何,2002年12月,當歐洲委員會在布魯塞爾召開漁業部門會議商討漁獲量限制時,希哈克總統會宣告是時候展開一個 « 真正的科學研究計劃 »以了解海洋資源演化,一副好像在這之前從沒有人在該領域做過任何相關研究。
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主掌政府,每次歐洲協商會議時,我國總是名列 « 漁夫之友 »一派,同樣立場的還有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一起對抗 « 魚類之友 »,每次都試圖保障捕魚的權利而非保護資源。
近期,2006年時,則是輪到農漁部長多米尼克‧比斯弘發聲。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的科學建議確認多年來過度捕撈已威脅到魚種生存,應強制減少於地中海的捕撈。多米尼克‧比斯弘卻持反對意見,支持法國紅鮪魚漁夫們繼續在地中海捕撈。
海洋生態和物種保存的地位在法國一直排在社會和平之後。而且是脆弱的社會和平,只需有幾艘漁船堵住港口,沿海漁業部(政府系統裡最封閉的組織之一)負責人便懼怕反對聲浪並想避免捕撈的問題在公共場合引發爭議
在這樣的情況下,名為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的公立專業鑑定研究組織提供極少量的科學資訊,實質意義並不大。
科學工作對漁夫們來說是如此難以令人接受,所以該組織僅僅於2003年時,和漁業國際委員會在中央政府加持下簽定了一個良好駕駛守則,
這個國際約定的內容,訊息當然被模糊了焦點。
但我們不希望本書內容僅侷限於此框架,這將會引我們陷入於政治和經濟的領域,政治和經濟層面雖重要,但這兩個層面總是試圖掩飾最根本、最重要的海洋生態問題。
與其了解魚類或是系統中心對漁業的研究,我們希望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目前的過度開發階段以及從什麼樣的漸進演變讓我們意識到漁業對今日海洋造成的威脅。
我們得以知道我們想了解的,要歸功於新領域的研究學者二十年間的努力。
以北美多數海洋為基礎,該研究工程靠的是慈善基金會的財務贊助,其中可以指出比較有名的基金會為:美國的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會、帕卡德基金會以及摩爾基金會或是日內瓦的皇家橡樹愛彼基金會。
儘管基金會僅援助和富盛名的幾所大學相關的活動,但他們的研究員並沒有狹隘地限於國際或制度。
投身被歸為全球性的責任,他們將過度捕撈視為和氣候變遷歸為同等程度的地球問題。
比起政府,他們較接近非政府組織,他們撼動了傳統海洋生態的根本,並更新了我們對於漁業帶來的衝擊的認知。
他們是先驅者。如丹尼爾‧鮑里,這個於國際揚名卻不為國人所知的法國人,顯現出漁業以擾亂食物鏈的方式正在破壞海洋生態系統。
其實海洋就像一個物種的堡壘:如果再也沒有食肉性大魚像是:鯊魚、鱈魚和無鬚鱈魚、如果我們過度捕撈 « 飼料魚種 » -- 沙丁魚和鯷魚,海洋可能會轉變成大片面積的泥濘水坑,充滿有毒海藻及水母,就像我們已經在某些海域可以看見的一樣。
以直接一點和向外連結的方式來思考,全球氣候暖化,過度捕撈以及帶來的多重後果使人們開始捫心自問自己在這個星球上佔有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
海洋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廣大的未知的陌生世界,每天都可以從其中獲取資源。
海洋生物遵循的法則和引領陸地生物的法則大不相同。
人類開採活資源是會將其耗盡還是相反地能夠將其保存呢?
正因這令人頭痛的問題,本書希望譨提供一些映照的要素,像是根據近代歷史、海洋生態近期發現的分析,還有對於人類發展的理解。

目次

第一章—最初的劫掠
 海洋的滋味/ 大西洋鯡./ 新大陸鱈魚熱/ 對大魚的大屠殺/ 鱈魚量銳減
第二章---過度捕撈,漸進式的意識
 無聲的擔憂/ 首次科學調查/ 漁業主要理論/ 海洋生態之於水利設施
 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與全球海洋/ 惡魔藏於細節/ 集體健忘/ 無預警的驟減
 魚存量重建議題/ 低調的消逝/ 具爭議的評定
第三章---捕魚,盲目的獵殺
 海洋捕獵/ 附帶的捕獲/ 間接受害者/ 海底推土機/ 毀壞的珊瑚礁群
 幽靈魚場/ 走向減量、遠景釋回/ 約翰的選擇
第四章---新科技不斷研發
 添購新配備/ 世上最大沒有漁夫的漁場/ 受影響的鮪魚/ 向下延伸至海底山峰
 過度開發漩渦的人為操作
第五章---脆弱的自然和超級掠食者
 演化陷阱/ 濫捕/ 返回命運之家/ 循舊遷徙/ 致命呼吸/ 沉重障礙
 被嘲弄的順從/ 海象二十七年間滅種/ 肥厚大魚成了奢侈品/ 遲緩的企鵝們
 致命之鰭/ 捕撈忽視的性別改變/ 魚類生長過度遲緩/ 壞名聲
第六章---資源管理的關鍵問題
 海洋共享/ 歐洲漁場大議價/ 法國罰鍰/ 南方國家資源匱乏/ 遠航資源切割
 大西洋鮪類資源保育委員會於外交網絡上/ 宣告終止地中海紅鮪魚
 沒有接力棒的接力賽/ 過度捕撈時期食用魚類/ 消費之非法分配/
 以養殖魚代替野生魚/ 魚群測量/ 高度重視研究殘餘魚種/ 菜餚後的倖存
 品牌化的狹隘面/ 漁業中樞之海洋生態系統/ 對環境敏感的物種/ 鱗片顯現
 幼魚生存困境/ 氣候變遷之敏銳陷阱/ 混亂的自然生態/ 大魚吃小魚
 捕食的衝擊/ 迷你蛋/ 環境建立的生態系統/ 以及漁業建立的生態系統
 當卡爾與威利出海去/ 水獺為虎鯨所吞/ 海豹攻擊鳥類/ 企鵝採食浮游生物
 細菌,新海洋之主/ 切薩皮克灣的衰落/ 海洋優氧化/ 無價生態系統服務
 有益健康之烏托邦理想國/ 消失的海洋寶藏
結語-海洋以何為生
海洋發展專有名詞
縮寫對照表
參考書目
附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