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傳媒國際評論(第二輯)(簡體書)
滿額折

傳媒國際評論(第二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0 元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8741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該書為傳媒領域專業研究人員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集。文章由傳媒研究、傳播研究、教育研究、文化研究、企業研究、綜合研究、青年文學、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等專題組成,內容涵蓋傳媒領域各個方面,并能結合當今熱點話題和實際問題進行探討,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秦學智 1967年出生于山西永濟。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博士后。先后出版《李贄大學明德精神論》、《李贄大學明德教育論》、《中國道家道教教育思想史(先秦至隋唐卷)》(副主編)、《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論》(合著)、《傳媒行業繼續教育的戰略與政策研究》(合著)、《傳媒國際評論(第一輯)》(主編)等著作,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并發表幾十篇論文。主要從事傳媒素養教育研究和教育歷史文化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傳媒專業學者、研究人員研究探討的專業領域

目次

▲傳播研究
“中國夢”國際輿情分析與我國外宣策略思考姜艷紅3
也談微博新聞傳播與政治文明建設秦學智張銳穎12
本質主義和建構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王斐斐21
公共外交中“第一夫人”的角色分析王小衛27
解讀電視劇“鄙視鏈”
——海外劇跨文化傳播中的偏見秦許鴿33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俄語境外推廣現狀研究李天依40
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美食類紀錄
——《舌尖上的中國》與《發現中國:美食之旅》張萌47
淺析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
——以《甄嬛傳》進軍美國市場為例高原55
微博的輿情控制與言論自由 王哲64
關于中國新聞如何“走出去”的思考姜艷紅70
文化路漫漫內外而求索
▲傳播研究
“中國夢”國際輿情分析與我國外宣策略思考姜艷紅3
也談微博新聞傳播與政治文明建設秦學智張銳穎12
本質主義和建構主義視角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王斐斐21
公共外交中“第一夫人”的角色分析王小衛27
解讀電視劇“鄙視鏈”
——海外劇跨文化傳播中的偏見秦許鴿33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俄語境外推廣現狀研究李天依40
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美食類紀錄
——《舌尖上的中國》與《發現中國:美食之旅》張萌47
淺析中國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
——以《甄嬛傳》進軍美國市場為例高原55
微博的輿情控制與言論自由 王哲64
關于中國新聞如何“走出去”的思考姜艷紅70
文化路漫漫內外而求索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文化安全張泉婧78
微博養生資訊傳播規律探究任玉達86
▲傳媒研究
媒介延伸下的當代設計媒介轉向研究石蒙蒙 95
《爸爸去哪兒》節目形態解析蔣秋雨103
試論新聞輿論監督的合法性與體制機制建設秦學智潘振宏110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創制特征分析牛夢笛121
大數據環境下的隱私保護張靈然128
▲電視節目編排比較分析
——以濟南市三家電視臺為例劉秦133
網絡對大學生精英意識影響的調查報告
——以武漢市七校為例高凱豐142
《天橋驕子》全明星賽季節目創新特征分析劉倩150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中國周邊國家媒體研究邢翀158
新媒體與我國電影產業侯波166
參與觀察法分析DOTA中的網絡語言暴力李杰171
逃離1997
——《春光乍泄》敘事淺析付簫然180
淺談《爸爸去哪兒》的中韓對比王哲187
被遺忘階級的困頓與救贖
——關于影片《鋼的琴》的分析王祎195
《環球時報》對臺灣形象的構建牟文婷202
大眾傳媒下的知識溝現狀及對策王文婷210
媒介視角的現代民族發展
——觀點梳理及創新初探徐金忠215
生活與希望
——對影片《天氣預報員》的分析王祎222
為個人目的復制網絡音樂作品合理補償問題的思考李木子227
中國媒介環境下喬姆斯基新聞過濾器模式意義探究張蒙235
▲文化藝術研究
對宗藩體制的若干思考劉翔宇244
回歸自然,尋求“理性”之美
——從諾維爾舞蹈理念角度探討中國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周菁菁253
從古代童話中探尋中俄自然觀的異同甘雯慧259
淺析西班牙社會對華人偏見的成因李睿267
新教與儒教的義利觀對資本主義的作用
——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思鐘小東274
一頭特立獨行的牛
——淺談《廢都》中的道家思想周才279
從紙尿褲和開襠褲的使用看城市與農村父母的差異黃維285
從視覺感知角度看“格式塔心理學”的“完形法則”吳斯一293
用層次分析法淺析法國攪局伊朗核談判的動因何浩源301
▲教育研究
高校內部治理應處理好的十大關系秦學智309
聯想法對英語啟蒙階段詞匯教學有效性的實證研究祝珣張偉楠320
西方大學文化建設特點及經驗王成娟330
中美學校教育文化差異淺析張銳穎336
中國高校草坪為何“無人問津”?
——與西方高校對比分析劉恬345
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王志瀟351
論網絡言論自由環境及其構建
——從發聲者的角度出發劉恬358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一“中國夢”的國際輿情分析
(一)“中國夢”——中國人的夢,民族的夢總體上看,國際輿論對“中國夢”給予了積極評價,普遍認為“中國夢”的提出,彰顯了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對強國富民的追求,對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自信,有助于凝聚中國人民的共識,團結全社會的力量,朝著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努力奮斗。
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3月17日報道《習近平呼喚“中國夢”》Malcolm Moore.“Xi Jinping calls for a ‘Chinese Dream’”,The Telegraph,17 Mar 2013.說,在擔任國家主席后的第一次講話中,習近平概述了他眼中的“中國夢”。他呼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習近平講話自信而放松,他多次提到“中國夢”,希望借此讓中國社會團結起來。與提倡個人通過努力取得成功的“美國夢”不同,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需要集體主義。
《印度時報》網站Saibal Dasgupta.“Eye on future, president sells Chinese dream ”,Mar 18, 2013.3月18日報道,中國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周日表示,在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下,他的“中國夢”理念將付諸政策,而不會只是政治口號。“中國夢”的提法與“美國夢”相似。它表明中國領導人希望實現中國人對分享機會和繁榮日益強烈的愿望。習近平說:“面對浩浩蕩蕩的時代潮流,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一往無前,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英國《金融時報》6月14日載文《“中國夢”不是中國要領導世界》,“中國夢”絕不是與美國爭霸世界,香港中評網,2013-6-15。“中國夢”絕不是要去領導世界、絕不是要與美國爭霸世界,而是與世界各國,擴大利益匯合點,構建利益共同體。正如習近平所說的:“中國夢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包括美國夢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相通。”
此外,還有眾多國外媒體對“中國夢”進行解讀和報道,稱“中國夢”成為發展的主旋律。比如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了充滿愛國激情的講話,呼吁全國人民更緊密地團結起來。雖然說國家面臨眾多挑戰,但中國新主席的這番講話基調樂觀。新西蘭NZweek 網站題為“‘中國夢’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章引述肯尼亞經濟事務研究所執行主任奧維諾的話說,“中國夢”將改善人民福祉作為優先考慮,這是一種值得學習的新的發展模式。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稱,中國夢是關于國家的,是一個總體,而美國夢完全是關于個人的。(二)“中國夢”的外媒誤讀
對于這一次由中國政府主導的“筑夢”工程,西方媒體在大肆渲染報道的同時,也不無質疑和揶揄,國際上也有人有意或無意地誤讀中國夢。
美國《新聞周刊》及其網絡版《每日野獸報》在2012年12月30日題為《中國的偉大夢想》的評論中,顯然將中國的“強國夢”與周邊國家的“噩夢”并列起來,把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島嶼領土爭端放到了二戰前德意日領土擴張的歷史背景下,指出,中國強國夢的提出會不會是一個新的不安定因素。
美國《時代》周刊的評論就更不加掩飾了,其在2013年2月1日一期的標題就是《麻煩之海:今日亞洲就如同一次大戰前的歐洲》。文章中引用的幾位老牌外交家的評論可謂畫龍點睛: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說,“正如一個世紀以前的巴爾干地區一樣,至少有六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領土爭端。”不管這種擔心是居心叵測,還是杞人憂天,它正好從側面印證出從國際的視角來看“中國夢”的提出,其“軟實力”的象征價值應該大于其“硬實力”的指標意義。
美國《華爾街日報》2013年3月13日發表題為《習近平的“中國夢”和“強軍夢”》習近平的“中國夢”和“強軍夢”,華爾街日報網的文章。文章稱,習近平正在為中國和鄰國更長期的緊張關系,以及與美國爭奪影響力可能引發的危險爭議做好準備。文章拿曾任中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教授的劉明福出版的《中國夢》一書說事兒,書中認為,中國的目標應該是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軍事強國,并預測未來將出現爭奪全球統治地位的馬拉松式的競賽。因此,認為“中國夢”無疑就是“強軍夢”。
美國《僑報》在2013年3月25日發表題為《日本抹黑“中國夢”是零和游戲》的文章,其中寫道,對于“中國夢”,日本駐美大使佐佐江賢一郎在美國的一次演講中,卻刻意抹黑“中國夢”的概念,質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憂“中國軍力增長”,將“中國夢”歪曲為中國國家夢想而非百姓夢想。
加拿大《環球郵報》2013年4月29日文章題為《“中國夢”和中國對領土的強硬令其他亞洲國家感到擔心》。文章稱,北京最近的強硬讓很多亞洲國家感到不安。習近平將“中國夢”定義為“中國的偉大復興”,但是其他人將它和新領導層明確承諾增強軍隊以強化中國在與鄰國領土爭端中的立場聯系在了一起。
“中國夢”在海外遭誤讀有六種情況:一是“片面理解”,如把“中國夢”說成是“雪恥夢”、“富裕夢”、“強軍夢”;二是“夸大目標”,認為“中國夢”就是謀求成為“新中華帝國”、“超越美國的全球最大經濟體”、“世界強國”、“超級大國”;三是“割裂關系”,將“中國夢”與“個人夢”割裂、對立起來,認為“中國夢”會扼殺“個人夢”;四是“叫囂威脅”,認為“中國夢”將會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夢想產生“零和效應”,并對世界構成威脅,比如中國要把其他國家納入朝貢體系,中國夢是其他國家的噩夢;五是“妄猜意圖”,認為新一屆中共領導人此時此刻推出“中國夢”,意在彌合國內矛盾、營造團結假象、轉移民眾視線、鞏固政權統治;六是唱衰前景,認為“中國夢”只是空洞夢想,是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簡單勾勒,沒有真正體現當政者改革的決心和舉措。
二外媒誤讀“中國夢”的原因
雖然“中國夢”對中國人來說更多代表民生的改善,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民族的尊嚴,但是外媒更側重從國際和地區事務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來解讀“中國夢”,造成這一差別的原因有許多,由于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西方國家對中國依舊持消極態度,其背后的深層誘因是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差別,但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其他重要原因。
(一) “中國夢”內涵和外延不明確性
從以上“中國夢”的國際輿情分析看,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夢”的解讀版本多樣且各不相同,也存在著對“中國夢”的誤解。國際社會之所以對“中國夢”的解讀和誤解源于對“中國夢”本身內涵的模糊認識。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網站5月4日文章題為《追尋中國夢》,文章提出“中國夢”口號的含糊性使習近平得以接受從前任那里繼承的目標,同時暗示,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改變是有可能的,但是缺乏具體內容也有風險。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2013年4月11日發表評論稱,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上,梳理“中國夢”的內涵,為其注入更豐富、更寬容、更全面的元素,無論對于中國,還是對于國際社會而言,都十分必要。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夢”成了中國熱烈推崇的概念。究竟什么是“中國夢”?“中國夢”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它究竟以什么來吸引中國民眾和國際社會?“中國夢”實現后,無論對中國民眾還是對國際社會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 對國際社會而言,一個經濟和軍力迅速崛起的中國,在此時推出“中國夢”,若不經理性的梳理和詮釋,很可能被解析、演繹成中國的復興雄心或野心。一些國際媒體在表述“中國夢”時,不是用“Chinese Dream”,而是用“Chinas Dream”,顯示其對“中國夢”的解讀更多是“中國國家之夢”,其背后的復雜涵義尤其是不利于中國的解讀,很可能是中國在推出這一概念時所沒有估計到的。因此,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上,梳理“中國夢”的內涵,為其注入更豐富、更寬容、更全面的元素,無論對于中國官方、民間,還是對于國際社會而言,都十分必要。
可見,明確“中國夢”的內涵和外延是傳播“中國夢”的基礎,只有做到細致全面的總結和闡釋,才會消除外媒的誤解。由于目前國內外都沒有一個關于“中國夢”的完整、明確的表述和闡釋,國內的解讀也多是個人、學者和媒體的解讀,權威解讀尚未出現,因此,對“中國夢”的內外表述進行系統的梳理是國際社會理解中國和中國做好“中國夢”外宣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媒體對外傳播能力不足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增大,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這也是“中國夢”一經出來就如此備受國際關注的原因。傳播力決定影響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誰的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的流傳。對外傳播能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和地區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而目前,我國媒體在對外傳播方面的能力還不足,在國際傳播大平臺上發出自己聲音、形成影響力的能力還有限。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嚴重缺失,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還相當滯后,中國的對外輿論力量也十分薄弱。這一切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國際地位極不相稱。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輿論環境塑造權還掌握在西方媒體的手中。以AP、AFP、REUTERS、CNN、BBC 等國際知名的媒體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體,借數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媒體從業歷史和傳播優勢,早已奠定了其在世界范圍的高認可度和影響力。它們所傳播的中國以及他們在國際新聞報道中發出的聲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受眾關于中國和中國聲音的認知。
面對外媒對“中國夢”的報道,我國媒體缺少主動有力的出擊,沒有主動進行議程設置,沒有充分運用對外傳播技巧,搶奪關于“中國夢”的首發權。面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形式,我國媒體有待加強外宣的報道技巧和傳播能力,多元化地利用資源,做大做強自己,這樣才能贏得話語權。
三如何做好“中國夢”的外宣工作
國際上關注“中國夢”是件好事,但是誤解“中國夢”則需要澄清。中共“十八大”后,中國提出“中國夢”的思路,顯然是試圖通過這一概念既傳遞執政理念,又吸引國內民眾,并讓國際社會更多地理解中國。因此,要做好“中國夢”的對外宣傳,消除外界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我們首先應該明確和完善“中國夢”的內涵和外延。說清“中國夢”的內涵,對它的現實背景、個性特征、具體目標、實現路徑、精神支撐、實踐價值和時代意義等,要有所解讀。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做好“中國夢”的外宣工作。
“中國夢”關系到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以及世界利益。因此,消除外界對中國的誤解和偏見,讓國際社會全面正確理解“中國夢”,不僅需要對“中國夢”本身的內涵外延進行梳理和明確,更需要我國對外傳播主體主動出擊,做好“中國夢”對外傳播和宣傳工作。讓中國在“中國夢”這個話題上贏得話語權,構筑自己的話語體系。
(一)對外媒體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夢”
對于“中國夢”的對外宣傳,中央外辦副主任裘援平委員提出應該講好中國故事。宣傳與講故事之間應該注意平衡。一談到中國對外傳播,西方媒體難免覺得政治色彩濃重,傳播效果很難保證。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傳播技巧不足,傳播方式過于死板。因此,對于“中國夢”的外宣,我們要規避這方面的缺陷,提高宣傳的靈活度,不聲不響地提高我們的對外宣傳效果。
第一,報道要淡化政治色彩,強化“中國夢”的包容性。這還需要我們做到淡化歷史的悲情主義,少提挨打的過去,多談充滿希望的未來和自信。這樣我們可以從文化交流方面切入,從具體角度切入。“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喜歡從宏觀到微觀,但外國人是從微觀到宏觀,我們要適應這種思維模式,從具象到抽象。”更多地將“中國夢”與普通人的夢、普世的夢相聯系。這樣更容易讓外國受眾理解和接受。
第二,報道具體人的“夢”的故事,從而解讀好國家夢與個人夢的關系。
找到會講故事的人。這個人要有國際影響力,特別是能被外國所接受。比如可以報道姚明的“中國夢”,通過姚明的“中國夢”,讓國外受眾明白“中國夢”的內涵。“對于外國人來說,什么是中國?他們會覺得京劇是中國,烹飪是中國,姚明是中國,所以要通過這些告訴他們中國是怎樣的,這也是美國電影里常見的用小故事來勾勒大時代。”譚震,政協委員話“中國夢”與對外傳播[J].對外傳播,2013(4):13。也可以寫普通中國人的故事,寫他們的中國夢。
(二)發揮不同傳播主體的作用,特別是網民的作用
國家領導人、媒體、駐外使領館、專家學者、普通公民包括赴國外的旅游者都可以是“中國夢”的宣講者。可供他們利用的方式有演講、在媒體上發表文章、展覽和民間交流等。重視民間豐富渠道的傳播可以有效彌補官方傳播的不足,比如一些年輕記者缺乏深入采訪,遠離鮮活生活,寫起“中國夢”這樣的題材,容易概念化、作文般應付。還有一些新聞庸俗化、跟風化和平面化。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特別注重新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上網民的傳播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跨媒體、跨區域、跨層次的輿論傳播媒介,成為輿論生成的策源地。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憑借其分散、互動、海量、無界、迅速等特點,網絡已成為目前國際傳播的重要手段。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是我們拓展傳播渠道的重要法寶。新媒體興盛,信息來源眾多,互動力強大,受眾不再簡單接受單一信息,不同輿論場隨時形成。如果網民能夠在“中國夢”的對外傳播中發揮正能量和作用,那將是非常有效果的宣傳。
(三)善于利用各種形式進行“中國夢”對外宣傳
在對外宣傳中,不應局限于對外媒體的報道,應該注重利用各種形式,比如紀錄片或宣傳片,以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紀錄片是影視文化產品的一個重要門類,與電視新聞、電視欄目、電視劇、動畫片相比較,紀錄片天然具有國際通行性,其真實性、紀實性的傳播優勢,能跨越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差異,進入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圈。宣傳片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形式,也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的紀錄片和宣傳片制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不斷與國際知名媒體進行合作,對外傳播效果也有顯著提升。例如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它是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啟動的國家形象系列宣傳片拍攝工作,該片是為塑造和提升中國繁榮發展、民主進步、文明開放、和平和諧的國家形象而設立的重點項目,是在新時期探索對外傳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嘗試。因此,我們可以以“中國夢”為主題進行相關記錄片或宣傳片的制作,將中國人民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做的努力紀錄下來。這樣一來,國際受眾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中國夢”以及中國。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輿情信息局,輿情信息工作概論[M].學習出版社,2006。
[2]譚震,政協委員話“中國夢”與對外傳播[J].對外傳播,2013(4)。
[3]韓松,張崇防,蔡敏,尋找民族復興的共同支點——傳播好“中國夢”的思考[J].中國記者,2013(5)。
[4]外報:防止被誤讀 “中國夢”須注入更豐富內涵中國新聞網,2013-4-12。
[5]李澤泉,中國夢:國家夢、人民夢、世界夢[N].浙江日報,2013-5-17(14)。
[6]江河,“中國夢”震撼全球——國內外媒體熱烈解讀兩會[J].決策與信息,2013(4)。
[7]國內外各大媒體網站,例如The Economist,The Globe and Mail,TIME,Newsweek (The Daily Beast ),The Telegraph等媒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