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幼學四書注譯(簡體書)
滿額折

幼學四書注譯(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幼學四書》包含了《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弟子規》等四部蒙學名篇,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也是兒童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三字經》不是一人一時之作,是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多人不斷修改增補而成書的。《三字經》成書后,后人仍在不斷地修正增補,如民國時期,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又作了修訂,名曰《重訂三字經》,比原《三字經》在篇幅上約增加三分之一,內容則增加了地理、音樂等知識,同時還改正了原《三字經》中的幾處錯誤,其內容更加全面、更加準確。本書《三字經》采用的就是章先生的《重訂三字經》而加以注譯。《千字文》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相傳是梁武帝為其公主練習書法委托周興嗣創作的,是我國早期的蒙學課本,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的一首長韻文。它是一篇由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組成的文章,是兒童習字的啓蒙讀物。《千字文》被視為識字教育的捷徑,所選千字,大都是常用字,其內容又涉及到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多方面的知識,條理分明,通順可誦,流傳甚廣。《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或《朱伯廬治家格言》,其作者為朱用純,其格言流傳甚廣,在舊社會,人們都把它當作為人處世的準則,至今仍有借鑒意義。《朱子家訓》雖只有寥寥數百字,卻以通俗易懂的文體表達了如何培育子女完善人格和深刻的治家之道,不僅僅是家訓,更是鞭策個人行為的箴言。《弟子規》為清康熙年間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一作李毓修)所撰,原名《訓蒙文》,后經賈有仁修訂,更名為《弟子規》。對弟子們家居、外出、待人接物、學習等方面應遵守的準則作了詳細的規范。《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淺顯易懂的文字里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對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簡介

張衍華,生于1933年,1959年畢業于甘肅師范大學(現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劉化民,1932年生,1954年畢業于安陽師范學校(今安陽師范學院)。兩人長期在中學任教,合著有《詩經注譯》、《老子注譯》、《屈原辭賦注譯》等八部書稿,已公開出版《古文小品咀華注譯》、《幼學四書》二書。

名人/編輯推薦

《幼學四書注譯》(<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和<弟子規>)是幼兒學習國學和中華文史知識的好教材,也是教師必備的教學參考書和家長必備的的輔導教材。該書是其特點是:

一、給原文作了漢語注音,便于孩子記憶。

二、首次對原文劃分了段落層次,擬出了段落大意,便于孩子理解原文意思。

三、注釋精準,詳略得當。注譯通俗流暢,初中文化程度即可讀懂原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可以給孩子做家庭教師)。

四、插有案語,提示孩子正確理解原文,便于識別精華與糟粕。

五、譯文采用韻文,讀來朗朗上口。

學習國學,只背不講,學不好。要想孩子學得好,老師和家長必須再輔導;要想使孩子學好國學,必須得備有一本《幼學四書》

目次

一、重視教育和接受教育

1、不教則人性向惡……………………………………………………… (1)

2、教則人性向善…………………………………………………………(2)

3、要主動接受教育 ………………………………………………………(4)

4、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知禮儀懂孝悌 …………………………………(5)

二、要進行基本知識的教育

1、概說……………………………………………………………… (6)

2要學習的知識
一、重視教育和接受教育

1、不教則人性向惡……………………………………………………… (1)

2、教則人性向善…………………………………………………………(2)

3、要主動接受教育 ………………………………………………………(4)

4、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知禮儀懂孝悌 …………………………………(5)

二、要進行基本知識的教育

1、概說……………………………………………………………… (6)

2要學習的知識

(1)三才、三光、三綱……………………………………………… (8)

(2)四時、四方、五行……………………………………………… ( 9)

(3)干支、黃道、赤道……………………………………………… ( 11)

(4)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 ( 12)

(5)中華四瀆、五岳、行政區劃…………………………………………( 13)(6)中華四民………………………………………………………… (15)

(7)中華物產…………………………………………………………… (16)

(8)中華七情…………………………………………………………… (17)

(9)中華五常…………………………………………………………… (18)

(10)中華五色、五味、五臭……………………………………………(19)

(11)中華五音、八音、四聲………………………………………………(20)

(12)中華九族、五倫、三黨、五服……………………………………(22)

三、要讀哪些方面的書

1、總的要求………………………………………………………………(25)

2、先學《四書》………………………………………………………. (27)

3、再學經書……………………………………………………………. (30)

4、接著學子書 …………………………………………………………….(36)

5、最后學習史書…………………………………………………………(38)

四、怎樣讀書

1、有序宜精,諸類兼通,心思口誦,以振民風………………………(53)

2 、少年立志,勤苦終生,心向圣賢,必定成功………………………(57)3、學習要有目的:匡國、利民、揚名、顯身、光前、裕后………….(63 )

五、結束語…………………… ……………………….. (64)

《千字文》注譯

目……錄

天文、地理、人治----------------------------------------------------(1)

1、天文歷象------------------------------------------------------------- (1)

2、地理景觀---------------------------------------------------------------(2)

3、人文初治----------------------------------------------------------------(4)

修身養性之道--------------------------------------------------------(8)

1、要珍惜修養五常之根本——自我--------------------------------(8)

2、要遵守五常關系,搞好五常關系-------------------------------(11)

3、要堅持五常及堅持五常的重要性--------------------------------(15)

壯哉二京,典籍厚豐,安邦定國,代有精英----------------(17)

1、壯觀豪奢,東西二京---------------------------------------------(17)

2、安邦定國,代有精英----------------------------------------------(21)

3、定國之本,在于農耕--------------------------------------------=(27)

謹守中庸,激流勇退,安排好晚年生活,不怕有人譏誚(29)

1、要謹守中庸,適時隱退-------------------------------------------(29)

2、索居閑處,要安于寂寥------------------------------------------(31)

可賞景觀鳥-----------------------------------------------------(32)

可專心讀書------------------------------------------------------(33)

要備好飲食------------------------------------------------------(34)

要處理好妻妾關系---------------------------------------------(35)

要誠心待客,盡心歡娛-----------------------------------------(36)

要謹慎祭禮,率由舊章-----------------------------------------(37)

書信往來,要言簡意賅-----------------------------------------(37)

要講究衛生,注意氣候變化-----------------------------------(38)

要養好牲畜,役使其力-----------------------------------------(38)

要協助官府,維持治安-----------------------------------------(39)

3、技藝繁多,并皆佳妙。日催人老,急修所好。--------------(39)

甲、釋紛利俗,并皆佳妙------------------------------------------(39)

乙、日催人老,急修所好------------------------------------------(41)

4、我行我素,不畏譏誚-----------------------------------------------(42)

結尾--------------------------------------------------------------------(43)



《朱子家訓注譯》

目錄

一、要未雨綢繆,勤儉持家------------------------------------------------(1)

二、要戒淫戒盜,質樸守誠-------------------------------------------------(3)

三、要重倫理綱常,不要刻薄貪財-----------------------------------------(5)

四、不要諂富驕貧,不要恃強凌弱----------------------------------------(7)

五、勿乖僻自是,宜三思而后行-------------------------------------------(8)

六、知恩當報,為人要老成--------------------------------------------------(9)

七、結語-------------------------------------------------------------------------(11)

《弟子規注譯》

目------錄

總序-----------------------------------------------------------------------------(1)

第一章 孝悌----------------------------------------------------------------(2)

一、孝敬父母----------------------------------------------------------------(2)

二、尊敬兄長----------------------------------------------------------------(12)

第二章 謹信----------------------------------------------------------------(17)

一、謹行慎微----------------------------------------------------------------(17)

二、謹言誠信-----------------------------------------------------------------(27)

第三章 泛愛眾-------------------------------------------------------------(34)

第四章 親仁-----------------------------------------------------------------(41)

第五章 學文-----------------------------------------------------------------(43)

結尾-----------------------------------------------------------------------------(50)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三字經注譯》



一、要重視教育



1、不教則人性向惡

【原文】

,。,遠。(4),。,

【注釋】

初:初生,初生之時。

性:本性。善:善良。

習:學也,學習。

茍:假如、如果。教:教育。

乃:就也,于是。遷:變遷。此指向壞的方面變化,離開儒家學說。

道:方法。

貴:重要也。專:專一,統一也。此指要專一于儒家學說。

【譯文】

凡人剛剛降生時,

先天的本性都良善。

人的本性都相近,

后天的學習差很遠。

假如教育不及時,

善良的本性就變遷。

教育的方法很簡單,

專心儒學不可偏。

【案語】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他們都不對,都是先驗的人性論。其實,人剛生下來時,腦子像一張白紙,既不黑,也不紅,無所謂善惡。性善還是性惡,都是和人世接觸后慢慢形成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跟著啥人學啥人,跟著巫婆學下神。后天的教育學習,決定著人性的善惡。這里的性本善的“善”,我們理解成不惡就是了。儒家認為,只有專心學習儒家學說,人的本性才能變為善、保持善。對善惡問題,我們要用今天的道德標準去衡量。



教則人性向善

【原文】

,,,,和(4),,,。

【注釋】

昔:從前。孟母:孟子的母親。孟子名軻,戰國鄒人,是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

政治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后世尊他為“亞圣”,常孔孟并提。

擇鄰處:選擇鄰居居住。處,居住也。孟母仉(zhang)氏,喪夫寡居,近于墓地,孟

子便學哭喪。孟母搬于市區,孟子便學人殺豬。孟母又搬至學校旁邊,孟子便學念書、習禮儀。于是孟母說,這才是可以使孩子居住的地方。

斷機杼:剪斷織機上的經線。機杼,織機也,此指織機上的經線。

荀季和:東漢荀淑,字季和,潁川潁陰人。博學多才,教子有方,八個兒子

(儉、緄、靖、燾、汪、爽、肅、敷)俱有才名,時人謂之八龍。荀勖、荀悅、荀彧等都是他的后人。(此句原作竇燕山,章先生改作荀季和。竇禹鈞五代后周人,教子有方,入宋后,五個兒子儀、儼、侃、偊、僖相繼及第,后稱五子登科。)義方:本指做人的正道,后指好的家教,好的方法。這里的義方,就是指用儒家學說教育孩子。

俱揚:全都揚名天下。



【譯文】

從前孟母善教子,

擇鄰三遷找好住處。

有天兒子逃了學,

她剪斷織機予警示。

東漢有個荀季和,

教育兒子有好方,

教得八個好兒子,

一個一個美名揚。



【案語】

這一層是通過兩位古人教子的例子,說明教則人性善。教人向善得有好方法,這好方法就是儒家思想。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使人走上正道的義方。今天的義方,那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三個代表以及科學發展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