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中世紀英國文學中的母性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中世紀英國文學中的母性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中世紀英國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作家,他們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親形象,呈現了母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本書側重于盎格魯-諾曼時期,以后現代母性理論為研究支點,包括中世紀英語、拉丁語和盎格魯諾曼語創作的作品,采取文本細讀手法,從上帝的存在、作為母親的耶穌、圣母瑪利亞崇拜、母性與女性氣質、為母之道、母親的再現政治、母親與母性體制、母性與魔法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系統闡述母性的不同變體和再現模式,理解文本中再現的母親—子女關系、母性的形成模式、母性意識和文本敘述策略,探析母性與宗教、種族、政治、性別等之間的互動關系,發掘中世紀英國母性的本質,從深層次上理解即將步入現代時期的中世紀英國及其作家群。

本書有助于系統理解中世紀英國母性的本質意義,解析女性觀念在英國歷史上的形成過程和意義,為性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探析中世紀文學向現代文學逐漸演變的過程,使讀者更好地理解中世紀英國文學。

作者簡介

張亞婷,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1973年10月生,陜西麟游人,1992年9月-1996年7月,西北大學外語系,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2003年9月-2006年7月,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獲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9月-2009年7月,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獲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學位。現為陜西師范大學副教授,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陜西省翻譯協會理事,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名人/編輯推薦

中世紀英國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作家,他們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親形象,展示了不同形式的為母之道,呈現了母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些作家見證了英國多語言、多元文化向占據主導地位的基督教文化和英語文化的轉變,這個時期的英國處于多元文化融合到文化逐漸轉型的特殊時期,經濟發展逐漸趨于商業化,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交流逐漸頻繁,英國人的民族意識也逐漸形成,朝圣文化的流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對英國作家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研究把用中世紀英語、拉丁語和盎格魯-諾曼語所創作的作品包括在研究范圍之內,主要選取以下經典作家和作品進行研究:用盎格魯-諾曼語創作的女詩人瑪麗的《法蘭西的瑪麗的籟歌》,用拉丁語寫作的蒙茅斯的杰弗里的《英國國王史》,用盎格魯-諾曼語寫作的威斯的《布魯特傳奇》,用中世紀英語寫作的萊亞門的《布魯特》,第一位用英語創作的女作家朱麗安的《諾里奇的朱麗安的啟示》,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蘭格倫的寓言體詩歌《農夫皮爾斯》,第一位書寫英文自傳的瑪格麗·坎普的《瑪格麗·坎普之書》和托馬斯·馬洛禮的《亞瑟王之死》,以及其它詩歌、民謠、訓誡文、騎士文學等。
本研究以后現代母性理論為文本分析的理論支點,結合中世紀英國社會文獻和歷史文獻,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梳理,將文學作品置于當時的文化語境、社會文本、國際背景中加以研究分析,采取文本細讀手法,系統闡述母性在中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不同變體和再現模式,理解文本中再現的母親-子女關系、母性的形成模式、母性意識和文本敘述策略,重點對母性角色、為母之道、母性與女性氣質、母親與母性體制進行挖掘,研究母性與宗教、種族、政治、性別等之間的互動關系,發掘中世紀英國母性的本質,從深層次上理解即將步入現代時期的中世紀英國及其作家群。
以瑪麗和馬洛禮為代表的作家表現出凱爾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對母性的深刻影響,母性攜帶多元文化的特點。由于基督教的影響,中世紀英國社會以基督教為基準確立母親身

中世紀英國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作家,他們在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親形象,展示了不同形式的為母之道,呈現了母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些作家見證了英國多語言、多元文化向占據主導地位的基督教文化和英語文化的轉變,這個時期的英國處于多元文化融合到文化逐漸轉型的特殊時期,經濟發展逐漸趨于商業化,英國和歐洲大陸的交流逐漸頻繁,英國人的民族意識也逐漸形成,朝圣文化的流行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對英國作家的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研究把用中世紀英語、拉丁語和盎格魯-諾曼語所創作的作品包括在研究范圍之內,主要選取以下經典作家和作品進行研究:用盎格魯-諾曼語創作的女詩人瑪麗的《法蘭西的瑪麗的籟歌》,用拉丁語寫作的蒙茅斯的杰弗里的《英國國王史》,用盎格魯-諾曼語寫作的威斯的《布魯特傳奇》,用中世紀英語寫作的萊亞門的《布魯特》,第一位用英語創作的女作家朱麗安的《諾里奇的朱麗安的啟示》,英國詩歌之父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蘭格倫的寓言體詩歌《農夫皮爾斯》,第一位書寫英文自傳的瑪格麗·坎普的《瑪格麗·坎普之書》和托馬斯·馬洛禮的《亞瑟王之死》,以及其它詩歌、民謠、訓誡文、騎士文學等。

本研究以后現代母性理論為文本分析的理論支點,結合中世紀英國社會文獻和歷史文獻,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梳理,將文學作品置于當時的文化語境、社會文本、國際背景中加以研究分析,采取文本細讀手法,系統闡述母性在中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不同變體和再現模式,理解文本中再現的母親-子女關系、母性的形成模式、母性意識和文本敘述策略,重點對母性角色、為母之道、母性與女性氣質、母親與母性體制進行挖掘,研究母性與宗教、種族、政治、性別等之間的互動關系,發掘中世紀英國母性的本質,從深層次上理解即將步入現代時期的中世紀英國及其作家群。

以瑪麗和馬洛禮為代表的作家表現出凱爾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對母性的深刻影響,母性攜帶多元文化的特點。由于基督教的影響,中世紀英國社會以基督教為基準確立母親身份,母性意識具有基督教色彩,母性的神圣性必須建立在合法婚姻基礎之上。雖然為母之道呈現多樣化特點,但其本質理念是撫育、培養和引導子女。母親-子女關系中凸顯了各種社會體制與體制化母性之間的互動關系。女性作家側重展示真正的母性經驗,強調母親的主體性,而男性作家重構以圣母瑪利亞為代表的中世紀母性神話,擁護基督教母性。由于中世紀朝圣文化和修道院生活方式的盛行,人們對母親的認識擺脫了生物性母性的束縛,出現“母親”定義的不確定性和性別彎曲現象,表現出對母親身體的排斥和對理想化母性的升華,表達了對完整而富有秩序的理想社會的追求。中世紀英國母性作為載體見證了從英國從多元文化時期向現代時期的轉變,中世紀英國人徘徊在以上帝為中心的宇宙秩序和以個人意志為中心的矛盾之中。這種母性既體現著中世紀英國人推崇的母性意識,又受到中世紀英國政治-經濟發展、文化演進、性別差異、心理勞動分工、母性意識、文學傳統、宗教經驗和文化人格等因素的綜合影響。

這是第一部系統研究中世紀英國文學作品中的母性主題的成果,有助于系統讀者進一步深入認識和理解中世紀英國母性的本質意義,解析女性觀念在英國歷史上的形成過程和意義,為性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解析中世紀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逐漸演變過程,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中世紀英國文學。當代母親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而中世紀英國女性扮演的母親角色和當今女性所扮演的母親角色有著許多相通和共同之處。本研究有助于當今女性觀照自我角色扮演和思考為母之道。這是本研究的現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顯示全部信息

目次

序/劉乃銀
前言/iii
導 論 母性與中世紀英國文學/1
一 歷史文化視野下的中世紀英國母親:簡述 / 1
二 瑪利亞崇拜:中世紀英國文學中的書寫與再現 / 12
三 母親:徘徊在個體經驗和意識形態之間 / 19
四 超時空對話:后現代母性理論與中世紀英國文學 / 33
第一章 母性與多元文化:《法蘭西的瑪麗的籟歌》/41
一 母親遺棄“白蠟樹”:母親的恐懼和母女疏離 / 45
二 “安慰母親”:超自然力量和母親身份 / 54
第二章“不合適”的母親:《坎特伯雷故事》/ 67
一 維護血統:異教母性與基督教母性的對抗 /68
二 母性角色的迷失:現實重建與再生 /81
三 回歸角色:跨性別母親與政治博弈 /89
四 母性異化和理想化自我:格力澤爾達的矜持 /97
序/劉乃銀
前言/iii
導 論 母性與中世紀英國文學/1
一 歷史文化視野下的中世紀英國母親:簡述 / 1
二 瑪利亞崇拜:中世紀英國文學中的書寫與再現 / 12
三 母親:徘徊在個體經驗和意識形態之間 / 19
四 超時空對話:后現代母性理論與中世紀英國文學 / 33
第一章 母性與多元文化:《法蘭西的瑪麗的籟歌》/41
一 母親遺棄“白蠟樹”:母親的恐懼和母女疏離 / 45
二 “安慰母親”:超自然力量和母親身份 / 54
第二章“不合適”的母親:《坎特伯雷故事》/ 67
一 維護血統:異教母性與基督教母性的對抗 /68
二 母性角色的迷失:現實重建與再生 /81
三 回歸角色:跨性別母親與政治博弈 /89
四 母性異化和理想化自我:格力澤爾達的矜持 /97
第三章 “男性”母親 :《諾里奇的朱麗安的啟示》/113
一 慈愛的上帝:愛的本體 / 116
二 痛苦的耶穌:真正的母親 / 121
三 從圣安妮到朱麗安:女性譜系的建立 / 132
第四章 卑賤的母親:《農夫皮爾斯》/138
一 被遺忘的母親:子女與父親認同 /141
二 洗刷恥辱感:未婚母親的尷尬 /150
第五章 “你是世界之母”:《瑪格麗坎普之書》/160
一 神圣的召喚:母性殉道者實現母道 /163
二 坎普:世俗世界中至高無上的母親 /176
三 “你身著白袍,你是童貞女嗎?”:坎普之困境 /180
第六章 尋找母親:《亞瑟王之死》/194
一 傳奇人物的誕生:魔法與母性/296
二 作為母體的圓桌:“和諧”之源/212
結語/ 221
參考文獻/225
后記 /255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堯奈克》(Yonec)的故事場景設在英國杜埃納斯河畔的凱爾文特市。一位富有而年事已高的男性擁有大片領地,他決定娶妻生子來繼承他的家產。他最后娶了一位出生于貴族家庭的少女,她“智慧、優雅而非常漂亮。”(第22行)由于她美麗高貴,他擔心她會背叛他。出于嫉妒,他把她單獨關在城堡中的單間房子中,派自己年老守寡的姐姐專門看管這名少女,不允許和他人接觸交流。這位丈夫結婚的目的是讓她“生育孩子,生育繼承人”。(第19行)七年之后,“他們仍然沒有(生育)繼承人”。(第37行)其實,在中世紀這種老夫少妻的家庭模式并不在少數,這種情況下女性似乎很難生育子嗣。這位無名少女在悲傷和嘆息之中花容盡失,甚至期盼以死亡結束生命。她幻想著自己能像其他女性一樣有和騎士之間的浪漫愛情。恰在此時,一只鷹從窗口飛進她的房子,搖身變成英俊而高貴的騎士,這位騎士坦白他已愛她很久。瑪麗在故事開頭交代他叫穆爾杜瑪埃克(Muldumarec)。穆爾杜瑪埃克預言,他們的愛情要是被發現,他就會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愛情使這位女性恢復了美貌,她更喜歡獨守空房而等待騎士的到來。這引起丈夫的疑心,就派姐姐暗中監視,遂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這位丈夫派人做了鐵釘和倒鉤,安置在穆爾杜瑪埃克要飛進來的窗口。穆爾杜瑪埃克飛進窗口時受傷,但他預言這位無名女子懷有他們的孩子,并為其取名“堯奈克”(Yonec)。276F 他拖著受傷的身體離開后,她尾隨他到了他的王國。穆爾杜瑪埃克交給她一枚魔戒和一把利劍。魔戒可以使她的丈夫忘記她和穆爾杜瑪埃克之間的戀情。兒子堯奈克長大成人后,母親帶他去參加一個宴會。正如穆爾杜瑪埃克當初叮囑的那樣,她在修道院見到了他的墓冢,便把堯奈克的身世告訴了他,隨即死在墓旁。堯奈克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用穆爾杜瑪埃克留給他的利劍砍掉繼父的頭,替父母報仇,并被擁立為王。
據考證,這個故事有四種不同的手抄本。277F 克羅斯經過對幾種文本故事框架和母題的考證指出,《堯奈克》的故事來自凱爾特文化。278F 也有學者認為這個故事的母題與俄羅斯和東方文學(比如印度的《鐵扇王子》)在某些方面有些相似,故事中變形人的出現)和愛爾蘭神話故事《達的咖旅館的毀滅》(Togail Bruidne Daderga)中《嫉妒的繼母》有著相同的母題,說明瑪麗從吟游詩人的彈唱中知道這個故事,并在寫作中運用了它。279F 事實上,情人以鳥的形象出現在中世紀民間傳說中非常常見。在中世紀英國民謠《馬爾伯爵的女兒》(The Earl of Mar’s Daughter)中,馬爾伯爵的女兒看到樹上有只可愛的鳥,便承諾給它做純金的鳥籠。這只鳥在晚上變為英俊的王子。其實,這是由王子會變魔法的母親所為,目的是吸引這位美麗的女子。馬爾伯爵的女兒和這位王子生育的七個兒子都被他帶回給會魔法的母親。馬爾伯爵見女兒拒絕求婚者,發誓要殺死這只鳥,隨后,這位王子讓母親把他變為鷹,把他的兒子們變為天鵝,其他大臣也變形為鳥,在婚禮上奪走了新娘。“半鳥半人”這一形象的出現在當時的傳統文化中并不奇怪,它同樣也出現在意大利和瑞典等民間故事中。在《堯奈克》中,這位年輕的無名女子苦于囚禁生活而痛苦不已,她對浪漫愛情的渴望在瞬間變為真實。雖然籟歌在一定程度上夸張地描述男女戀情,但在這個故事中,瑪麗有意識地突出“上帝”在這位無名女性的愿望實現過程中的作用:

那個愛嫉妒的老頭,他怕什么,
把我關在這個城堡?
他是個傻子,愚蠢,總提心吊膽
不知如何,不知何時,我會背叛他。
我甚至不能去教堂
聽彌撒,為上帝服務干活。
若我能和人說話,
出去享受平靜歡樂的生活,
既使我心情不佳,
我也會對他溫存有加。(第71-9行)

可以看出,她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抱怨父母之后,這位痛苦的女性想起英俊勇敢的騎士和美麗高貴的女子之間的浪漫故事,渴望自己也擁有這樣的愛情,遂乞求道:“上帝,全知全能的上帝,/請您傾聽,請您回應我的呼求。”(第103-4行)這是孤獨無助的女性在男性設立的困境中對個人命運進行改變的一種幻想。在這種幻想之中,她表達了對完美愛情的追求,對個人悲慘際遇的烏托邦逃離。她的這種幻想類似于籟歌《蘭瓦爾騎士》中的情節:失意的人通過幻想和夢境的方式和某個神秘的力量相遇,這個神秘的力量能夠幫助失意的人擺脫困境。這樣的夢幻敘述在中世紀英國文學文本中并不少見。當她自言自語的時候,一只鷹從窗口飛入,變成“英俊、文雅而彬彬有禮”的騎士。(第115行)他就是穆爾杜瑪埃克。他坦白已深愛她很久,只要她“祈禱”,(第133行)他隨時就會出現在她面前,“她告訴他如果他皈依上帝,/她會使他成為她的戀人,/這才可以使他們的愛情成為可能。”(第138-40行)顯然,在她祈禱的瞬間,幻想變為現實。這彰顯的事實是宗教情感虔誠和人們在意念上對上帝的依賴。他們在困境中的虔誠和祈禱可以使愿望變為現實,由此證明上帝的全知全能。這個細節同時說明,困境中的基督徒對自我的認識依賴于上帝的存在。這也是這位女性后來能夠具備母親身份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她要求穆爾杜瑪埃克相信上帝,鮑娜克利福德認為這是異教和基督教超自然力量的融合。280F
這位女性遭遇騎士穆爾杜瑪埃克的故事頗似《圣經》中天使加百列給圣母瑪利亞報喜的情景。在故事中,騎士承認自己相信上帝,認為上帝是“每一個罪人的光和生命。”(第154行)他勸說她佯裝有病:“說你突然病了,你要圣餐餅,/這是上帝在世界上建立的,/這樣有罪者才可以治愈,/我會變成你的樣子和臉,/在你的地方接受基督的身體”。(第158-62行)牧師來的時候隨身攜帶圣餐餅,騎士替她吃了圣餐,并從圣餐杯中喝了酒。騎士從鷹變為騎士,又從騎士變為這位女性的樣子接受圣餐。從騎士的變形方式(即,“鷹→男性→女性→男性→鷹”的過程)來看,這個故事既打破了人與動物之間的等級劃分,又模糊了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區別,更凸顯了故事的超自然色彩。可以看出,騎士在和這位女性相愛之前已皈依基督教。這種皈依說明他們嚴格遵從基督教的婚姻理念。當她口念祈禱詞的時候,這位騎士便如約而至。從騎士的出現到他們確定戀人關系,這個故事的發展模式既有童話故事的成分,又含有很強的基督教色彩:騎士從一只優雅的鷹變為騎士對這位貴婦人說話的時候,同《圣經》中的天使加百列向圣母報喜的情景非常相似。圣母瑪利亞就圣靈懷孕,巧合的是穆爾杜瑪埃克的出現是上帝聽到這位貴婦人祈禱而顯靈的表現。在《圣經》故事中,向瑪利亞報喜的信使加百列在藝術的再現中通常是一位有著雙翼的男性天使,他是上帝的代言人,是“人”與“鳥”的混合體;而“三位一體”中的圣靈在藝術中一般以鴿子的形象再現。在某些藝術作品的再現中,基督擁有雙翼,表明他來自天國。281F 這似乎說明穆爾杜瑪埃克就是基督在現實世界中的化身。在這位女性祈禱的瞬間,上帝就派來“鳥”與“人”的結合體—騎士穆爾杜瑪埃克來完成她的夙愿,含有很強的宗教色彩。蘇珊約翰遜指出,穆爾杜瑪埃克是上帝和天使的代表,他回應這位女性的祈禱,她的丈夫是黑暗、邪惡、地獄的代表,堯奈克復仇顯然是上帝的旨意所在,正義最后得到伸張。282F 米歇爾弗里曼認為瑪麗的構思塑造了三位“瑪麗”:基督教原型人物瑪利亞,故事的無名女主人公和詩人瑪麗,而瑪麗和這位無名女性都是講故事的人。283F 當然,這位無名女性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童貞女母親”圣母瑪利亞。從她痛哭抱怨→幻想→祈禱→鷹的出現→鷹變為騎士→騎士皈依基督教→相愛→懷孕→騎士受傷這一系列環節中可以看出,這則故事是對圣母瑪利亞受孕故事的粗略模仿。但是,作為由吟游詩人拿著豎琴四處吟唱的籟歌,且聽眾多為上流社會的法國貴族,它自然傾向于表現騎士文學的特點,強調典雅愛情的浪漫和非現實主義色彩。因此,這個故事情節的設定是騎士文學、聽眾品味、基督教話語和凱爾特文化共同催生的產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