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引導的藝術:在愛中建立規則(簡體書)
滿額折

引導的藝術:在愛中建立規則(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8 元
定價
:NT$ 168 元
優惠價
87146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引導的藝術——在愛中建立規則》由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馬寧編著,是“馬寧父母課堂”系列的第二本。本書探討當父母和孩子的意見不同時,如何運用心理學成長理論,通過恰當的溝通技巧,在愛的關系中建立孩子的行為規則,引導孩子在個性和共性規則之間平衡成長。

很多時候,父母贏得了和孩子的“戰爭”,卻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或者,父母做了妥協讓步,卻讓孩子失去了自我負責的能力。只有用恰當的方式同時傳遞關愛和引導,才能讓父母同時收獲孩子的成長和彼此親密的關系。

想讓孩子的行為發生改變,首先要讓他的內心有改變的動力。這個動力就是——為了愛自己或者為了愛自己所愛的人。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才可能讓父母與孩子關系在彼此的親密關系中自然流淌,孩子的安全感在愛的氛圍中得到滿足。所以,一定要在愛的關系中,讓孩子了解走進人群的規則,這就是“在愛中建立規則”的意義。

就我個人角度而言,仔細翻閱這套書,覺得不僅僅可以作為家庭教育類圖書,更可以作為日常的心理自助類圖書。可以說,讀者無論何種身份,何種角色,在書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為自己所用的指導和警醒。 “每一個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個沒有錯的內在心理需要。”在我們行動的背后,總有那么一些目的和目標,而這些目的和目標就是“內在心理需要”,沒有對錯,只有推動和促成。行為有對錯,而需要和情緒則沒有對錯。

“所有不恰當的行為背后,都存在著一些恐懼或者傷害的來源,找到彼此的情緒根源,才有辦法找到恰當的方式來解決它。”當我們面對不恰當的行為,要做的不是一味的埋怨和指責,我們要做的,是尋找促成這種行為的內在心理需求,內在的情緒根源,從而以“恰當的方式來解決它。”

......

還有很多很多,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我們的心理映像和行為反射,當然,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心理解釋和行為對策。

這是一套適合各個層面,各個階級的讀者的愛的通典。書中,我們可以學會愛——那是一種具有規則的、沒有傷害的愛。



作者簡介

馬寧,親子婚姻關系專家、企業EAP項目導師、國家高級心理咨詢師、國際EAP協會認證會員、中國教育部及教育學會“全腦教育”十五課題組子課題負責人、廣州三木心靈動力系統研究發展中心首席導師、北京“家有兒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特聘專家顧問。

名人/編輯推薦

設置規則保護愛,愛是親密有間。學習最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做有支持力的父母。“馬寧父母課堂”2014載譽歸來,15年家庭教育精華總結,數十萬父母傾情推薦!

馬寧老師的《接納的藝術——戒掉愛中的傷害》和《引導的藝術——在愛中建立規則》也被冠上了“父母課堂”的名號,指引父母如何與孩子共同成長。

這套叢書清晰地揭露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對于孩子的種種因愛而導致的傷害,并從專業的心理教育角度,闡述分析了父母對孩子教育中所應該遵循建立的愛的規則。可以說,“馬寧父母課堂”系列叢書算的上是一套專業的家庭教育類工具書。




目次

第一堂課
和孩子分享經驗——分享式表述
第一節 讓孩子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選擇和思考
第二節 有效引導孩子的兩個法則
第三節 不恰當的批評方式
第四節 在分享中讓孩子看到關愛
第五節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六節 做有說服力的父母

第二堂課
用恰當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不滿和批評——直述式表述
第一節 父母也需要被孩子理解
第二節 最好的批評是明確表示不滿的感受
第三節 事件重述是了解真相的開始
第四節 讓孩子清晰自我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第一堂課
和孩子分享經驗——分享式表述
第一節 讓孩子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選擇和思考
第二節 有效引導孩子的兩個法則
第三節 不恰當的批評方式
第四節 在分享中讓孩子看到關愛
第五節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六節 做有說服力的父母

第二堂課
用恰當的方式向孩子表達不滿和批評——直述式表述
第一節 父母也需要被孩子理解
第二節 最好的批評是明確表示不滿的感受
第三節 事件重述是了解真相的開始
第四節 讓孩子清晰自我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第五節 綜合應用三要素表述不滿
第六節 矛盾心理的直述

第三堂課
讓孩子清晰地了解父母希望的方向——建議式表述
第一節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
第二節 讓孩子看到父母的需要
第三節 約束孩子同時保留他的希望
第四節 綜合使用三種表述方式

第四堂課
如何做一個高情商管理的父母
第一節 情緒管理的秘訣:延遲和滿
第二節 在情緒決堤之外看到真實的自我
第三節 高情商的情緒管理

第五堂課
兼顧孩子的感受,實現民主共贏
第一節 允許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兩個人
第二節 親子關系中的求大同、存小異
第三節 避免讓彼此不同的需要直接對立
第四節 孩子的個性成長和學校的規則
第五節 意見不同時注意道歉
第六節 重建我們的家

第六堂課
民主的家庭關系中的強制
第一節 什么時候需要父母的適當強制
第二節 清晰表明強制的角色和動機
第三節 事后詳細溝通
第四節 強制不代表立刻執行
第五節 事后主動給予適當的補償
第六節 強制的強度和頻率要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
第七節 提前預防,減少強制的機會

第七堂課
處罰
第一節 如何看待處罰
第二節 承擔后果是最好的處罰
第三節 處罰也需要陪伴
第四節 處罰不是威脅,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第八堂課
在愛中建立規則的五大原則
第一節 沖突原則
第二節 整體原則
第三節 差異原則
第四節 行動原則
第五節 過程原則

總述 / 223

書摘/試閱

2《表達愛,感受愛,擁抱愛》

《家有兒女》電視連續劇總編劇

李建宏

屈指數來,我和馬寧已經認識快九年了。那時,我一邊埋頭創作電視劇《家有兒女》第二個100集的劇本,一邊在摸索著怎樣當好媽媽這一角色。本來自恃有點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與兒子的溝通會出問題。可隨著兒子3歲時進入第一個叛逆期,“我不,我就不”成為小家伙的口頭禪。為了他,經常搞得我們夫妻倆斗氣,家庭差點不和睦。有段時間我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動癥,所以才與其他正常的孩子有不同。

有一天,在向一位朋友傾訴“苦水”的時候,朋友向我推薦了馬寧老師開設的親子講座。說實在話,開始我真是半信半疑。父母對子女愛得還不夠多嗎?還需要去學習“技術”?愛都要講技術,那還純粹嗎?還是母愛嗎?抱著搜集《家有兒女》創作素材的想法,我趕到廣東參加了馬寧老師主講的親子溝通講座。

那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九年后的今天我還能清晰地回憶起那次見面時的場景,以及我們當時討論的話題。馬寧在課堂上表現得非常從容、極有親和力,在引導家長和孩子的溝通上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現場的效果立竿見影,在家長和孩子打開心結甚至抱頭痛哭的一剎那,我也被打動了。課后,我們聊起她從事的工作與專業,那段時間,我正在為我的兒子吮手指頭煩惱,買棍狀的餅干、糖果、抹辣椒,“胡蘿卜加大棒”都用盡了,反倒越演越烈。就這些實用的問題,我們交流得越來越深入。很快,她就抓住了我的問題所在,事后證明,她的方法是有效的。

在中國,從古至今,都是以家庭倫理立國的。中國是最重視家庭生活的國家之一。父母對子女的成長總是不遺余力地付出,不計成本。中國人的傳統性格又都比較內斂,“大愛無言”,孔夫子更說“巧言令色鮮于仁,剛毅木訥近乎仁”,在慢節奏、低密度的古代生活中,子女也許有時間慢慢體會父母的這種無言大愛,但在今天的社會,有太多的快餐文化,有太多的誘惑在和父母爭奪著獨生子女們的眼球與思維。學會表達愛,讓孩子感受到愛或許將成為現代父母們不得不補的一門課程。

馬寧每次到北京,只要有時間,我們總會小聚一次,見見面,聊聊天。每次聊天時,我總能從她那里聽到許多生動的案例,感覺到她因為幫助別人而獲得的巨大成就感與滿足感。

馬寧不僅奔走于全國各地,和許許多多的父母孩子面對面交流,做大家親子交流的導師,還筆耕不輟。她的勤奮與努力,讓我這個以文字為生的人都深感佩服。

我不是什么大家,于她所從事的專業也知之不多。馬寧托我作序,實在誠惶誠恐。但想到我也是她的受益者,惶恐之間,寥寥數語,聊以為序。


 第一堂課 和孩子分享經驗——分享式表述

第二節 有效引導孩子的兩個法則

當媽媽看到孩子的問題行為反復出現時,心里直冒火: “你是個孩子,不用我說,你就應該知道到放學后該怎么做!” “你是個學生,還用我說嗎,你就該主動把所有的學習問題搞清楚!”

“你都14歲了,自己的襪子都不知道自己洗,還要我說嗎?” “媽媽下班回來這么累,你就想不到自己先把能做的事情先做了嗎?”

…… 這樣的話在很多的媽媽嘴里都出現過,其潛臺詞就是:“你還要我說嗎?”“不用我說,你就應該知道要做什么!”“你應該知道我現在 很累了!”“你應該知道我現在很忙!”……

這種話不僅出現在與孩子的對話中,與愛人的對話中會有,與其他 人的對話中會有,生活中也經常會有。即便有時不便表述出來,可在心里 已經說過很多遍了:“這種事情還要說嗎?真是笨蛋!”尤其在心情不順的時候,這樣的抱怨到處都是,我們總是希望“我不說,你就知道”。

實際上,連心理專家都做不到“你不說我就知道你要什么”,更何 況家人和孩子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我們不斷地重復如此做法呢? 先來看一個故事:

 有一對老人非常恩愛,讓周圍的人都很羨慕。 兩個人都很愛吃魚。

每次吃魚的時候,老奶奶都會把魚頭給老爺爺吃,而老爺爺都會把魚尾給老奶奶吃。有一天老爺爺快要離開人世了,他忽然對老奶奶說:“老伴,別人眼中我們相親相愛過了這么多年,但是我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對我那么好,那么在乎 我。”

老奶奶大吃一驚:“你怎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呢?” 老爺爺說:“我很奇怪每次吃魚的時候,我都會把最愛吃的魚尾巴讓給你,但是你怎么沒有一次把它讓給我呢?” 老奶奶一聽,說:“天哪,我最愛吃的是魚頭,所以我每次都把魚頭讓給你。”

 在生活中,我們內心希望別人用某種方式對自己好時,自己就會先 用那種方式對別人好。

遺憾的是,多數時候別人并沒有懂,他們通常用某種方式對我們, 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希望我們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他們。

這就造成人世間種種的錯愛,彼此不是不相愛,而是都是在用自己需 要的方式去幫助別人。典型的例子,媽媽常常會買一些孩子并不喜歡的玩 具送給孩子,其實,這些玩具是小時候媽媽渴望擁有卻沒有得到的東西。

 “我希望別人怎么對我,我就怎么對待別人”,這是一條經典的關系法則。

事實上,任何人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沒有人可以在對方什么也不 說的情況下就了解對方的想法。愛情做不到,親情做不到,孩子更不可 能做到。

如果什么也不用說、不用心去思考如何說,卻期望孩子成為讓父母 滿意的孩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媽媽經常說:“女兒是媽媽的貼 心小棉襖”,這句話就暗藏著要求孩子來主動滿足她。但這樣,媽媽和 孩子的關系就搞顛倒了。

孩子可以適當地為大人考慮,但他們還未成年,不能夠完全為自己 負責,更不要說為大人完全負責了。相反,正因為對孩子有責任,我們 才成為父母,是我們需要為孩子的成長負責。

但是,父母也有責任讓孩子知道大人發生了什么,讓孩子能夠有機 會為爸爸媽媽考慮。

父母啥也不告訴孩子,不讓孩子了解父母的狀況,以為這樣就是對 孩子好。實際上,當孩子觸碰到父母底線時,父母依然會惱火。孩子會 無法面對這樣的狀況,自己也沉浸在焦慮中。因為他不知道爸爸媽媽為 什么會惱火;對于父母來說,潛意識中也感覺很孤獨,覺得所有的事情 總是自己扛,一旦孩子不理解,就會更加的憤怒。

與其這樣硬扛,還不如做點讓彼此都更舒服的事情。 不要被動地等待,主動地和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狀況、感受以及需

要。成年人為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行為負責任,孩子便可以量力而行地 為父母做考慮。

記住有效引導孩子的兩條法則:

法則一:希望孩子怎樣對你,你就要先怎樣對孩子,身體力行地示范給孩子。

如果沒有效果,請借鑒法則二。

法則二:不被動地等待孩子理解,而要主動地邀請孩子來了解。 還記得“導讀”中的香蕉皮嗎? 地上有香蕉皮,責罵是無法讓香蕉皮自己進入垃圾桶的,父母需要主動清理生活中的香蕉皮。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