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帝國之後:21世紀俄羅斯的國家發展與轉型(簡體書)
滿額折

帝國之後:21世紀俄羅斯的國家發展與轉型(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與格魯吉亞的戰爭以及與烏克蘭和其鄰近國家的緊張局勢,讓俄羅斯勢必要鞏固它在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特殊利益區”。基於這些起伏不定的局勢,人們對俄羅斯與其鄰國的關係以及地區局勢穩定的前景提出了質疑。
在《帝國之後:21世紀俄羅斯國家的發展與轉型》一書中,特列寧提出俄羅斯需要放棄在後蘇聯的空間建立一個排他性的權力中心的理念。像其他前歐洲帝國一樣,俄羅斯別無選擇,只能將自己重新定位為一個全球性的國家,並成為更廣闊的國際社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特列寧對俄羅斯的願景發生了改變。一個開放的歐洲太平洋國家在發揮軟實力的影響和實現與前加盟共和國的完全和解方面是一個有價值的概念。儘管對此或許顯得過於樂觀,但特列寧也警告如果不能實現這一目標,那麼替代的選項並不是一個新版的帝國,而可能是在國際舞臺上最終走向邊緣化。

作者簡介

德米特裡•特列寧:1972—1993年間在蘇聯和俄羅斯軍中服役,任職經歷豐富,包括蘇軍駐波茨坦的外交聯絡官和美蘇日內瓦核裁軍談判代表團成員(1985—1991年),還曾在軍事學院的戰爭研究所任教(1986—1993年)。從1993—1997年,特列寧先後在北約防務學院和位於莫斯科的歐洲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現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莫斯科中心的主任。特列寧先生著述頗豐,編寫了一系列有關俄羅斯政治與安全問題的書籍和文章,其中包括《讓俄羅斯回到正軌》(Getting Russia Right),《俄羅斯動盪的邊界:後蘇聯的俄羅斯中的車臣因素》(與阿列克謝•馬拉申科合著)(Russia’s RestlessFrontier: The Chechnya Factor in Post—Soviet Russia)和《歐亞的終結:地緣政治與全球化之間的俄羅斯》(The End of Eurasia: RussiaBetween Geopolitics and Globalization) 。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超級暢銷書《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後果》姊妹篇,
權威系統地勾勒今日俄羅斯國家發展與轉型的路徑選擇!

目次

中文版前言/01
導論:浴火重生?/03
一部沒落帝國的編年史/003
帝國解體的後果/007
這一切為什麼會發生?/010
帝國之後/012
界定後帝國/014
帝國的建設/018
20年之後/023
不再有統一的空間/032
第一章 從帝國走向後帝國/041
民眾在想什麼?/041
領土和邊界.043
邊界的調整/044
領土問題與新獨立國家/046
內部矛盾/052
民族國家構建/061
經 濟/070
國家制度/074
軍事力量/077
國際地位/080
小 結/082
第二章 地緣政治與安全/091
俄羅斯對新獨立國家的總體戰略/092
西部側翼/096
南部前線/122
東部側翼/140
北部側翼/146
小 結/148
第三章 經濟和能源/157
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的經濟利益/160
貿 易/161
投 資/164
勞動移民/166
一體化/167
能 源/171
獨聯體國家向外部世界開放市場/184
小 結/186
第四章 人口和移民/193
人口危機/195
海外俄羅斯人的回歸/199
外來移民與融合/202
反移民的情緒/205
“中國人來了!”/207
地區人口的脆弱性/208
“海外同胞”/211
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的俄羅斯族人/214
向“外國人”發放俄羅斯護照/216
在異國他鄉的俄羅斯族群/217
小 結/218
第五章 文化、意識形態和宗教/225
理念和意識形態/225
一體化落空/227
俄羅斯選擇獨處/230
渴望一個全球角色/233
歷史問題/235
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分歧/238
歷史的民族化/242
宗 教/245
語 言/250
小 結/253
結 論/258

書摘/試閱

導論:浴火重生?
像其前身俄羅斯帝國一樣,蘇聯也是突然崩潰的,無論是其國民,還是外部的觀察者都始料不及。將其與泰坦尼克號的突然沉沒相比也未嘗不可。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俄羅斯這艘帝國巨輪經受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最為強勁的風暴的考驗,正當它駛入安全的港灣時,卻突然沉沒了。的確, 在戈巴契夫的領導下首次賦予其政治制度“人的面孔”時,蘇聯也以相似的方式走到了盡頭。在兩幅場景中,花費數百年時間構建起來的帝國大廈,一旦其最高統治者——1917年是沙皇,1991年是總統—改革者,對事態的發展失去控制,大廈便頃刻間倒塌。然而,兩者產生的結果卻不同:20世紀初期,帝國以另一種方式被迅速重建,四分之三個世紀後,帝國徹底崩潰。
一部末落帝國的編年史
這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令人難以置信。1989年2月15日,蘇聯在阿富汗的最後一任指揮官格羅莫夫將軍跨過噴赤河,來到鐵路盡頭,一座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境內的小鎮泰爾梅茲。公眾所不知道的是,這位將軍不是最後一位離開阿富汗的蘇聯軍人。由加列耶夫將軍領導的一個高級軍官小組仍駐留在喀布爾,為納吉布拉總統的政府提供建議,直到1991年他們才接到命令撤離回國。僅僅一年後,喀布爾落入 “聖戰者”組織之手。然而,當天新聞的主要內容還是絕對準確的:經歷了10年的戰爭,官方統計付出了14354名士兵的生命後,蘇聯最終結束了對阿富汗的侵略。
5周之後,蘇聯舉行了第一次部分代表的自由選舉,產生一個新的立法機構,即人民代表大會。令人震驚的是,蘇聯共產黨的候選人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現聖彼德堡)、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現葉卡捷琳堡)等主要政治中心都落選了。新的立法機構在5月和6月召開的大會被實況轉播了兩周。全國民眾都像著了魔般地坐在收音機或電視機前收聽、收看。我沒有按計劃給課堂上的軍官們講授地區研究,而是加入他們收聽代表大會的實況轉播。當時,薩哈羅夫——這位核子物理學家和偉大的人權捍衛者——剛剛從流放地高爾基城(現下諾夫哥羅德)歸來,正強烈譴責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主持會議的戈巴契夫在位置上表示反對,但並沒有中止他的發言。公開性給予了言論自由。薩哈羅夫在譴責莫斯科的阿富汗政策時,又細緻入微地表達了對派往阿富汗的官員和士兵的尊重之意。這在課堂上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同一年夏天,蘇聯帝國的東歐板塊產生了嚴重裂痕。6月,波蘭在結束軍管後,在政治框架內實現了民族和解,迎來了二戰後首位非共產黨總理馬佐維茨基。莫斯科對此表示默認。在位于斯德拉斯堡的歐洲理事會上,戈巴契夫親自呼籲在團結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共同的歐洲大廈”,其實質是接受西方的價值觀——薩哈羅夫曾為此呼籲多年的,他因此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被驅逐出莫斯科。
與此同時,蘇聯國家內部也發生了分裂。4月,格魯吉亞動用武力鎮壓了一場和平的遊行,導致16人死亡後,局勢仍動盪不安。此外,波羅的海三國數以千計的群眾走上街頭,手拉手抗議“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 當年8月是這一條約簽署15周年紀念。數天之後,摩爾達維亞也表示反對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達成的協議,並通過了一項法律將羅馬尼亞語的地位置於俄語之上。在莫斯科,此前否認存在相關協議的聲音消失了,並成立了一個由以不妥協著稱的雅科夫列夫領導的真相調查委員會。
然而,所有這一切具有突破性意義的事件僅是為接下來發生的更具轟動效果的事件拉開了序幕。夏季晚些時候,蘇聯在歐洲的軍事政治堡壘,民主德國,受到了自1961年柏林牆修建以來最為強烈的震撼,數千名東德度假者聚集在了匈牙利,該國突然出人意料地開放了邊界,讓這些人逃到西方鄰國奧地利。數千人包圍了西德駐布拉格的大使館,倉促間達成了一項協定——他們可以前往西方,但條件是他們必須象徵性地乘坐火車穿過東德以表示在法律上被民主德國“驅逐”。蘇聯對此沒有干涉。
位於東柏林保守的共產黨領導人正在準備慶祝“德國大地上第一個工農政權”成立40周年,對此大為震驚。當戈巴契夫於10月上旬前來參加慶祝活動,清楚地表明不會再支持他們時,東德的共產黨政權開始潰敗。在蘇聯的軍事鎮壓威脅消失後——自1953年鎮壓了一場工人起義後成為常態——大規模的群眾運動此起彼伏,遍佈萊比錫、德累斯頓以及其它城市。獲得了獨立地位的東德共產黨員們推翻了他們保守的領導人。屈於日益高漲的壓力,柏林牆開放了。不到6周的時間,遊行者的標語發生了一個細微變化,“從我們的人民”到“我們是一家人”,改變了歐洲歷史的發展進程。科爾計畫在10年內建成統一的德意志聯邦,當他的計畫在11月下旬向外公佈時,人們認為這脫離實際,毫無希望可言。德國卻一往無前,毫不停歇,邁向了完全和快速的統一。40萬蘇聯軍隊只是安靜地呆在軍營裡。
德國的示威者們既不孤立,也不乏援助,柏林牆倒塌的響聲回蕩在東歐上空。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天鵝絨”革命顛覆了親蘇的共產主義政權。在波蘭,10年前由團結工會掀起的反共產主義浪潮再次復蘇。只有羅馬尼亞經歷了嚴重的街頭暴亂並處死了獨裁者齊奧塞斯庫和他的妻子埃列娜。其它地區的和平劇變,得到了蘇聯的默許,它立即承認了新政權。同時,除羅馬尼亞,蘇聯仍在這些形式上的盟國駐有相當數量的軍隊:8.5萬人在捷克斯洛伐克,5.8萬人在波蘭和6.5萬人在匈牙利。
最後,在1989年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的馬爾他峰會上,戈巴契夫和美國總統老布希公開宣佈冷戰結束。關於同東歐前衛星國的關係,戈巴契夫的發言人格拉西莫夫宣佈1945年的“雅爾達協定”被取代——該協定迅速劃分了戰後的歐洲——代之以他所謂的“辛納屈”主義:走自己的路。在馬爾他會議後,雅爾達原則被拋入了大海。
接下來的一年,蘇聯同意德國統一並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意味著民主德國被聯邦德國吞併,蘇聯保證將在4年內從東德撤軍,從其他華沙條約成員國撤軍更早。蘇聯簽署了《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這大大降低了歐洲軍備的水準,同時排除了該大陸突然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潛在危險。根據這一條約,蘇聯軍隊的規模大幅度縮減,行動受到了嚴格的限制並排除了重新部署的可能。隨之而來的是從中東歐的匆忙撤軍引發了職業軍人的不滿。這種不滿並不主要針對由此產生的戰略影響,而是出於缺少對軍人起碼的尊敬。由於營房供給不足,撤回蘇聯的士兵經常被告知要居住在帳篷裡。 1990年11月簽署的一項宣言確認了歐洲大西洋地區國家間的全新的非敵對關係。這項宣言被稱為《巴黎憲章》。
蘇聯帝國的垮塌不僅發生在東歐。1989年5月戈巴契夫訪問北京,伴隨中蘇關係的緩和,莫斯科同意從蒙古國撤出7.5萬人的駐軍並原則上認可該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莫斯科向河內施壓,越南開始從柬埔寨撤軍。自1979年起越南就駐軍該國,這一撤軍是蘇聯和美國達成的協議的一部分。越南灰溜溜地撤軍了,但同時也脫離了蘇聯的軌道。
與此相似,莫三比克、安哥拉、尼加拉瓜和納米比亞在冷戰時期的衝突結束,導致蘇聯的代理人們需要重新定位,現在他們突然被莫斯科拋棄,陷入了困境。古巴和老撾也被蘇聯從援助預算表中不加考慮地一筆抹去。10年後,即2000年,普京完成了具有象徵性意義的撤軍——關閉了在越南金蘭灣的海軍基地和在古巴的盧德情報收集站。在西方看來這次行動是理所當然的,就像莫斯科此前做出的讓步一樣。官方(私下地)和分析家們(公開地)表示莫斯科只不過是面對現實而已。
對蘇聯而言,在第三世界發生的,能夠與柏林牆倒塌相提並論的事件是海灣戰爭。蘇聯不僅在1990年8月與美國共同發表聲明譴責巴格達(蘇聯的准盟友)對科威特的公然入侵,而且蘇聯還默許了美國的戰略,當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時,蘇聯實際上成了一個旁觀者。這對曾自負于向數十個亞洲、非洲和拉美國家提供非西方的發展道路和保護、指導以及援助的蘇聯來說,是一種令人驚歎的結局。
在薩達姆被擊敗不到一年,蘇聯解體了。拉脫維亞於1990年3月發表的主權宣言引發了連鎖反應,各加盟共和國紛紛發表主權宣言。同年6月俄羅斯選舉產生的新的最高蘇維埃所作的決定強有力地推動了這一浪潮。葉利欽領導下的俄羅斯嚴重動搖了聯盟的權威。蘇聯政權的中心支柱——憲法中賦予蘇共的“領導角色”的條款,在戈巴契夫的領導下被刪除,代之以他本人於3月出任蘇聯首任總統。然而,戈巴契夫沒有選擇通過普選選舉總統——這一弱點馬上對他的政治生涯造成了致命傷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