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胡同根兒(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胡同根兒(全二冊)(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9.00 元
定價
:NT$ 414 元
優惠價
873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以地道的“京味兒”,描寫了一群在胡同兒裡生活過的“七○屆”人,著力表現了他們的命運以及與命運抗爭的奮鬥精神,可以說是一幅人生百態、世俗風情的寫照。咂摸其中的味兒,就像“坐在大條凳上,聽著小風兒吹得風車忽忽山響,吃著焦圈兒喝著豆汁兒,就著切得細細的水疙瘩絲兒。”

作者簡介

劉一達,筆名達城、如一,現供職於《北京晚報》,主任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理事、北京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學藝術基金會副會長、北京讀書形象大使。曾榮獲首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報刊之星”、北京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從1980年起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曾多次獲獎。迄今已出版長篇小說、紀實文學、散文隨筆五十多部,一千二百多萬字。其創作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京昧兒風格,深受讀者喜愛。其代表作有:《人蟲兒》、《百年德性》、《胡同根兒》、《故都子民》、《大酒缸》、《頭火》、《北京爺》、《畫蟲兒》、《壇根兒》、《門臉兒》、《爺是玩家》等。其中,《人蟲兒》、《百年德性》、《胡同根兒》、《故都子民》等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播出。《人蟲兒》、《故都子民》等被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發行。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胡同根兒(套裝共2冊)》是傾心十年披月三載,胡同兒作家的京味兒小說力作。六百標題,構築一個今古奇觀故事;一書在手,難得一部北京方言辭典;歲月風塵,濃縮三代人的世事滄桑;感天動地,講述胡同人的愛情絕唱;逝水流年,再再七0屆的人生歷程;幽默風趣,盡呈京味兒的語言魅力。

帶您到胡兒遛個彎兒
自己說“孩子”
按通常的作法,一部長篇小說總要有個序。我理解。所謂的“序”,元非是給拾掇挺乾淨的臉蛋上塗點兒粉,或者說給腦袋上戴頂帽子。自然,這些裝飾並非多餘的點綴。
照編輯的意思最好請個名人來做這件事兒。道理不言自明。
我卻不想先讓人捧我。其實。您說當記者的在世面兒上混。能不認識幾個名人?我的想法很實在,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一抱著說吧。“孩子”好壞,您看完之後。自然會有評價。別人再怎麼誇,也是白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
不過,有些話還是有必要在您看這本書之前,跟您交待幾句。
藝術的真實
這是一部長篇小說。您在讀它的時候,千萬別把它當成我的自傳或紀實文學。它是實實在在的文學作品。雖說裡頭難免會有我的影子,也不乏有些真人真事甚至地名。但您千萬別上當。這裡頭的事兒多半是虛構的。如果您一定要對號人座兒,那只能說。您看得太投入了,或者說我寫得太真實了。
其實,書裡的人是藝術化了的人。有如魯迅先生所說:“所寫的事蹟,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髮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兒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咀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魯迅《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九三三年三月)
我為什麼要囉嗦這個呢?因為我的職業是記者,我的創作 主要是以採訪寫作社會紀實為主。所以,熟悉我的讀者往往容易把紀實與小說弄混。其實,對於這兩種截然不同文體的界限,我心裡是有數的。
紀實必須真實,寫的是真人真事兒。因為它屬於新聞報導的範疇小說不必真實,也不必寫真人真事兒,因為它是文學創作。這一點,您得明白。所以對書裡的有些事兒,您千萬別較真兒。
當然,小說要反映現實生活,它也要有真實性。不過,這種“真實”是藝術的真實。魯迅先生說:“藝術的真實非即歷史上的真實,我們是聽到過的。因為後者須有其事,而創作則可以綴合,抒寫只要逼真,不必實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據以級合,抒寫者,何一非社會上的存在,從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斷,使之發展下去,這便好像預言;因為後來此人,此事,確也正如所寫。”(魯迅•《書信》一九三三年十二月)這大概就是生活中的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界限吧。您不妨在書裡書外慢慢兒咂摸。
故事是親身經
這本書不是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我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故都子民》,是一九九三年出版的。 以後,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新聞報導上。一是因為我的職業是記者。記者的業務不是寫小說,而是寫新聞報導。我當然首先要芳慮自己的“飯碗”。二是當記者每天都要深人現實生活之中採訪。我發現現實生活中的事兒。遠比有的作家蹲在家裡編小說要精彩生。所以,我寫了大量的社會紀實作品。而把小說的創作放在了一邊兒。三是我覺得寫小說必須要平心靜氣,不能浮躁,不能毛糙。所謂潛心創作的“核兒”就在這兒。當我既不想捨棄自己的記者職業,又不想放棄寫小說的衝動時。我只能忍痛割愛。這就叫“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
我非常喜歡,不,應該說非常熱愛自己的記者職業。因為當記者,可以每天都接觸到正在友生的事件,它會讓你的心隨著時代的脈搏不停地跳動,讓你緊隨社會前進的步伐。儘管記者的職業,其生活節奏比常人要快得多,但每天都能接觸新鮮事兒,自然生活積累會越來越厚實,創作的素材會源源不斷。的確,要寫的東西實在大多了。這使我的小說創作增加了現買社的厚重感。您在讀這部小說時,會感覺到這一點。書中的人和事兒,大多是我的親身經歷,只不過將這種真實,藝術化了。
我之所以在緊張的日常採訪寫作中,要寫這部小說,實在是出於一種創作衝動和一種歷史責任感。可以說,這部七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完全是我用業餘時間寫出來的。它耗費了我三年多的心血!在寫這部小說的同時,我在《北京晚報》主持“廣角”專版,每週要采寫一版的新聞專稿,這種工作量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而在這種高強度的緊張工作中,寫出這樣一部長篇小說,確實挺不易的。
話說“七○屆”
為什麼要寫這部小說呢?回想三年前的創作初衷,主要有兩個動機:一是因為我是“七○屆”初中畢業生。二是因為我是在胡同兒 裡長起來的。
“七○屆”幾乎成了專有名詞。這屆學生經歷的事兒太多,從出 生到成長,幾乎都是在政治運動的漩渦中走過來的。人到中年,趕上了改革大潮和市場經濟、知識經濟時代。我們這撥兒人不論在想觀念上、還是在知識結構上,都有一種力不從心的落伍感覺。“○屆”也曾有得寵的時候。當年“七○屆”在“老三屆”之後。趕上留城,沒去插隊,也沒去農墾兵團。大都分配到了“國企”_時企業的生力軍,如今已是太陽偏西,大部分人“享受”到裁員“岡”的命運。而活到這把年紀,上有老,下有小,少於的壓力自不必說。這屆學生裡真正混出個模樣兒來的很少,有出息有作為的人更是鳳毛麟角。這真是此一時彼一時。恰逢世紀之交,“七○屆”人的命運委實讓我感到歎息。
幾年前,我在京城勞務市場採訪時,碰到了幾個“下崗”後謀職的“七○屆”,“寫寫我們的命運吧。”他們用懇切的口吻對我對我說。“七○屆”學生僅北京就有三十多萬,全國至少有五百萬人。這是多大的一個群體呀!一為“七○屆”人寫部書是值得的。 這之後,我動了這個心眼兒,先後走訪了不下一百多位“七○屆”人。說老實話,跟他們一深聊,我恨不得想大哭一場、當年初中畢業時,那些精壯小夥兒和歡蹦亂跳的姑娘,如今有的因過份地操勞,從相貌上看幾乎成了一臉滄桑的小老頭兒和老大媽、一個半個的甚至早早兒地奔了“八寶山’”。真怪難為我們這一代人的。而大部分尚未早衰或夭折的“七○屆”們,一個個面臨著就業壓力和瞻父母培養子女的重負,活得都挺累。我的心為同一屆人的命運怦然而動,這就是我寫這部書的最初動因。
這部小說最初的的書名就叫《七○屆》。出版社的發行人員考慮到此書在市場的“賣點”,做了一些市場調查,一些書商建議改書名兒。他們很清楚“七○屆”人的命運,說了不少“實話”:你們“七○屆”的混得那麼慘,大部分都下了崗,哪兒有閒錢買你的小說呀間便想買,他們捨得掏錢嗎?聽了這話,我的心涼了半截兒。當然,心裡很不服氣。幹嗎呀?人們也忒擠兌“七○屆”人了吧?還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可冷靜一想,眼下,“七○屆”這撥兒人的命運和現狀能怪別人這麼議論嗎?
從圖書發行的角度業說,我尊重出版社的意見,列更改了書名。當然,改成《胡同根兒》也有它的道理。因為這部小說是以北京小胡同兒為背景寫的。
書中的主人公都是胡同兒裡生活過的人,而且寫的並不都是“七○屆”。也許從文學的角度和讀者的覆蓋面兒來講,《胡同根兒》的書名比《七○ 屆》更為貼切。
其實,“七○屆”這茬兒人裡,自強不息,混得不錯的也大有人在。這些人至今仍在努力地奮鬥著。也許“七○屆”人太需要一種精神來激動一下了。
我寫這部小說目的,就是想表現“七○”人的這種與命運抗爭的奮鬥精神。人到中年,惰性會使人變得疏懶。而處世的加深,又容易讓人看破紅塵,遁世寡欲。遠離社會。“七○屆”人需要走好自己的後半生。當然,許多“七○屆”人,已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放棄了自己的努力,而把後半生的精力,投入到培養自己的孩子身上,以求讓自己的孩子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也是一種活法。
我不曉得自己的拙筆,是否能真正反映出“七○屆”人的心靈歷程。望我的同屆人讀了這本小說。能夠跟我做些溝通,似便進一步充實小說的內容。
留在心裡的胡同兒
我為什麼要寫這部《胡同根兒》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是在北京的胡同兒長大的。胡同兒裡的人和事兒我非常熟悉。
胡同兒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已然不僅是一個地域的概念或者是街巷的名稱了,它成了北京文化的一種象徵。 到了世紀之交,隨著北京城朝著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一大批胡同兒逐漸地被拆掉,變成了馬路,高樓大廈和廣場草坪。許多胡 同兒從北京的版圖上消失了。北京作為六朝古都,留下了上千條大小胡同兒,而作為歷史的文化保護的街區只有二十五片。換句話說,除了這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街以外。其它的街道和胡同都有可能被拆掉,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兒。要建國際化大都市嘛,小胡同兒似乎讓人覺得“礙眼”。
從另一方面來說,四十歲往上的北京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胡同兒生活過一您琢磨琢磨,四十多年前,可著北京城說,有幾棟樓呀?當時的老百姓把“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當作“共產主義”的標誌呢。
現在則不同了,樓房越來越多,平房越來越少,城市也越越大。我小的時候,現在的二環路以內算是城裡,出了二環路,就算是出了城。一那會兒的二環路是內城的護城河。現如今,北京的城區已擴展到四環路。有人計算過,現在的城區面積是原來的五倍多。
當然,人們也逐漸地從小胡同兒大雜院搬到了樓房。住進樓以後,當年在胡同兒居住的那種生活氣氛也就慢慢兒地淡化了。
在解放前生活過的老北京都已經五六十歲以上了,這些老北會越來越少。我們這茬兒四五十歲的北京人、享受高樓的便利和坦以後,對昔日小胡同兒的生活,只能在記憶中尋找了、許多二三十歲的新—代北京人,壓根兒沒在胡同兒生活過,他們從沒嘗過周味兒、在這茬人之後的北京人就更甭說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京城作為首都,國際化的味兒越來越濃外來文化已然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現在,您跟三十歲往下的年輕人胡同文化,他們會撥拉腦袋相反,他們對“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蹦迪、泡吧、電腦。上網、VCD、多媒體、美國大片、NBA籃球、比爾•蓋茨、耐克、阿迪達斯更津津樂道。也難怪,他們壓根兒就沒在胡同兒生活過,自然會對胡同兒感到陌生。
胡同文化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漸漸地有點兒古董的味道了。可是,胡同兒和胡同文化恰恰是北京的文化特色呀!其實,北京的胡同兒是很有味兒的,為什麼外地和外國遊客來北京特喜歡逛胡同兒?因為胡同兒有魁力呀!外國人和外地人都喜歡胡同兒,北京人更應該熱愛胡同兒了,這是咱們自己的文化呀!可是許多人喜歡胡同兒,對胡同文化卻缺乏瞭解。該不該讓這些年輕人知道胡同兒,瞭解胡同文化呢?我覺得作為一個生在胡同兒,長在胡同兒的北京人有這個使命。
說到胡同文化,眼下介紹胡同兒的書不少,有歷史掌故也有老照片。但是胡同文化的內涵,並不只是胡同兒的灰瓦、門樓、四合院、老槐樹,它的韻味兒,也是由胡同兒裡的人和事兒表現出來的。 胡同兒本身就是一部書、這部書什麼時候咂摸都有味兒一在胡同兒裡生活過的人也是一部書,這部書可以說是人生百態。世俗風情的寫照。《胡同根兒》所要表現的就是胡同兒裡的人和事兒。
我特想讓這部書保持原汁原味兒。在寫作過程中,我對人物性格的把握上不是很吃力,但是對語言的表現上卻費了很大功夫。當然,要想刻劃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必須在語言上反復推敲。但同樣的人物對話,用地道的京味兒來表現,我想不是在胡同兒生活過的人很難做到這—點。也許您在讀這部小說時,能體會到我的良苦用心。
我曾對我的朋友說過,讀《胡同根兒》,您別光拿它當故事看。而要咂摸它的京味兒,就像您坐在大條凳上。聽著小風兒吹得風車忽忽山響,吃著焦圈兒喝著豆汁兒,就著切得細細的水疙瘩絲兒。
我寫這部書是平心靜氣的,您看它的時候,最好也心平氣和。這才能品出它的味兒來。
耐心看才有味兒
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裡,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電視藝術的普及,電腦、網路等多媒體的出現,休閒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已然使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沒有更多的時間,或者說不願意佔用更多的時間,踏踏實實地看長篇小說了。真的,我說的是實話。拿我來說,不,是特別吸引我的長篇小說,我也沒有這種耐心把它讀下去。
我是當記者的,讀者的這種心態我很清楚。所以,在構思這部小說之初。我就琢磨著如何讓讀者對它感興趣。而且能有耐心把它讀完。這確實是個事兒。七十多萬字的小說、讀完它。真得有點兒“毅力”。
琢磨了半年多,我想了一個招兒。一隻整羊,您要吃它。肯定不知從哪兒下嘴,會望“羊”興歎。但是,把這只羊給劈開,挑選不同位,切成段兒,再把段兒切成片兒,像涮羊肉似的,一片一片地著吃,這不就好下筷子了嗎?我把這七十多萬字的長篇分成了五章。每一章就是—個故事片斷,章與章之間緊密相連。一個“扣兒”著一個“扣兒”。構成一個整體。每一章有十多個小節,也就是羊片兒。您慢慢兒涮,會越吃越有味兒。吃得不耐煩了,您撂下筷打個歇兒。饞了,您再涮。總之,不想讓您 看著煩,也不想讓你瞧著累。
五十個章節,五百多個小標題,每個標題是一個片段。一整一下兒看不完,您可以在廁上枕上車上,得閒兒拿出來翻翻。既喘口氣,又能消閒解悶兒。感悟人生。多有意思呀!
這種獨出新裁的長篇小說也許您以前沒看過。不能絕對一種創新。只能說,我在結構構思上從讀者的角度,想到了大眾習慣和欣賞口味。不知道這樣的長篇小說,您是否真的喜歡。
當然,結構只是書的框架,關鍵要看書的內容。房子外表亮,裡頭不能住人,那不是猴拿蝨子,瞎掰嗎?肉切得再精緻來不是味兒,能對得起您嗎?您說對嗎?
買本活的“詞典”留著
這麼多年,我在寫作上一直追求京味兒特色,有人把我叫作“胡同兒記者”和“京味兒作家”。這兩頂“帽子”合適不合適,咱先擱一邊兒,但我在創作上,大都反映的是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儘量做到真實,這是實打實的。老前輩冰心看了我的文章,給我題詞:說真話就能寫出好文章。老記者也是老作家蕭乾看了我的作品一。說我筆下的小人物讀著有味兒。“說真話”和“讀著有味兒”,我覺著作為一個“寫家”能做到這兩條,大概是讀者拍出的最好的巴掌了。
蕭乾先生算是地道的老北京,他評價我的作品有味兒,主要是針對我寫東西的京味兒語言來說的。
說老實話,我琢磨京味兒語言,已有小三十年了。小的時候,在胡同兒裡生活,接觸了一些老北京,經常聽他們聊天兒。十六歲參加工作,跟我一塊燒木炭的師傅多是老北京,見天兒聽他們侃。在這種“語言環境”裡薰陶,即便是一塊白布也能染上色兒。當然,學習語言必須要有心,光有耳朵和舌頭還不靈。當時。我每聽到一句老話都記下來,十幾年的時間,記錄整理的老北京方言土語就有厚厚的幾本。有時一個詞兒是什麼意思。要問幾個人。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有許多老北京的上話被人們遺忘,以至於淘汰了、但是我一直認為有些非常生動的土語應該保留下來。十幾年前,我在採訪研究北京方言的語言專家徐世榮先生時,他說過一句話;現代漢語的詞彙量有越來越少的趨勢,所以挖掘整理一些地方方言很有必要_。徐世榮先生的話讓我難忘。前些天,我見到徐先生的公子。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徐起,他說老爺子前年“走”了,留下了一部《北京土語辭典》,這是北京文化的重要遺產。
在這部《胡同根兒》裡為了突出京味兒特色,我有選擇地使用了一些北京的方言土語,有些人們不易看懂的加了注釋。我的用意不僅是把這些士語“活學活用”,而是讓它具有生命力。
國家改革開放以後,來京城打工求學定居的外埠人越來越多。有調查顯示,北京的居住人口中土生士長的北京人現在連一半都不到,而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多生長在樓區,對北京的土語也聽到的不多,外地人更聽不懂老北京的土話了。
我接觸的新聞界同仁中,有一些是從外地來北京念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的。他們說,喜歡看我寫的東西,除了內容,主要是喜歡我的京味兒語言。他們在北京呆的時間不長,而且打算長期居住,或者說已經成了新一代北京人。在他們踉像我這樣的北京“土著”打交道時,常常被掛在嘴邊兒上的土話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的京味兒作品對他們掌握北京話非常實甩。 有位元出生在江南的記者對我說。看你的書如同翻北京上話辭典。我的《胡同風》系列叢書出版後,一位與我素不相識的作者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三十七元買詞典》。買書不說買書,說買詞典這讓我多少感到意外,但我從中受到一些啟發。我的這部小說幹嗎要分為五百多個小節,而且有的標題於脆用的就是北京土話。我在寫作構思時,就有讓讀者“買詞典”的用意。
當然,小說跟詞典畢竟不是一碼事兒;把我的小說當成典只是一種比喻。其實,小說的語言是最難把握的了。因為小說的語言是有情感色彩的語言。它跟我寫的紀實文學不一樣。
老舍先生說:“小說並不是工廠詞典與工人語法大全。語言的 成功,在一本文藝作品裡,是要看在什麼情節。時機之下,用了什麼詞彙與什麼語言,而且都用得正確,合適。”從這一點看,一部小說並非是一堆詞兒的大雜匯。
比如我的小說裡的主人公姚維克的語言。姚家三代人居住在北 京,姚家在胡同兒裡算是高宅阿,雖然他們也屬“草民”,但他是知 識分子,而且是江蘇人。從姚維克的爺爺默石先生到他爸爸姚念慈再到他本人,跟胡同兒裡的人接觸就不多,他們的語言肯定跟滕二爺、老段和華子這樣的老北京不一樣。如果讓姚念慈說的話跟滕二爺一樣,那這部作品就是失敗的。
老舍先生在談到小說的語言運用時,說過一段話:“明白了車夫 的生活,才能發現車夫的品質,思想,與感情。這可就找到了語言的 泉源。話是表現感情與傳達思想的,所以大學教授的話與洋車夫的 話不一樣。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從字面上找語言,語言 便成了點綴,不能一針見血的說到根兒上。話跟生活是分不開的。 語言要想傳神,必須得用得合適、用得活潑。照現在時髦的話說叫“到位”。從這個意義上說;買我的這部小說如同買詞典有點兒貶我了。但是著這部書,從中能品到京味兒語言的如何活用,這倒是比較實際的。
當然,這部小說的功夫並非在語言的運用上、我的主要心思是刻劃維克、華子、老豆、“罎子”和關大媽、滕二爺等典型人物。這些人物可以說是北京人的“代表”。
胡同兒的“根兒”在哪兒
這部長篇小說的書名,讓我費了不少腦子。為啥叫《胡同根兒》呢?北京的胡同兒越拆越少了,胡同兒留給北京人的記憶也越來越淡了。胡同兒的“根兒”在哪兒呢?換句話說,什麼叫胡同兒的“根兒”呢?
我琢磨著胡同文化作為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支脈,已然滲透到北京人的骨血兒裡,它的根兒”不是單擺浮搞,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作為一種文化它已經根深蒂固,它會延續也會融合。它的生命力是持久的。胡同兒這種有形的物體有朝一日會消失,但是胡同文化卻能夠保留下來,這就是它的“根兒”。
在咱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要想長久地留住一樣兒東西,實在太難了。儘管說“物質不滅”是一條永恆的真理。但這兒說的“物一質”倆字是一個哲學概念。就某一個具體的“物質”,也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您想讓它永遠不滅,那只能說是您的一廂情願。科學家們通過多年給地球號脈,得出了結論:地球的歲數至少是四十六億年。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了幾個世紀以後也得出了結論:人類的文明如果以有文字出現為依據,撐死了有五千多年。您琢磨琢磨,五千多年跟四十六億年能比嗎?
我們常說“人類歷史長河”這句話。所謂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歸了包堆不過是五千多年。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身子骨兒硬硬朗朗的,活個“整壽”(百年)。一百年在這五千多年當中,不過是眨麼眼兒的一瞬。我們能給歷史留下的東西太少了。翻過頭來說,歷史能給我們留下來的東西,咱們這兒主要是說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有少呢?說句不虧心的話。也少得可憐。
遠古時代的事兒不說了。咱們就說兩千多年前統一中國的始皇吧,這位皇上大人留給我們的一座墓。如今已被當作世界七奇觀。奇觀?假如不是埋藏在地下,我們現今還能看到兵馬俑叫秦始皇的阿房宮絕對要比他的墓壯觀吧?咱們現在只能從歷史。上領略它當年的輝煌了。一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西元前二一年,現在不過是二千二百多年。
出版這本書的時候;恰值在北京西郊的老山土出了一座西漢墓,此事驚動了文物界的專家。出土一個漢墓幹嗎會有這麼大的舉動?因為北京這地界能發現西漢墓實在是罕見。其實,冷靜一想西漢離我們現在也就是兩千來年。一想當年,漢朝那是何等的輝煌呀!那些宮殿都哪兒去了?那些廟宇都哪兒去了?早就灰飛煙了。歷史是無情的,時間是無情的。所以,我說在咱們生活的地上,就某一物質現象來說。想讓它不滅,想讓它永恆,根本不可用這個觀點來看北京的胡同兒也如是,誰能說胡同兒這種“物體永遠存在呢?古代有名的都城被歷史湮沒成為廢墟的還少嗎?
北京的胡同兒最早形成於元代。到現在不過八百多年歷史。著北京要建成國際化大都市,胡同兒和四合院這種老城建築肯定逐漸成為“古董”。儘管我們這些京城“土著”。對此會感到惋惜至悲傷,但歷史總是向前發展和不斷地演變。
進入二十一世紀,高科技令人眼花繚亂,知識經濟和資訊化代的來臨,將會使一切傳統的東西都受到無情的衝擊。別的甭談就說印刷吧。多媒體的出現將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美國人預言過二十年將會把紙張送進博物館。也就是說,到那時,人們無須書讀報,只要上網就能解決問題,像我這套七十萬字的小說,只須成薄薄的光碟……未來社會將發展成什麼樣兒?誰都難以預言“克隆”技術能使大活人不是出自娘胎,而航太技術能使人類到球、火星上遛彎兒變成現實,以前只有在神話裡出現的場景,都能過高科技變為現實。想到這些,我們對胡同兒的消失也就不會感到那麼悲衷了。
跟物質的東西相比,文化卻能持久。孔子已經死了兩千多年,他創立的儒家學說,至今仍被人們所推崇。一唐朝長安城早已經成為歷史,但大唐文化到現在依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華彩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胡同文化且滅不了呢。不論今後人類社會發生什麼變化,胡同文化依然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一顆珍珠。我們說的胡同兒“根兒”也將延續到我們的後代身上,這一點,您甭多慮。
這部小說在三年前寫作之初,我就跟中國文聯出版社簽了出版合同。當時出版社的編輯常濤非常看好這部書。遺憾的是我寫得過於認真,直到三年後她從出版社退休,我還沒脫稿。成書之後,有五家出版社爭著要出版此書。我為了履約,最後把書稿給了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社的社長繆力和社長助理曹利群對此書的出版非常重視,將此書作為出版社二〇〇〇年的重點圖書。此書的封面設計者高育武跟我是同一茬兒的北京人,他也酷愛京味兒,在封面和整體設計上下了很大功夫,責編章揚恕先生也頗費心。正是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讀者才看到了這部裝幀精美,原汁兒原味兒的小說。但願它能讓您品到地道的京味兒。
是為序。
劉一達
2000年4月•北京•建國門

目次

上 卷
自序 帶您到胡同兒遛個彎兒
自己說“孩子”
藝術的真實
故事是親身經歷
話說70屆
留在心裡的胡同兒
耐心看才有味兒
買本活的“詞典”留著
胡同兒的“根兒”在哪兒
第一章
新聞
老豆
段爺
人五人六
彈球兒
套磁
抖機靈
念秧兒
臉面
找病
第二章
趕嘴
吃烤鴨
老謠
段子
嘴把式
鴨架子
繞脖子
拴扣兒
遮說
第三章
破戒
難堪
仗義
縫褲子
靦腆
天真
空白
早熟
樣板
講用
拉腕兒
第四章
養馬營
董爺
仁義
銅作
絕活
滄桑
關大媽
念舊
心縫兒
第五章
電話
廟門
容顏
刮目
吃白食
哩哏愣兒
下套
拿熟兒
花活
面軟
第六章
爽快
往事
思緒
女孩
苦衷
幹閨女
疑惑
第七章
性格
茶座兒
小芸
老孫頭
壯門面
帶徒
老鼻煙壺
葷事兒
跳樓
掛樁
驚夢
翻臉
內疚
第八章
小紅帽兒
生簧
拍婆子
遞葛
撳頭拍子
說情
官司
拉駱駝
德性
鬧心
嘬冤
癡情
黃昏戀
認親
自信
隱私
第九章
書法
惡作劇
事件
走穴
門道
起膩
故事由兒
顧臉
拉幌繩
究根兒
第十章
辟才胡同
鬼門關
宅門
默石先生
外祖父
街坊
背古文
城府
造訪
品墨
初識
第十一章
白日
現行
插班
撞客
免災
煙盒
天賦
大字報
大金牙
碴口兒
擋橫兒
報應
第十二章
充鷹
遮面兒
重逢
反差
歸根
第十三章
上中學
軍隊化
胡同兒串子
決裂
孤獨
冰棍棍兒
玩命
知己
紅衛兵
挖防空洞
另冊
第十四章
表忠心
本性
約會
看書
棗樹
偷棗
感動
小提琴
陶醉
夜深沉
第十五章
過節
尹大媽
張神
嫵媚
拔尊
王主任
立場
請罪
通話
“竇爾敦”
第十六章
借書
犯軸
宣傳隊
冬天
滑冰
飛帽子
虛榮
第十七章
吸引
情緣
初戀
借帽子
情竇
第十八章
思維跳躍
大話
慷慨
做東
感歎
第十九章
別墅
矜持
感觸
觀念
深思
潮流
心態
大徹大悟
獨來獨往
第二十章
滕家小院
名繡
鋪眼兒
滕氏兄弟
分灶
滕二爺
貪杯
酒話
第二十一章
白如玉
絕情
憾事
閨秀
候爺
俏浪
藝術
大窩脖
第二十二章
臺階
羞澀
街上的舅舅
窩屈
亢奮
第二十三章
損條子
軟底子
拉和兒
放鷹
“祥子”
小黑丫頭
“流氓”
專政
流逝
第二十四章
“小資”情調
擺忙
躊躇
匯演
鐵樹開花
吊毛兒
懊喪
牽魂
第二十五章
蹤跡
“罎子”
失望
搖頭晃腦
大面兒
豪爽
實話
前科
做人
黃瓜
第二十六章
塔爺
義氣
雙杠
海濤
單相思
撞盤兒
氣走迷津
掃頂
找瓶
下卷
第二十七章
老家兒
心眼
演義
露相

打卦
頑主
生瓜蛋子
功夫
拉稀
當兵
第二十八章
麼蛾子
模子
招供
“毒草”
老張
臉色
《牛邙》
寬大處理
批判會
滋味兒
靈魂深處
記性
第二十九章
陰影
崩豆
紀念章
迷惘
體己
情書
情感世界
困惑
寒夜
彷徨
第三十章
軍訓
活思想
出身
文藝兵
摘心
蹂躪
不論秧子
威懾
榮光
創傷
第三十一章
熬陷
心病
疑慮
刺激
魔症
“塊兒李”
崩潰
分配
《山楂樹》
畢業
第三十二章
燒包兒
白朗
電子郵件
酒吧
助興
音樂人
知青
驚羨
緣分
第三十三章
輔導員
鋼筆
真誠
懸念
火候
大喘氣
第三十四章
探隱情
老照片
流光碎影
魅力
風流
瘋人院
心靈
牽手
愛河
第三十五章
春夢
掛絡兒
紅臉
婚事
蜜月
捉“奸”
人性
回老家
良知
慰藉
身孕
遠行
第三十六章
苦戀
遭業
打胎
祈盼
分娩
幻境
彌留
凋零
第三十七章
人情冷暖
對象
外遇
離婚
克寧
寄託
出走
老外
第三十八章
個性
轉影壁
克隆
意外
神色
邂逅
代溝
心血來潮
坐蠟
第三十九章
網主
定神丸
人到中年
掛色
嗔掇
打馬虎眼
跑龍套
第四十章
喪禮
兄弟
寒暄
享受生活

深吸呼
回憶
隱痛
蝴蝶
回北京
朋友
世態炎涼
去美國
第四十一章
閱歷
治病
心理障礙
凱薩琳
還陽
美國舅舅
闖江湖
喬尼
厭倦
小費
他鄉遇故知
燈泡
圈套
虎口脫險
第四十二章
流浪者
漢斯
海難
鯊魚
遇救
島國
拘留
逃跑
林先生
伊莎貝爾
絕處逢生
親情
妻子
流星
恩師
第四十三章
糯米團子
世風
靈魂伴侶
大夢初醒
骨血
遺產
心願
第四十四章
故地
逛胡同兒
文化顧問
活著就好
拍賣會
大頭
眼裡插榛槌
貓膩
“龍袍”
添堵
第四十五章
閒人
熊哥
打眼
鑒賞家
王子謙
潘家園
鬼市
玩家
物是人非
第四十六章
唐老師
棉鞋
“反動”
小人
上綱
暗槍
得道
換個活法
頓悟
打炮
第四十七章
杠頭兒
演杠
陰陽界
遺風
找樂兒
茶館
擺譜兒
駕衣
洩底
第四十八章
掛相兒
眼淚
意志力
遷墳
牢騷
侯二爺
小蓮
老情人
箱子底兒
人這一撇一捺
第四十九章
盆兒糕
小吃
老豆腐
出息
心氣兒
玉碎瓦全
母愛
心扉
舐犢之情
動心
簽證
尷尬
蔑視
尊嚴
出氣
第五十章
精神
凝重
告慰
老地方
古槐
暮色
墓地
心弦
安魂曲
悲愴
返璞歸真
平常心
浮生
醜末寅初

書摘/試閱

他的身量很高,長得不寒磣,方頭大臉,粗眉毛,大眼睛,站在人面前,有股子英武之氣。華子的長相和性格,多多少少繼承了董爺的“血性”。
董爺的父親是開冰窖的,在德勝門外有兩處買賣。在解放前,董家的宅門不低。老董爺有兩房姨太太,五個兒子。
他死後,兒子們為這些家產,你爭我奪,打成了熱窯。
華子她爸是老三。他為人忠厚,老實,見哥兒幾個為這點兒家產撕破了臉,便主動提出把他應得的那份產業讓了,什麼也不要。
他幹嗎舍了呢?他覺得為爭家產親骨肉失和,臉上寒磣。
那年他二十啷當歲,血氣方剛。他早就想離開這個家,自己單另到社會上闖練。
他大哥還算沒讓錢把良心都給吞了去。給了董爺兩頭騾子、兩匹馬、一掛大車。華子她爸靠這掛大車,苦哈哈地幹了幾年,掙了兩間小房,也娶E了媳婦,立了門戶。
仁義
那年,董爺為攔驚了的騾子,斷了一條腿。打那兒起他便再也不能趕車了。當時,華子正在月窠裡,她上邊的三個哥哥也都年齡不大。關大媽一直沒出去做事兒,在家照顧孩子。
董爺斷了腿,等於家裡的大山倒了,臺柱子折了。她家的日子一下子揭不開鍋了。董爺在最困難的時候,沒跟他的幾個兄弟張過嘴,伸過手。他是條寧折不彎的漢子。
自然,他也知道那幾個兄弟把金錢看得比情義金貴。當年兄弟鬧分家時,他已然看透了他們。他起過誓,寧可窮死餓死,決不要他們一個子兒。
天無絕人之路。董爺的義氣,使他在街面兒上結交了不少朋友。他的厚道,他的要強,他的本分,他的克己,使他在社會上闖練了二十多年,沒落下多少錢財,只落下了個好名聲和好人緣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