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從孔子到梁啟超:儒家知識份子政教態度的歷史演進(簡體書)
滿額折

從孔子到梁啟超:儒家知識份子政教態度的歷史演進(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價
:NT$ 408 元
優惠價
87355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以各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政教思想為主線,梳理了自先秦時期知識分子到清末民初知識分子的政教態度及其價值旨趣,揭示了各時期儒家知識分子所持政教態度的背後深層原因,及其對思想家人生的重要影響,由此,在其基礎上探討了儒家知識分子對待政治教化的態度及其應有的政治文化。

作者簡介

李雙龍
男,1976年4月生,山西平遙人,現在喀什大學教務處工作副警授,200O年本科畢業於山西大學教育系,2006年9月20097月,在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研究領域是中國教育電。

名人/編輯推薦

李雙龍、周雪連編寫的《從孔子到梁啟超(儒家知識分子政教態度的歷史演進)》涉及三個概念,即儒家知識分子、政教、政治文化。之所以要對政治文化進行一定的解釋,原因就在於,雖然本書是關於知識分子政教態度的內容,但歷史作為一種有價值的學科存在,最大的原因在於其資政、育人的功能,歷史是過去的,是過去的事、人及其二者的關係,但現實是從歷史中來的,現實社會運行規則的實施要進行一定的歷史分析,基於此,本書的落腳點在於現實的儒家知識分子政治文化構建的可能性及現實性探討。

在談與本書有關的概念之前,先要簡述一下筆者之所以引出這一話題的原因。首先是筆者有感於近年來儒學在中國社會的變化,這種變化有著很大的積極方面。縱向言之,自民國眾多文人學者批判儒學打倒“孔家店”以來,儒學及孔子成了“糟粕”、“封建”、“保守”的代名詞,成為阻礙中國發展的一大障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而在20世紀60、70年代這一批判達到頂峰,甚至成為人身攻擊、批判批鬥的冠冕堂皇的藉口。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主政,帶給中國社會的最大貢獻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不僅在當時社會,對於即將進行的經濟領域的改革或是社會範圍內改革的推進是一種極大的進步,並且在人們的思想層面也是一種極大的進步,雖然這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在一定時間內難以完成,但帶給中國社會的是一種無盡的財富。因此,當中國社會隨著改革的深入出現新問題、新矛盾時,中國人甚至中國的知識分子便將目光重新投向中國固有的儒學文化上來,可以說文化是繼經濟之後成為中國人“富起來”的又一內容。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及知識分子越來越關注儒學與中國社會的關係問題。其次,專業學習方向是筆者關注這一話題的另一原因。筆者碩士階段所學專業便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從教育角度談文化,或是從文化角度談教育,都是與歷史相關度極大的一種思維方式。筆者在三年的學習當中,深感中國在教育發展與改革取得成就的同時,還有著深層次的問題難以解決,大而言之是教育政策的導向,小而言之如大學課堂教學,但這類問題的解決能否從教育傳統中追尋答案,是筆者一直思索的問題。出於這兩個方面的考慮,筆者在工作之餘,專心寫了下面的內容。
本書涉及三個概念,即儒家知識分子、政教、政治文化。之所以要對政治文化進行一定的解釋,原因就在於,雖然本書是關於知識分子政教態度的內容,但歷史作為一種有價值的學科存在,最大的原因在於其資政、育人的功能,歷史是過去的,是過去的事、人及其二者的關係,但現實是從歷史中來的,現實社會運行規則的實施要進行一定的歷史分析,基於此,本書的落腳點在於現實的儒家知識分子政治文化構建的可能性及現實性探討。
……
關於儒學政治文化的研究
儒學是中國傳統社會維繫社會政治體係正常運行的思想體系,研究中國的政治文化,不能忽視儒學的因素,但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來看,大多集中於傳統的古代社會政治文化研究,其中間接提到有儒學的影響,即側重於社會政治層面的研究頗多,而儒學與政治文化之間或儒學發展脈絡與政治文化之間的關係,很少能夠引起學界的關注。
一是關於儒學文化發展與政治文化之間關係的研究。這類研究多關注社會政治體系運行,以此作為探討政治文化的切人點。如王榮科的《北宋政治得失與政治文化》,認為北宋繁榮的學術文化與文學藝術促進了政治文化的發展與成熟。文章對北宋知識分子如歐陽修、王安石等的政治態度及主張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北宋獨特的政治文化。
二是關於儒學著作與政治文化之間關係的研究。在為數不多的這類研究中,通過對儒家學術著作的解讀,探討某一時期的政治文化。如仝晰綱的《公羊學與漢代政治文化》,探討了公羊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與漢武帝時期形成的文化特質的關係,特別是對公羊學在政治實踐中的作用與意義進行了分析。
通過這種簡要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界給予政治文化以廣泛的研究與關注,並且需要說明的是,關於儒學的研究,甚至是儒學與中國古代傳統社會關係的研究,其成果也是相當豐富的。但儒學既是一種實踐指導的統治思想,有著很大的實踐性,同時更是一種理論觀照領域的學術思想體系,有著很強的思辨性。結合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政治與儒學之間關係的複雜性,就可以感覺到,學界研究過多地關注儒學本身的理論內核及儒學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其實並不是壞事,但如果在闡述儒學理論本身時,忽視了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傾向這一獨特性,就會導致儒學思想的空洞無用性,更會讓人產生儒學與我們存在著遙遠距離的感覺。事實上,儒學是一種有著很強實用性的學說理論,其主要表徵就是對於社會秩序的維持,而主要手段就是藉助知識分子的教化及其價值的傳播。從這點上講,現有的研究成果更多地從政治文化的角度進行探討,或以儒家學說探討政治文化,缺少儒學本身所表徵的特有的政治文化,即介於官民之間的儒家知識分子的政治態度、政治立場及政治操守。可以說,沒有中國傳統社會的知識分子對於儒家學說理論的發展、傳播及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價值體系,就不會有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出於這種考慮,本書在大致分析了當下儒學的研究成果之後,以知識分子為例,探討各個時期的政治文化特質。

目次

前言
一、相關概念釋義
二、儒學政治文化研究現狀

第一章先秦時期崇尚人文主義政教態度
——以孔子為例
一、孔子的文化情結
二、人文主義的政治意識
——“仁”、“禮”思想闡釋
三、孔子“仁”、“禮”思想的遺產

第二章兩漢時期崇儒尚德的政治傾向
——以董仲舒為例
一、董仲舒政治思想的特質
——教化
二、儒學思想與政治的結合

第三章消極避世的政治立場
——嵇康之死
一、嵇康政治行為歸因
二、對老莊思想的尊崇

第四章唐代激憤吶喊的政治焦慮情緒
——韓癒的努力
一、思想世界的混亂
二、激憤吶喊的政治焦慮情緒
三、努力復興儒學政治文化的實踐

第五章宋代重建真理話語的政治訴求
——朱熹的“理”世界
一、重建真理話語的理性自覺意識
二、“理”世界下兩種文化現象的曲解
三、“理”意義下的選士制度

第六章明末逃避與批判的政治路徑選擇
一、逃避現實理想選擇
——李贄之死
二、泰州學派政教哲學內核
三、烏托邦式的政治變革嘗試
——以黃宗羲為例

第七章清末真理知識變革下的內在緊張
——以張之洞為例
一、匯通中西的理性選擇
——中體西用
二、清末知識分子心態的內在緊張

第八章民初改造國民性的理性思考
——以梁啟超為例
一、對中國社會問題的客觀審視
二、知識分子的客觀選擇
——國民性的改造

第九章現代儒學政治文化的建構
一、儒學政治文化還存在嗎
二、現代政治文化的不足與缺失
三、重建儒學政治文化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禮”在西周的功能發揮及其產生的實際效用,或許是孔子關於“禮”思想闡釋的重要起因,這也承載著孔子試圖以“禮”達到從“亂”到“治”的理想。而國與國之間的攻伐、人與人之間的紛爭始終是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人與人不安其分,國家沒有了疆界的概念,更有甚者,西周以來的諸侯小國慾望不斷膨脹,其所用之“禮”遠超週制,“季氏八佾舞於庭”,這與孔子想像的周“禮”是截然不同的對照,最後這種對現實的理想化改造為流亡的生活或四處逃離所取代。現代心理學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這樣解釋的範式,即挫折,是指人們為實現預定目標採取的行動受到阻礙而不能克服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心理和情緒反應,應該說是一種消極的反應,但“多難興才”、“人激則奮”則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特殊反應,“人所嫻熟而信守的東西,往往成為自我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講,一種思想的形成必定有著深厚的生活實踐背景及其產生的心理作用,孔子對於儒學思想的闡發也不例外,這或許也造就了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觀照社會現實的品質。因此,從知識分子的應然性本質來講,其追求真理、敢說真話、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是知識分子天性使然,而從中國先秦以來的知識分子實然性表現觀照之,似乎這一品質與對於政治威勢的亦步亦趨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的兩大特徵。
不過,作為儒家知識分子,對於社會現實的思考與救世的情結一直是其不貳的選擇,而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現實中,這一選擇是以敢說真話與敢為天下先為表徵的。從這點上講,孔子作為儒學思想的開創者與闡述者,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著對於自身所處歷史現實進行思考的特徵,就有著關注社會中人與人關係的情結,更有著關注“人”究竟為何物的情懷,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孔子儒學思想闡發的起點與終點。起點是對於社會現實的觀點,終點當然是對社會現實的“治”的達到。孔子的這一思想闡述起點有著開創性的意義,因為不論是夏、商或是西周社會,人們所關注的是與現實社會關係不大的“鬼”或“神”,徐復觀先生認為夏祀“鬼”,商祀“神”,西周崇“禮”。不過西周的“禮”由於地域的局限性,還僅僅是清華大學教授秦暉稱為的熟人社會之禮。這一熟人社會當然是小範圍的,即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小社會。也就是說,這種小社會之“禮”對於當時社會的功能發揮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孔子時代的春秋,卻是整個社會秩序完全破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渠道及途徑較西周大大擴大,小社會正向大社會轉變的時期,因此,“禮”的功能不一定會像西周時那樣發揮自如。因此,正是孔子的這種對於“禮”的挖掘與發揮,對於社會現實秩序的整合有著很大的意義。但孤立地突出“禮”的作用,顯然對於社會民眾而言沒有說服力,即“為什麼”的問題,為什麼要尊崇“禮”,這當然就涉及對於“人”的理解,孔子思想中“仁”是人的根本性特質。P4-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