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生活禪(簡體書)
滿額折

生活禪(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價
:NT$ 288 元
優惠價
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近兩年來作者斷續寫的四篇散文《還鄉記》、《過年記》、《懷念母親》、《過日子》和詩集《中年人的禪歌》的合集。本書也是作者的心靈自傳,通過對鄉村變遷的感嘆、對過年民俗的覺察而記錄西北人的生活與人文,保存那些古老的格言與正在消失的俗語、民風,那些來自傳統的家教,也記錄了一個時代。

作者簡介

陳全林甘肅天水甘谷人,1969年生,現居北京。傳統文化民間發揚者、體驗者。努力用生活體驗傳統文化,用生命悟證傳統文化。對儒、釋、道、中醫、古典文學都進行過深入研究,并有相關著述。提倡“自性寫作”,有經典的教誨,有理法的闡述,有修學的體驗,有文字般若。在民間講學、辦刊、著述二十年,系統講過一些道家道教經典,整理出版了《道德經真義》《參同契注譯》《悟真篇注譯》《南宗心法——青華秘文講義》《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新編張三豐先生丹道全書》等著作。在新浪網有“國學乾坤——陳全林的博客”,把網絡看作發揚國學、傳播正見、傳遞正能量的陣地;也把網絡看作道場,以發揚中華修道文化精華。堅持不懈,在民間主編國學內刊《益生文化》已十五年,提倡“大眾國學”,走“國學民間路”,在民間傳播國學,為其工作,為其生活,為其使命,為其事業。

名人/編輯推薦

陳全林甘肅天水甘谷人,1969年生,現居北京。傳統文化民間發揚者、體驗者。努力用生活體驗傳統文化,用生命悟證傳統文化。對儒、釋、道、中醫、古典文學都進行過深入研究,并有相關著述。提倡“自性寫作”,有經典的教誨,有理法的闡述,有修學的體驗,有文字般若。在民間講學、辦刊、著述二十年,系統講過一些道家道教經典,整理出版了《道德經真義》《參同契注譯》《悟真篇注譯》《南宗心法——青華秘文講義》《新編呂洞賓真人丹道全書》《新編張三豐先生丹道全書》等著作。在新浪網有“國學乾坤——陳全林的博客”,把網絡看作發揚國學、傳播正見、傳遞正能量的陣地;也把網絡看作道場,以發揚中華修道文化精華。堅持不懈,在民間主編國學內刊《益生文化》已十五年,提倡“大眾國學”,走“國學民間路”,在民間傳播國學,為其工作,為其生活,為其使命,為其事業。

目次

還鄉記(關于生死、修學、人生的思考)
過年記
懷念母親
過日子
《中年人的禪歌》序歌
自性的歌吟
——《中年人的禪歌》如是說
心光無礙

書摘/試閱

還鄉,老母親的愿望
本來想到老家過年,訂不上回家的票。母親打來電話說“恓惶了”,就是“想念了”。我決定回家。正好一位朋友來訪,他是電腦高手,網上能“搶票”,看有沒有退票的,只要一出現,一秒鐘內搞定。他真在網上訂了票,連回程票都訂上了。
本來要趕回去給母親祝83歲的大壽,母親的生日在臘月,訂不上合適的返程票,只好在母親大壽前回京。
離開北京的上午,我和妻還在打包,郵寄書和《益生文化》,一位朋友開車送行,郵局在北京西站南廣場的對面,朋友的車帶著我和妻、郵件,我下車把郵件交到郵局,往西站趕。
西站,盡是急著回家的人。回家,對每一個游子都是牽掛里的牽掛。
我帶了四本佛學書籍,想在回家的九天里閱讀。陳健民上師的《佛教禪定》、南懷瑾先生的《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記》、覺音菩薩的《清凈道論》、岡波巴大師的《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大乘道次第》,是我向每一個學佛修道的人所推薦的必讀書,是我今年要好好閱讀的書。這四本書都是講修證的,讀懂了,一生有用,世世有用。
九天的行程里《佛教禪定》讀完了,對陳健民上師肅然起敬,這本書仿佛是陳師的傳記,是他的自述,更是一部佛教禪定修行開示錄;南師的書快讀完了,岡波巴的書讀了一半,這本書重見地、佛理;《清凈道論》是我十八年前閱讀過的書,在這四本書里是最重要的,把佛法的修證次第講得最為系統。這次讀了一點。我下了決心要把這本書認真讀完,把理法用到實修去。十八年前我從《清凈道論》里學會了“吉祥心燈”的修持法,這個名稱可能是我定的,修持法門來自《清凈道論》,我修持此法多年,非常受益,讀者也有修持受益者。這個法門就是經常在靜坐中發心,祝愿身邊的人、家鄉的人、所有眾生都要吉祥如意,先要祝愿與自己結怨的人吉祥如意。天天如此修行,自然心量廣大,怨結自消。我會把這本書當成重點修學。
在列車上與陳健民上師同在,感受他在印度葛邦林的隱修和教誨,感受照耀過佛陀的陽光照耀著菩提林中的陳上師,他緩慢吟哦、沉思,一切涵泳在定慧中,佛陀的弟子,不論用什么方式,都能接近永恒,直到與之完美合一。《佛教禪定》,一本偉大的佛學著作,一本實修者必須閱讀的著作,這本書是十年前購的,一直沒有閱讀,那時讀不下去,感覺枯燥,今天讀來倍感親切,津津有味,真實受用,印證自心。陳健民上師的確是佛學泰斗、大成就者,《佛教禪定》是他口述、兩位外國比丘聽法整理而成的佛學名著,那些內容,幾乎都來自陳先生的學識、記憶和實修證驗,而不是現在的一些學者在書齋里翻閱典籍,東拼西湊所能成就。那些文字里有陳先生的見地、修證和慈悲行愿,于是,這樣的法本承載了上師法身慧命,而能與真誠的讀者心心相印。這樣的著作,來自定慧雙修的成就,來自法性智慧的流露。不是詞章記誦之學,而是真參實證之果。
鄉村,母親老了
終于回到了家鄉,兩年沒有回家,看到家鄉的巨變,只怕我走在街道上,一時不知道該走哪條路,得好好辨別一番,才能認清道路。弟弟家蓋了新房,去年就搬家了,我是2011年4月回家的,也就一年多,街道上樓房林立,大家比賽著修建樓房。
山鄉巨變,像一個夢。
母親看到我和妻,笑得合不攏嘴。母親的記憶力極其好,晚上和我拉家常,一口氣講了很多村里面的事情,這一年里,村里去世了十二個人,有的活了九十多歲,有的中年而亡,有的壽終正寢,有的是意外死亡;村里有哪些人結婚生子,有哪些人家修建了樓房,母親都知道。母親也講了很多自己的寂寞。我只是靜靜地聽,母親講了三四十人的故事,脈絡清晰,我感到高興,母親的大腦還是好的,只是聽力下降了。
母親喜歡講述,給我講,給我的朋友講,我聽了聽,幾乎都是一樣的故事。母親講的不是故事,而是寂寞。盡管,家里有弟弟三個熱鬧的孩子,可是大家很少和母親說話聊天,弟弟開著一家書畫裝裱店,每天忙著干活,哪里有時間陪母親說話?我的朋友來了,母親會和我的朋友聊很長時間;堂兄來看我,母親和堂兄聊很長時間。母親健談,記憶力好,當天村里發生的事情,誰家娶媳婦了,我不知道,弟弟不知道,母親知道。沒搬家之前母親能串門子,跟村里的老人們聊天,街道變了,只怕母親出去會迷路,何況很多老朋友辭世,可以和母親聊天的老人越來越少。
很多人不喜歡和老人聊天。聽老人傾訴也是修行。不要不耐煩,只是靜靜地聽老人傾訴,這是孝道。只是我僅僅能聽三五天。母親操很多閑心,希望我一位剛從部隊復員回家的不滿二十的侄兒趕快找個婆娘。母親為孫輩操心,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母親對我弟妹有看法,實是代溝,母親經歷過民國和解放初期的艱難困苦,弟妹的生活她看不慣,兩代人的生活觀念不一樣。我告訴弟妹:母親老了,要理解。老人和小孩一樣,對小孩的言行不能生氣,因為他們還小;對老人的言行也不能生氣,因為他們老了。甘肅方言里說:“娃娃老漢。”人老了以后就和“碎娃娃”(小娃娃)一樣。真是透徹人性的話。只可惜現在的人真正理解老人心理的太少了。我不能說母親,說了沒用,就不說母親。要是母親是六十歲的人,我就會勸母親不要瞎操心,不要抱怨兒媳婦。可是母親83歲了,已經是一個很老的老人了,我們能做的不是勸慰,而是傾聽。老人的孤獨是內在的,老人的孤獨就在閑聊中釋放。母親看不懂電視劇,母親不識字,不會讀書,唯一能打發寂寞歲月的,是勞動,看著孫子們成長,為子孫們操心,嘮叨幾句,管管家務事,母親會覺得活著還有意義。代溝會讓老人和小孩們有心理上的隔膜。
母親真的老了,老人的嘮叨和瑣碎需要理解和耐心。母親把講過一遍的故事再講一遍,第二次講述的時候母親會覺得還是新鮮的。
母親牽掛著村里的一些老人,她見我來了,要去看望親房,跟我走走。母親走路很慢,是我牽著母親的手走路,恍然間我看到小的時候,是母親牽著我的小手走在老街上。四十年后輪到我牽母親的手,母親像個小孩,顯得矮小了,慢慢地走。
有多少情在輪回中淡漠,對母親的情不會淡漠。
看到過高樓夾縫里那些未拆除的老屋顯得低矮、寂寞和古老,顯得荒疏。
過年了,希望讀到這段文字的人,回到家里能和父母嘮嘮嗑、說說話,能安靜地做聆聽者,不要參與家里的是非矛盾,不要評判家里的得失利害,只是安靜地聆聽老人的傾訴,聆聽兄弟姐妹們的傾訴。這就是孝悌。
做一個旁觀者、聆聽者,就是孝道。
我去看望老街上一位老嫂子,老嫂子家和我搬遷前的老家是鄰居。從老嫂子家里出來,路過老家門口,新居者我并不認識,他看到我,一眼認出來了,要我進去看看。我不愿意進去,老房子賣給他們了,不是我的家了。人家很客氣,邀我進去,我看了看各個房間,看了看太祖父留下來的大柜子,小的時候我和弟弟捉迷藏時會藏在大柜子里,也是古董。1980年有人出一百元要買走那個大柜子,父親同意,母親不同意,就沒有出手。那時代的一百元超過現在的一千元。把老宅子出售時弟弟把大柜子留下了。差不多有一丈長的大柜子,兩邊的立柜裝糧食,中間的柜子做碗柜。
在老嫂子家看到了太祖父子英先生七十“壽序”,看到子英先生的母親“王太孺人”的行狀。了解到子英先生的祖父就是“莊公”。我家的一幅太祖父子英先生所立的十戒十德,所言是“莊公”留下來的,這回我知道莊公原來是我太祖父的祖父。在那篇家訓開篇說:“子侄不才,是吾之罪,吾不忍坐視,因憶先考以莊公十至之戒十德之勸,為汝等懇懇縷述之。”講了十戒十德之后太祖父又說:“噫,音容已渺,庭訓在焉。故吾今為汝等,懇懇縷述之,汝等敬聽之,書之座右,觸目警心,是奉是行,培植家風,庶幾不負愛汝望汝之深心,以享用于無窮矣。”我家那幅古畫弟弟卷起來了,換上新畫。太祖父的教誨已經滲入我的靈魂。這篇家訓,堂伯陳治邦先生從新疆回鄉后書寫了很多幅送給親房,我在堂兄家看到了他的手跡,端莊的顏體真楷,我寫不來。
老嫂子家那些字畫,端嚴的楷書是現代書法家寫不出來的。我看了看,王太孺人行狀是民國五年所書,一百年了。夏天的雨水從老屋頂滲漏,已浸壞了那些古老的字畫。我對老嫂子說:“這是咱們的傳家寶,是太祖父留給后代的寶貝,可不能毀了。”堂侄們不在意這些。祖先分家時已經把這些字畫分給了他家,我看著嘆息。
老屋,故鄉,在我心底是漸行漸遠、越來越淡的夢。
令我難過的還有一件事,家鄉大石小學的老校門拆了,那是民國建筑,是我家族為地方所建,古老的校門有著多少代人的記憶。校門上有四副對聯,是伯父陳治邦先生在民國年間背著200銀元請縣長書寫,有隸書和楷書。這是伯父親口對我說的。那四副對聯的文字是:
教育為立國之本,此等地位還須慘淡經營;
學校乃成才之地,這般事業豈可輕放不做。(楷書)
讀古今書,原不杜尋章摘句,徒夸美富;
作學問事,還須得參中酌外,順應潮流。(隸書)
字都刻在大青磚上,不知這是我的伯父或者五爺他們誰人作的,抑或是甘谷縣的民國某任縣長作的,反正是能傳之千古的句子,到今天以至未來都不過時,該是晚清至民國時代的思想和文風。在鄉村能有如此思想,顯現了開拓進取又不忘祖的精神。我從家鄉走出來,從事國學研究和發揚工作,豈偶然哉,這里有祖父、父輩們冥冥中的影響。1982年改革開放后那些被泥封的對聯重見天日,那些字還是我填墨的,原先的字只是磚的本色。那年,我上小學五年級,當班長,校長董先生要我帶馬同學把那對聯上面的泥巴弄下來,再填上墨。古老的校門高大、莊嚴、氣派。如今成了記憶。我在縣城對教育界的一位朋友講了這件事,他聽了慨嘆不已,說那么好的校門,是文物,不該拆。他質問我:“你們大石的人哪里去了,為何不阻擋?”我茫然,是啊,那時候大石鎮的人哪去了,為何不阻擋?壓根沒有人把這當成回事,大家都忙著拆老屋,建樓房,誰在意一個老校門的歷史、文化、人文價值?不肖子孫往往把那些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的建筑,連同幾代人的記憶連根拔掉,于是,我們今天的城市、鄉村,都成了沒有歷史感、沒有記憶的土地。我小的時候小學里有棵我五祖父種的杏樹,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那已是一棵老樹了,春天,學生們在杏花下讀書,滿院芬芳;夏天,學生們拿小石子打杏子。我小學時靠在那棵大杏樹讀完了小人書《風波亭》,為岳飛之死流淚。有一年學校里要砍掉這個老樹,我的二婆還在世,這棵樹是她丈夫的五弟親手栽的,校長是她的小叔五弟,我的五爺,家族里的一個能干的文人,學校是他建的。二婆拄著拐杖,移著小腳來到學校,不準砍樹。校長放棄了砍樹。1984年二婆辭世之后,學校砍了那棵一人合抱的老樹。
那年,二婆死了,那棵老樹也死了。只是我的記憶不死。那座校門被“混球校長”拆了,我的記憶還沒死。那校門承載著我童年的記憶,承載著我家族對家鄉的功德,更承載著方圓好多代人對小學的記憶。
人世無常,果然如此。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