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倒數三天!簡體曬書節單本79折,5本7折
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美(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美(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0 元
定價
:NT$ 120 元
優惠價
87104
領券後再享86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美》介紹了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美。書中很多內容都是一手資料,十分難得。《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美》圖文并茂,是藝術愛好者的所喜愛的圖書。

目次

章 衣裳細布:先秦服飾
夏商服飾的尊貴和寵榮
兩周時期紡織工藝精湛
周代服飾制度的確立
周代冕服的具體穿著式樣
周代六服、三翟、三衣制度
周代國家的法制服裝:玄端
上衣下裳連屬的服裝:深衣
祭服和朝服的里面要套中單
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

第二章 玄衣絳裳:秦漢服飾
秦朝服制建設尚不完善
漢代服飾制度漸成風氣
檐榆的外形與深衣略似
檐榆袍服由內衣演變成外衣
禪衣和金縷玉衣各有特色
溺绔為現代意義上的褲子
“隱領袖,緣以絳”的女服禮儀制度
漢代時期舞者多穿長袖衣
宮中婦女流行梳凌云髻
帽逐漸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秦漢足服精湛的絲綢紡織

第三章 窮極巧妙:魏晉服飾
三國蜀錦聞名全國,暢銷各地
皇帝、官吏及樂舞人的服飾
魏晉風骨與小冠、大袖衫流行
褲褶和褊襠服飾的盛行
北魏孝文帝服飾變革
魏晉女服承襲秦漢的遺俗
緩鬢傾髻和垂珠步搖的妝飾
冠類首服的裝飾頗具特點
男女鞋履質料更加講究

第四章 紋樣尚新:隋唐服飾
隋唐紡織裝飾紋樣題材尚新
農耕文明的漢式禮儀服制
游牧民族的圓領常服系統
隋唐五代女裝禮儀服制
隋唐女性服飾空前繁榮
婦女面妝發飾妝飾濃艷
唐代首服制度趨于簡化
唐代女子足服狀式多樣

第五章 絢麗多彩:宋代服飾
宋代刺繡工藝水平很高
宋代“以服為綱”的模式
平民日常穿用的之服
命婦隨男子官品而分等級
宋代婦女的日常服飾
宋代首服單純、樸素的外觀
宋代始稱烏皮靴為朝靴

第六章 綠衣窄袍:遼金服飾
遼代男子服飾以長袍為主
遼代女子在裙內穿長褲
首服與發式的樣式不一
服飾材料大多為獸皮制成
金人服制初不甚完備
金人常服款式為圓領窄袖
女真女子禮服十分華麗
金人常服貴賤皆衣皮毛
寬袍只限于少數貴族統治者
窄袍分為開衩袍和缺胯袍

第七章 綾羅錦綺:元代服飾
種族混雜造成服飾的多樣化
棉織業發展的顯著成就
男子服飾表現為“蒙漢雜糅”
皇帝服飾狀如裙,飾以紋繡
百官公服為大袖盤領右衽袍
質孫服為上衣下裳的袍裙
日常服飾式樣為圓領緊袖
蒙古族婦女以袍服為主
元代男子公服多戴幞頭
元代的婦女多云髻高梳

第八章 衣冠豪奢:明代服飾
明代織繡技藝邁向
明代服飾重視禮服規定
麒麟袍為明代官吏的朝服
日常服飾恢復中原服飾文化
日常服飾上襦下裙的形式
明代后期服飾禁令已很少
明代服飾的質料和紋樣變化
冕服的使用在明代趨于嚴格

第九章 滿漢融合:清代服飾
滿漢服飾式樣和習俗融合
清代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
清代皇帝服飾皆明黃色
清代服飾式樣有袍有褂
清代婦女服飾有滿、漢兩種
清代服色與圖案比較豐富
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較多
清代官服中的禮冠名目繁多
滿族的鞋極有特色
服裝配飾有明顯的等級差別

書摘/試閱

《中國古代服飾藝術美》:
上衣下裳連屬的服裝:深衣 在西周時期,人們已開始穿上衣下裳連屬的服裝,如1975年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出土的西周中期持環銅人像。
從文獻考證,深衣制作為上下分裁,然后合縫,其意在象征上衣下裳的形制。較之上衣下裳(如冕服)的二部式服飾,一部式的深衣穿用更為方便實用。
深衣的用途非常廣泛,正如《禮記·深衣》中的記述:“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儐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因此,這符合了朝之禮齊備隆重,夕之禮簡便樸素的觀念。深衣為士以上階層常服,士的吉服(較朝服、祭服次等服飾),庶人的祭服。
深衣的造型與儒家思想密切相關。據《禮記·深衣》載“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圓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躁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下齊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所謂“袂圓以應規”,即衣袖作圓形以與圓規相應,象征舉手行揖讓禮的容姿;“曲袷如矩以應方”,即衣領如同矩形以與正方相應,象征公正無私;“負繩及躁以應直”,即衣背的中縫長到腳后跟以與垂直相應,象征正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即下擺齊平如秤錘和秤桿,象征公平。
深衣下裳用6幅。每幅又分解為二,共裁成12幅,以應每年有12個月的含義。這12幅有的是斜角對裁,即裁片一頭寬,一頭窄,縫制時皆上狹下廣,以使得下裳寬廣,從而行走時舉足方便。深衣的長度比朝服短,大致在足踝間,所謂“長毋被土”,即不使其拖曳于地面而受到污染。此外,深衣的袖口、衣襟和下擺的部位有不同色彩的緣飾,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就用鑲帶花紋的緣飾,父母健在就鑲青邊,如果是孤子,就鑲白邊。
戰國時期,衣裳連屬的深衣使用更為廣泛,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可以穿著,其形象如故宮博物院藏戰國時期的青玉人雕像、1958年河南省信陽市出土春秋晚期漆繪木俑。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就有著衣木俑和實物出土,如素紗綿袍N1:身長約148厘米,袖展為216厘米。平放時,兩袖略下垂,袖筒自肩腋部向袖口收殺,袖口寬21厘米,交領,背部領口下凹,不施紋彩,應為貼身內衣。袍面為極細薄之平紋紗。整體為上衣下裳,以腰部為界。上衣為八幅織物對稱斜拼。領、袖緣用本色生紗斜裁。下裳為八幅豎拼,正裁。白絹里,絮絲綿。衣里裁剪與面同,腋縫有嵌片。又如,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NlO:串花鳳紋繡絹衣,身長156厘米,袖展158厘米,袖口寬45厘米。袖口短、肩袖平直,衣面用高級刺繡匹料正裁縫制。腰縫以上4片(胸背兩片挖剪)拼合,腰縫以下9片或6片不等,上衣、下裳不通幅,素絹里,絮絲綿。
衣里裁剪與衣面同。
古時的深衣,都以麻布、白布為之,在齋時則用黑色。有身份的人會在深衣的衣邊施加彩色的緣飾,即《禮記·深衣篇》注:“名日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采者。”所謂純,即施錦于領、袖的緣邊,謂之“衣作繡、錦為緣”。錦緣厚重可構成服飾的整體框架,有利于服飾的穩定及穿用時貼體。
在春秋戰國時,我國的絲麻織品已能織造出多種花紋圖案。例如,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素紗綿袍在錦領的內面及外面加飾一道緯花車馬人物馳獵猛獸紋條帶(帶寬不足7厘米)。該紋案由4個菱形組成,排列成上下兩行。上行的兩個菱形內的圖案內容是相互聯系的。右上方的圖案是二人乘一輛田車正在向前追逐獵物的側視圖。車上二人,外側后部為馭者,跽坐,著鈷藍色衣,系紅棕色腰帶,頭部似戴兜鍪,手前伸,作駕馬狀。內側一人位于前部,似為射獵的貴族,立乘,著土黃色衣,似戴兜鍪,右手持弓,左手作放箭狀。車后立有旗桿,上掛向后飄動的旌旗。左上方的圖案中部有象征為山丘的菱形紋。山前有一只奔鹿倉皇逃命,箭矢從身旁掠過;奔鹿后面的一獸已被射中,倒臥在地。下行兩個菱形圖案都是武士搏獸圖。右下方的圖案是武士搏虎圖。武士頭戴長尾兜鍪,一手執盾,一手執長劍,正與一只斑斕猛虎搏斗。
左下方的圖案是手執長劍的武士與一只猛獸搏斗。各個大菱形之間多填以s形等幾何紋。上下兩行圖案相互呼應,組成一幅氣氛熱烈緊張、場面廣闊的古代田射獵圖。
此外,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另一件綿袍在領內側飾龍鳳紋。絳帶的經線和地緯為深棕色,花緯可見土黃、紅棕、鈷藍三色。花紋是由三個菱形連接組成。各菱形的空隙間,分別填以三角形、小菱形紋。
也有矮小的人形圖案和展翅的鳥形圖案。個菱形內的圖案是對龍,各自作回首狀,足下踐一動物。第二個菱形內的圖案是長尾對龍和一些小幾何紋。第三個菱形內的圖案是彎體對鳳。該飾條應可“應時、應景”替換。
由于深衣這一形制,即衣裳相連的衣式,對后來服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漢時的命婦以此為禮服;唐代的袍服下加裥,稱為裥袍或裥衫;宋代士大夫亦有復制深衣而服者;元代的質孫服、腰線襖子;明代的曳撒等都采用這種上下連衣裳的形式。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