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不哭(簡體書)
滿額折

不哭(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價
:NT$ 239 元
優惠價
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不哭》講述的是18個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這本書名叫《不哭》,但篇篇都讓人淚濕衣衫。書中的主人公,大多數是不滿18歲的孩子,他們各自有著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大時代背景下,他們的貧苦與無助,痛苦與扭曲,隱忍與掙扎,不屈與抗爭,就在我們視線所及之處上演卻又似乎從未在我們生活中存在過,他們,被定義為這個社會的“弱勢群體”。這些孩子,幾乎是從出生起,便因為社會分層,不得不面對巨大落差的命運,面對生存和教育的困境。貧困為他們的成長投下陰影,重壓之下,他們當中有人沉淪,有人迷茫,但仍有人,生命煥發出成長的奪目光輝,讓我們在為他們的命運悲憫流淚后,也能從中獲得溫暖前行的力量。

作者簡介

申賦漁,作家、記者。著有《逝者如渡渡》《光陰》《一個一個人》《匠人》《阿爾薩斯的一年》等。先后在《天津日報》《杭州日報》《福州日報》《揚子晚報》《石家莊日報》等十多家媒體開設專欄。曾任南京日報駐法國記者。現為南京日報“申賦漁工作室”主持人。

名人/編輯推薦

這本書,要推薦給在困苦中掙扎的人們,它能帶給逆境中的人們溫暖撫慰和堅忍前行的力量。
這本書,更要特別推薦給生活富足不曾經歷苦難的孩子們,,這個世界,有著太多他們不曾經歷過的辛酸,他們輕松獲得的、他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對另外一個群體的孩子來說是那么可望不可即,這本書能讓他們懂得感恩、悲憫和珍惜。
青春,成長,苦難,人生
18個催人淚下的真實故事,掙扎于生存和教育困境中的少年群像
誰也無法在這樣的故事里置身事外
這本書,這群孩子,讓我們在靠近他們時,不知不覺已是淚流滿面
申賦漁**悲憫情懷作品
朱贏椿*耗心血的“中國*美圖書”
2015全新修訂本,18個困境中掙扎的孩子,誰的命運被安排?誰又改寫了命運?

書摘/試閱

寶寶,不哭
她才一歲半,父親把她一個人,丟在醫院。
麻醉過后。光亮一點點從她的眼睛里消失,熄滅了。她的眼睛里滿是淚水,在慢慢合上之后,緩緩地,從眼角落下。
病房很大,靜靜的。一個小不點,孤零零地躺著,床顯得特別大。病房里只有她一個人,她就是那個受傷的,一歲半的女孩。她張了張嘴,想哭,臉上掛著淚。她的父親送她到醫院,就走了,不再出現。留下她一個人,躺在重癥監護室的病床上。
她的一條腿纏著繃帶,懸空吊在架子上,架子很高。她全身都裹了繃帶。她這樣躺著已經一個月,身邊沒有親人。
“42%的面積被燒傷,35%是三度重傷。”主治醫生說。
女孩哭起來。
護士摸摸她的手:“寶寶不哭。”
醫生說:“寶寶不哭。”
我也說:“寶寶不哭。”
孩子哭得更厲害,喊:“媽媽,媽媽。”
媽媽不在。沒有人知道,她還能不能見到她的媽媽,她的爸爸。沒有人知道她是誰,她的家人是誰。她一個人,被丟在醫院。南京紅十字醫院。
2004年3月9日。白下路,南京紅十字醫院。
晚上8點,7病區,燒傷科。門衛打來電話:一個小女孩燒傷,很重。護士趕忙下樓,去接。
“我到一樓電梯口,兩個男的,前面那人手里抱著個孩子。用棉被嚴嚴實實地裹著。上了電梯,他說兩天前火燙的。小孩她媽媽回四川老家弄錢了。他在鎮江打工。孩子在句容醫院治過。醫生讓轉來這里。那人后面跟著的是他朋友。”護士說。
病區處置室。喬騁醫生已經在這里等,他是燒傷科主任。“燒得非常重,非常危險。左側下肢已經炭化。用手敲,硬梆梆的。血管也燒焦了,血管就像樹枝形狀,僵化凝固著。孩子休克了。”
“孩子上肢全是針眼,沒法打針。包扎也很專業,顯然在醫院搶救過。”
病區進入緊張狀態。
“切靜脈。輸蛋白血漿、輸抗生素、輸抗休克藥物、輸維生素。”
“全身檢查。換藥,重新包扎。”
孩子的父親靠著床,蹲在地上,用手按著胸口。他的朋友去辦住院手續。“我身上只有1000元,孩子她媽媽明天就來,帶錢來。”辦完住院手續,他的朋友說妻子也在住院,得走。孩子的父親守著孩子。他站不住,他說三天沒吃飯了,也沒睡覺。他蹲著。
一個小時過去,孩子從處置室被推進重癥監護病房。
孩子在輸液。父親在床邊看著孩子。孩子又黑又瘦,臉上皴得厲害,或許是哭的原因,皴的地方甚至結了痂。
父親摸著孩子的手、孩子的頭,孩子昏睡著。他趴在孩子的床邊,看她的臉。他兩眼充血。
父親在孩子的床邊趴了40分鐘,孩子始終睡著。
“我要吃點東西。”父親一臉痛苦,只在登記表上寫了孩子的名字:李霞,年齡:一歲半。家庭地址:四川內江。就捂著胸口,要下樓吃飯。
父親走了。從五樓的樓梯走下去。
有護士下樓去,在三樓樓梯口看到他。他趴在欄桿上吐,吐完了,一直趴著。
他的表情痛苦而傷心。
他沒有來。他再也沒有出現。他把自己的孩子,一個人,留在醫院。
“孩子處于休克期。四肢發冷,血壓低,心率快,發燒,39℃。”喬騁主任說,“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一天、兩天、三天,孩子的情況在慢慢好轉,孩子的家人杳無音信。
“3月12日,上午8點。我們給孩子進行**次手術。
手術必須盡快進行。孩子左下肢被火燒壞的部分深達兩厘米:皮膚——皮下組織——淺筋膜——脂肪,只有深筋膜、肌肉、骨頭未曾傷及。
“壞死組織是病灶,是細菌繁殖的土壤。休克期過了,要立即動手術去除壞死組織。”
3月12日的**次手術是對左下肢進行切痂——清除壞死組織,然后敷上生物敷料。3月15日進行植皮手術。從孩子的頭上取下7%的皮,植在她的左下肢。
3月23日,對右下肢進行切痂。
3月28日,對右下肢進行植皮。
“手術都很成功。”喬騁主任微笑著說。
孩子的家人一直沒有出現。
孩子不會說話,只會喊“爸爸、媽媽”。偶爾喊一聲,大部分時間都是沉默,或者哭泣。不笑。不知道是因為痛苦,還是因為對于陌生人的恐懼。
沒有人知道孩子到底是怎樣燒傷的。孩子父親當時的描述是,媽媽不在,他們住在二樓,他上廁所。發現起火了,跑進來,孩子就燒成這樣。他沒有帶病歷,說忘在了出租車上。他除了登記的那點點不知真假的信息,沒有留下任何資料。
“他的說法太簡單,對于起火的原因,被燒的當時情況,我們一無所知。從孩子的傷情來看,火源在她的左下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孩子被燒得如此之重,至少被燒了有四五分鐘。這么長的時間,孩子為什么沒跑,為什么沒人救她?孩子一個人在上面,怎么會燃起這樣的火?”
由于忙于搶救孩子,沒有人想到仔細盤問。當時火災情形只能猜測,無法證實。知道內情的孩子的家人竟然從此全無音信。孩子在遭受火燒之后,又失去了*親的人。
“我喜歡女孩。”他的父親曾這樣對護士講。
沒有人知道他為什么要說這句話。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而他所喜歡的女兒,一個一歲半的孩子,獨自承受著身體的痛苦,無助地在痛苦中喊著“媽媽”。
醫生、護士,完全打亂了自己的工作規律。她們要給孩子買牛奶、買“小饅頭”、買尿片,甚至小玩具。她們要給孩子喂奶、把大便小便,她們要明白孩子的哭,是因為疼痛、饑餓還是恐懼。
“我們3個人,24小時輪流。”燒傷科人力緊張,可是孩子現在成了中心。
4月6日下午,我站在孩子的床頭。孩子緊張地看著我,眼睛圓圓大大的,驚恐不安。給她東西,她的手一動不動。只是驚恐地看著,嘴一扁,哭出聲來。護士給她喂小饅頭,她噙著淚,停止哭泣,眼睛還是緊張地看著病床邊的不速之客。
她已經是個漂亮的女孩了。“跟剛來的時候不能比。”護士說,“她會笑了,昨天笑了一次。”
總有病友來看她。吊著手臂的、駐著拐杖的。他們靜悄悄地站在她的床頭,看一會兒,再悄悄地離去。他們在過道中嘆息。
喬醫生又來看她。孩子哭起來。“她怕我。”喬醫生說,“給她換藥。每次總是十二萬分的小心,用消毒水把紗布沾濕了再揭,肯定還是會疼。”
孩子大聲地哭。隔壁病房的一個小伙子,拿了自己的隨身聽,放在孩子的床頭。音樂緩緩飄動,孩子奇妙地安靜下來,眼睛盯著。音樂響著,孩子的眼睛漸漸蒙朧。睡著了的孩子,不知道夢里能不能見到她的媽媽,她的爸爸。
“明天還要動手術。”喬醫生說。
4月7日,8點。住院醫生、護士,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孩子的床邊。今天,是孩子的第五次手術。“手術成功,這就是*后一次手術了。”喬騁主任說。
孩子身上被燒壞的,沒有植皮的地方這次全要補好。
住院醫生剃去孩子頭上的頭發,用刀刮成光頭。手術中要從這里取頭皮,植到她的身上。“頭部血供好,頭皮再生快。另外,以后頭發長出后,完全看不出傷痕。她是個女孩。”醫生說。
女孩哭了,輕輕地。她也許知道會發生什么,也許不知道。她都會哭。
8點36分。護士把孩子推進電梯。手術室在7樓。3號手術室。
孩子被送進手術室。圍著孩子的只有醫生,還有我。家屬等待區的走廊里空空蕩蕩。
一個夾子夾住孩子細小的手指,監視器接通。很普通的夾子顯得很大,不知道孩子的手指會不會很疼。
心率正常,血氧飽和度正常,血壓正常。
“給氧。”護士給孩子接上氧氣管。
“麻醉。”麻醉主任給孩子實施全身麻醉。
兩位擔任助手的住院醫生拆開孩子身上的繃帶,開始對創面用碘伏清毒。很疼。
醫生輕輕撥弄著金屬器械,碰撞的聲音讓我的心一陣陣發緊。我盯著孩子的眼睛。亮光在她的眼睛里慢慢地消失,像漸漸地小了并終于熄滅的油燈的火苗。她的眼睛完全失去了光亮,眼角噙著淚,無聲地望著天花板。
“孩子睡著了嗎?”我問。
“不是睡著了,是麻醉了。”
孩子的眼睛慢慢地合上,手術要開始了。
手術室充滿監視器發出的孩子的心跳聲。怦、怦、怦、怦,聲音不大,可是非常有力,非常穩定。每分鐘145下。
9點50分。孩子身上的傷口清理完畢。血袋里的血一滴一滴地滴進孩子的體內。“為了防止失血過多。昨天夜里已經輸了75毫升的血,現在還要輸225毫升。”喬主任說,“孩子太小,身上血量少。”
10點10分,喬主任開始在孩子頭上取皮。怦、怦、怦、怦,脈搏正常。孩子安靜地熟睡著,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我退出手術室。她只是一個一歲半的孩子,這個孩子現在正遭受的一切,我不敢面對。穿著無菌的白色大褂,我突兀地站在手術室外的走廊上。
孩子在7樓手術室。5樓,她的病房里空空蕩蕩。病床上潔白的床單鋪得整整齊齊,一塵不染。一個布娃娃放在枕頭旁邊。那只隨身聽悄悄地,擺放在床頭柜上。
12點30分。從孩子被推進手術室到現在,已近4個小時。
喬騁主任開門出來:“手術順利。”
4月8日。
護士給孩子喂著稀飯。“她能吃不少。”護士給我看她手中的杯子。孩子看著我,眼神鮮亮。
孩子的腿還是用繃帶吊在支架上,兩只手也用帶子拴著,怕她亂抓。她的頭可以動,眼睛可以四處張望。
“再過一個月,就可以出院了。”喬主任說。
喬主任所說的出院,是指通常意義上,有家的人。
沒有人知道,一個月后,等待這個孩子的是什么。
她父親留下的**線索便是孩子曾在句容人民醫院治過。可是經過調查,句容醫院沒有收治過這樣的幼兒。
她無處可去。
“孩子出院后,要護理,要幫她鍛煉。路還很長。”
“以后,她能走。她的手沒有問題,她的智力不會受影響。她能自食其力。”
“但不可能像正常人那樣。”
從喬主任辦公室出來,我再去看孩子。
“她一直喊著媽媽,喊個不停。現在睡了。”護士說。
孩子睡了,臉貼著布娃娃的臉。護士用濕紗布擦去她臉上的淚痕。
“她還要經歷很多痛苦。每年都要做一次手術,直到發肓成熟。”醫生說。
她才一歲半。
這是一次特殊的采訪經歷,因為采訪對象已經走進我的內心,影響著我,牽扯著我。我是一個幸福的4歲女孩的父親,我為另一個陌生的不幸寶寶而痛苦,她的痛苦我甚至感同身受。因為這,我想替她,感謝這些善良的人們,并且記下他們的名字——雖然,也許他們并不需要:南京紅十字醫院燒傷科的喬騁主任,是他給孩子帶來新生、醫院工會郭明主席,是他的奔波呼喊,讓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這個孩子;還有燒傷科醫生:楊永勝、陳勇;護士:王燕,丁小燕、田亮、梁凌虹、仝開棉、蘭志紅,她們是真正的天使,是她們把孩子從噩夢中牽引到溫馨的人間。感謝的名單中還應列上沒有留下全名的鐘,她為孩子帶來了**筆捐款。還有小李霞的病友們,他們給了孩子*貼近的溫暖。這個感謝名單很不完整,因為只要用心去關注孩子的,哪怕為孩子的命運有過一聲嘆息的善良的人們,都體現著人性的美好。
*后,我想對孩子的爸爸媽媽說一句:孩子她想你們。痛苦時,她呼喊著你們,恐懼、饑餓時她喊著你們,她在夢中喊你們,在無助孤單時,她要你們。在她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年半的時間里,她*親的是你們,她*可以依靠的是你們。*疼她的,也是你們。
也許,你們有著自己的無奈,也許,你們有著太多不得已的理由。可是誰都沒有權利讓一個無辜的寶寶永遠哭泣。請你們給孩子一個未來,不要讓一歲半的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是誰,永遠找不到爸爸、媽媽。
她想回家。
(經過多方努力,兩年之后,孩子終于被一個合適的家庭收養。她家的附近,就有一座大型醫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